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20016

主题

华东

开往泉州的5217

[复制链接] 查看:12757 | 回复:163
发表于 2024-5-3 10:50 61 只看该作者
开往泉州的5217

地处闽南山区,永春人口不算少,2015年末,永春县总人口为618250人,特产就是芦柑。

开往泉州的5217

离开小饭馆,俺老人家惦着肚,踱着小方步准备前往岵山古镇。公路旁的树底下猪儿车在拉客:晋江、泉州、石狮,拉客声不绝于耳。

开往泉州的5217

俺老人家指了指站牌,拉客仔不好意思笑了笑:“gu山古镇”,其实应该读“hu山古镇”,在永春就没有把这个字读标准的。

开往泉州的5217

福建新闻频道前两年新开了一档节目《福行天下》,除了引进的国外旅游节目,还有少量自己制作的节目,大多围着福建转。岵山古镇就被周而复始的播放,俺老人家就是由此而得之。

开往泉州的5217

原本3路公车应该往前开到镇zf,但是为了修仿古街,改电缆,公车只开到省道306线路口,剩下的路俺只能靠两条腿了。

开往泉州的5217

沿着街道继续向前,经过一座大院子,往里一瞥原来是当年的岵山影剧院,如今早已人去楼空,成为一家雨伞厂。

开往泉州的5217

行至某个路口,回头一瞥,就看见一座不知名古宅。这是一座标准的闽南红砖古厝,是福建四大民间建筑之一,以白色花岗岩做台基阶石,其上大量使用红砖红瓦构建屋子主体,屋顶多为两端微翘的燕尾脊,壁、廊、脊等细部装饰十分精致。

开往泉州的5217

屋脊上刻有精美的石雕,跟潮汕的嵌瓷有明显区别。

开往泉州的5217

柱花依然精美,只是熬不过岁月的侵袭,屋檐下的墙雕加装了钢筋,大抵是屋主为了防盗,看来这些石雕都是有年岁的物件。

开往泉州的5217

倘若有童鞋前往岵山古镇,走到邮储银行才算进入主题,那些著名的宅院从此开始。

开往泉州的5217

岵山古镇已经提上开发的议事日程,开发的好处就是指示牌已经有了,俺老人家可以按图索骥,省却不少麻烦。

开往泉州的5217

这是一家挂牌单位:敦好厝!  

闽南古厝前很少修围墙,禾坪倒是有的,跟客家人称谓禾坪不同,闽南人称:埕,意思大体相同。

开往泉州的5217

这是一座标准的闽南大厝规制:两头高,中间低的马鞍型屋脊。

开往泉州的5217

俺老人家常常挂在嘴边的闽南大厝指的就是红厝,红是一大特色,然后标配的大圆窗,屋顶上的燕尾脊,红砖古厝主要分布在泉州、厦门、漳州、晋江等地。

开往泉州的5217

既然是挂牌单位,自然就会做修缮,所以大门就显得很新,很整洁,似乎少了古厝应该有的沧桑和斑驳。人真的是一对矛盾体,破了说不修缮,修了又说太新,不好伺候。

开往泉州的5217

这是标准的闽南大厝样式,大门门楣及两侧两侧屋檐密集分布了各种木雕、石雕、砖雕,按技术手法又分为透雕、浮雕、镂空雕,还有精美的彩绘。

开往泉州的5217

走进大门,看见一块碑刻,仔细研读,原来是海外侨乡捐资于1994年做过修缮,某种程度上说,敦好堂的保护工作早于岵山古镇的旅游开发。

开往泉州的5217

敦好堂是一座标准的两进式样古厝,按闽南的叫法为“一进就是一落”,“两进就是两落”,充分体现了一番水土一方人,各地各乡风。

开往泉州的5217

梁坊上绘有精美壁画,譬如“五子登科”、“劈山救母”、“招财进宝”的桥段,河洛人把耕读传家的精髓永远铭记在心。

开往泉州的5217

闽南大厝还有一个特色就是屋檐处的檐雕,不光有雕刻还有彩绘,假如放在北方建筑里相当于墀头。闽南屋檐的檐雕俺以为相当有看头,在前文的宁洋旧县东洋村多次拍过,在永春岵山古镇还有更加精美的图片。

开往泉州的5217

 天井。。。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24-5-3 10:51 62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八山四水 于 2024-5-3 11:26 编辑

开往泉州的5217

上堂设有祖宗牌位,同为中原移民,闽南、客家、潮汕xi俗基本类同。

开往泉州的5217

屋脊正中采用的是彩绘,而非闽南地区流行的木雕。

开往泉州的5217

与下落修缮得金碧辉煌不同,俺老人家来到上落,看起来就明显截然不同。

开往泉州的5217

左右两侧小房大多为厨房、杂物间。

开往泉州的5217

子孙巷后面是辅厝。

开往泉州的5217

闽南人根在河洛,来自中原移民的子孙后代念念不忘祖宗家训,于祖屋老宅间处处留有牌匾,雕刻,在今人读来无不字字珠玑。

开往泉州的5217

闽南人一般称自己为河洛人,他们一般来说都是古代河南固始人大批移民福建的后代。

“河”指黄河,“ 洛”指洛河,河洛文化以中原地区的洛阳为中心或,西至潼关、华阴,东至荥阳、郑州,南至汝颖, 北跨黄河至晋南、济源一带。河洛地区,地处中原腹地,历史上是我国经济、政zhi、文化的中心,所以古有“居天下之中”的说法。

河洛地区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据传,龙马负图出于河,神龟背书出于洛。在黄河与洛河交汇的流域,古代人民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形成了华夏文明源头之一的河洛文化。

开往泉州的5217

狭义上的河洛民系,包括今天的福建闽南、台湾地区、浙江苍南、粤东潮汕和汕尾、粤西古雷电白、海南地区、东南亚闽南人聚居区。  

河洛民系发源于河南,形成于闽南,与客家民系和广府民系区分于福建、广东。闽南人早于客家人南下福建,占据了沿海平原,客家人外来进入了闽西山区。先入为主,晚来是客。河洛人自称“河洛”,称客家人为“客”,以做“主客之分”。

精神纽带就是闽南话,也许有童鞋会感到郁闷,海南人不是说雷州话,属于广东白话分支,呵呵,俺强调一句,海南人说的确实是闽南话,只是作为闽南语分支,渐渐的在语言进化中跟闽南话主流越走越远,以至于完全听不懂。

开往泉州的5217

广义的河洛人,应该包括客家人,广府人,甚至福建闽中,闽东,闽北这些不讲闽南话的族群都属于河洛人,根在中原,只是迁徙时间不一,造成语言差异,独立成各大民系。

开往泉州的5217

河洛人大量移民福建,发生在西晋永嘉年间,当时福建地区的“省会”还是南平(建州)。

河洛人来到建州,可是当时建州已经被汉武帝烧毁荒芜了近300年,或一片荒凉 ,于是河洛人继续向东迁徙,来到了宁德、福州,然后才向南部迁徙。相关历史文献可以去看东晋孝武帝时期晋安郡太守陶夔编写的《闽中记》、以及南北朝时期梁国顾野王编写的《建安地记》,最权威的福建地方志。

开往泉州的5217

敦好厝没有采用雕梁画栋,而是画梁雕栋。

开往泉州的5217

拍摄中,一位老者走了出来,询问其敦好厝的掌故,老人摆摆手啥也不知道,只告诉俺,这座宅子姓陈,村子里大多也姓陈。

开往泉州的5217

梅州的南华又庐把其、祥、长、发、分开,一个字对应一个斗门,豪气冲天,敦好堂只能将四个字挤在一扇门上,豪门与豪门相比,也是穷的穷,富得富。

开往泉州的5217

对应着“其祥长发”,这边就有“松茂竹苞”,寓意兴盛繁荣。在江浙一带,以及徽州地界,常常用“松茂竹苞”四个字作为宅邸的额匾。

开往泉州的5217

闽南语是沿自西晋永嘉之luan士族南迁和唐初jun队南下开发所带来的河洛语,由於福建地理和历史上的原因,成为保留河洛语素最多的汉语言方言,被称为“现代的河洛语”。

开往泉州的5217

上古时代,东南地区主要是越人的天下,分布着各式各样的百越民族。汉人汉语尚未大规模进入。就连传说中祖宗是来自中原的吴国也有“断发文身”之风,国王名中也颇有像“阖闾”、“夫差”之类难于用汉语解释的名字。而由越人建立,以今浙江为中心的越国更是一度兴盛,在勾践带领下击败吴国,北进中原。

彼时作为东南沿海一部分的福建自然也是越人的地盘。与江浙不同,福建当年完全游离于中原王朝范围之外,属于地地道道的化外之地。到了楚威王六年(公元前334年),越国被楚国攻灭后,部分越国贵族南迁福建,形成闽越政权。

开往泉州的5217

秦朝在福建设置闽中郡,但是也并未能对福建进行直接管辖,福建实际继续由闽越首领无诸统治。秦末无诸积极参与反秦,并被汉高祖刘邦册封为闽越王。直到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朱买臣率军灭闽越国,将闽越人迁徙到江淮之间,《史记·东越列传》记载“将其民徙处江、淮间,东越地遂虚”,中原王朝实质上放弃了闽地。直到西汉后期才设东治县,隶属会稽郡。

大概也正是由于闽越遭遇了如此大难,导致福建的百越残留很大程度上还反而不如北边的江浙地区。如江浙有盱眙、无锡、姑苏、余杭、余姚、诸暨等越语地名,但福建则少见。

开往泉州的5217

人都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其实闽道更比蜀道难。当时福建与业已汉化的江浙地区陆路交通非常不便。多山的闽地人烟稀少,其开发相当缓慢,与中原联系的紧密程度不但远不如北面的江浙地区、西面的江西,甚至连更南方的广东都不如。

东汉开始逐渐有南下汉人迁入福建,但是据《晋书·地理志》记载,西晋太康初年建安、晋安两郡人口合计不过八千六百户左右,相比而言,其他郡的人口普遍能有两到三万户。两晋之交,伴随北方移民大举南下,遂有所谓“衣冠南渡”、“八姓入闽”之说,即本属中原大族的林姓、黄姓、陈姓、郑姓、詹姓、邱姓、何姓、胡姓避祸迁居福建。

至今福州市民中陈、林二姓占人口近三成,如加上郑、黄则更为可观。所以福州有“陈林蜀大半,黄郑满街排”的说法。

开往泉州的5217

俺老人家沿着田埂走到田野中央,给敦好堂来了张全景。。。

发表于 2024-5-3 11:46 63 只看该作者
开往泉州的5217

旁边的敦福堂无论占地面积还是体量都要大的多。

开往泉州的5217

敦福堂是一座建于民国时期中西结合、悬山式二进的二层特色建筑,占地3亩多,共有大小房间72间。

开往泉州的5217

这是一座未完成的西洋大厝:各位童鞋注意看到镜头中的敦福堂,一楼是砖砌墙,二楼是土墙,衔接部分还有钢筋水泥露在外面。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据一位曾常住敦福堂六十几年,现年86岁高龄的老人说,这是因为当年敦福堂建造后期,刚好碰到战争时期(1940年左右),海外建造款项中断,建造难以继续造成的。  

两侧空着的钢筋水泥原本是为了搭建与前面一样的长廊,而二楼也同样是要贴上红砖的。

开往泉州的5217

竹节窗在闽南古厝中常见,一般材质为琉璃,当年敦福堂采用水泥,是否与当时流行水泥有关,毕竟水泥(洋灰)也是紧俏物品。

开往泉州的5217

2002年,随着住在这里的最后一家搬出后,敦福堂也被闲置了下来。

在改造过程中,镇里按照闽南建筑的风格,利用村民拆下破旧房子的鹅卵石对中间埕子进行铺设,同时,直接利用水泥对钢筋裸露的水泥板进行修补。为了提高其使用价值,把这里建为华侨文化展示馆,将岵山镇的华侨历史、文化进行展示。

开往泉州的5217

敦福堂,是当时的陈氏华侨陈敦下菲律宾谋生发达后,寄钱回来修建的,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建造形式是陈敦从海外寄来建造款项,当地的宗亲后裔采用参与打工建造抵押入股成本建成的。

开往泉州的5217

建筑风格上充分吸收了欧式的华美浪漫和中式的古朴清雅,不仅保留了闽南传统民居的红砖灰瓦,同时增加了西式的廊柱护栏,是一座典型的中西结合式建筑。据说,敦福堂还是永春第一座用钢筋水泥修筑的民居。

开往泉州的5217

俺走进院子四处打望,清幽的院子里有几位小学生正在接受私塾模式的教育,一切看起来相当和谐。

开往泉州的5217

二楼的水泥栏杆全部是水泥压花。

开往泉州的5217

有“礼门”必有“义路”。

开往泉州的5217

虽然西式为主,中式为辅,传统的中原文化依然得到继承。

开往泉州的5217

中式传统建筑的柱子大多为圆形,敦福堂又走了西式洋楼的套路,采用了方柱子。

开往泉州的5217

把两根柱子连起来读,“敦福”二字被藏头在楹联之中。。。
发表于 2024-5-3 12:21 64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八山四水 于 2024-5-3 12:22 编辑

开往泉州的5217

岵山是闽南著名侨乡。明嘉靖21年(1542)小姑人就开始往吕宋等地谋生,至今已有近500多年历史。全镇旅居海外的侨胞、港澳台同胞达十数万人,主要分布在东南亚、欧美和港澳等国家和地区。

正是有大批的岵山乡亲到海外谋生发展,才有了岵山这么多的清朝至民国时期的华侨古厝,也有了像敦福堂这样的融合中西方特色的建筑,可以说,每幢古厝都有一个华侨故事,这些建造年代不等的古厝是岵山华侨历史的见证,更是岵山华侨文化的标志。

开往泉州的5217

永春,古称“桃源”,地处闽南山区,是福建省著名侨乡。永春人出国历史悠久、足迹遍及世界五大洲47个国家和地区,永春本土人口54万人,海外华侨华人及港澳同胞有120多万,县域内归侨侨眷3.5万。

前不久去世的著名诗人余光中也是永春人。

开往泉州的5217

修缮工作并没有完成,瓜柱的位置只是拿几块木头垫着而已,是否修缮资金不到位?

开往泉州的5217

本来敦福堂就是个半吊子工程,维修工作还搞个半拉子,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

开往泉州的5217

由于战争,工程不得不停了下来,有些地方贴了红砖皮,有些依然是土坯裸露。

开往泉州的5217

这个小天井有神马作用?

开往泉州的5217

除了采光,还有雨天排水之用,俺老人家试着理解,此天井还有楼上楼下吊送重物通道之用。

开往泉州的5217

原本是个廊门,由于外墙栏杆没有修建,此门不通。

开往泉州的5217

站在廊门栅栏处影了一张隔壁的敦好堂鸟瞰图。

开往泉州的5217

敦福堂现今后裔很多都在海外,大部分在马来西亚、菲律宾、乡港等地,住在里头的村民又大多无力维修,就落得个当下的境况。某种程度上印证了“富不过三代”。

开往泉州的5217

貌似岵山的古厝,屋脊都采用彩绘而非雕刻。

开往泉州的5217

貌似瓜柱是三重叠,恍如塔形。

开往泉州的5217

这座檐挑已经制作成一座宫殿式样,工艺复杂,构思巧妙,雕工,彩绘制作精良,堪称巧夺天工,令俺老人家叹为观止。

开往泉州的5217

祥云

开往泉州的5217

 瑞气

开往泉州的5217

虽然西式为主,中式为辅,每家每户的门檐上还保有精美的木雕。

开往泉州的5217

这72间房间,每一间都代表一个故事,遗憾的是这些户主常年在外,门都被锁上,无法一探究竟。锁头上的洋码字清晰可见。

开往泉州的5217

平日里,村子里游客稀少,村民看见俺拎着相机拍照,陆陆续续来了一些人,跟他们交流得知:好几户人家都是从敦福堂搬迁出去的原住民,他们的一致观点就是最好把敦福堂拆除,这样每家每户可以修建新房,盖个5-6层,每家每户至少 弄个200平米。

当俺提醒他们,此楼已经成为文物,并且正在开发旅游,不可能再拆除,他们依然对保护这些老房子耿耿于怀,这就是现实状况以及农民们真实的想法南辕北辙。

开往泉州的5217

据说,在最鼎盛繁荣的时期,敦福堂曾经聚居了陈氏近百儿女子孙。那是怎样的生机勃勃和热闹喧嚣?如今早已人去楼空,铁将军把门,没办法每个房间去细细品味,但整幢建筑保存完好,我们依然可以从一些小细节联想到一些往昔故事。

开往泉州的5217

陆续又来了几个村民,跟他们交流得知:村子里很多年青人在厦门打工,而且大多在厦门买了房子,早些年在海沧未来海岸买,这几年跑到集美环东海岸。俗话说全省人民奔厦门买房子,造成厦门房价一路推高也就见怪不怪。

开往泉州的5217

关于在厦门买房的逻辑:做生意赚了钱自然会到厦门买房子,在厦门打工的想方设法也要凑钱在厦门买房子,否则在村里就没面子。当村子里大多数人在厦门买房子之后,没买房的基本上就坐不住了,于是乎穷尽一切办法在厦门买房成为村民们头等大事。

开往泉州的5217

关于在厦门买房的段子还有一个,俺曾经在泉州有一位朋友,他们公司中层**28个人,有27个人在厦门买了房子,理由就是将来退休后要在厦门生活,于是乎厦门房价越来越高,放在2018年来看,他们买的房子都赚了,而且都是翻倍赚。

开往泉州的5217

精致的镂空透雕窗。

开往泉州的5217

这几块石雕,貌似是新补的。。。

发表于 2024-5-3 13:49 65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八山四水 于 2024-5-3 13:50 编辑

开往泉州的5217

离开敦福堂,准备去瞧瞧荔枝树王。

开往泉州的5217

顺着路标方向,约莫行走5分钟就可以来到高大的荔枝树王,已有500年树龄的古荔枝树依然枝繁叶茂,树干直径约2.5米,已连续多年年产荔枝达1800斤以上。

开往泉州的5217

相隔不远处还有一株母的,这两棵荔枝树王是在同一时间种下的,是夫妻树。

种植时考虑到树冠的扩展和荔枝的丰收,所以种植间距较大。现在远看,这两棵树相距约50米,分立南北,静立不语。让人不禁联想到牛郎织女在银河两岸遥遥相望时“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意境。

开往泉州的5217

参观完了荔枝树王,返回邮储银行,准备前往福茂寨。

开往泉州的5217

福茂寨就在茂霞村委会后面,沿着村道继续行走,道路两边密密麻麻种了些龙眼树。

开往泉州的5217

福茂寨的寨墙门洞高达2-3丈,这个门洞让俺想起湖南龙山苗儿滩的寨墙,规制上大体相当。

开往泉州的5217

甫入寨门,瞥见一块石敢当,明显是新物件。

开往泉州的5217

始建于明朝的福茂寨,是茂霞村的主要标志性建筑,更是闽南聚落的宝寨,有486年的历史。全寨占地面积20亩,寨墙高2-3丈,环寨一周,方圆4里有余,其实寨子里头可看的也没啥。

开往泉州的5217

村民们中间流传着一个福茂寨的传说。

福茂寨原来是个小山头,树林茂密。嘉靖年间(公元1526年),建寨始祖陈员渠,时任泉州户粮司。他娶了个岵山姑娘,当时岳父家就在山脚下。有一次陈员渠来岳父家做客,他看中这个小山头,认为这是块风水宝地。陈员渠三番五次提出要在小山头上建个寨子,可是岳父不答应,他要把地留给自己的儿子。

开往泉州的5217

有一次,岳父的脚被毒蛇咬伤,若不马上送医,会有生命危险。当时交通极为不便,要把老人家从山里抬出来绝非易事,他的儿子不愿意救治他。老人家伤透了心,正好陈员渠上门拜访,他将岳父送医救治,挽回了一条命。此后老岳父被感动了,准许他建寨。

开往泉州的5217

福茂寨修缮后,把廊柱和堂匾弄的金碧辉煌。

开往泉州的5217

屋脊正中留有精美的彩绘。

开往泉州的5217

精美的梁架,经过重新鎏金后愈发显得雍容华贵。

开往泉州的5217

精美的花柱上了金粉明显高大上,倒是旁边的雀替就黯然不少。

开往泉州的5217

在瓷器国的传统文化里狮子扮演了异常重要的角色,所以在古建筑的大门,梁柱上都不难见到它的身影。

开往泉州的5217

古厝的外墙红砖其实不是砖,只是薄薄的红砖片贴在土坯墙上而已。在岵山古镇,这样的红砖墙很多,令俺想起上世纪70-80年代,大家因为生活水平低下,穿一种只有衬衣上头一块布的物件,叫做假领,穿起来就跟衬衣一样。小时候在国营工厂长大,洗澡都去澡堂子,换衣服的时候看到大把坐办公室的叔叔们都是如此套路。。。
发表于 2024-5-3 14:12 66 只看该作者
开往泉州的5217

岵山古镇大喇喇打出了“闽南第一古镇”的招牌,以俺老人家的眼光来看,总感觉还缺了点啥。

开往泉州的5217

貌似当年的公社大礼堂

开往泉州的5217

沿着街道继续向前,一座路基下方的土坯房引起了俺的注意,上世纪80年代在广大农村马路边常见的交通标语,标语本身平淡无奇,倒是对底下的晋江专区颇感兴趣,本网的泉州童鞋还记得曾经的晋江专区不?

晋江专区的历史,俺来掰扯一下:泉州于1949年9月解放(金门县待统一),并于9月9日设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区,辖晋江、南安、惠安、莆田、仙游、同安、安溪、金门(待统一)。同年12月,德化县归之。 1950年3月改称泉州行政督察专员公署;9月改为晋江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政区依旧。

开往泉州的5217

1951年1月划晋江县城关和近郊设县级泉州市,1955年3月改为晋江专区专员公署,1971年改名晋江地区。

开往泉州的5217

1983年析出晋江县地设置县级市泉州市,后1985年5月晋江地区和县级市泉州市合并,升为地级市,原县级泉州市改为鲤城区(县级),实行市辖县体制,辖鲤城区、惠安、晋江、南安、安溪、永春、德化及金门县。

开往泉州的5217

古厝的四周已经陆续起了楼房,在不久的将来,楼房会越来越多,从保护古厝的角度来说是个悲剧,但是从农民改善居住条件的角度出发,这种趋势完全无法避免。

开往泉州的5217

闽南红厝大屋除了两个大圆窗作为标配,往往在两只角还有一樘方格窗,这座古民居反其道行之在中部配置两扇方格窗。

开往泉州的5217

村子中央修有一块水泥禾坪,几位儿童正欢快的滑着旱冰。

开往泉州的5217

两位更小一些的孩童面对俺的镜头,不知道是害怕,还是注意力不在于此,两个人一蹦挞,竟然爬上了指示牌石墩,两只小爪子紧紧抱着木头桩子,眼珠子随着操场上两位大哥哥的一举一动目不转睛,生怕漏掉一个细节。

开往泉州的5217

俺老人家还是把重点折回到古建筑上,先来瞧瞧金谷堂高大的山墙。

开往泉州的5217

把镜头再拉近些,大伙可以仔细欣赏一番闽南红砖厝的山花上精美雕刻,采用的工艺大多以泥塑为主,然后采用浮雕,接着上了油彩,看上去美轮美奂。

开往泉州的5217

这扇竹节窗明显是修缮时的新物件。

开往泉州的5217

闽南红砖厝门前墙砖石浮雕,立体感强;雕琢内容丰富多彩,有禽兽、花鸟、鱼虫、山水人物,图案古博。

开往泉州的5217

燕尾脊是闽南传统建筑中最常使用的建筑形式,它由正脊做成曲线的形状,两端往上翘起,类似上弦月形,而在尾端分叉为二,就像是燕子的尾巴一样,所以称为燕尾脊。

按照闽南民间的说法,燕尾脊只有举人以上的guan宅才可使用,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泉州地区民居使用燕尾脊的现象十分普遍。随着xi俗的流传,时间长了,人们对xi俗的奉行也渐渐发生了变化,只要有经济基础都照盖不误。

开往泉州的5217

金谷堂侧影,从这个角度看过去,金谷堂屋顶明显是悬山顶,跟我们常见的徽派建筑大多采用歇山顶不同,闽南建筑屋顶大多为悬山顶。。。

发表于 2024-5-3 14:28 67 只看该作者
开往泉州的5217

旁边的霞溪堂

开往泉州的5217

硬山顶建筑等级最低,低于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根据清朝规定,六品以下guan吏及平民住宅的正堂只能用悬山顶或硬山顶。而宫墙中两庑殿房也多有硬山顶。

开往泉州的5217

为何闽南红砖厝的窗户,无论原形,方形,窗户面积偏小,原因很简单就是为了防范台风。地处沿海(永春不靠海,但是距离海边依然很近),只有把窗户开得又小,又坚固。

开往泉州的5217

近几年瓷器国兴起一股收藏热,各城市古玩市场风起云涌,导致了文物盗窃防不胜防,主人为了防盗只能上铁链子。

开往泉州的5217

看看,每个镂空圆窗都捆着钢筋,主人防不胜防。

开往泉州的5217

霞溪堂门口楹联是一幅标准的嵌头联。

开往泉州的5217

俺信步走入院子,屋子主人看见俺的进入,一脸木讷,俺表示看看就走,整体为二层建筑,院子不大,建筑本身没啥花头。

开往泉州的5217

不知道二楼围栏上方的竹匾晒得神马,究竟是荔枝干,还是龙眼干,俺不得而知。

开往泉州的5217

岵山古镇的网络资料少之又少,关于霞溪堂压根没有任何介绍,屋主也不能告知俺更多。当俺离开霞溪堂之时,转身瞬间,主人就坐在门口静静的看着我,依然是一脸木讷。

开往泉州的5217

霞溪堂旁边有一条新修的旅游观光道,依着一条小溪沟蜿蜒前行,考虑时间问题,俺就懒得一一探究。栏杆处挂了一些照片,都是岵山古镇知名宅邸的高清无码大图,俺随手拍了一张福兴堂的影像,这张无意之举弥补了俺错失福兴堂的过失。。。

发表于 2024-5-3 14:45 68 只看该作者
开往泉州的5217

大门紧锁的就是著名的明德堂。

开往泉州的5217

明德堂位于茂霞村下灶角落,建于1930年,建筑高约3米,总面积1233平方米,共有房间45间。建筑采用砖木结构,穿斗式构架,五间转花厅双护厝格局,属于闽南传统民居红砖、灰瓦、燕尾脊、白石基典型建筑形式。

开往泉州的5217

明德堂的户主长期居住境外,老房一直闲着,无偿提供给地方衙门使用,还特地回了老家,掏钱修缮清洗房屋。既然长期无人居住势必要防火,更要防盗。

开往泉州的5217

闽南古厝有句顺口溜:筒瓦坡顶、龙脊燕尾。

开往泉州的5217

走过明德堂,墙角难得有资料,感兴趣的童鞋可以自己瞧。

开往泉州的5217

明德堂旁边有一座二层红砖厝,它叫“福兴楼”,从建筑风格来看属于西式洋楼,但是保留了传统的红砖厝。

开往泉州的5217

接下来的桥段就是被这栋楼给坑了。此楼大门紧闭,俺老人家走近一看:福星楼,哦原来这就是著名的福兴楼,既然铁将军把门,还是走人吧!  

当时大脑没缓过神来,把福星楼当成了福兴楼,此星非彼兴啊,坑爹啊。原本来下灶古民居打卡,主要目标是福兴堂,结果阴差阳错却整岔屁了,留下深深的遗憾。

开往泉州的5217

下灶古民居群,是全镇至今保留的面积最大、最密集的古民居群,为明朝正德年间所建的下灶大厝繁衍而来。

现在的这片下灶古民居群为陈氏后代在上世纪30年代兴建的,共7座。分别为金角堂、金国堂、联兴堂、霞溪堂、玉溪堂、金溪堂,明德堂。  

镜头中的这座二层红砖厝叫金满堂,并不在7座大堂之内,自然也就没有任何资料可查。

开往泉州的5217

跟前头福星堂一样也是一座西式建筑,只是保留了闽南红砖特色,仅此而已,二楼栏杆上的水磨石和镂空图案水泥栏杆把它的西洋属性刻画的淋漓尽致。

开往泉州的5217

冬日的暖阳渐渐西斜,勤劳的金满堂主人在门前禾坪上挥汗如雨,永春被泉州市定格为农业县,生态县,地少人多的山区子民们靠土地刨食异常艰辛。。。
发表于 2024-5-3 14:56 69 只看该作者
开往泉州的5217

旁边就是著名的敦庸堂,这是一座低矮的平屋,墙面上的红砖早已凋零,重新修缮刷过一些红漆算是挽回闽南红砖厝之传统,屋顶的瓦片被修缮的痕迹一目了然。

开往泉州的5217

进去瞧瞧,甫入院子里头鸡鸭粉粪遍地,可参观价值不高。

开往泉州的5217

关于闽南大厝之起源:明朝末年由于海禁使得曾经的世界第一大港泉州被迫落寞。渔民为求生铤而走险长期与西班牙、葡萄牙等欧洲海商进行走私,因此带来大量财富,财大气粗之下对国家制度多不在意,接着便开始建宫殿寺庙等一定级别才能建造的燕尾红砖式民宅。  

因而闽南红砖厝也称“皇宫起”大厝。

开往泉州的5217

岵山古镇位于永春县城南部,原名小姑,自后周显德三年(公元956年)就有陈氏族人在此居住,至今已有千年历史。

全镇总面积54.3平方公里,辖11个村,现有人口2.5万人。这里拥有建设年代从明代追溯至近代的百年闽南传统民居350多座,保存完好的80多座。  

这里是清水祖师故里,是世外桃源,是闽南著名侨乡,是闽南地区唯一遗存较为完整的千年古镇。

开往泉州的5217

此时已经接近下午四点,时候不早了,还要赶回安溪搭乘5217前往泉州,一个字:撤。

开往泉州的5217

和塘古街,是镇域内保留较为完整的一条修建于民国时期的骑楼式古街。

古街全长2.5公里,连接塘溪村、茂霞村、和林村,1930年始建,至今已有80多年历史。现整条古街原来的商贸格局,小姑人悠闲自得的买卖往来,整个古街呈现出一派怡然和谐之景。

开往泉州的5217

路边的骑楼下面,有一些妇女围坐在一口大锅前忙碌着,俺老人家走上前去一瞧,原来是加工海参的铺子。

开往泉州的5217

原来她们在制作水发海参。

开往泉州的5217

闽南、湾湾两地民间都认为燕尾脊等级高于马背,不但如此,人们还用不同的云纹、神兽装饰燕尾脊,代表不同的寓意,一般为蝙蝠、夔龙拱璧,狮首及图像人物。

开往泉州的5217

从这条街走进去就是著名的仙硿岩,清水祖师故里,俺老人家赶时间直接放弃,虽然有不少遗漏,大致上还算围着岵山古镇兜了一圈,对岵山古镇有一个直观认识。。。

发表于 2024-5-3 19:12 70 只看该作者
八山四水 发表于 2024-5-3 10:50 地处闽南山区,永春人口不算少,2015年末,永春县总人口为618250人,特产就是芦柑。离开小饭馆 ...

大哥,武广,沪昆,沪杭,杭甬段涨价20CM
1人点评 收起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