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56093

主题

广东

用辙痕编织儿子的童年——一家人的珠三角骑行日志(更新中)

[复制链接] 查看:52070 | 回复:266
发表于 2016-2-26 11:11 61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单车辙痕 于 2016-2-26 11:11 编辑

    离开校园餐厅时,天已彻底黑了下来。树林甬道旁的路灯非常昏暗,有点像摇曳的烛光,两三米外已很难分辨出人影。只得依靠手机导航,在校园里七拐八绕,总算来到了“永芳堂”前的广场,十八先贤的铜像没有看清,不过棕榈树映在天空中的剪影却有几分大学校园的诗意。

发表于 2016-2-29 21:27 62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单车辙痕 于 2016-2-29 21:28 编辑

珠江三角洲(二)



    19日    广州市区-番禺-顺德    骑行59公里

    天刚放亮,我便出门寻找早餐。旅馆楼下的小街冷冷清清,昨晚的熙攘热闹好似被大风席卷一般,消匿于无形。走到街角,才看到一个卖豆花、炒粉的小摊,走到街心张望一圈,没有发现新的摊点,买了豆花、炒粉回了旅馆。

    由于行程安排比较紧,7点左右我们便退房出发了。因珠江的阻隔,自行车跨区出行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海珠区和番禺区虽说有多座桥梁跨珠江而相连,但留给行人和自行车通行的唯有洛溪大桥一座,其余桥梁全为高速、快速路及地铁所专用,经常开车或乘地铁出行的朋友可能无法感受到这样的不便。


发表于 2016-2-29 21:30 63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单车辙痕 于 2016-2-29 21:31 编辑

    从客村附近进入广州大道,一路向南直抵洛溪大桥。这座建成于1988年的桥梁,仅给行人和自行车留了一匝不足一米的通道。我带着孩子的拖车上去,像走钢丝一样,容不得半点偏颇,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了自行车的前轮上,努力使其左右摆动的幅度降到最低,避免拖车剐蹭护栏或掉下台阶。走完这紧张的480,特意停下来拍了张照片。

    随后,跨越大石大桥,进入沿江东路,前往位于罗边村附近的余荫山房。慕其清代广东省四大古典园林之一的名号,特意绕路前往,没想到竟会吃闭门羹。2015104日下午,一场龙卷风袭击了余荫山房,导致部分设施受损,次日即开始闭园修缮。眼瞅着露出围墙的亭台楼阁,却无法近前观赏,无奈、遗憾的心绪笼上心头,不忍即刻离开,一家人便开始绕园骑行。北门的门楼和尖尖上翘的檐角很有特点,南门却低调了很多,两扇细高的黑漆门,让人觉得有几分逼仄,当然,更没法和北方大户人家的朱漆大门相比。好在门楣上方镌刻精细的山房名头,隐隐的流露着一股逼人的气势。



发表于 2016-2-29 21:32 64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单车辙痕 于 2016-2-29 21:34 编辑

    没能入园,只能看看资料了。清同治六年(1867年),山房故主邬彬乡试中举,族人将建造祠堂所剩余土地奖给邬彬建园。同治十年(1871年),余荫山房建成。为纪念和永泽祖先福荫,取“余荫”二字作园名。又因园林地处偏僻的东源坊岗之下,故用“山房”这个朴素名字,以示谦虚。从造园特点上讲,余荫山房有四巧:一是嘉树浓荫,藏而不露;二是缩龙成寸,小中见大;三是以水居中,环水建园;四是书香文雅,满园诗联。这些特点,看来只能以后找机会去印证了。






发表于 2016-2-29 21:34 65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单车辙痕 于 2016-2-29 21:34 编辑

    将要离开山房,忽然从远处飘来一阵金属敲打出的“叮当、叮当、叮叮叮当”的声音。紧接着一个挑着担子的中年人从马路对面走了过来,手里拿着小铁锤敲着一块小钢板。忙乱中,只拍下了一张背影,方木桶上的“麦芽糖”让我豁然明白,原来是卖糖的货郎。突然觉得这一幕充满了童趣。随着时光的流逝,挑担卖糖的货郎,终将像我眼前的背影一样愈走愈远,顿时觉得生活又少了很多淳朴的趣味。

发表于 2016-2-29 21:35 66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单车辙痕 于 2016-2-29 21:36 编辑

    拐向西南方向,穿越整个番禺市区,前往沙湾古镇。途中遇一街边小茶店,停车喝茶小憩。第一次见识闻名的广式糕点——马蹄糕。看上去有点像北方的猪皮冻,不同的是它分成了好几个层次。吃起来甜、韧,有点类似于饴糖,但不及饴糖甜、韧。马蹄糕的做法其实并不复杂,大都以新鲜马蹄(学名荸荠)磨浆或者以干马蹄粉兑水加糖蒸制而成。网络上有各种各样的制作方法,喜欢DIY的朋友可以买了马蹄尝试制作。茶店里还有一样东西也是我们第一次看到,那就是爆米花球,糕点师傅将蹦开花(不同于米花糖膨胀的米粒)的米花装入一个可上下开合的球形模具,使劲一压就是一个完美的爆米花球。


发表于 2016-2-29 21:38 67 显示全部帖子
    抵达沙湾古镇已是中午,游客不多,长石板铺就的巷子显得非常清静。随处可见的祠堂建筑,使整个镇子又显得愈发古朴。我也第一次看到了富有岭南特色的镬耳屋,还有蚝壳墙。镬耳屋是岭南传统民居的代表,因其山墙状似镬耳,故称“镬耳屋”。镬,是古时的一种大锅,镬耳屋因此亦称“锅耳屋”。镬耳屋又象征着官帽两耳,具“独占鳌头”之意,唯有功名的人家方能采用,也是当时家境殷实的象征。蚝壳墙则更具珠三角建筑特色,由于珠三角一带盛产生蚝,在古代加工技术还未成熟时,生蚝吃完后遗留下的壳基本上被集中起来,分门别类当作建筑材料来出售,不像现在被研磨成粉当作饲料了。在建造房屋时,将生蚝壳拌上黄泥、红糖、蒸熟的糯米,一层层堆砌起来,不仅具有隔音效果,而且冬暖夏凉,坚固耐用。古镇上有一座名为“留春别院”的建筑,依然完整地保留了一堵年龄超过200年的蚝壳墙。






发表于 2016-2-29 21:39 68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单车辙痕 于 2016-2-29 21:40 编辑

    作为一座拥有800多年历史的古镇,除了有留耕堂、聚福楼等一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明清古建筑外,还有许多传承久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诸如狮舞、广东音乐、沙湾飘色等。既然提到了飘色,就搜集点资料认识一下。因为我也是第一次听闻“飘色”,好奇心使然。

    飘色是一种融戏剧、魔术、杂技、音乐、舞蹈于一体的汉族古老传统民俗艺术。起源于明末清初的广东。目前,依然是中国南方地区的重要艺术形式。在不同地区有飘色、抬阁、彩擎、高抬、彩架、扎故事等名称。表演者站在被称为“色柜”的小舞台上,以巡游的形式表现汉族民间传说或神话故事的片段,其神奇之处就在于,演员们通过经过精心伪装的钢枝凌空而立,看不见的色梗支撑,利用巧妙的力学原理,营造出“飘”的效果。

    在古巷中穿行时,碰到有居民在家门口摆摊卖自制的点心,最吸引人的是这点心的名字,非常有诗意——雪媚娘。后来查阅资料,才知这并非小镇特产,而源自日本,原名大福,是地道的日本点心。5元钱买了两个尝尝,薄薄的糯米皮包着一团奶油,使其造型圆滑饱满,很有卖相,在奶油的中间则夹着各种口味的水果馅心,吃起来口感非常独特。由于是奶油制品,所以不适合长时间暴露在常温下,摊主也说,冷藏后口感会更加独特。










发表于 2016-2-29 21:41 69 显示全部帖子
    孩子睡着了,错过了吃雪媚娘的机会。醒来后却被蹲在巷口老房子门前的一只花猫所吸引,他兴致勃勃的上前与其对视,没想到刚还睁眼的花猫,瞬间闭眼假寐。孩子回头瞅我,显得很是无奈。担心他主动招惹花猫,赶紧招呼他出了巷口。




发表于 2016-2-29 21:42 70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单车辙痕 于 2016-2-29 21:42 编辑

    将要离开古镇时,路口小摊有甘蔗和青梅出售,媳妇儿和孩子买了甘蔗,我则要了青梅,虽说吃过话梅糖,但青梅什么味却从来没有尝过。最有意思的是,它让我想起了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的典故,好歹我得尝尝。其实,这已是加工过的青梅,叫做爽脆梅,属于凉果的一种。吃起来的确酸爽清脆,与曹操、刘备佐酒的青梅肯定还是有些不同。北方人很少能见到青梅,其大小和样貌与青杏非常相似,果肉也从里至外皆为绿色,类似于未熟的青杏。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