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47145

主题

户外经理人

期待思凯乐真正赢在中国

[复制链接] 查看:16886 | 回复:72
发表于 2008-8-12 21:50 31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峰仔 于 2008-8-12 15:35 发表 嘿嘿,KAPPA的销售额应该早超过十亿了。个人觉得曾总应该请老徐吃饭。有句话说的好,最好的消除伤疤方法是让它在阳光下暴晒。如果哪天老徐或者老张老李能认真的给我们公司提 ...

好好好。赶紧告诉我你是啥公司。
发表于 2008-8-12 21:52 32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奇峰嘉年华 于 2008-8-12 19:54 发表 27楼徐大哥说到思凯乐是为白领做的,个人认为他价格就不足以“白领”  ...


你的意思是思凯乐的价格太低,还是太高?白领的价格是什么样的?在你看来月薪多少算是白领?白领还有其他什么条件?
发表于 2008-8-12 22:03 33 只看该作者
寻思了好几回思凯乐的问题,读了LZ的文章总算是理清楚了
个人觉得,其实这个文章对广大店主也是具有非常好的学习意义的
发表于 2008-8-12 22:47 34 只看该作者
本人伪户外人事,但赢在中国倒一路看了下来,身边也有朋友在玩,对户外运动也愈发感兴趣起来,拜读几位大侠的文字,颇有同感,但同样在几个问题上有小小不解,在这唠叨说几句。 700W在普通人看似不少,但放到市场上恐怕砸不出几个涟漪;再者思凯乐是一个无自有工厂的贸易公司(或者说是销售市场型组织),这注定其在价值链中处于并不高的位置。没有上游生产企业的利润支持而独靠思凯乐的品牌附加值赚钱,这的的确确是个难以完成的任务,老徐讲的很对 重点抓的很准,无非四个字:内容为王。但又有几个问题冒将出来,烦请圈内达人解释以充茶余饭后之闲。曾总既然无自有工厂,为什么要“雇佣最好的设计人员来设计产品” 而不是索性抛弃此环节“引进高级买手制”直接到香港 日本 抑或欧美等地采买成品技术结果?这其中原因有几: 1搞过自有设计研发的人都知道投产前的环节是多么的繁冗复杂 周期漫长 这样的话可以直接跳过此些环节而为市场让路 2国内找这样的人才确是难了一点 3曾总拿到的并非天使投资人给的钱 这些钱的耐心有多少很值得商榷 在这种情况下,不错的资金流转能力貌似可以更好的得到投资人的短期认可,而抛弃这个环节有利于资金的快速流转 4如果也算理由的话 KAPPA等品牌的上升也如此路 中国出不了“法国飞跃”之传奇,但一个成熟高级买手绝非不能点石成金除开以上不谈,摆在曾总面前同样重要的是已经开始的下一轮融资之路,如果说赢在中国有做秀的成分在其中(此点个人认为愈加严重),那么如何持续把企业做强、注入更多创业资金,就要依靠曾总的个人魅力和销售能力了纺织品、批零业、户外圈——绝非一片蓝海,祝思凯乐走的稳 走的健!
发表于 2008-8-13 10:45 35 只看该作者
留个名,不说话  毕竟一起吃过饭,有些话还是私下说的好
发表于 2008-8-13 12:32 36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孤身向南 于 2008-8-12 22:47 发表 本人伪户外人事,但赢在中国倒一路看了下来,身边也有朋友在玩,对户外运动也愈发感兴趣起来,拜读几位大侠的文字,颇有同感,但同样在几个问题上有小小不解,在这唠叨说几句 ...


只拥有核心资源,其他事业部全部外包的公司被称为轻公司,或者说是小核心,大外围的公司。一个社会工业越发达,分工越细致。啤酒厂要不要自己生产玻璃瓶,瓶盖要不要自己生产,啤酒瓶上的贴纸要不要自己印刷,自己印刷是不是要再生产油墨,和印刷机?既然不能涉足整个产业链,就把外围工作交给专业人士去做好了。公司真正要审视的是:公司的核心价值是什么,核心资源是什么?

Nike是所有体育品牌商的榜样,她没有自己的工厂,生产全部外包,甚至鞋款有时候也向鞋厂来买。NIke只要做好自己的品牌就好了。

不要认为工厂利润高,品牌商利润低。很多工厂之所以要做品牌,就是因为工厂的利润低而品牌的利润高。成本控制的好品牌商是向工厂付布片和每件加工费的钱,而不是采购一件产品的钱,而向消费者销售的是满意。

一个品牌的发展(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要经过模仿,学习,创造的阶段。一味的模仿,是无法成为领先者的,因为成为领先者后你就没的模仿了。齐白石说:学我者生,像我者死。

百利的经验是,既有自己的设计,又有买手,同时也向其他工厂买版。就算是抄板,也要有好的设计师才能抄好,否则很有可能是四不像。真要是抄的一模一样,自己的品牌价值又在哪里?岂不是让消费者嘲笑?

[ 本帖最后由 徐如林 于 2008-8-13 16:01 编辑 ]
发表于 2008-8-13 14:06 37 只看该作者
帖子越来越有味道了.
发表于 2008-8-13 14:23 38 只看该作者
美特斯邦威值得学习,据说从产品样衣出来到终端店反馈意见只需要三天,产品生产到货在全国终端店销售,只需要7天,今天美特斯邦威已经登陆A股上市了 :lol :lol
发表于 2008-8-13 14:25 39 只看该作者
美特斯邦威:没有工厂只有13%直营店的最大受益人
周成建最大的成功在于,自己不在渠道上投入一分钱,加盟商反而给他缴费还拼命卖东西

这是最值得研究的商业模式。因为它没有1平方米的生产车间,只有不到13%属于自己的直营终端,但它却是最大的财富受益人。



这家公司叫美特斯•邦威。还有一个叫周成建的实际控制人。

去掉两头,只留品牌

1992年,周成建的服装作坊积累了大约400万元的原始资本。1994年,他创立美特斯•邦威品牌,但没有沿着普通扩大化生产的老路走下去,而是剑走偏锋,闯出自己的一套独特经营方式——一个只直接运营品牌和管理数据的公司。

周成建十分清楚制衣行业根本没有核心技术可言,国外服饰能在内地获得市场,靠的就是品牌。

于是周成建把制衣和销售两环节外包给其他企业,自己仅留“美特斯•邦威”这个品牌,节约了大量初始生产成本,而且调动了其他企业或加盟者的积极性,以“双赢”作为经营的最大卖点。

正是靠这种经营模式,美特斯•邦威营业毛利与毛利率每年均在增长,2007年实现营业毛利12亿元人民币和41.98%的毛利率。

在美特斯•邦威实行“外包”的环节中,加盟销售和成衣生产是100%外包。而销售门市分两种,一种为直营店,一种为加盟店,它在全国拥有直营店和加盟店共计2211家,其中加盟店1927家,占87%,直营店只有284家。

凡是有意加盟美特斯•邦威的企业或个人都可以在提供店铺和缴纳一定加盟费后,参与该品牌服饰的销售。

加盟后,商品由美特斯•邦威提供,销售收入25%归加盟者,其余收入则归属美特斯邦威所有。这样加盟者与该公司有效地成为了一个利益共同体,加盟者为了盈利而卖力销售,美特斯•邦威除了赚到钱,还得到期望已久的市场份额和品牌营销渠道,一箭双雕。筹集资金,继续以这种方式扩大市场份额和拓展营销渠道是美特斯•邦威ipo的首要目的。

这种经营模式不可避免地面临复杂的物流配送问题,美特斯•邦威并没有太大的财力去自己进行物流配送,但是周成建还是秉承“虚拟经营”的精神,将物流有限度外包给物流公司,整个调配数据则由该公司自己掌握。

因此美特斯•邦威真正拿在自己手里的只有四个部分:商品企划、产品设计、部分原料采购和少量直营店。

这种将经营环节外包的模式为美特斯•邦威节省了大量资金,如果当初订单全部自己制造的话,需要花费3亿元资金,而周成建创立品牌时手中只有400万元。

2008年一季度该公司净利润达1.4亿元,接近2007年全年净利润(3.6亿元)的50%。而2007年净利润比2006年增加近4倍,2006年则比2005年增加近8倍,盈利增加速度为市场罕见。

周成建清楚的明白到自己的公司在整个生产经营链中处于中枢位置,大量的信息数据由自己掌握。该和哪个供应商下多少的订单,该往哪个地区调送多少的产品,全部都由自己统筹监控。因此美特斯•邦威极为重视信息系统的升级和开发,这也正是美特斯•邦威ipo募集资金的第二重目的。

美特斯邦威是服装界中市场信息反馈系统比较完善的品牌。现在,美特斯邦威总部可实时考核每个专卖店的销售业绩,甚至可以细到每一件服装卖出时的天气情况及消费者情况。从1995年创业到现在,美特斯邦威订单反应速度从原来的7-15天缩短到现在的2-3分钟。10年间,美特斯邦威的销售额已经超过20个亿——准确和快速使得美特斯邦威的业绩倍增。

[ 本帖最后由 神奇的神仙 于 2008-8-13 14:42 编辑 ]
发表于 2008-8-13 14:51 40 只看该作者
个人认为户外其实就是服装领域一个分支,很多品牌商现在相对来说是终端销售的瞎子,只知道收钱卖货,卖不出去就骂代理商,代理商紧跟着骂下面的分销商和经销商,经销商转过来又骂上面只知道收钱喝酒吃饭根本不知道来基层一线考察考察。恶性循环导致产品积压,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依靠类似美特斯邦威的产购销信息反馈系统,这种系统投资较大,不过确实能解决一定的问题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