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101685

主题

其它

户外十年 -- 抛砖引玉,我的舒适轻量化装备分享

[复制链接] 查看:77666 | 回复:46
发表于 2022-2-3 01:46 1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 只看本帖大图
本帖最后由 guanbo0919 于 2022-2-6 23:32 编辑

2022,春节期间连日阴雨不适合出行,窝在家中闲来无事,收拾收拾装备,回顾一下过去,顺便展望几眼未来。从12年底敲开户外这个新世界的大门,十年来捣腾了不少装备。目前手上留下的,基本都是历经几代升级之后的选择。通过不同的组合,基本能满足我个人一周之内春夏秋冬各种环境下的出行需求。
舒适和轻量这俩属性,是我个人对装备的基本要求。
舒适好理解,野外风云变化,尽可能的让自己觉得舒适,才有动力爬得更高,走得更远。
轻量对我而言包含了两个部分,重量和收纳体积。在保证安全和舒适的前提下,我会尽可能的去追求重量更轻,收纳体积更小的装备。毕竟即使背包的背负系统再好,背起来再舒服,背上的总重量还是会反应在你的腿,你的膝盖和你的体能速度上的。有些大神说我背30公斤还可以日行千里,是啊没错,但是如果你只背15公斤不就能日行两千里了嘛。

红色是已经淘汰的装备,黑色是正在使用的装备,蓝色是在目前的升级计划中的装备


背包:


探路者 Houtu 70L --> USMC IBLE 2代 主包(+3日攻击包) --> Granite Gear Vapor Flash 53L --> OSPREY EXOS 48L --> Zpacks Sub-Nero 30L / LiteAF Curve 30L / Osprey Levity 45L --> LiteAF Ultra Curve 46L Full Suspension
目前手上这三个包,Zpacks Sub-Nero 30L 和 LiteAF Curve 30L 都是无背负的超轻背包。具体的使用感受我在下面的帖子里有过简单的介绍。Sub-Nero 能干的,Curve 都能干的更好,而且所谓颜值就是正义,目前如果出行总重小于10公斤的3天以内行程,我都会选择Curve。Sub-Nero已经挂上咸鱼等待下一位有缘人了。
超轻背包初体验(Zpacks Sub-Nero 30L & LiteAF Curve 30L) - 第1页 - 装备天下 - 8264户外
白熊虽然轻量化但是有完整Airspeed背负系统,我会在一些特定的行程中选择它,比如需要携带额外腐败物资的周末线,或者3~7天出行重量超过10公斤的长线。
2022年如果疫情政策改变,准备9,10月份去挑战一下新疆的乌孙和狼塔。7~13天的行程消耗品的重量不轻,出行头几天总重量估计得超过17公斤,白熊扛不住。准备再定制一个LiteAF使用最新Ultra材料并且带有完整背负系统的Curve 46L。
户外十年 -- 抛砖引玉,我的舒适轻量化装备分享
户外十年 -- 抛砖引玉,我的舒适轻量化装备分享

帐篷
三峰 仿Nook --> 自由之魂 晨曦 --> Zpacks Duplex (with Free Standing Flex Kit) --> 四季帐?
帐篷从一开始我的选择方向就是比较清晰,首先是空间,1.5人或者双人帐,因为我习惯把所有的东西都放在帐篷里,额外的空间也可以在某些紧急的情况下收容第二个人。其次是帐篷必须有内帐或者防虫的纱网,南方的山上,对我个人来说单层帐篷是完全没有办法使用的,无法想象整个帐篷里还有身上脸上爬满蚊虫的景象。
粗笨(DCF)帐篷,是轻量化路上绕不过去的另一道坎。试过单硅双硅面料之后,最终还是剁手粗笨帐篷了。比较了国外几个比较出名的作坊的产品,选择了在美国长距离穿越徒步者中口碑很好的Zpacks Duplex,并且升级了自立套件。500多克的重量(自立套件再加280克),很小的收纳体积,却能提供一个标准的双人空间,双门厅,双开门。搭建也简单,最少6个地钉+2根登山杖搭建,也可以用自立套件(4根碳素帐杆)+ 最少2根地钉做到更为轻松的搭建。缺点呢,就是凝露,它的设计是让凝露沿着倾斜的外帐流下,然后通过外帐和底部之间的网兜排出,但是在湿气大凝露严重的时候,会出现水滴太大没法及时排出从而直接滴落到脸上的情况。解决方法其实也挺简单,准备一块吸水布,手动擦。
户外十年 -- 抛砖引玉,我的舒适轻量化装备分享
户外十年 -- 抛砖引玉,我的舒适轻量化装备分享


13年买的三峰,当时国内帐篷市场并没有今天那么百花齐放,在飘云2和仿Nook之间选择了仿Nook,1800克的重量在当时算是比较轻的一顶国产双人帐了,如果是一个人住的话那空间就更是奢侈。17年底之前一直都用它,任劳任怨没出过什么问题,唯一一次帐杆裂了,直接去了三峰在集美的工厂,叶老板二话没说免费给换了一节。17年以后转为公用装备,到今天依然还在任劳任怨的服役,面料,压胶之类的都还处于正常的状态,未见老化。这点确实要给三峰一个好评,本来以为帐篷就是个消耗品,特别是单硅压胶的,年限到了必然老化。没想到这顶用了8年多依然完好。
户外十年 -- 抛砖引玉,我的舒适轻量化装备分享

17年入了晨曦15D双硅单人内帐的版本,想尝试一下金字塔。相比之前的三峰仿Nook,重量和打包体积直接减半。而且如果只论外观的话,个人觉得晨曦是金字塔帐篷界的颜值天花板。尤其是弧形的门打开之后,那线条,啧啧啧。。。不过说到实用性,晨曦却不太适合我。首先是空间使用率的问题,晨曦属于典型的占地面积大,实际可用空间小的类型,尤其是加上内帐以后,每次起身躺下都会接触到纱网。其次是那个外观上无敌的弧线开门,实际上用起来却不甚方便,因为开口高度较低,每次进出都得用爬的,颇为狼狈。用了几次之后,闲鱼掉了。
户外十年 -- 抛砖引玉,我的舒适轻量化装备分享

最后说说几款地钉。
晨曦配的DAC V型铝钉,强度高抓地强,直接拿脚踩不担心,同样拔出时会带泥。因为好用,后买又自己买了4根,缺点略重10克/根。
江工坊碳纤维圆形钉(4短2长),重量极轻,短的5克/根,长的6克/根,可以漂浮在水上,拔出不带泥,号称使用了革命性的新技术可以随便踩,踩坏了包换。很遗憾,其中一根长钉在第一次使用的时候,一脚爆。回头跟老板交涉,不是说随便踩么,老板的意思是不能一开始就踩,得先拿石头砸进去2/3再踩,看来是自己失误,老板没主动更换的意思,我也就没好意思开口。
三峰碳纤维圆形钉,买回来作为江工坊爆掉那根的替换,重量差不多但是直径比江工坊的细,所以抓地力相对江工坊稍弱。
EarthGear土装备2mm钛地钉,2克/根,就是个牙签。一次失败的尝试,只能作为使用自立套件时候辅助定位,完全没法单独使用,但凡受力那就是用一次弯一次。
户外十年 -- 抛砖引玉,我的舒适轻量化装备分享
户外十年 -- 抛砖引玉,我的舒适轻量化装备分享

睡袋
凯乐石 Camper -5 棉睡袋 --> 黑冰羽绒小被子 / Mountain Hardware Mountin Speed 32f / Zpacks Solo Quilt 10f --> 温标10的的无底睡袋
个人属于怕冷体质,几个睡袋都只能在高于温标5到10度的环境使用,再低就会觉得冷。因此我对整个保暖系统的要求是,营地穿上所有衣服不冷,睡觉时穿着其他保暖层再套上睡袋不冷就行了,这样可以确保每一件保暖装备都派上用场,一物多用,减少总重量。
使用环境:
20度以上:黑冰羽绒小被子
因为南方温度不会太低,所以黑冰我没有买常规的B系列或者G系列,而是选了这个温标20-10度的小被子作为三季使用,700蓬的鸭绒300多克,总重500克,15度往下我就需要加衣服才能睡。
20~5度:大螺母 0度木乃伊
16年去美国买的,850蓬的鹅绒,总重400多克,比黑冰那条小杯子还轻一些,却有着0度的温标。实际使用下来,大概能用到10度。同年5月在黄石公园露营,有一晚突降大雪,这睡袋+黑冰的小被子一起使用,睡得相当安稳。平时只要是不低于5度的出行基本都用它,搭配羽绒服抓绒裤使用。这睡袋的拉链非常垃圾,在外头可以一拉到底,开关顺滑,但是人钻进去以后非常难拉,不管是开还是关,每拉个几厘米就要卡一下内衬。几年下来内衬已经被咬得不成样子。不知道国内有没有地方可以改装更换拉链的,同时想把黑冰小被子拆了,羽绒补充到这条睡袋里增加下它的厚度。未来可能会补一条10度左右温标的无底睡袋来取代黑冰和这个大螺母。
5~-15度:Zpacks -12度无底睡袋
无底睡袋,900蓬鹅绒,-12度的温标但是睡袋本身只有600多克。试过几次,5度以上睡得冒汗,0度左右很舒适,21年4月底鳌太下撤时候在顶棚梁林子里睡了一次,晚上11点进帐篷看了一眼温度是-10,凌晨应该会更低一些,配合羽绒服抓绒裤,一觉睡到早上7点完全没有感觉到冷。
-15度以下: 这种环境对我来说非常少见,几年碰不到一次。用大螺母当内胆外面盖Zpacks应该可以
户外十年 -- 抛砖引玉,我的舒适轻量化装备分享

睡垫:
山之泉蛋槽 --> KLYMIT Inertia X-Frame / Therm-a-Rest Z-Lite Sol S / Nemo Tensor Insulated
使用环境:
不是太冷,或者懒不想晚上打气早上放气的时候:Therm-a-Rest Z-Lite Sol S
16年去美国,因为山之泉蛋槽体积太大了,就没带,到了REI现买的。现在回想起来,应该什么都不带,就带俩空箱子,全部去现买哈哈哈。美国那些大型户外连锁店里的东西真的是太全了,关键还便宜。相比山之泉,这是个缩小版,130cm x 51cm,使用的时候需要把背包或者其他备用衣物放在脚部作为垫子的延长。
热:Klymit Inertia X-Frame
16年购买的骨架气垫,买它是因为超轻(260g)和极小的收纳(330毫升易拉罐大小),用于夏天的小背包出行,其他季节的话配合蛋槽一起用,能增加一些舒适度。必须吐槽一下Klymit的打气设计,是一个像皮球,很傻,每次到了营地队友们就看我在那里捏啊捏啊的,左手酸了换右手,右手酸了再换左手,来回反复好久才能打满。21年发现破了个洞,因为有其他睡垫使用,也懒得去补。。目前还在柜子里吃灰。
冷:Nemo Tensor Insulated
充气垫是开始使用无背负轻量化背包以及无底睡袋以后必需的一个装备,泡沫垫的收纳体积和R值已经无法匹配这两样装备了。选购的时候考虑过主流的Therm-a-Rest 和 Sea to Summit 的充气垫,最终还是选了国内很少见的Nemo Tensor Insulated,主要原因就是它很安静。大部分的充气垫因为内部的材料和结构,导致翻身的时候都会发出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异响。这类异响在户外夜晚万籁俱寂的时候,简直就是惊雷般的存在(同事A有一个国产北山狼充气垫,同事B有STS的一款充气垫,有一回在乌山露营帐篷扎在水坝一头的水库管理站的庭院里,水坝另外一头大概一百米左右是一户农家,养着狗,那天夜里,只要他们一翻身,那狗必定起来一顿狂叫。。。持续了一整晚,从那以后我就逼着他俩,要么换个安静的垫子,要么离其他人远点扎营,两个人去相互伤害,别来祸害其他人)
Nemo Tensor 提供了各种不同的版本,有加棉填充增加R值的Insulated版本,有无填充的正常版本,尺码上也有长,标准,短,加宽,或者木乃伊形可以选择。奈何这货在国外卖的火热,有些版本经常断货,我本来要买Insulated Regular Wide,也就标准长度的加宽版本(183cm x 63cm),用多出的一百克重量来换取更加舒适的睡眠体验,然而无论是官网还是亚马逊,等了很久都没见补货,最后只好买了Insulated Regular (183cm x 51cm)的版本。10几度到零下10几度都用过,打满气8cm厚,可以隔离掉地面的各种起伏,相比泡沫垫,就是席梦思和木板床的区别。充气的方式也比之前Klymit 橡皮球更人性化,是通过一个58克重的充气袋,用习惯了2分钟之内,打个两袋半就能充满,从此再也不用傻乎乎地在营地狂捏十几分钟像皮球了。。。

户外十年 -- 抛砖引玉,我的舒适轻量化装备分享

炉子,锅碗瓢盆,吃吃喝喝:
火枫大黄蜂 --> 各种酒精炉,各种挡风板,各种支架 / soto WindMaster
火枫地平线1 套锅 / 千橡树 450ML 钛杯 / Evernew ECA278R Solo set / Evernew EBY278R 570FD
迪卡侬 不锈钢 折叠叉 / SnowPeak SCT-004 叉勺 / SnowPeak SCT-125 深齿叉勺 / 钛途 长柄叉勺
Befree 滤水器 + 1L软瓶 / 各种矿泉水瓶,脉动佳得乐瓶
Hilltop 定制粗笨食品袋
吃吃喝喝这部分放在一起写。除了周末腐败游,其他线路我对吃喝的要求挺简单,主食基本以冻干脱水食品为主,喝的话路上就是冷水,早晚和中午休息有空的话会泡个咖啡或者热可可之类。路餐就是馕,饼干,坚果,巧克力,能量胶。用火的主要目的就是烧水。但是对炉和挡风板,以及锅碗瓢盆我有一个基本要求是带出去的这套东西(除了长柄勺之外)能收纳在最大的那个容器里。3天之内的行程最好连燃料都可以一起收纳。
炉头一开始买的火枫大黄蜂,极小极轻,45克,用了七八年除了偶尔会挑气罐之外没啥毛病(也养成了我拿到新气罐必先拧上炉头试烧一下的习惯)唯一一次掉链子是20年的虎跳峡上高路徒步,搭配丽江城区买的鲜脉蓝罐,到了海拔4000来米的玉龙雪山后山就不太好用了,烧一会停一会,差点没吃上饭。下山回来就买了带稳压的Soto WindMaster, 相比大黄蜂重了10几克,收纳体积也大一些,但是胜在低温高海拔环境表现更加稳定。21年4月在大爷海,配的也是大爷海小卖部唯一在售的鲜脉蓝罐,燃烧稳定。
因公共交通查气罐越来越严,17年开始转用酒精炉(当时95%的酒精随便药店都能买到,没想到从去年开始药店只卖75%的酒精了,95%的只能网上买,比气罐更麻烦了,行吧,一刀切你稳定你开心就好)前前后后自制了各种结构的几十个炉子,现在留下来用的就两种结构,毛细炉和国外很流行的Fancy Feast Stove (我做的那个改变了上下罐体的选择来匹配我的小锅,结构还是一样的,外面一个直径大的当底,里面一个直径小的当支持,中间夹一层防火纤维)酒精炉跟气炉不一样,它必须搭配挡风板,一个好的挡风板可以大大提高酒精炉的效率。因而给自己的大锅小锅也自制(或找人定制)了好几个版本的挡风板。
正常出门我会带一大一小两种容量的锅/杯子,大的用来烧水,小的用来泡东西。之前有一段尝试过极简主义只带一个,发现还是不方便。
目前常用的组合是:
Evernew ECA278R Solo set (750ML 深锅/400ML 杯子),几乎所有行程我都用这套,无论是搭配WindMaster 还是毛细炉+小姜定制的火山锥都很好用。
火枫地平线1 (1L 扁锅+煎锅) + 千橡树450ML 杯子,只有确定要帮队友煮东西(尤其是面条)的时候才会用这套
春节前新买的 Evernew EBY278R 570FD,想取代Solo set 里那个750ML深锅,570FD形状跟ECA278R里400ML杯子类似但是尺寸上稍大一号,能完美收纳Solo set里400ML的杯子,同时底面直径11CM比750ML深锅9CM更大,理论上搭配酒精炉使用会比750ML深锅更有效率,毕竟在酒精炉的世界里,底面积就是王道。目前正在设计可以搭配着使用的挡风板。如果成功,它应该会取代750ML深锅,跟400ML杯子重新搭配成为我的主力锅具。

净水器我用的是Befree 滤水器 + 1L软瓶,相比索耶,Befree会更娇贵易坏,但是它轻,出水快,带一个支持4 5人小团队毫无压力。平时买两三个滤头放家里备着,每次出门前先试一下,如果浸泡一晚上还是不能出水说明就是堵了,那就换个新的。外网打折平均一个也就百来块,能用一两年,个人觉得还行。毕竟滤芯这玩意是易耗品。
因为没有喝热水的习惯,保温瓶基本不用。
用过一阵子水袋,也觉得不太适合自己,现在基本就是不同容量的矿泉水瓶组合,一个380ML的小瓶放在肩带包里方便行进过程中随时补水,2边侧袋看气温天气各放1瓶500/750/1000ML的,最后再加一瓶600ML的佳得乐/脉动。算上Befree自带的1L软瓶,我最多可以携带4L水。

食品袋这装备属于可有可无,随便用个塑料袋也行。美国因为生态环境好,熊多,所以大部分地区都有要求食品不能直接放在帐篷里。必须放在特定的柜子里或者悬挂在远离营地的树上,因此食品袋(也叫熊袋)在美国是个必须的装备,Hilltop这家公司提供DCF打印的服务,你可以打印各种图案或者照片在袋子上。我定制的两个袋子,大的食品袋就印了一个照片墙,开火吃饭的时候拿出来算是比较吸引眼球的东西。
户外十年 -- 抛砖引玉,我的舒适轻量化装备分享

个人习惯:食物的部分我正常会按每天的用量重新封装,对于一些原包装体积过大的食品我会用自封袋或者抽真空来压缩体积,方便收纳。下图是为计划3天半的鳌太行程准备的4+1天的食物补给。(图片里少了2个馕)


个人卫生,电子产品,医药包,修补包:
SeaToSummit Airlite 速干毛巾 / Curaprox 旅行刷牙套装 / 干纸巾+湿纸巾
荒山野外的,个人卫生部分就比较将就了。正常就洗把脸刷个牙,有条件擦个身子就算奢侈了。每次出山蓬头垢面我都要求,住个好的!哗啦啦各种洗刷刷。

Iphone X / nitecore NU25 头灯 / 森海克斯 8800 对讲机 / Nitecore NB10000mAh / 绿联迷你小金刚PD20W 充电头/ 绿联一对四 1M 充电线 / 绿联CtoL PD20W快充 0.25M 充电线  / EMPEX 温度计指南针
进山是为数不多能清静的时候,进山就打开飞行模式,手机就看轨迹和拍照。Iphone X 用了三年电池有点不得行了,去年换了个原装电池又满血复活,感觉可以再打三年。进山开飞行模式可以2天一充,10000毫安时的Nitecore NB充电宝是这套电子产品配置的核心,容量10000毫安时才150克,可以给Iphone X充满3次左右,其他电子产品也是围绕着这块Nitecore充电宝配置的,NU25头灯,森海克斯8800对讲机都可以通过充电宝充电。这样一周之内的路线就不用携带各种备用电池。未来一周以上的线路会再补充一个Nitecore NB10000。
EMPEX 温度计指南针 这个其实不用电,但是不知道归在哪里姑且先放这吧。。16克挺是小巧。挂在肩带包上,看看方向看看温度相当合适。

医药包和修补包用自封袋单独打包,跟个人卫生以及电子产品一起装进Hilltop 定制的小号两层防水袋里,一边装电子产品,一边装医药修补包+牙刷纸巾正正好。速干毛巾单独用快挂挂在肩带上方便随时取用。
户外十年 -- 抛砖引玉,我的舒适轻量化装备分享

登山杖:
MBC M371Q --> HWB T3++ --> Black Diamond Alpine Carbon Cork
登山杖我一开始我是支持国产的,但是前两对论坛上口碑挺好的登山杖MBC M371Q 和 HWB T3++ 在使用中都出现配件脱胶的小问题。MBC是泡面握柄脱胶掉了(联系苹果一号修好了),HWB是外锁脱胶(老板说你自己拿AB胶粘一下就好嘞)。虽然不是大毛病,修好了也不影响使用,但心里还是纠结。干脆一步到位买了Alpine Carbon Cork,BD旗下三节外锁最顶级的型号。实物一上手,质感和细节方面确实是之前用过的那两款杖子无法比拟的。这两年时间相对高频率高强度的用下来确实对得起它的价格。全程都能给你一种很放心的感觉,也没有碰到之前那两款杖子上那些虽说无伤大雅但还是令人糟心的小毛病。耐用性方面我并不太担心,只要不是意外折断,BD的杖子从大部分用户的反馈上来看都起码是5年10年的使用寿命。


鞋,袜:
Wolverine GTX Mid --> SCARPA kailash GTX --> Salomon Xultra GTX Mid --> CRISPI Monaco Preminu
走线爬山我习惯穿中高帮的鞋,哪怕是现在装备重量下来也依旧如此,并没有去尝试国外很多轻量化玩家大力推崇的越野跑鞋。个人习惯问题吧,感觉GTX+中高帮能从心里上给我一种安全感。我非常怀念Kailash的GTX全袜套。19年8月长坪沟第一天下午鞋子因为中底老化,外底几乎脱落,用风绳重新绑住,第二天上了垭口下来原路返回日隆,淌水过溪流,全是积水的草地沼泽,十几个小时下来愣是滴水不漏。目前这双 Salomon Xultra GTX Mid,买回来穿不到一年就开始漏水了,扔了么又可惜,鞋面鞋底都是好的,只能买个戴适的防水袜在下雨天配合使用。
有了Salomon Xultra 半袜套GTX漏水的案例,以及冈仁波齐的GTX全袜套的珠玉在前,我觉得下次再买鞋GTX全袜套肯定是必需条件。目前Scarpa的重装系列比如冈仁波齐,动能等都是GTX全袜套,但是以我现在的装备重量,重装鞋实在是有些大材小用,看了一圈下来轻装鞋里只有Crispi Monaco系列有GTX全袜套,但是Monaco在国内实在是各种高仿满天飞,撞鞋的概率太高。偶然间发现它还有一个国内比较少见的Preminu版本(国内少见意味着没有假货同时不容易撞鞋),Preminu版本升级了鞋底,从而解决了常规版本的Monaca大底太窄导致的重心不稳的问题。还有一个关键点就是Preminu版本的中底材质是非降解的,鞋底和鞋身的组合方式是缝线而非胶水,避免了时间一长中底降解或者胶水失效导致的掉底。持币代购,坐等黑五。
户外十年 -- 抛砖引玉,我的舒适轻量化装备分享


各种迪卡侬袜 --> Smartwood Terkking heavy crew / Smartwood PHD outdoor / Icebreak Mid / 戴适防水袜
既然说了鞋,那就顺便说下袜子。
从迪卡侬十几块钱一双的入门级,到百来块一双的美利奴羊毛袜,功能性上区别不大,但是舒适性方面就真的是天差地别了。依然记得当年第一次穿上Smartwood Terkking heavy Crew的感觉,简直就是爽到无法言喻。从那以后就再也没有买过非美利奴的徒步袜了。
目前一双Smartwood PHD outdoor 薄款,一双Icebreak的中等厚度,以及最早购入的两双Smartwood Terkking heavy,根据出行的环境温度搭配,基本上穿一双,带一双备用就足以应付一周之内的行程了。
还有刚才说到的戴适防水袜。买的时候担心防水膜不透气闷脚,特意选了coolmaxfx排汗内里的那款。雨天穿过两三次,功能上确实能防水,也没有想象中的捂脚,仅从这点的表现上看,作为漏水鞋的拯救者,它勉强算是合格的。只不过袜子本身会湿,你的脚还会觉得冰冰凉感觉进水了,但是脱下来一看,确实干的。所以说,物理上它防水,感觉上,它不防水。


服饰:
这十年从内到外各种衣服太多了,实在无法写全,这里只能大致列举一下几件我比较喜欢而且常用的衣物。从薄到厚,各种组合搭配来对应不同的环境。
排汗层:Nike RN 短袖速干衣 / Outdoor Research Echo Hoody 长袖速干衣 / Arcteryx Cormac Zip-Neck 长袖速干衣 / Icebreak 200 美利奴羊毛长袖内衣 / Mammut Zip warm-quality Thermal 长袖内衣 / Nike Pro 紧身长裤 / Air Jordan 紧身长裤
保暖层:patagonia R1 Air 抓绒衣 / The North Face Thermoball 棉衣 / Mountain Hardware Ghost Wisper 羽绒衣 / 迪卡侬 抓绒裤
保护层:Arcteryx Squamish Hoody 皮肤衣 / Mammut Nordwand Advanced HS 冲锋衣 / Outdoor Research Ferrosi 2截速干裤 / Acrteryx Leaf Combat Gen 2 软壳裤 / Fjallraven Keb Gaiter 2截软壳裤 / 三峰出 15D 雨裙
头部: BUFF 头巾 / Acrteryx Leaf Gen2 鸭舌帽 / Mammut Placid Beanie 毛线帽
手部: Black Diamond lightwight 手套 / Outdoor Research StormTracker 手套

写了这么多,到了该算重量的时候。每一件装备我都会单独称重记录,并且做了一个表格按类选取汇总,这样我就知道每次出门,我的重量是多少。
重量计算常见的分类是以下三种:
1. 基础重量 -- 背包以及任何放置在包内或者外挂在包体上的东西的总重量(不包括消耗品,比如食品,饮水,燃料)
2. 背包重量 -- 基础重量加上消耗品(食品,饮水,燃料)的重量
3. 全身重量 -- 背包重量加上你身上穿的,口袋里装的,手上拿的(比如登山杖)的所有重量
消耗品会根据你的行程长短以及腐败程度而变化,因此这里我只算基础重量,以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出行为例:
1. 风和日丽的初秋,天气预报无雨,已经去过多次的难度不大的周末两日休闲线路 = 3998克
户外十年 -- 抛砖引玉,我的舒适轻量化装备分享


2. 气候多变,雨雪未知,按最低-10度准备的长距离虐线 = 6545克户外十年 -- 抛砖引玉,我的舒适轻量化装备分享


以上。

4人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2人点评 收起
  • 微信用户35190 您好,老哥,请教下您帖子里好几种外国牌子是怎么网购的?比如Lite AF、Zpacks,是他们官网吗?今天看了您的帖子上亚马逊上搜的不全,后来又搭梯子看了Zpacks的官网,但是运费还挺高的,得30刀新驴今天在研究您这种轻的装备,您看到了如果可以教一下网购技巧就太感谢了 2022-4-2 21:53
  • 野生连翘 好装备。 2022-2-3 11:17
发表于 2022-2-3 03:57 2 只看该作者
WM的Summerlite睡袋540g,也只敢标+5的温标,MHW多少有点忽悠人了。
1人点评 收起
  • guanbo0919 这种轻薄型的睡袋,面料的选择其实很重要。MHW 这条的面料应该是7D的,因此400多克里估计有300+是充绒量,加上850高蓬松度,老外不怕冷,可能是真能用到0度吧。比它更重的黑冰,因为面料厚占了40%左右的重量,羽绒也 ... 2022-2-3 10:47
发表于 2022-2-3 08:03 3 只看该作者
如果我没认错的话,水库那张照片是斗湖?
1人点评 收起
  • guanbo0919 正是斗湖。我觉得算是福建省内最好的周末游路线了。强度低,营地平整,水源充足,景色也不错,非常适合腐败。 2022-2-3 10:49
发表于 2022-2-3 09:22 4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Don.LEE 于 2022-2-3 09:24 编辑

新年快乐,感谢分享。
装备理解和选择方向与楼主挺相似,基本都是在当前的情况下一步到位。最近,LiteAF逐渐开始发力,值得关注,相比之下Zpacks Neo的确相形见绌。同用Duplex帐篷+FS配件,应该说是-15℃很不错的三季帐选择了,所以Z家的帐篷与其他产品相对更不错的,个人一般根据线路情况选择带或者不带FS配件(这款帐篷貌似也是目前唯一一款可以自立的双人三季塔帐),总体上尽量长线不带FS短线带FS。关于滴露,目前倒是没碰到过,个人觉得关键还在于建帐时候对通风的调节,将通风和滴露之间保持一个相对平衡或许是重要的,而结露则都是正常现象。

1人点评 收起
  • guanbo0919 LiteAF家庭作坊受限制于产量,要发力其实挺难的。。大包就一两个人在做,做一个要10个小时左右,一天也就那么一两个的产量。 对于自立套件,熟悉的路线知道营地可以下钉的,我就不带,不熟悉的路线通常我都会带上。 ... 2022-2-3 10:57
发表于 2022-2-3 09:27 5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希望有更多的人分享装备的使用心得,谢谢!
发表于 2022-2-3 10:05 6 只看该作者
信息量巨大

真正玩装备确实就是这么一个不断迭代优化的过程,点赞
发表于 2022-2-3 10:07 7 只看该作者
轻量对我而言包含了两个部分,重量和收纳体积。在保证安全和舒适的前提下,我会尽可能的去追求重量更轻,收纳体积更小的装备。毕竟即使背包的背负系统再好,背起来再舒服,背上的总重量还是会反应在你的腿,你的膝盖和你的体能速度上的。有些大神说我背30公斤还可以日行千里,是啊没错,但是如果你只背15公斤不就能日行两千里了嘛。
----------------------------------------------
这段,说的非常好,很多人玩轻量化,都玩到本末倒置了
2人点评 收起
  • snakeman3489 个人觉得:10天以下的线路,真没必要上神农。 2022-2-4 16:32
  • guanbo0919 关于这点我是这样认为的: 排除掉那些天赋异禀可以冰河裸泳野外生存的非常规选手,安全这点对大部分人来说可以有一个相对通用的的标准,就是看是否携带一些基础的装备。比如说是否携带庇护所(可以是帐篷,可以是露 ... 2022-2-3 11:30
发表于 2022-2-3 10:47 8 只看该作者
UWS 发表于 2022-2-3 03:57 WM的Summerlite睡袋540g,也只敢标+5的温标,MHW多少有点忽悠人了。 ...

这种轻薄型的睡袋,面料的选择其实很重要。MHW 这条的面料应该是7D的,因此400多克里估计有300+是充绒量,加上850高蓬松度,老外不怕冷,可能是真能用到0度吧。比它更重的黑冰,因为面料厚占了40%左右的重量,羽绒也没它好,15度我都觉得冷。。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22-2-3 10:49 9 只看该作者
忘带草纸的狗熊 发表于 2022-2-3 08:03 如果我没认错的话,水库那张照片是斗湖?

正是斗湖。我觉得算是福建省内最好的周末游路线了。强度低,营地平整,水源充足,景色也不错,非常适合腐败。
发表于 2022-2-3 10:57 10 只看该作者

Don.LEE 发表于 2022-2-3 09:22 [新年快乐,感谢分享。装备理解和选择方向与楼主挺相似,基本都是在当前的情况下一步到位。最近,LiteAF逐渐 ...

LiteAF家庭作坊受限制于产量,要发力其实挺难的。。大包就一两个人在做,做一个要10个小时左右,一天也就那么一两个的产量。
对于自立套件,熟悉的路线知道营地可以下钉的,我就不带,不熟悉的路线通常我都会带上。碰到有些不好下钉的营地,搬石头是真的累。
单层帐的凝露问题其实很难解决,开门通风就不凝露的说明那是一个不错的环境了。好几次碰到那种潮湿而且无风的营地,开2门对流,甚至4门全开都没用,该滴水还是滴水。你看我放的那张图看起来阳光明媚的,其实我是在晒装备,前一晚雾气大得很而且无风,被水滴醒好几次。。。
2人点评 收起
  • Don.LEE 这种小众的DCF产品本身就产量不高的,跟Zpacks似的也不高,HMG多些因为他相对工业化一些。 关于帐篷,也可能我运气好,没碰到过滴露的情况,即便在湿的的泥沙地,外面下着瓢泼暴雨也没有。 结露问题是没法避免的 ... 2022-2-3 16:42
  • 装骑营 双层一样的结露结霜,拉链上都冻了冰。。盖着冲锋衣睡,醒了毛巾擦一擦。 2022-2-3 12:27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