搜索

19930

主题

西南

再见丽江:见证纳西王国的传奇

[复制链接] 查看:8598 | 回复:38
发表于 2023-11-6 12:12 11 只看该作者
东山里,阿夫村以北的村庄都属于东山里,这个里的中心村落叫黑岩村,其他还有东面的红水塘、吴土村、本其村、鲁嘴落村等。还有一些零岁的村落散步在金沙江西岸,比如拉丁村。然后再西北部的横岭斜坡上也有一些村落,比如热水塘和铁厂村等。吴烈里,位于东山里以南,纳西语称“恩勒”。吴烈里西接大研里,东接东香阁,南接东元里,主要村落是叨饶,汉译打然村,位于一个深谷中。村子比较穷苦,村民生活很是不易。吴烈里另一个大村叫本拿课村,位于金沙江峡谷很高的台地上。另外两个较小的村落叫开文村和杨家登村,这两个村的居民属于民家人。是中古南诏王国的遗民。东香阁里,位于吴烈里以东,东香阁里南延至梓里江的铁索桥,到东部边界的金沙江中游,两个最大的村落位于金沙江河谷,一个叫玉麦地,一个叫增明。东元里,位于吴烈里以南,羊见水和恩烈村是东元里最重要的两个村落。金山寺也位于东元里西部,而木氏土司的一个古祠位于西林瓦村。白马里,位于东元里以西,紧傍丽江城南,纳西语瓦岗灿。最重要的村子为忠义村,即如今丽江古城南门的忠义市场,纳西语母空,意思是下门或者南门。然后还有三家村、吉祥村、庆云村。

东你罗里,在东元里的极东面,沿着金沙江向南延伸。吴烈村和达瓦村是主要的村落。

下刺漂里,位于吴烈里东南方面,在南边和鹤庆府接壤。主要村落为中西部的陶礼村、中部的中吉村、东部的美自增村、南边的打勒村和木坚村。

七河里,在东元里以南,被漾共江一分为二,向东延伸至下刺漂里见。西部重点村落是上七河村河和下七河村。南部有丽首村,北部有阿失村,西南部的瓦宽独村,东部的溪谷村与鹤庆边界接壤。

上刺漂里,位于七河里的西边,白马里的南面。中心村落为且可都村。东南边是中和村,北边是下甸瓦河上吉村。

木保里,位于上次漂里以西。最重要的村落是西北面的文峰村。中心的木保村河南边的中村,东部边界上是大村,南部是达鲁村。

刺沙里,在木保里以北。最重要的村庄是长水和尚义村。境内有文峰寺和正觉寺。

南山里,作为丽江地区南北方向最狭长的里,南山里向南延伸至刺沙里。绝大多数村庄都坐落于鹤庆到金沙江边的公路两旁。

香阁里,位于南山里的北面,主要村落都位于玉龙雪山以西。包括沙坝、螳螂坝、雄古、卢瓦等。

刺宝里,在香阁里东北方向,以黄山作为和丽江坝的分界,安乐村、吉祥村是主要的村落,吉祥村北有一个指云寺。指云寺以东是吉乐村和余乐村。

阿喜里,在金沙江河谷里,这个里包括整个从金沙江湾向东到有铁索桥的梓里江的区域。

刺宝里,位于阿喜里东面。刺宝里向南延伸到红门渡,向北延伸到江凹渡和上俸可。

大具里,位于刺宝里西部,山非常多。最主要的村落是打鼓村,在金沙江湾以内的台地上面。金沙江右岸的村落属于大具里,依次是青龙水、大岩房、黑风塘、金柜子和鸡冠梁,鸡冠梁位于峡谷的出口。打鼓村的东北方向是老本村,再背面是生色落村和住古村。

九河里,位于香阁里的西面,最重要的村子为九河街。最南部的村子为回龙甲村,就在剑川县的西北面,其余重要村落依次为:清江甲、龙应甲、吉来甲、阿差甲、甸头甲、李子园。而位于九河里边界最高峰是老君山。

石鼓里,位于九河里以西,最重要的村子是金沙江湾以南的石鼓村。纳西语“刺巴瓦古”。石鼓里的西南部以桥头里的边界为终点,桥头里与西边的老君山相连。丽江地区河兰坪县的边界就位于老君山。石鼓里由长方形的冲江河谷为主要构成,大小村庄沿着河谷两端零落分布。

桥头里,主要范围包括桥头河所灌溉的流域,但人口比较稀少,这个里的西边以鲁甸为边界,鲁甸也是这个里最重要的村庄。桥头里南边以打来杵为边界,周遭所有的农民都来打来杵舂米。

巨甸里,位于桥头里东北方向。金沙江上的巨甸村是这个里最大的村子,最北部的村子是塔城,纳西语称“套展”。北部边界时塔城关。塔城对面是一个小渡口,叫做塔城渡。巨甸里以西属于维西县。

这里需要单独指出来的一个地方是古通安州,这个地方是元朝至元二十二年的时候,丽江路被撤销军民总管府后,新设置的宣抚司所在地,宣抚司最初设置在刺巴村,即现在的石鼓村,后来迁往东面三甸的古通安州,而后木氏一族在发展壮大过程,逐步吞并了这一地方。

在丽江地区的地理中,山的介绍是不可或缺的,接下来简单梳理总结一下:

吴烈山、东山、三台山、狮子山、象山、芝山、马佐山、文笔山、蒙喜山、阿那山、老君山、望江山、雪盘山、福源山、花马山、汉薮山、风罗大山、革落山、怒关山、十和山、刺巴山、玉龙雪山。

其中玉龙雪山包括三个主要山峰,自北向南延伸。他的北部第三峰哈巴雪峰,纳西语称哈巴汁嗯鲁被金沙江截断,与南部两个山峰隔开。隔开的峡谷称呼为阿昌果峡谷,也就是如今闻名中外的虎跳峡。

玉龙雪山、虎跳峡角度拍摄

发表于 2023-11-6 12:12 12 只看该作者
玉龙雪山最南端的山峰为最高峰,被称为扇子陡,因为它皱褶的表面,像一把直竖着打开的扇子。第二个山峰叫做“吉纳罗固”、意思为在黑水山谷里。罗固在纳西语里是银色的山岩的意思。所以和一起来是黑水雪峰的意思。在玉龙雪山群峰西边,有一座和扇子陡几乎平行的山峰,叫做阿昌果罗固。也叫做雅昌角雪峰。哈巴雪峰在玉龙群峰中排第四,当然了,现在哈巴雪山脱离了玉龙雪山,成为独立的地理单元,这是后话。

玉龙雪山正北面是贡嘎岭,岭中有无量河。贡嘎岭和无量河在明朝的时候都曾经一度在纳西族首领统治之下。现在山脚下的很多纳西村庄都是过去的纳西兵士的后裔所汇聚形成的。

洛克记录中的木蒂贡嘎大山

玉龙雪山东北方向的是木蒂贡嘎大山,西北方向是木里大山(西番称为米里,纳西语称梅里)。再往北是明雅贡嘎大山。

在丽江志书中提及到的,丽江雪山除了被称为玉龙山外,也被称为雪岭,山上覆盖着中年不化的积雪。半山腰有一个水塘,叫子考湖,只有夏天才有。且水塘水满之时,会外溢成瀑布,瀑布名叫埃根潭。

发表于 2023-11-6 12:12 13 只看该作者
四   |  丽江的宗教  Religion in Lijiang

可以这样认为,与其说纳西族人是非宗教者,不如说是无宗教,但同时他们又是极端迷信的民族,这句洛克对纳西族信仰总结的话,阿朱认为同样也适用于我们身上。

以前阿朱的文章里,分别细说过格鲁派、萨迦派,噶玛噶举派。这次讲述一下噶玛噶举派在丽江地区的传播。

噶玛巴十四世系,玉峰喇嘛寺

《维西见闻录》中记载,红教喇嘛,相传有十三种,维西维格玛(即噶玛巴-塔克)。格玛长五人,谓之五宝,轮回生番地,均十余世不灭,人称活佛。维西五寺,红教喇嘛八百余人,皆格玛四宝喇嘛之门徒也。而纳西信奉供养红教,与黄教(格鲁派)仇衅日深,黄教(即格鲁派)在清朝的时候越发多强,在明朝的时候,黄教压制红教。

丽江噶玛巴派最敬重的一位活佛,藏语名叫卓基邦格纳,他是德格活佛第四世系转世化身。至今在丽江以及附近地界留有他的活动痕迹,比如永宁界内的一个山洞,洞顶岩石上还绘着他以及随从的画像。四世德格活佛驻锡地在德吉德格的巴波格林喇嘛寺。

继续说纳西人的信仰问题,其实这对于纳西人来说,不是一个问题。提及到噶玛派来到丽江的历史时,必须说明纳西人不是所有来到丽江企图立足的各种宗教的天然信徒,对于基督教徒也一样。对于纳西人来说,宗教活动是一种外在表面的行为,而不是内在的精神寄托。他们的婚庆礼仪,以前是土著祭祀司礼,今天则多半采用汉家道家的仪式,而举行葬礼的时候,一般请噶玛巴喇嘛和汉传佛教的和尚主持。过去极其繁琐的古代丧葬仪式,在丽江坝纳西人中已经很少沿用,但在边远地区,如刺宝里和完全由纳西人定居的金沙江流域的村落里,这些古代丧葬仪式还仍然有所保留。

纳西族人存在一个村落同时信仰诸多教派和宗教,也存在部分族人只信奉一种宗教的情况,比如永宁的吕西人是黄教格鲁派的信徒,而四川左所的纳西人却信奉日益衰颓的苯教。在吕西人当中,还信奉一种很古老的巫教,名叫达巴。这种巫教的祭祀头戴和丽江东巴相同的帽子,但有所不同的是他们没有文字,一切祈祷词等完全靠记忆唱诵。

而较晚进入丽江地区的噶玛巴派藏传佛教,除了那些住在丽江县城少数喇嘛寺里当喇嘛的纳西人外,在纳西人中喇嘛教的信徒很少,这些喇嘛寺处在日益衰败的状态中,寺内喇嘛人数越来越少。在维西县有噶玛巴喇嘛,也有格鲁巴喇嘛。而以前者即噶玛巴喇嘛占优势。在德钦(阿墩子)和奔子栏的喇嘛寺里,信奉黄教的喇嘛几乎完全是藏人,但在维西和丽江的嘎玛巴教喇嘛寺中,却都是纳西喇嘛占优势。

在丽江境内有五座噶玛巴教派的藏传佛教寺庙。现按这五个喇嘛寺的重要性依次介绍如下:

解脱林,又名奥敏南林(og-min-rnam-gling),明朝熹宗皇帝亲自赐名福国寺。它是嘎玛噶举黑帽派第十世活佛却英多吉所建。却英多吉在固始汗进兵西藏后,失去了第悉藏巴的供养,他被当作嫌疑人抓起来,后逃到云南丽江木土司家中。然后兴建了此寺作为驻锡之地。而建寺之地原本是木氏土司用来行刑和处决犯人的刑场,可能木氏土司觉得此地历年都沾染了太多血腥气息,希望用活佛的无上念力镇压化解这一地方的杀伐血腥之气。

指云寺,又名吉东峰卓林(Nges-don-phun-tshogs-gling),但是又有别于西藏觉囊派的峰卓林大喇嘛寺。指云寺位于丽江以西二十里刺是里的秣度山上,修建时间是雍正五年。在指云寺中有两块石碑,一块是关于喇嘛的守则和戒律,还有黑帽派活佛如何指示筹措修建此寺院的前因后果,落款时间是乾隆二十一年。一块是关于供养指云寺的所属田地范围和所耗银两。

文峰院,又名桑纳迦卓林(gSang-sngags-dgah-tshal-gling),文峰院位于丽江西南十里的文笔山麓,纳西语称文笔山为生比日罗固。古代此地有一个灵寿寺,后来因为坍塌而变为废墟。雍正十一年,藏族喇嘛噶立布在此地修造了一个茅屋。乾隆四年,噶玛派的十世活佛却英多吉来到此地,筹措并修建了文峰院。光绪七年,文峰院重建。文笔山上有一个灵洞,被噶玛派僧众认为是南部瞻洲二十灵洞之一,是噶玛派活佛寻找了三次才显现的神灵之地。

普济寺,又名塔尔培兰杏林(Thar-pai-lam-hdzin-gling),它位于丽江以西十三里的普七瓦村,在清末的回民造反中,这座寺庙被彻底的毁坏。普济寺当时的掌教是普济村的和罗。和罗喇嘛深得嘎玛派活佛器重,也具有转世的修为,且历代化身都在普济寺周遭托生。普济寺修成于乾隆八年,是由立相喇嘛筹集初始资金,和罗喇嘛完成全部工程的。

玉峰寺,又名卡拉世崇飞林(bKra-shis-chhos-hphel-gling),它位于玉龙雪山的东斜坡方向,在玉龙村和三多寺的西面,这个寺庙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寺内无任何碑文记录。玉峰寺所在的位置由华山松的古老森林簇拥着,风景优美,寺门口高大的松树围绕着一个美丽的湖泊,但是整个寺院已经非常破败。主要庙宇的天花板和地板都已经腐朽不堪。

其他一些比较小的寺庙有白沙街附近的白沙大宝积宫、金刚殿、大定阁。分别由木氏首领木旺和木增所重建。

另外白沙街附近还有一个唐代修建的纳西祭坛,名叫羡陶坛,纳西语称“曼波歹”。这个祭坛的名称是根据纳西首领羡陶阿古的名字取的,他是白沙村第一祖先时代的土著首领。

另外一个月均坛也是唐代昭宗年间修建的,又名瓦均坛。瓦均也是附近村子的首领之名。每年阴历正月,土著官员们会带着族人们到此来祭拜祖先和山川神灵。

束河村后悬崖山脚也有一个子宅坛,坛子下面有一个池塘。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祭拜对象为十保神。

丽江古城东门原来有一个先农坛,是雍正五年汉人知府修建而成,社稷坛是乾隆五年修建而成。这些都是属于汉族的传统祭拜仪式。

发表于 2023-11-6 12:12 14 只看该作者
五   |  洛克在德钦   Locke in Dechin

在阿朱以前的文章里,曾经写道梅里雪山以南部分区域是曾经傈僳族叶家头人的管辖之地,藏族自昌都沿着澜沧江而下,进入叶枝头人的领地后,采用租借土地或者其他方式生存下来,但是这一段表述并不清晰,也没有说清楚来龙去脉,这一段,阿朱将借助洛克在德钦的足迹,试图将这个问题讲述清楚。

原文出处,《洛克的脚步》

首先,这个“叶枝头人”,是指驻扎在叶枝平坝的纳西土司,这一系土司被称为木瓜。是纳西族木氏头人军事扩张到此地任命时,任命的军事官员,木瓜土司的统治范围往西去到怒江独龙族栖息地,怒龙族需要对这位土司缴纳税赋。往北去到德钦县城,往南去到维西县城。而叶枝平坝恰好位于德钦县城和维西县城中间,澜沧江的河谷平坝之上。

其次,叶枝头人,并不姓叶。叶枝头人一共有九代头人,第一代叫禾娘,是纳西部落女将志明的婆婆。志明继承丈夫的职位,开辟了维西这一块疆域。成为叶枝头人的开宗先祖。另根据记载,在雍正十五年,即乾隆二年,叶枝头人改土归流。维西设府,民国改县。

二代叶枝头人阿芝,离开康普,北上抵达叶枝,并改姓王;三代头人王再锡,是二代头人的赘婿;四代头人王安、是王再锡的次子,正直和蔼,受赐牌匾“行敦吉处”;五代头人王朝栋,是王安的赘婿;六代头人王璞,是王朝栋的赘婿;七代头人王万春和王万年,是王璞的长子和次子,叶枝头人势力从第七代开始衰落;第八代王相国,他是四代头人王安次子王朝辅的养子王天爵的长子王廷诏的长子。由此可见到了第八代,整个叶枝头人的传承已经乱了,而整个家族衰败的原因是染上了吸食鸦片的恶习;第九代头人王文政,是王相国的长子,但是整个叶枝头人的管辖范围已经缩小到只能收取叶枝平坝附近八百余户人的税赋。

而总结完叶枝头人的世系,我们把目光回归到德钦县城,也就是阿墩子镇这边,阿墩子镇有两位负责的总管官员,一位土千总,一位土把总。其中土把总世代都是由共水桑家的头人来担任,而剩下的土千总即是由叶枝头人王家来担任。而澜沧江还有一位沿江土把总,自乾隆七年开始便由赵家把持着。

由以上信息可推知,自明代起。维西至叶枝平坝、阿墩子、盐井等澜沧江沿线地区,一直都是纳西族头人对藏人用兵的地方,他们沿着澜沧江逐级而上,就像当年忽必烈沿着澜沧江顺流而下一样。而沿着澜沧江的小山头上都有土砖建筑的瞭望塔的痕迹,墙上都有架枪的枪眼。以至于沿江的村民都认为这是古代纳西土司修建的,其实这些瞭望塔是吐蕃所建,用来抵抗纳西首领所率领的纳西军队的讨伐。而在所有藏族人和其他民族的物理分界沿线,都修有如此样式的瞭望塔,如木里大山以北、理塘山谷的小山上、雅砻江边、澜沧江边、打箭炉以南等地区,它们形成了从澜沧江到大渡河的一个民族意义上的分界。

说回来王家,他们作为纳西族兵锋前线,在乾隆一朝,纳西木氏土司改土归流,西藏诸派也归顺中央王朝后,叶枝王家便不不再往北攻击藏人,转而开始攻略怒江流域。在阿墩子和藏人形成了共治局面,而且也有了中央王朝官员的派驻。在这种均衡局面下,梅里雪山南部部分傈僳族、藏族、纳西族混居区域自然而然顺理成章的归于叶枝王家的治理之下,也就是当西方传教士宗教入侵到这一片多民族混合区域的时候,想要开宗立派就必须获得叶枝头人的批准。而这里有一个前缀就是傈僳族头人,这个傈僳二字首次出现在唐朝《蛮书 ? 名类》一书中。他们自迁徙到滇西北便一直受纳西土司的统治。这个傈僳族头人实际上是纳西族土司王家,他统领这片土地上的诸多民族,直到家族式微衰败。

从叶枝平坝开始出发,沿途经过甸古、普罗子、子里、普地村、巴蒂村、节义坡村、巴东村、茨姑、茨中、换夫坪、多落塘。这边开始就进入了全是藏族人居住的村庄,也开始可以看到卡瓦格博雪山。接下来是羊咱村、庸支村、燕子村、红坡村、羊八井寺、果念村、加别村、金达村、洛加古村。最后沿着德钦河往上走,就到了阿墩子。

德钦位于山谷顶上,海拔三千五百多米,城中大约有三百到四百户人家。家家户户的墙壁互相挨着。完全占据了整个山谷,城镇以北的一个小山上有个喇嘛寺称德钦寺,藏语叫德钦林,是乾隆二年所建立,公元一九零五年因为澜沧江和怒江的天主教牧师被杀,清军庇佑洋人发生暴动而被毁,而后在新址重建。德钦林寺隶属于格鲁教派。

古时候阿墩子也和丽江城一样没有城墙,雍正八年开始建立守备队,修土筑墙。但是现在城墙已经不在了,城里居民有汉人、藏人和纳西人。由于遭受了藏族军队多次从北面而来的侵袭,以至于阿墩子商人都习惯性把货物存放在澜沧江西岸几天路程以南的地方。德钦是云南西北最后一个边城,也是全省位置最高的城镇之一,城里气候阴冷,冬天特别寒冷,且灰尘很大,日照时间也短,阿朱自己本人去到过德钦县城三次。

据考,阿墩子的边界东边道奔子栏与中甸,巴塘与金沙江相接,北面延伸至梅里雪山的亚贡村和盐井边界,全县有土地一千平方公里,人口一万两千多人。四个乡分别是浓雾顶、阿董、奔子栏和西面的江西。这里可以种植的土地不多,还只能种植旱稻。所以赋税只有8%,阿墩子主要的进口产品为茶叶和糖、出口麝香、羊毛、毡子和盐。全区有丰富的矿藏但是基本没有开发。阿墩子设有一个衙门、一个学校和一个监狱,也有一个汉族的县长在此管理全县。

而滇西北最美丽的山脉无疑是卡瓦格博(Kha-wa-dkar-po 或Khwa-dkar-po),它位于云南和西藏的交界,形成澜沧江河谷的西壁(澜沧江在藏语中是La-Chhu)。它从北向南延伸,包括五个主要的山峰,其中最南端的米兹摩(Me-tse-mo),即现在的缅茨姆。在洛克的游记中,又称为庸支雪山。藏语意思为山脉的最南端。它孤立的与主峰隔离,在主峰的东面,是整个山脉最美丽的山峰,像是神仙故事里的一个冰宫,又像有庞大阶梯和支柱的一个巨大陵园,上面有一个壮丽雄伟的冰雪圆顶,逐渐收缩为一个蔚蓝色的塔尖,几近透明地插入蔚蓝色地天空。

缅茨姆日出
发表于 2023-11-6 12:12 15 只看该作者
在它旁边是一个巨大地冰峰,其状宛如一个巨大雄鸡地鸡冠,称为笔架(Pad-zhwa),或者荷花冠,如今称之为五冠峰。五冠峰北面与邓巴桑该(Dam-pa-Sang-gre)峰相接,意思为神圣之佛,中央的金字塔形山峰是卡瓦格博本身,有光芒四射的冰川,其中一个延伸至澜沧江河谷据江2英里之处,但冰川正在减退。中央尖峰以北的山峰叫西果邓(Si-go-dum)意思是无头魔鬼西,它的山脚的一个村庄也叫西,这个山峰与其北面的两个小山峰相连接,然后就逐渐变为无雪的崖子。山脉的基部包括云母片岩,上面为石灰岩和黑夜岩,其上为玄武岩,顶上则是云斑岩。汉人称呼山脉的北端为都取岭雪山。卡瓦格博所处整条山脉叫做四蟒大雪山。藏人尊奉的卡瓦格博山脉是伟大的本尊神德姆措格(Yi-dam bDe-mchhog)的住处,梵文称为萨姆瓦拉(Samvara),是快乐之神,也称为巴何洛邓巴(dPal-khor-lo-sdam-pa),这个快乐之神是藏传佛教噶举巴(Kar-gyu-pa)教派的守护神之一。要看这个山脉,最好从阿墩子西面德隆戈(Drong-go)山上去看。这个山顶没有树,尽管斜坡上有一些冷杉森林和杜鹃花。在山顶草地上建立了一块藏人喇嘛祷告所坐的石板,的确再也找不到比这里更好的祷告地方了。在这里,澜沧江的海拔为两千两百多米,比对面的卡瓦格博主峰要低上四千两百多米。

卡瓦格博日出

从白芒雪山也看得见这山脉的景致,但最好莫过于上面提及的德隆戈山观看。藏人在每年夏末来朝拜这个山脉,那是在雪封山之前。他们从西藏东面的察瓦龙(Tsha-rong)而来,越过海拔四千八百余米的说拉垭口(Shug-la),然后下到梅里水(Me-re-shu),进入澜沧江河谷,从那里向南,再从阿墩子以北的溜筒江过到澜沧江东岸,继续走到羊咱,再用溜索过江到西面的多卡拉(Do-kar-La,白岩关),从这里下山再进西藏。这里是西藏-云南-察瓦龙的交界处。

从德钦向北走出山谷,我们爬上崎岖不平的山坡。转右或向东,走进海拔三千八百米的驻拉(DruLa,写为hBrug-la,雷龙关)。然后向下走入一个深谷。沿着下阿董(Hsia-A-Tung)附近的一条河走,河流汇入鞫克底江,然后汇合流入澜沧江。在我们面前是阿董山,峡谷的石壁高耸,绝壁上长着云杉、杜鹃、杨柳树等。沿着阿董龙巴(A-dang lung-pa)河谷,通过一个狭窄多石的沟,来到海拔二千八百多米的阿董村,这里的居民完全是藏人。在阿董村以东有路到擦里关,这是云南和西康的实际交界处,也是到巴塘最短的一条道路。在擦里关有很多前来朝拜梅里雪山的朝圣者,他们用羊驮着糌粑,这是藏人的主食。跟着藏人一起转山的羊的耳朵都扎过孔,用红黄丝带穿过孔作为记号。这个耳朵上的记号表示它们是圣洁的,只要是跟随主人转过山的羊,都不会被宰杀,而是让它们自然的死亡。

从德钦到吉格隆(rje-grong)之间的地区,也包含位于北纬28°30’到27°35‘之间的金沙江流域在内,是一个干燥,狭窄的峡谷。特别在东边的奔子栏附近被几座高大、荒凉、贫瘠的山所包围,这些山位于西康境内,具体在乡城县地区,居民是强悍的山民,称为乡城娃(Hsiang-cheng-wa)或察特楞(Chha-threng)。乡城在光绪三十四年设立县治,称为定乡县,但是官府基本不予过问,处于自治状态。

从德钦出发向南没走多久,就需要转向东南,爬上崎岖陡坡,去翻越白芒雪山的垭口。在经过一个面向澜沧江的宽阔山谷后,会经过一个称为木龙村的小村落。这边供给着德钦县城需要的木材、马铃薯等农林产品。

翻过白马雪山两个四千九百多米的垭口,抵达海拔三千五百多米的尼拉龙村。这里距离德钦县城有将近一百公里。从尼拉龙村出发往山下走,经过一个岩石斜坡和河床,会看到一个被烧成灰烬的藏人村庄,这是一九零五年的遗迹,当时部分居民暴动后,清军过来烧毁了这个村庄还有附近的寺庙。这一场暴动是东竹林寺、德钦林寺和红坡寺一起领导。他们杀害了两位天主教牧师,并烧毁了澜沧江边的一座天主教堂。

东竹林寺(Don-grub-gling)的屋顶是金色的,整个寺庙周围筑有矮矮的白粉墙。它包括一百五十间房子,平顶屋用木板做瓦,上压石头,有些三四层楼的建筑为坚实的砖石结构。寺庙的西面有一群小房屋,是僧众们的住所。招待洛克的是一位曾经到达过拉萨和加尔各答的僧人,在僧人干净而整洁的小屋里休息。小屋里供奉着达赖喇嘛、察木多巴巴喇嘛和东竹林已故活佛的相片。甚至还有英国国王和王后驾驭马车赴温莎古堡的彩色像。僧人与堪布一开始表现得非常羞怯和冷漠,但洛克把达赖喇嘛和班禅大师的照片送给他们后,僧人和堪布才慢慢打开了话匣子,热情起来。中午洛克一行人和僧侣们一起享用了酥油茶和糌粑后,便离开了东竹林寺。

从东竹林寺南边出发,经过一个长着扁柏树丛的深谷,抵达筑有大红色瞭望台的都达(Ndu-nda)村,从这里开始,由于白芒雪山的遮挡,整篇区域都相当的干燥,都达村东部有一个伸展开来的深渊,有一条小河流入金沙江,在这个小河的东岸上就是奔子栏村。村里如德钦一样,有一位把总和一位千总。

彼时奔子栏属于维西县,如今属于德钦县。但直接由千总和把总管理。他们防守奔子栏、慕顶、辖角坝和了拉郎几个村庄。土千总世袭地驻守奔子栏,他的辖区东至西康、西藏边界和金沙江岸二十公里,南至维西边界的拖顶村,西至维西边界的一家棚村,北至维西和巴塘边界。土千总的祖先叫神翁,后面改姓王,雍正七年的改土归流后,土千总由清政府任命为世袭,防守西藏和四川的重要地界。土把总的祖先叫别马,后面改姓柏。

据《维西见闻录》记载:奔子栏亦在金沙江岸,地隘山高,夏炎而暑,峰头多雪,冬令殊寒。奔子栏有藏桃五株,叶如杨柳,花绛色。瓣似桃而长,大过之。十二月放花,三月始尽,六月实熟,红如桃。味涩而不可食。如食胡桃法,食其核肉,味香而甘。相传康熙年间地属青海时,头人至其地,怀核归而种之者。取其核再种之,皆不生。

洛克在德钦的足迹就介绍到这里。

发表于 2023-11-6 12:12 16 只看该作者
六   |  永宁和泸沽湖 Yongning and Lugu Lake

永宁土司与梅里雪山的叶枝头人的层级差不多,都是作为丽江木氏土司的分支,统治着该地区。这里对永宁地区的历史、边界、山川、土司家族做一下简要介绍,重点仍然在泸沽湖的人文和地理上。

永宁和丽江地区不同,丽江自从雍正元年改土归流废除了土司统治以后,纳西土司就失去统辖滇西北、藏东和川西南绝大部分领土的权力,被降为土通判后,成为帝国官员序列的一份子,受到云贵总督和川陕总督的双重钳制。丽江地区也被纳入中央政府的直接管理之下,而永宁土司作为丽江木氏土司的亲戚,却可以一直保持着半独立状态。他们只是名义上在中央政府的统辖之下,划归永宁以南四百五十里的永北县管理。

在公元一二五三年忽必烈抵达并征服永宁以前,这一片区域并未有实际上的全域统治者,各个氏族都独自居住、自我管理并时常火并。即使忽必烈在此地设置了官员后,村落与村落之间的冲突仍然不断爆发。

作为纳西一族的后裔,这里原来有八个纳西人的姓氏存在,而今只剩下了五个,其中土司一族为郭姓,其余四姓为西、伙、布、雅。丽江的纳西族人只有和、木两姓。和是农民的姓、木是统治者的姓。而现在永宁土司的姓氏是阿,来源如是说:明朝永乐年间,永宁的土司去到京城觐见明成祖,希望得到皇家的任命和诏书。在面圣的时候,皇帝问他叫什么名字,他没有听懂,就双手合十答复说“阿”,在纳西话中“阿”就相当于我不懂的意思,而明成祖根据他的答复赐姓“阿”。

据永宁头人们的记载,古时永宁的领土北延到理塘、向东延伸到木里、前所、左所等地。这些地方如今都归属四川。而后面这两个区域的土司都是永宁土司的兄弟。而康熙四十九年的时候,前所和左所的小土司到北京觐见康熙皇帝,分别被册封为土百户和土千户,独立于永宁之外,并颁发印信。这样一来,永宁就失去了对前所和左所的管辖权。而《四川土夷考》记载说前所和左所的土司最早是在明万历年间被任命的。但不论如何,土夷版推恩令的实施,确确实实的消弱了土司们的实权范围。而改土归流就是收官的最后一步。

《永北直隶厅》第七卷对永宁地区的记载如下:永宁土知府位于永北城以北四百五十里处、是云南的边区,与四川和吐蕃领地接壤。它的古地名是楼头賧,也称答蓝麽些。在汉末时,永宁阿氏土司的祖先泥月乌征服了当地土著,并在当地形成了有效统治。当地尊称为泥月乌祖。在唐朝的时候,永宁地区隶属于南诏王国,在六诏之一的蒙诏氏管辖下,后来被纳西一族占领。宋朝的时候属于大理国,受段氏统治。元朝宪宗三年,永宁归顺元朝。至元十四年,永宁地区设立茶盐官治所。至元十六年。撤销茶盐官治所改为永宁州。明朝洪武年间划归鹤庆府为永宁府。洪武二十九年再划归澜沧卫。永乐四年又改为永宁府。而后被四川左所土司攻杀,府灭。之后永宁地区被澜沧卫遥领。

清顺治十六年,来自中央政府的官员抵达云南府,永宁土知府前来觐见,被任命为世袭土知府,清康熙三十七年,北胜州升为永北府,永宁州土知府划归永北府管辖。

关于永宁土司下辖四个长官,分领四片区域事务,也在此带过一笔。《嘉庆一统志》中记载,它们是永乐四年成立,隶属于云南永宁卫。这四个长官都是西番官员,姓阿。正统年后,盐井土司攻占了永宁地区,这四个长官因此被废除。正因为永宁土司无力管理这些广阔地域,才发生了为了挽留昌都活佛,而把上述地区送给活佛的事迹。而后昌都活佛说服了居民信奉格鲁教派,并把他的管家,一个蒙古族出身的人设立为现在所称木里的世俗统治者。但是当初攻占永宁地区的左所人却拒绝信奉格鲁教派,至今仍然信奉他们自己的原始宗教,苯教。

永宁边界东至泸沽湖的落水和舍垮。据四川左所土司的辖区六十里;南至卡西坡二百二十里,与永北所属的蒗蕖州相接壤。西面到卜脚村。距丽江八十里。北到列牙嘴,距四川黄教乌角寺六十里,乌角寺藏语叫林角贡巴(Rin-jom-gom-pa),属于木里,即现在的西康境内。         

关于永宁土司的家谱,在《永北直隶厅志》第三卷中对永宁土司的家史有简略的记载。永宁土司个人收藏的家谱与该书得记载有矛盾分歧之处,洛克在这里搞了一个偷换概念的说法,他从永宁土司借到手抄本的家谱后,意译出来的内容与官方记载的家谱产生了偏差,而他想方设法的试图证明自己意译本的正确性。阿朱表示这些春秋笔法有些问题。

而现在永宁土司家里有两份用汉文字手写的简略家谱。一份从第一代先祖卜都各吉开始(卜都各吉的历史开始于公元一三八一年,当时他率领所有子民归顺了明朝),至第十九代土司阿恒芳为止。而第二份家谱是从第二代到现在土司阿民汉的摘要记录,阿民汉是阿恒芳的重孙。

已故永宁总管阿云山是土司的一个近亲,他和永宁所有姓阿的人一样,宣称自己是忽必烈征服云南时留下的蒙古官员的后裔。阿氏的人多次告诉洛克说他们自认自己为蒙古人,而明初出现在他们家史的第一个祖先的名字并不是蒙古姓氏,而是纳西族姓氏。卜都显然是一个纳西语,意思是一个编的很密、不漏水的篮子。这或许是一个氏族的名字,因丽江的纳西族分为卜都、古徐、古展和其他氏族。在阴历正月的日子里有它特殊的祭天仪式,每一个氏族的祭天日子各不相同。

永宁的群山山脉之中,最有名的是狮子山,即泸沽湖边的格姆女神山。而纳西人称之为木居。摩梭人称之为生给噶木。而永宁这个名字的寓意为永久安宁,想必也是从这座山胸围安静的姿态中得名的。

格姆女神山,航拍

发表于 2023-11-6 12:12 17 只看该作者
《永北直隶厅》第一卷中,还对永宁地区的其他山做了详细的记录,包括:

刺普山,在永宁瓦鲁以北。离永宁府二百八十里,又名列卜山,刺普垭口就有四千七百多米高,通往理塘河山谷,如今属于木里土司的领地。

干木山,在永宁以东十五里,又名狮头山、孤山。而干木山的西侧一段就是大名鼎鼎的狮子山,它位于永宁平坝的东面边界。而汉语又名甲母山,海拔三千九百九十米。比泸沽湖水面高一千余米。

六捏山,在永宁刺次和的西面,是刺次和辖区最高的山。

卜兀山,在永宁以北一百五十里,过去属于永宁,在香罗甸长官司辖区西南方向。

干如山,在永宁以西一百二十里和古时革甸长官司之北。记录的海拔为四千九百米,木里大寺的西南面。

金鼎山、卡西坡、阿喇山、左所山、白角山、绵绵山、药山。这些山也都分别记载。

永宁坝子(土著称为里堆)包括一个大约一百平房里的区域,是永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里吉河转一个大弯流过这个坝子,这条河在冬天则为成千上万的野鸭、鹤和鸳鸯的乐园。鹤来自青海,南下过冬并在那里繁殖。很难想象还会有比这里更好的观赏野鸭的地方,人们只在不到坝子一半的土地上种植庄稼,而土司严禁农民栽种水稻。如果种植水稻的话,这个坝子可以获得供给比现在人口多三倍的人口足够的粮食。

永宁的喇嘛寺是这个平坝最重要的一座建筑物。如今叫做日尊寺。它坐落在坝子的西端,距离格姆女神山十公里左右。有几个村庄围绕在日尊寺的周围,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村庄是巴卓古(Ba-tso-gu)。它的居民大部分是丽江纳西人,也称为皮匠村。

日尊寺,航拍

皮匠村是一些难以形容的低矮房屋群,街道比较陈旧,很难通过。这个村子紧邻白登好奇(Chhorten,喇嘛圣墓)和一座石桥。日尊寺北面是阿拉瓦村和拉瓜村。西北面是加刺村,西南面是开基村,开基村斜对面,里吉河南岸是巴渠村。开基村背面是一个小山,这里还看得见古时永宁土司衙门的遗迹,遗迹所在地叫开基瓦武。永宁土司鼎盛时期,这里还栽种着一棵从北京运过来的银杏树。

在开基村以西的里吉河上有座桥,它就在著名的忽必烈宿营地日月合的外面。过了桥往南走,经过巴渠村就到了土司衙门。永宁土司衙门口有一条路通往泸沽湖,而另外一条跨过永宁坝子的路只有冬天可以走。在衙门外面,路进入一个山谷,越过一个干燥的岩石河床,河源在喜瓦洛阿布(Shi-wua-lo-a-bu)山洞附近。山谷变窄,路两次从河上越过,最后走到一个小湖边河一个位于高地南坡上的渠地村。路过渠地村,爬过横岭,在横岭上可以看见里基村还有西南面的湖,沿着湖的西南边通到大洛水。

到泸沽湖最近的道路是通过日尊寺附近的伯磋古村,越过永宁坝子,沿着沟到里吉河岸,然后走到离日尊寺西南相距六公里的一个小山,叫皮枯瓦山,山顶有个庙,庙里塑有千手千眼观音的巨像。皮枯瓦山以东是达波村,村里有永宁总督阿云山的故居。沿着达波村边的小河一路逆流而上,到达一个沼泽地,沼泽地边就是渠地村。

在狮子山斜坡一带,另外还有几个比较小的村子和位于山南端面向西方的一个神庙。这个神庙供奉着狮子山的女神,每年新年,永宁喇嘛都会在日尊寺主持带领下,回到神庙念诵关于格姆女神的经文。然后再点燃松柏和五谷,举行献祭活动。

而剩下的只有连通木里疆界的泸沽湖西北角还没谈及。在前往木里喇嘛寺的道路上,围绕着永宁寺庙东北的坝子。永宁寺以东的第一个村庄叫拉罗,在有瞭望塔的横岭治下。翻过横岭的垭口,下到山谷,就抵达曼德村。度过耳吉河,经过永宁温泉,最后抵达海拔三千米的瓦拉比村。从瓦拉比村出发到里吉山谷,山谷的西坡有两个村子,西坡是里吉河和色吉河的分水岭,分水岭同时也是永宁和木里的分界线。但这不是纳西族和藏族的分界线,因为纳西族延伸到木里境内。穿越分界线后,可以看到一大片美丽的松树、杜鹃花组成的原始森林。围绕着东边山谷的山,这里杜洛河与前所境内的里吉河汇合成为打冲河的一部分。穿过森林,再经过一个沾满青草的斜坡,便进入了一个原型盆地,楞究子村便坐落于此,村里都是纳西族人,海拔三千余米。距离永宁日尊寺三十八里。在楞究子村外还有一个乌角村。是藏族人和彝族人混居之地。

永宁湖(汉人称泸沽湖,纳西人称刺塔湖,永宁人称罗束湖或者落水湖)这个湖面广阔的水面几乎被一个长形半岛一分为二,这个半岛连接陆地的突出部分比较宽,随着伸向湖心逐渐变窄,成为一个尖端。这个半岛叫吐布(Tu-bbu),从东北向西南方向延伸进入湖内。

泸沽湖航拍,航拍

发表于 2023-11-6 12:12 18 只看该作者
断开这个半岛的西南端,一直顺坡延伸到长满树木的横岭西侧的一个深谷就是云南和四川的边界。湖面上的五个岛屿中的三个属于云南省,最小的一个岛在云南边界以西,称为尼色岛。尼色岛在里基村和拉热村之间。拉热村又称为小落水。

小洛水村

小洛水村不远处有一块永宁与木里左所的边界碑石。是清朝嘉庆十七年二月二十七日竖立的。它标志着木里与永宁的边界,边界碑石西面刻着“云南永宁土司东北界至此”。东面刻着“四川木里土司西南界至此”。

阿朱在游湖的时候,听闻划船大哥说湖底以前是也是一个平坝,人们在此生活,放牧过成群的牦牛。而人们相信在西北边界的山麓山脊山有一个巨大的石灰岩悬崖,是整个泸沽湖的水源。远古时候,这个悬崖下面的洞穴冲出来巨量的水,将整个平坝淹没。

而在元朝的时候,根据《元史 ? 地理志》记载,整个湖区属于泸沽县,泸沽县属于建昌路(今西昌)礼州管辖,当时湖边居住的多以彝族为主,元军进入泸沽湖后,彝族首领蒲德之侄建带反叛南诏统治,献上降表。而后建带被封为千户,后升至万户。所以彝族一直认为泸沽湖地区曾经是他们的土地。

洛克在游记中写道:永宁湖是全云南最漂亮的一个湖,无法想象还有比这更美的环境,深蓝色湖水清澈的像水晶一样,在长着森林的小山脚下,尤其是在树荫之下水由深蓝变为紫色。湖的周围都是长有森林的山,山的各边形成深谷,谷里的小溪流入湖里。这里的一片安静和平气氛的确太美妙了。小岛像船只一样浮在平静的海上,一切都是宁静的,真是一个适合神居住的地方。我很幸运,从一九二四年到一九四二年之间,曾在不同时间多次到达过这个湖,并在可爱的奈络普(Nyo-ro-pu)岛上度过快乐的几个星期,这个岛是云南唯一有人住的岛,湖的深度一致,湖底是平的,平均深度为六十七米,海拔为两千零二十六米。比永宁平坝高三十余米。

从永宁与木里边界的碑石向东出发,有一条约三里长的狭长地带沿着湖岸蜿蜒,它是属于西康西南部木里土司的领地。湖岸、高山以及背后的土地都是木里土司的辖地。在纳西王国尚未瓦解的时候,这一地区是属于丽江地区的,最先在在这个地区定居的是被派到这里的士兵。在纳西王国解体后,士兵们并未回到家乡,而是选择在泸沽湖畔定居下来,并与木里土司辖下的老百姓们融合在了一起。

在泸沽湖的东北方向,突出的一支长的横岭伸入湖中,形成了吐布半岛,它在现在左所土司衙门后戛然而止,不与北面的山岭相接,而在当中留下一片宽阔的平地。在这个小平坝上有一条主要的道路通往左所土司所属的盐源县。左所人的山神称为荣特拉吐布(Ron-tra-Tu-bbu),吐布半岛是他的象征。而在吐布半岛的末端,即东北基部,有一个正方形的喇嘛寺,称为阿怒贡巴(Anu-Gom-pa),属于黑苯教,它只有一个大房间,三方围着土矮屋。这些是喇嘛们过来参加节目活动时的住所,例如一年一次的托戛刺(Tor-gra-la),苯教塔哈(lTa-lha)神的多玛(gtor-ma)。苯教的祖寺称为封崇登格林(Phun-tshogs-bden-rgya-gling),附近还有一个小的苯教寺庙叫做生特尼(Sun-te-nyi)。左所和其他四所的土著都自称为纳汝(Na-zu),等同于纳西语的纳若(Na-zo),意为纳西男子。

阿怒贡巴喇嘛寺、泸沽湖

发表于 2023-11-6 12:12 19 只看该作者
阿怒贡巴喇嘛寺五里远的地方有一个布肖村,布肖村和喇嘛寺之间还有一个古杜洛(Gu-du-lo),布肖村五公里之外的山谷上还有一个乌兹洛(Wu-dzu-lo)村,布肖村到湖岸鲁瓦村只有很短的距离,鲁瓦村外就是海门桥和湖的出口,海门桥现在也叫做走婚桥。

走婚桥、泸沽湖

海门桥和湖的出口,鲁瓦村外几里地就是湖的出口,一条长长的山谷由东向东北方向延伸,泸沽湖流入这山谷中,这是一个很宽的山谷,也是延伸于山与山之间的一片广大的沼泽地。出口之处水流缓慢,水流上面架着一座木桥,几乎看不出水在流动。它把山谷变成一个大沼泽地,如今叫草海。泸沽湖水出口的地方如今叫做海门村。水流和南边的起普河一起汇入打冲河,起普村所在的村子叫起普村,如今叫直普村。

草海、泸沽湖
发表于 2023-11-6 12:13 20 只看该作者
在海门村的东边是一片长形沙地。这一片宽阔的沙地南端,即云南境内的一个小村子外,有一条流入永宁湖的小河称为舍垮,在距离湖六公里之外的河上有一座桥,这里有两个村子都叫做舍夸,他们都在云南境内,这两个村子形成了云南永宁与四川左所的边界,这里距离永宁六十里地。舍垮河来源于这些环湖群山的西南面。舍垮村,泸沽湖云南与四川东部边界,泸沽湖

沿着舍垮村往西边前行,经过兰房村、吉扑村就抵达到了大洛水村。这是整个泸沽湖沿岸最大的村落,居民基本上都是摩梭人,与东部边界的小洛水村相呼应。

大洛水村,泸沽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