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12732

主题

河池

双佛寺住持忽悠人 宝顶山石刻传孝道——重庆游记2

[复制链接] 查看:23269 | 回复:284
发表于 2013-11-8 22:31 41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紫郢剑侠 于 2013-11-10 22:39 编辑

  第十一《禅定>。龛中行者,袒胸露腹衣,双手于腹前结禅定印,跏趺坐。龛外右刻一野鹿含莲花。莲上楼阁正面刻一偈“假使热铁轮于我顶上旋终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龛外顶上刻“无牛人自镇安闲无住无依性自宽只此分明谁是侣寒山竹绿与岩泉”喻行者进入二禅寂灭之境。
  第十二《圆月》。圆月露出水面,月下及左右刻水纹,水纹下一碑置一仰莲上。碑上刻“人牛不见杏无踪明月光寒万象空若问其中端的意野花芳草自丛丛”和“了了了无无所了心心心更有何心了心心了无依止圆昭无私耀古今”喻行者由定生慧,入万象皆空之境。


  廓庵师远的《十牛图颂》中说:
  入廛垂手:露胸跣足入廛来,抹土涂灰笑满腮,不用神仙真秘诀,直教枯木放花开。


双佛寺住持忽悠人 宝顶山石刻传孝道——重庆游记2
1人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2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3-11-8 22:31 42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紫郢剑侠 于 2013-11-10 22:43 编辑

  以《牧牛图》为题材的佛教艺术还有不少其他形式的作品。如唐宗意禅师著有《牧牛十诗》,宋师远大师著有《十牛图颂》,《五灯会元》中有福州大安禅师拜见百丈怀海禅师时以牛比佛性的问答。在禅门诸祖中,有马祖禅师提唱水牯牛公案。用牧牛的方法来比喻修习禅观、最终体悟的过程。佛教又称“设像传教”,即以雕刻的形式形象地表现了佛教义理。大足《牧牛图》是最形象的传播教义的艺术表现形式。宝顶山牧牛图既表现了从有我之境而无我之境,再物我两忘,万象皆空的禅观修习次第和禅观美学境界,又同时对南宗顿悟和北宗渐悟的思想有所表现,将南北二宗融为一炉,从而也表现了宋代禅宗顿渐一体的时代特点。


双佛寺住持忽悠人 宝顶山石刻传孝道——重庆游记2
1人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2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3-11-8 22:31 4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紫郢剑侠 于 2013-11-10 22:47 编辑

  按照中国佛教寺院的传统格局,在入口处要塑护法神怖畏,以显示道场森严和邪恶不入。一般的寺庙都以四大天王、八大金刚或韦驮天怖畏,宝顶山大佛湾别致地用九大护法神来怖畏。正中的一个造像是释迦牟尼佛的化身,他亲自率领天龙八部在此守卫道场。


双佛寺住持忽悠人 宝顶山石刻传孝道——重庆游记2
1人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3-11-8 22:31 44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紫郢剑侠 于 2013-11-10 22:49 编辑

  这些护法神个个身著袍甲,狰狞剽悍,气势高昂,以最忿怒的形象来为众生摧毁魔障。佛家认为,人们在修行过程中,主、客观世界都会遇到许多障碍,这些障碍就是“魔障”。护法神的作用就是帮助众生驱降魔障,使众生尽快觉醒,并获清静之心,以便潜心修炼。在九大护法神的左右两端,各有三尊兽首人身的造像,称为“六通大神”,其法力通达六界。其中一神双手展开一册,册上写:一寸地土,一树丛林,一钱物及飞禽杂类,不许妄心侵犯……否则将入阿鼻地狱,永世不得超生赎罪。这个册就类似我们现在的参观须知。
  在九大护法神下面,还刻有十二生肖中的“兔、羊、猪、犬、猴”等,以示护法神昼夜24小时都在坚守岗位,发挥职能作用。



双佛寺住持忽悠人 宝顶山石刻传孝道——重庆游记2

1人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3-11-8 22:32 45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紫郢剑侠 于 2013-11-10 23:08 编辑

  佛教认为,一切事物均处于因果联系中,依一定条件生起变化。佛教用这个观点来诠释世界、社会和人生,便出现了所谓的“因果报应,转世轮回”学说。六道轮回图即是这种学说的形象体现。
  轮回之“轮”,是指车的轮盘;“回”指车的转动。“轮回”是譬喻众生的生死流转永无终期,犹如车轮旋转不停一般。

双佛寺住持忽悠人 宝顶山石刻传孝道——重庆游记2

  抱轮的巨人为转轮王,四川人称之为“无常鬼”。
  “无常”是佛教哲学范畴中的一个名词概念。如果我们把空间、事物缩到极限时就会发现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刹那变化,刹那生灭的,佛教把这种瞬息万变刹那生灭叫做“无常”。这里把“无常”这个词人格化为“无常鬼”,让它来掌握生死轮回,以示大千世界万事万物皆不永恒。

   无常鬼怒目獠齿死咬轮盘,长舒两臂紧钳轮盘,象征业力不可逆转,即:业力所致的报应、遭遇不以众生意志为转移。



双佛寺住持忽悠人 宝顶山石刻传孝道——重庆游记2

1人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3-11-8 22:32 46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紫郢剑侠 于 2013-11-10 23:01 编辑

  六道轮回图共分四圈。
  (从里至外)轮盘的中心圈中坐着一修行者,从其心际飞出六道佛光,把整个轮盘划分为六个部分。这是典型佛教唯心主义哲学理论的反映,表示“万缘发于心,一切由心造。”即:众生一切善恶行为都由思想意志所推动,发什么样的心,就导致造什么样的业。由于业力的性质不同,所得的报应也就各不相同,来世就会在不同境界之中轮回。佛教从来不认为宇宙间有任何操纵生命的力量存在,众生的一切皆由自己的业力所致。发善心就造善业,得好报;发恶心就造恶业,得恶报。
  根据众生生前的业因差别,在轮回中共有六种转生的趋向,分别为“天道”、“阿修罗道”、“人道”、“饿鬼道”、“地狱道”、“畜生道”。这六道均体现在轮盘的第二圈内。
  上中为天道。日月绕须弥山顶,顶上安宫殿,展示极乐世界;
  上左为阿修罗道。一三头六臂之神,手擎日月,侧有侍者,下有献供者,表示享天福而怀嗔心;
  上右为人道。共刻四人表四大部洲,苦乐同道;
  下中为地狱道。漆黑的地狱之门旁设有沸腾的油锅,一马面卒正拖一人去受刑,这是众苦集聚的场所;
  下左为畜生道。刻有一狮、一牛、一马;
  下右为饿鬼道。一饿鬼手抱一人,口咬其头,侧边一鬼贪馋欲夺,下有一人恐惧欲奔。
  整个六道是佛教对众生的分类。其中上三道为善三道,下三道为恶三道。众生都在这善恶因果的严密关系中,随业而升,业尽而沉。佛教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思想,做好事有好报的信念,多行不义必自毙的警诫,千百年来一直成为了维护中国道德伦理的精神支柱。
  轮盘的第三圈是佛教十二因缘说的形象表现。十二因缘阐明了人生的变化无常,生死轮回的过程和揭示了众生生死流转的因果关系。它从人生过程的角度,把人生现象分析为从“无明”到“老死”十二个部分。这十二个部分辗转引发,互相结合在无止境的连锁之中,并以此阐明人生的痛苦及其根源,论证人生的关健问题。它是佛教对生命现象以及生命痛苦的因由的总结,同时也表明了佛教的唯心主义人生观。这十二个环节按顺序组成因果循环链条,任何一个有情识的生命体,在没获得解脱之前,都依此规律,轮回无穷。十二因缘的具体内容,以及生、老、病、死诸般痛苦,工匠师都用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了出来。
  佛教轮回说的基石是“灵魂不灭论”,他们认为,人的躯壳瞬息万变,只有灵魂永恒不灭。既然“灵魂不灭”,那么人的生命就不会仅限于目前这一世了,还有所谓的“前生”和“来世”。在轮盘的第四圈有一个非常形象的表现──许多皮囊裹着一些生命体呈逆时针走向。其尾部表示前生,头部表示来世,死此生彼,生生相连如流水相续不断。这种理论使佛教在时间和空间两方面把人生之苦加以扩大化、绝对化,宣扬人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皆苦。




双佛寺住持忽悠人 宝顶山石刻传孝道——重庆游记2
1人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3-11-8 22:32 47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紫郢剑侠 于 2013-11-10 23:12 编辑

广大宝楼阁  是据自唐不空所译的《广大宝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经》雕刻而成的。据经中所记:有一宝山,山中有宝髻、金髻、金刚髻三仙居住,由于禀信佛法,死后在埋骨的地方生出三根竹子。十月后,竹内各生一童子,于竹下结跏趺坐,成等正觉,三根竹子变成三所广大宝楼阁。
  佛经上说,广大宝楼阁是一个能降诸魔,生清净心,能让刀山变宝山,能使兵杖变莲花的金刚不坏之地。
  造像上横排并坐衣装简朴的三人,便是宝髻、金髻、金刚髻。因效仿释迦牟尼于菩堤树下悟道成佛,他们于竹下结跏趺坐入诸禅定,成等正觉。竹内各生三童子,竹梢直通广大宝楼阁。
  另有一说是此像为赵智凤老、中、青三个时代的修行造像,他在此现身说法,以示“诸佛菩萨与我无异”。



双佛寺住持忽悠人 宝顶山石刻传孝道——重庆游记2
  在大宝楼阁图下面横刻着“宝顶山”三个字,署衔为“朝散大夫权尚书兵部侍郎兼同修国史兼实录院官修撰杜孝严书”。杜孝严是大足的邻县安岳人,他于1223年与临邛的魏了翁结伴返乡省亲,途经大足,挥毫留下了这三个大字,杜孝严当时的官职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国防部副部长”。由此而见,凿建宝顶山石刻,声势之盛,可谓倾动朝野。

1人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3-11-8 22:32 48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紫郢剑侠 于 2013-11-14 23:15 编辑

华严三圣

  即华严经所指华藏世界之三位圣者:毗卢遮那佛、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
  按造像仪轨,这龛造像应是文殊在左,普贤在右,但此地却把他们的位置作了调换,从而来体现密教造像特有的仪轨,——“理智摄入”,即:理性与智慧高度融和。


双佛寺住持忽悠人 宝顶山石刻传孝道——重庆游记2




[attach]25930915[/attach]
1人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3-11-8 22:32 49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紫郢剑侠 于 2013-11-14 22:46 编辑

  中间一尊像是佛教密宗所供奉的主尊毗卢遮那佛,“毗卢遮那”意译为“光明普照、遍一切处”即“大日如来”,谓佛之烦恼体净,众德悉备,身土相称,遍一切处,能为色相所作依止,具无边际真实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又称法身。他头上的 “金刚顶仪”,为佛教密宗金刚界造像的一个重要特征。



双佛寺住持忽悠人 宝顶山石刻传孝道——重庆游记2

1人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3-11-8 22:32 50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紫郢剑侠 于 2013-11-14 22:53 编辑

  普贤菩萨,以其居伏道之顶,体性周遍,故称普;断道之后,邻于极圣,故称贤。是象征理德、行德的菩萨,同文殊菩萨的智德、正德相对应。

双佛寺住持忽悠人 宝顶山石刻传孝道——重庆游记2
1人点评 收起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