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北京综合

看山看水‖古北口营城与司马台北齐长城之间的山梁是否一道长城?古北口一带的内口在哪儿?

[复制链接] 查看:1287 | 回复:11
发表于 2024-4-7 13:31 1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关于古北口的长城,尚有诸多谜题尚未揭开。

其中,关于古北口与司马台北齐长城之间的古长城,有如下线索:

1.古北口营城向东是否存在一道北齐长城

北京北部山区古长城遗址地理踏查报告》一书,认为古北口的北齐长城的走向,自古北口营城沿山梁向东南延伸,其东段恰好与司马台北齐长城相接。

不过,对这段古长城,该书作者承认难以识别墙体。

那么,这道山梁上,是否真的有一道长城?

2.司马台北齐长城的走向有异议

位于古北水镇西侧的司马台北齐长城的走势,是跨过沟谷向西而去,还是沿山梁折向北行,与金山岭长城会合?

2022年11月12日,实地探查了司马台北齐长城,判断这道长城曾被明代利用,并且由于其西端向北有个拐点,而山梁的走势也折向北行,与金山岭长城相接,当时判断北齐长城的走势在此处沿山梁折向北行,在金山岭段被明长城叠压了(参见《看山看水||司马台“北齐长城”长城果然向北接金山岭长城,并且是一道明早期利用了的明前长城》)。

3.古北口一带的内口之谜

古北口还有一个悬而未决的谜题,可能与这道山梁上的“长城”有关,那就是关于古北口一带的内口与外口的问题。

《密云县志》记载,金山岭-蟠龙山一带,砖垛子口有内口名窨子峪口,炮口子(《明蓟镇长城考古报告》认为是密云300号敌台西侧的密云5号暗门)有内口名红门口。

这两座内口在何处?

所谓内口与外口,应是同一条沟谷通道的内外两处关口。内口与外口,不应在同一条长城防线上,内口应在纵深腹地的另一处位置。

古北口的内口,一直也是悬而未决的谜题。

近日骆驼又提起这个话题,提到古北口一位地理老师也曾考察过这道山梁,认为这道梁上有一道北齐长城。想起《北京北部山区古长城遗址地理踏查报告》的观点,于是决定前往古北口,现场观察,以作证实。

2024年3月31日,踏上前往古北口的行程。

自古北口营城东南角,沿山梁东行。

1人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24-4-7 13:31 2 只看该作者
山脊上并无明显的人工墙体痕迹

这道梁并不高,山下的公路海拔约200余米,山梁的高度在300余米,山梁走势平缓。山脊上是清晰的成熟的山路。

沿途一直没有见到人工墙体。石质的山梁部分,均是自然形成,石材与基岩连成一体,没有人工筑砌的痕迹。土质的山梁,倒不好判断,但也没有证据表明是人工构筑。

不过,这道梁稍加铲削,还是可以构筑防线的,从山脊上观察,北侧的土坡或石坡相对陡峭,那是人工处理的吗?因此,心有疑虑,不能做出确切的判断。

发表于 2024-4-7 13:31 3 只看该作者
发现第一处残砖遗存

在距古北口营城东南角约180余米的山头上,发现一处古城砖遗存。此处海拔328米。山头上开挖有沟槽,不知是因何开挖。古北口抗战时的二线阵地战壕?现代开挖?

此处发现的残砖较多,分散在十平方左右的范围内。

这处残砖的聚积点,会不会是有人拆营城的砖往下运时遗落?沿途没有其他相关的遗存,对这处残砖遗存是有疑虑的。

发表于 2024-4-7 13:31 4 只看该作者
第二处残砖遗存

第二处残砖遗存出现在距第一处遗存直线距离1080余米的东南侧另一处山头,此处海拔367米。

此处的砖稍少,大约三四块。其中两块规格较小,类似现代砖块(其中一块为红色);另一块残砖原始规格较大,应为明代城砖残存。

发表于 2024-4-7 13:31 5 只看该作者
聚集性的瓦片堆

第二处残砖遗存东北侧直线距离220余米处,这段山梁地势较低,中间一处地势略突出的高点,出现大量瓦片。

瓦片有两种,一种是布纹瓦,纹路清晰细腻,与明长城上常见的鱼鳞瓦片特征相符;另一种较为粗糙,无布纹,瓦片略厚,疑为北朝手捏纹瓦,但没有见到手捏纹。

另外,瓦片堆西南侧地势更低的梁顶,外缘有大量不规则石材,不成规律,无法判断是否曾经筑有人工墙体。

这段地势较低的山梁,沿下方的沟谷北行,可通师坡谷关(参见《蟠龙山段“北齐长城”或是失传了的师坡谷关》等篇)及炮口子(前述密云300号敌台西侧的密云5号暗门)对应的沟谷。师坡谷关与炮口子两条沟谷在下方汇为一条。根据《密云县志》,炮口子的内口为红门口;在《北京北部山区古长城遗址地理踏查报告》一书中,此处恰好被标为红门口。

发表于 2024-4-7 13:31 6 只看该作者
发现隘口墙

距瓦片堆直线距离约1260余米的东侧,有一处地势更低的隘口,海拔约300米有余。

站在西侧的山头上向东北方向眺望,一道线状的石棱显得非常奇怪。

于是在林子里寻路下行。在隘口的最低处,有一道人工的墙体。

发表于 2024-4-7 13:31 7 只看该作者
过隘口墙沿山坡上行,就到了在对面高处俯视的那道石棱线。这是隘口墙向上的延伸,应是一道早期的墙体。这道墙体,分布于山坡面向外侧的边缘。

这段隘口墙,大致对应明长城主线上的龙王峪口(密云16号水关)。

回顾之前发现的残砖与瓦片,心里已经有了底。这道梁,确实曾经有过人工的设施。只是,大部分地段利用了自然的山脊,稍加铲削,构筑了一道防线。但大部分地段,并没有人工的墙体。

发表于 2024-4-7 13:31 8 只看该作者
第三处残砖

隘口墙东侧,直线距离约420余米处,在一个山头的下坡处,又找到半小块残砖。此处海拔约323米。

这是三处残砖遗存中,数量最少的一处。但很明显,这是人工烧制的砖,又处于山头上,与前两处位置的规律相同。因此,这处山头,应当也曾经有过人工的设施。

另外,沿途还有一些形似残砖的石块,抓在手里掂量一下,明显比砖要重很多,实为山石。去伪存真以后,此次的行程所见到的城砖遗存确定为三处。

发表于 2024-4-7 13:31 9 只看该作者
山脊侧面疑似人工墙体的侧面

第三处残砖遗存东侧偏北方向约70余米,大约海拔316米的山脊顶部,山脊的侧面,有一些有规律分布的石材。这些石材比之前途经的路段更加明显,具有人工构筑的痕迹。

很有可能,山脊侧面的这些石材,是隘口墙向东的延伸。

把这道山脊连起来,沿途发现的遗存分布大致如下图所示:

发表于 2024-4-7 13:31 10 只看该作者
沿线的城堡

把这道山梁向东延伸,除了证实这道梁与司马台北齐长城在同一条连线上,还有一个发现:砖垛子城堡(密云27号城堡)、沙岭沟城堡(密云26号城堡),恰好也在这条线上,各自把守一处这道山梁的缺口。

这两座城堡,恰好符合明初修建连续长城墙体之前,城堡的分布规律:守口,而且很多城堡是关城,城堡的外墙构成关隘墙体的组成部分。

而砖垛子城堡,正应是砖垛子口的内口,按《密云县志》,难道不应该是窨子峪口吗?

这样,悬而未决的古北口一带的内口,突然间线索清晰了起来。

与此同时证实的,是这道山梁,是一道早期的长城防线。

之所以说是长城防线,严谨地说还不是一道连续的长城,是因为这道防线如同明初燕山沿线的防线,并无连续的墙体,大部分利用了自然的山势,山脊两侧经过人工的铲削,局部地段修建有墙体(司马台北齐长城段、龙王峪内口的隘口墙段等,还有这道防线上尚未实地踏访的段落),沿途分布有数座墩台。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