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10107

主题

珠穆朗玛峰

2007新疆啤酒珠峰登山队攀登珠峰活动专贴

[复制链接] 查看:59463 | 回复:184
发表于 2007-3-29 00:16 21 只看该作者
楼主一层楼的内容太多了嘛!
眼睛严重抗议!
发表于 2007-3-29 00:28 22 只看该作者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在宾馆扬春风给队员们检查所有装备,22日去启孜峰训练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让队员在攀登过程中对装备做最后一次检查,二是冲顶时间在夜里两点,以模拟攀登珠峰的出发时间和夜间行军,三是把这做为一次高海拔适应性训练.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另外一种联体羽绒服。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打劫帽,过风口的时候防止冻伤,冲顶的时候需要吸氧,所以还有别的帽子可以接氧气面罩的.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右边的是我们队里的唯一女队员李小丽,左边的是国内女登山队员的高手罗丽丽,她去年攀登珠峰的时候在8600米失败,她说去年在网上争论最激烈的夏普就和他在同时攀登,当时她在冲顶的时候也险些出意外,夏普和一些队员也从她身上跨过也没有管她,后来协作救了她,她说8000米以上的生死道德观只有在上面呆过的人才可以评说.也就是队员们连自己都难保,怎么可能去援救别人哪!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以下启孜峰的图片由扬春风老安张小第拍摄,这是去启孜峰路上的景色.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从拉萨出发去启孜峰,先沿青藏公路在羊八井分道向西,经过羊八井温泉,在前往嘎洛寺的岔道向北直抵嘎洛寺,这个有一百多尼姑的寺庙就是攀登启孜的大本营。到嘎洛寺有一段山路非得越野车才上得去。嘎洛寺附近没有什么村落,所以也没有牦牛或马匹,往前进营运输全靠庙里的尼姑背上去。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嘎洛寺大家都习惯叫尼姑庵,这是在他周围拍的.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尼姑们的年龄都不大.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开始往启孜峰前进营地攀爬.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她们当尼姑的原因可能都不太一样.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她们生活的收入主要有几个方面:家里人一般在13岁左右送他们去当尼姑,然后会定期给她们钱,一般这样的家庭都是比较富裕的;有时候寺庙会得到捐赠,这些尼姑会给登山队扛装备来为庙里增加收入.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他们的体力非常好.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一个人可以背这么多东西,城里的女人们可不行啊.画外音:男人也够戗!兄弟们啊,这个画外音不是我说的啊,我早晚要收拾这个画外音,它总揭露一些问题啊,所以你们不要以为是我说的啊!画外音又响起:小崽,你丫找抽来…我现在初步判断它在北京呆过,因为和云南土匪口音很象.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尼姑庵全景. 这里海拔约4600米,就是启孜峰的登山大本营。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前往海拔5490米的启孜峰突击营地的途中景色.
发表于 2007-3-29 00:45 23 只看该作者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启孜峰位于羊八井西北部,在念青唐古拉峰的西南方,海拔6206米,终年极雪,从南面看上去整个山体浑圆,但北面却陡峭如刀劈一般。这座山峰是西藏奥索卡高山学校的训练基地。有一条很容易的攀登路线,曾有支日本中老年队成功沿这条简单路线登顶,这条路线的坡度与玉珠峰的很相似,就是沿西南坡上去 .由于该峰各种坡度的地形都有,还有混合地形和垂直冰壁所以适合各种水平的人训练,但初学者一定不要到超出自己水平的路线上去。它旁边还有个山峰,叫牛角山.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队员们建好营地,开始用餐.左边是教练丹增,右边是北京队员李晓丽,她说:“这次雪山实地训练,对我们这些业余登山选手非常重要,三天的时间,让我们有机会和高水平教练直接学习请教,尤其是能矫正许多业余选手的不正规动作,要知道,在世界第一高峰面前,任何一点点疏忽,都可能让你付出性命的代价!”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边巴扎西他们也在做训练,这次是他两年来的第一次训练,他回来给我说除了感觉腿部力量有点不如以前以外,其他方面都可以,他的一只眼睛在低头的时候容易流眼泪,所以他说今年在攀加1的时候会在下山时把一只眼睛用纱布挡着,这样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他们计划已经下来,5月16日离开拉萨,在成都住4,5天,估计5月21,22日飞到乌鲁木齐,然后呆几天就前往巴基斯坦.我们冲顶的计划现在得到的建议是5月底,可能不能和乌鲁木齐的山友们为他们共唱:”两个黄羊上山的乃…”不过他们7月成功登顶后还会路过乌鲁木齐.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启孜峰集中训练主要包括冰镐、冰爪、上升器、下降器,冰雪地带的绳索使用。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登山是一种队员之间互相信任的过程,老搭档之间时刻都会知道该怎么做.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在这样的冰壁上复习上升和下降器的使用,五道黑要是看了这个帖子,我要预约你,我们回去后真的找个时间好好练习.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藏队说今年启孜峰冰川融化的太厉害了,夸张的说下面大概融化了40%.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从左到右分别是边巴,洛则,次仁多吉.丹增.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白天都和藏队在一起训练,虽然启孜不高,但教练还是要让队员们认识到珠峰海拔6500米以下的三大危险。一、从海拔5200米的大本营到海拔6500米的前进营地,虽然海拔上升了1100米,但路途相对平坦,全长大约22公里,所以很容易让人疏忽它的危险性。在高海拔地区的冻伤和低海拔地区不一样,很可能没有太明显的感觉时,冻伤就发生了,而且一旦冻伤严重,肢体能力就无法逆转。二、在6200米以下,是大部分刚到珠峰大本营的登山者的活动区域,这个海拔水平的气候变化相对频繁,尤其是温度变化很大,很快,所以初到这里的登山者一定要小心感冒,以免引发很多的疾病。三、在6500米的前进营地,这里地处山坳,地面空气不流通,导致氧气含量极低,约相当于海拔7200米的水平,所以有许多刚到这里的人,对氧气含量感到很不习惯,高山反应过大。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最后一座8000米,将由边巴,次仁多吉,洛则完成.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启孜旁边这座山峰可难爬多了.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老安这张照的好,洒爽英资!想象阿不拉的馕应该找他当男模.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经常吃新疆馕的边巴老哥听说阿布拉的馕的男模在,赶紧过来合个影!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这次启孜峰训练主要目的包括,让登山队员初步适应西藏地区高海拔山区的气候、氧气含量、风向,掌握夜间登山经验,熟悉凌晨风力、风向频繁变化等等。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我们新疆的两名珠峰队员和三名西藏的8000米队员.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为什么要登山?因为山在那里….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启孜峰是一座训练性山峰,并不以登顶为目的.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看到这样的景色如果我如果在场,肯定会唱:两个黄羊上山的乃,两个姑娘招手的乃,我的心里猫抓的乃,想要过去乃,狗咬的乃… 这次我们5人只能去1人,因为我长的蟀,所以没有让我去,可是我很快想通,因为没有比攀登珠峰更重要的了,什么媒体报道,什么拍拍图片这些都不重要了,我是个比较懂事的火星上的一匹马,并且就一匹!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模拟攀登珠峰的出发时间和夜间行军,这是这次训练的最重要目的, 阿布拉的馕的男模出发了,看样子我每期贴都的选个阿布拉的馕的男模!画外音开始响起:火星马,阿不拉给你去珠峰送了多少馕啊,你在这里不停的给他做广告啊???我要回答:一个也没有!其实我这样说是想创造我们新疆人自己的品牌,比如看完这个帖子以后大家会看见下列品牌陆续出现:居来提的羊娃子肉啊!王铁男的烤包子啊!张耀东的酸拉粉皮啊!董务疆的过油肉拌面啊!马玉山的蘑菇粉汤啊!刘湘晨的马肠子那仁啊!一口气写到这里,我要真尔巴劲的说,这次拍记录片是我将素材拍好,由咱们新疆记录片大师我的师傅刘湘晨来给山友猛做部户外大片!因为新疆人民的关心,9点的新疆新闻联播和晚12点新闻也由我来拍,并且做完剪辑按时传输回电视台,图片是给关心我们珠峰队的户外的大哥大姐兄弟姐妹老婆小姨子外甥侄子们看的,希望大家喜欢,其实我真正的身份是刘湘晨马肠子那仁的形象带言人!嘿嘿嘿!我师傅不上网,所以我也敢在这里胡吹!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尼姑们下山了. 看她们多能背.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尼姑们的汉语水平据说和我的英语水平差不多.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回来后去边巴家做客,这是他们家客厅,那张照片是我最崇敬的山峰K2,墙上挂的是西藏十大优秀青年.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这是88年中日尼双跨珠峰南坡时的照片,上排右2是边巴,右下是次仁多吉,他右边的分别是日本的三田森和所安巴,他们两人都已经在以后的登山过程中永远的留在了雪山之间.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在边巴影集里看到了这张他们以前的合影,边巴说我登大部分山基本都和仁那在一个组里,他打保护我上,我打保护他上,我们俩是绝对的彼此信任,这种信任是将自己生命托付给另外一个人的信任,登山回到家,几天不见他就想的很,必须见面聊聊……我们听了之后都无语…..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沉重一向不是我想说的,来看看这张照片吧!边巴右边的是8264户外资料网的编辑总监紫笛依扬,她是我们队的新闻翻译官, 她于22日抵达拉萨,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右边的是我们兰州的登山队员袁玮,边巴左边的是我们的嫂子,边巴亲切的叫她书记,家里她是老大,在影集里我找到边巴多年前和北京文工团的一个美女粉丝的合影,故意拿出来说事,边巴在嫂子面前就嘿嘿嘿的笑,我也嘿嘿嘿的笑…他们有一个儿子一个女儿,是个幸福的家庭.在这里祝愿边巴老哥今年完成14座最后一个8000米的梦想.
发表于 2007-3-29 00:59 24 只看该作者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宾馆门口就是布达拉宫,我们住的武警消防宾馆,后面的停车场也很安全,房间标准感觉是三星半的样子,宾馆的藏族服务员和保安服务态度很好,到是我们楼层主管的四川妹子态度很辣加很差.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我回到房间,林博告诉我了一件奇怪的事情,他在录完音回放的时候,总能听到奇怪的喧嚣声,但当时房间里是没有任何声音的,于是我讲世界上有这么一个组织,他们相信通过录音设备,比如录音机,MP3等可以录下死去忘灵的声音,如果你在一个空房间把录音设备打开,然后问这里有人吗?你叫什么名字?等等问题后,然后用一个可以处理声音的软件在电脑上编辑,把原始素材放大,在声波曲线图上可以看到你问的部分问题会有人回答.这是真事,现在这个组织的成员在世界各地有两万多人.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早上的布达拉宫,我等那只鸟飞到那个角度然后按下了快门,试了几次就成功了。看到这个宏伟的工程,我也萌发了一个工程:从珠峰大本营到顶峰铺设氧气管道,每五十米搞个可以吸氧的阀门,然后刷卡就可以吸氧,如果卡上没有钱了可以打电话冲值,我给藏队说了我的想法,他们拍着我的肩膀说:拉萨海拔3700,注意休息!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布达拉宫后面水塘里有野生的鸟,他们到处飞来飞去,并不怕人.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这个老人是我来拉萨拍的第一个人像,我当时给他点头示意指相机,他然后用手做出钱的手势,我点头,照完后给了两块,然后他示意还差3元,我说够了,在以前就听说来西藏拍人像会有很多藏民问你要钱,有的人说这样不好,我觉的没什么,你既然要拍人家,人家要钱是理所当然的,你如果去拍个名模比如耐克或奥索卡的男模他不会问你要钱吗?所以不必发太多牢骚,就几块几毛的事情,后面再拍人就没有人要钱了,我都是通过眼睛来交流,因为我的眼睛扮演成友善非常容易,我是先一直友善的看着他们,如果他们也对我微笑,我就得寸进尺的指着相机对他们点头,当然我不是什么人都拍,也的看这人长的有特点才可以,有个老人长的非常有特点,可我对他友善了半天,他反而比我更友善,可就是不让我拍.我也就不怎么强求了,我以前曾经和搞图片摄影的一起出去拍摄,他们中有些人对当地淳朴的老乡非常没有礼貌,虽然脸上是给人笑脸,但做的事情有种侮辱老乡的感觉,让我很不舒服。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一个喇嘛,我怎么看象一个国外的演员,就是想不起来。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我给他看了他的照片,他发出了呜嗷的声音,我更怀疑他是个外国人了,只是无法交流。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全部人都是围着布达拉宫顺时针旋转,就我一个人是逆时针转,我显的很另类,但这样我可以看清楚他们的脸。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布达拉宫的窗户,里面的小喇嘛是不是在睡懒觉,拍摄像和照片有句火星名言:早起的虫子有鸟吃!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一个转着经铜的藏族老太太,等我拍完了然后好象是问我她可以走了吗…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网上搞了个布达拉宫导游讲解词,我可不是那种九十年代的导游,看见什么景点就给游客说一句:看到没有?游客说:看到了!然后导游说:走!吐鲁番八大景点这个导游说了八句看到没有和八个走!!!!下面这个是我这个负责的帖子导游给大家搞的,想看的看,不想看的就----走!!!。1994年12月初,西藏拉萨布达拉宫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布达拉宫在西藏拉萨西北的玛布日山上,是著名的宫堡式建筑群,藏族古建筑艺术的精华。 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7世纪,是藏王松赞干布为远嫁西藏的唐朝文成公主而建。在拉萨海拔3,700多米的红山上建造了999间房屋的宫宇--布达拉宫。宫堡依山而建,现占地4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宫体主楼13层,高115米,全部为石木结构,5座宫顶覆盖镏金铜瓦,金光灿烂,气势雄伟,是藏族古建筑艺术的精华。被誉为高原圣殿。 布达拉宫是历世达赖喇嘛的冬宫,也是过去西藏地方统治者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从五世达赖喇嘛起,重大的宗教、政治仪式均在此举行,同时又是供奉历世达赖喇嘛灵塔的地方。 布达拉宫依山垒砌,群楼重迭,殿宇嵯峨,气势雄伟,有横空出世,气贯苍穹之势,坚实墩厚的花岗石墙体,松茸平展的白玛草墙领,金碧辉煌的金顶,具有强烈装饰效果的巨大鎏金宝瓶、幢和经幡,交相映辉,红、白、黄三种色彩的鲜明对比,分部合筑、层层套接的建筑型体,都体现了藏族古建筑迷人的特色。布达拉宫是藏式建筑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华民族古建筑的精华之作。 宫殿的设计和建造根据高原地区阳光照射的规律,墙基宽而坚固,墙基下面有四通八达的地道和通风口。屋内有柱、斗拱、雀替、梁、椽木等,组成撑架。铺地和盖屋顶用的是叫“阿尔嘎”的硬土,各大厅和寝室的顶部都有天窗,便于采光,调解空气。宫内的柱梁上有各种雕刻,墙壁上的彩色壁画面积有2,500多平方米。  宫内还收藏了西藏特有的、在棉布绸缎上彩绘的唐卡,以及历代文物。布达拉宫在1961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进行了全面的修建。 传说这座辉煌的宫殿缘起于公元七世纪,当时西藏的吐蕃王松赞干布为迎娶唐朝的文成公主,特别在红山之上修建了九层楼宫殿一千间,取名布达拉宫。由松赞干布建立的吐蕃王朝灭亡之后,古老的宫堡也大部分被毁于战火,直至公元十七世纪,五世达赖建立噶丹颇章王朝并被清朝政府正式封为西藏地方政教首领后,才开始了重建布达拉宫,时年为公元1645年。以后历代达赖又相继进行过扩建,于是布达拉宫就成了今天规模。 宫宇叠砌,迂回曲折,同山体有机地融合,这是布达拉宫给人最为直接的感受。其外观有13层,自山脚向上,直至山顶。整体建筑主要由东部的白宫(达赖喇嘛居住的部分),中部的红宫(佛殿及历代达赖喇嘛灵塔殿)及西部白色的僧房(为达赖喇嘛服务的亲信喇嘛居住)组成。在红宫前还有一片白色的墙面为晒佛台,这是每当佛教节庆之日,用以悬挂大幅佛像的地方。 作为藏传佛教的圣地,每年到布达拉宫的朝圣者及旅游观光客总是不计其数。他们一般由山脚无字石碑起,经曲折石铺斜坡路,直至绘有四大金刚巨幅壁画的东大门,并由此通过厚达4米的宫墙隧道进入大殿。 在半山腰上,有一处约1600平方米的平台,这是历代达赖观赏歌舞的场所,名为“德阳厦”。由此扶梯而上经达松格廓廊道,便到了白宫最大的宫殿东大殿。有史料记载,自1653年清朝顺治皇帝以金册金印敕封五世达赖起,达赖转世都须得到中央政府正式册封,并由驻藏大臣为其主持坐床,亲政等仪式。此处就是历代达赖兴行坐床,亲政大典等重大宗教,政治活动的场所。  红宫是达赖的灵塔殿及各类佛堂。共有灵塔8座,其中五世达赖的是第一座,也是最大的一座。据记载仅镶包这一灵塔所用的黄金就达11.9万两之多,并且经过处理的达赖遗体就保存在塔体内。西大殿是五世达赖灵塔殿的享堂,它是红宫内最大的宫殿。殿内除干隆御赐“涌莲初地”匾额外,还保存有康熙皇帝所赐大型锦绣幔帐一对,为布达拉宫内的稀世珍品。传说康熙皇帝为了织造这对幔,曾专门建造了工场,并费工一年才得以织成。从西大殿上楼经画廊就到了曲结竹普(即松赞干布修法洞),这座公元七世纪的建筑是布达拉宫内最古老的建筑之一,里面保存有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及其大臣的塑像。红宫内的最高宫殿名叫萨松朗杰(意为胜三界),其中供奉清干隆皇帝画像和“万岁”牌位。大约自七世达赖格桑嘉措起,各世达赖每年藏历正月初三凌晨都要来此向皇帝牌位朝拜,以此表明他们对皇帝的臣属关系。 今天,人们眼中的布达拉宫,不论是它石木交错的建筑方式,还是从宫殿本身所蕴藏的文化内涵看,都能感受到它的独特性。它似乎总能让到过这里的人留有深刻的印象。统一花岗石的墙身;木制屋顶及窗檐的外挑起翘设计;全部的铜瓦鎏金装饰,以及由经幢、宝瓶、摩羯鱼、金翅鸟做脊饰的点缀……这一切完美配合使整座宫殿显得富丽堂皇。大殿内的壁画亦算是布达拉宫内一道别致风景,在这堪称巨型绘画艺术长廊内,既记载有西藏佛教发展历史,又有五世达赖生平,文成公主进藏过程,还有西藏古代建筑形象和大量佛像金刚等等,说它是一部珍贵的历史画卷毫不为过。 独特的布达拉宫同时又是神圣的。因为每当提及它时都会很自然地联想起西藏。在人们心中,这座凝结藏族劳动人民智慧又目睹汉藏文化交流的古建筑群,已经以其辉煌的雄姿和藏传佛教圣地的地位绝对地成为了藏民族的象徵。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这是布达拉宫墙上的画,看到了没有?看到了!走!嘿嘿嘿,还是好好说话吧.在这里与宗教有关的都得到尊重和保护。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布达拉西侧马路上的一个白塔。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转经轮的喇嘛,我听说转经轮是因为大部分牧区的藏民因为不识字,用转经轮一圈算颂经一次吗?难道这个喇嘛不认识经文? 画外音响起:人家要转就转吧,你怎么看什么人都好象和你一样学习成绩不好高中上五年还没毕业啊!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豪华藏式的厕所,里面就不拍了。画外音开始响起还是北京口音:小崽,你丫敢拍吗?
发表于 2007-3-29 01:41 25 只看该作者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布达拉宫后面一圈有很多转经桶。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一个转着经轮的藏族老太太,我在想她可能毕生都在为宗教活着.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布达拉宫西后侧的白塔。看到没有!看到了就走!!!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布达拉宫后侧的转经桶。看到没有!看到了就走!!!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布达拉宫后侧的白塔。看到没有!看到了就走!!!画外音响起:你小子没词瞎嚷嚷什么啊!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我的三脚架在户外已经用的很顺手,身后的水塘有很多鸟。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大昭寺门口很多的藏民们来自青藏高原各地。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大照寺简介,这次慢慢看吧,再不急着喊走了.按照文成公主所选的位置,建寺首先要填湖。当时主要的运输工具是依靠山羊背着装着沙和土的袋子。就这样把这个湖泊给填平了,给大昭寺奠定了基础。其实今天的拉萨这两个字就是从大昭寺演变而来的。最早拉萨不叫LASA,古文书上都是RASA,RA是山羊,SA是土地,意思是山羊建的地方。后来因为修建了这样神圣纳佛殿,里面供奉了佛祖的像,有佛经、佛塔,还有四面八方的信徒来这里朝圣,大家都认为这个地方是佛地,所以又改称拉萨--LA在藏语里是佛的意思,SA是地。 〖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为什么这一尊如此珍贵呢?因为此像是释遵牟尼在世时,按照释迦牟尼本人形象塑造的。等像塑好后,那些弟子有幸请佛祖释迦牟尼自己给自己的佛像开光加持。藏族人认为它珍贵,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最重要的是认为见到这个佛和见到2500年前的佛祖没有区别。 世上只有三尊佛祖等身佛像。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世时反对偶像崇拜,不立寺供像。在他临终时释迦牟尼只同意以自己三个不同年龄时的模样塑像,并亲自为塑像绘图。这三尊佛像中,以十二岁时释迦牟尼身为皇子的鎏金铜像最为精美与尊贵。该佛像后从古印度流入中国,又经唐代文成公主带入西藏,原供于小昭寺。小昭寺主供的释迦牟尼八岁鎏金铜像原供于大昭寺,也是这三尊珍贵佛像之一。〖囊廓〗沿千佛廊绕“觉康”佛殿转一圈“囊廓”方为圆满。这便是拉萨内、中、外三条转经道中的内圈。拉萨主要的转经活动都是以大昭寺的释迦牟尼佛为中心而进行的,除“内圈”外围绕大昭寺则为“中圈”即“八廓”,也就是古老而热闹的商业街--八角街;围绕大昭寺、药王山、布达拉宫、小昭寺为“外圈”,即“林廓”,已绕拉萨城大半。 〖唐蕃会盟碑〗进入大昭寺前面的小广场,可以看到大昭寺的全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被围墙围起的两块石碑。南边一块便是著名的唐蕃会盟碑,高3.42米,宽0.82米,厚O.35米,唐长庆三年(823年)用藏汉两种文字刻写。公元九世纪,唐朝与吐蕃王朝达成和好,以求“彼此不为寇敌,不举兵革”、“务令百姓安泰,所思如一”和“永崇甥舅之好”之目的。当时的赞普赤德祖赞为表示两国人民世代友好之诚心,立此碑于大昭寺前,碑文朴实无华,言辞恳切,现碑身已有风化,至今大多数碑文仍清晰可辨。碑的旁边有一棵柳树,据传由文成公主亲手种植,当地人称为公主柳。 唐蕃会盟碑又称甥舅会盟碑,因为吐蕃赞普赤德祖赞娶的是唐朝皇帝的公主,所以自然他的孩子自然就要管以后的唐朝皇帝叫舅舅了。〖种痘碑〗另一碑为种痘碑,是清朝乾隆五十九年驻藏大臣和琳所立。历史上西藏科技水平要比内地落后一些,直到18世纪末期还不知道运用种痘来防止天花病的发生,所以把出痘看成不治症。当时的中央政府了解到这种情况后就让钦命总理西藏事务大臣和琳出面,在藏北浪荡沟地方,损资修建房屋,让出痘的民众去那里居住调养,由中央政府发给口粮,并传授了接种牛痘的方法,使90%以上的患者都活了下来。天花这一藏区的绝症得到了治疗和预防,便在大昭寺前树立了这块痘种碑。痘种碑通高3.3米,宽1.2米。虔诚的百姓常用卵石敲砸,年深日久,现已遍体鳞伤,形成许多臼形窝坑,致使文字大多难以辨认。现在这两块碑都用围墙围起来了。 门票价格:70 元/人。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大昭寺门口,据说闭上眼睛,用手指能点上那个硬币,可以保佑父母平安。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大昭寺门口,上面好多经文.
发表于 2007-3-29 01:48 26 只看该作者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大昭寺门口磕头的藏民们,我蹲在他们中间,一遍一遍看他们磕,心里有种说不出但好象是宇宙无边加渺茫的感觉。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在大昭寺这个遇见这位从事图片摄影的外国姑娘,看她身后背的是各式相机镜头,她看我也象从事这行的,于是和我打招呼,哎…我那蹩脚的英语.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在八廓街进了一家画廊,非常喜欢这副油画,经过老板同意,我拍了照,这副油画的售价是一万元!出门后我第一次有了轻微的高原反应!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磕头的藏民。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在这里有不少世界各地搞图片摄影的,想起了一句名言:拍的不够好,是因为走的不够近。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印度尼泊儿的包,有人说女人的包永远觉的不够,这张贴给女人们看看,男人们跳过,不过怕老婆的可以停下看看。画外音响起:“怕老婆的可以停下看看,那把这照片贴出来的人算什么!”脑子转不过来中。。。ing….ing…in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拉萨河是拉萨的母亲河,它流出不远就进入雅鲁藏布江了。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青藏川藏公路纪念碑,修这两条公路死了不少人,但听说修青藏铁路一个人没有死。。。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去西藏博物馆转了转,到任何地方去当地的博物馆可以学习一些知识,下面介绍大家随意看,网上抄的。西藏博物馆坐落于拉萨市罗布林卡东南角,是西藏第一座具有现代化功能的博物馆。1994年7月列入西藏自治区成立30周年大庆援藏62项工程之一,于199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和西藏民主改革40周年之际落成开馆。西藏博物馆占地面积5395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3508平方米,展厅面积10451平方米,宏伟壮丽。馆区中轴线上依次坐落着序言厅、主展馆和文物库房。整体布局结构严谨。西藏博物馆具有鲜明的藏族传统建筑艺术特点,同时又深刻体现了现代建筑的实用特点和艺术神韵,熔载出自己独具的建筑风格,令人叹为观止。 西藏博物馆有丰富的馆藏珍品,诸如各种类型的史前文化遗物,多种质地和造型的佛、菩萨人物造像,历代蘸金粉、银粉、珊瑚粉等手写的藏文典籍,五彩纷呈的唐卡画,各种乐器、法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别有风格的陶器等等。开馆展览隆重推出了《西藏历史文化》的基本陈列,即史前文化、不可分割的历史、文化艺术、民俗文化四个部分组成。该陈列被国家文物局、中国博物馆协会、中国文物报社评为“99年度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之一。展出的一千多件精选的文物展品,从西藏的历史、文化、艺术、宗教、民俗等方面向观众直观地展示出藏民族独具魅力的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陈列艺术设计也突出体现藏族的民族风情,如序幕厅中的藏式建筑梁柱结构,门楣、梁架的装饰,壁龛式藏、汉、英三种文字前言;每部分的前言,均作四柱三间横梁托木式框架;陈列厅内柱头及顶棚用柱面幡、布艺、香布来装饰,陈列柜上镶紫铜八吉祥图案。这些形式设计既改变了原建筑内装修的简陋,又营造了浓厚的藏族艺术氛围。西藏博物馆于5月底开始为参观者以藏、汉、日、英等四种语言,提供有声导览形式的解说服务,使游客在参观博物馆时,达到身临其境的深刻感受。。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95年来的时候没有去成罗布林卡,这次得去,里面挺大。罗布林卡藏语意为"宝贝公园"。位于拉萨西郊,以前一直是达赖喇嘛的夏宫,每当夏日来临,达赖喇嘛便从布达拉宫转移到罗布林卡办公。其建筑以格桑颇章、金色颇章、达登明久颇章为主体,有房374间,是西藏人造园林中规模最大、风景最佳的、古迹最多的园林。现已被辟为人民公园,对公众开放。 罗布林卡四面都有门,东面是正门。康松思轮是正面最醒目的一座阁楼,它原是座汉式小木亭,后改修为观戏楼,东边又加修了一片便于演出的开阔场地,专供达赖喇嘛看戏用。它旁边就是夏布甸拉康,是进行宗教礼仪的场所。它的北侧设有噶厦的办公室和会议室。每到夏日,布达拉宫内的许多政府机构,都要随着达赖喇嘛转移到罗布林卡办公。 罗布林卡始建于18世纪40年代达赖七世时当政时,后经历代扩建成为达赖喇嘛的夏宫。每年藏历4月至9月,达赖在这里处理政事,举行庆典。全园占地约36万平方米,分为宫区、宫前区、森林区3个部分。森林面积约占全园的一半,是西藏最富特色的园林。 18世纪40年代以前,罗布林卡还是一片野兽出没,杂草、矮柳丛生的荒地。由于拉萨河故道经过此地,这里河道曲回,水流平缓,夏日青草岸柳倒映其中,风景十分秀丽。后来,由于七世达赖喜欢并常来这个地方搭帐消夏,所以七世达赖参政后,当时的驻藏大臣秉承清廷旨意,在这里为他修建了乌尧颇章(帐篷宫,又叫凉亭宫)。这是罗布林卡的前身。 七世达赖晚年时在乌尧颇章东侧又建了一座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三层宫殿--格桑颇章(贤杰宫),并起名"罗布林卡",内设佛堂、卧室、阅览室及护法神殿等,后经清帝世宗批准,七世达赖每年夏季在格桑颇章处理政务。进入罗布林卡后从左面的路一直往前走大约200米便能看见这座罗布林卡里最早的建筑了。罗布林卡逐渐由疗养地演变为处理政教事务的夏宫。以后的历代达赖均在每年的藏历三月十八日从布达拉宫移居罗布林卡,至藏历九、十月之交返回布达拉宫。罗布林卡成为历代达赖用为夏天办公和接见西藏僧俗官员的地方,亲政之前的达赖则常年在此习经学法。 罗布林卡的建造过程,以七世达赖兴建乌尧颇章为始,十四世达赖修建达旦米文颇章为止,历时二百余年。在此期间,大规模的兴建活动有两次,一次在八世达赖期间,另一次是十三世达赖期间。 八世达赖在此基础上扩建了恰白康(阅经室)、康松司伦(威镇三界阁)、曲然(讲经院)、辩经台、观戏楼、湖心宫、龙王宫等,并把旧有的水塘开挖成湖,按汉式亭台楼阁的建筑风格,在湖心建了龙王庙和湖心宫,两侧架设了石桥。 1922年,十三世达赖对罗布林卡再兴土木,主要是辟建金色林卡,还在园林西部修建金色颇章和格桑德吉等建筑,并种植大量花、草、树木。从格桑颇章出来向右一直走,在水塔的地方向右转,再前行不久,左手的围墙是动物园。动物园往西,就是由十三世达赖喇嘛主持修建的金色林卡和金色颇章,其间种植了不少苍松翠柏与奇花异草。 1954年十四世达赖又在北面建了新宫,使罗布林卡发展为今天的规模。新宫是坐落在罗布林卡内的名建筑之一。 穿金色颇章而曲折向东,一路古树环抱,快回到大门的时候可以见到新宫的大门。新宫内,栩栩如生的壁画丰富多彩。引人注目的是新宫北殿西侧经堂内画的菩提树下的释迦牟尼与八大弟子图。释迦牟尼画的最大、最细致,一幅善良平静的尊容。八大弟子形象很生动,那种静穆沉思的虔诚神态刻画得非常逼真,是一幅不可多得的精彩作品。 新宫南殿的壁画,从西沿北到东,是用连环画的形式表现的一部西藏简史,它的内容包括:藏族起源、吐蕃王朝兴亡、公元846年至1391年西藏佛教后弘及噶当、噶举、萨加、格鲁等教派的陆续举起,1391年一世达赖根登竹巴出世至十四世达赖丹增嘉措于1955年从北京返回拉萨为止的各世达赖传记等共301幅画面。这些画面为研究藏族的历史和藏汉关系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整个画面生动活泼,色彩和谐,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是西藏绘画艺术的一个集锦。 解放前,罗布林卡只是达赖和少数达官贵人游乐休息的"夏宫",解放后,在人民政府的关怀下,经过修缮,面貌一新,里面有苍松翠柏等树木49种,有牡丹芍药等名花异草62种,飞禽走兽各类动物15种。园内有修葺工整的花池草坪,玲珑别致的凉亭水榭,还有戏台和木制的桌凳。每逢佳节,游人纷至,前来野餐和郊游,罗布林卡沉没在歌声、弦声、欢笑声中。其中尤以雪顿节其间的藏戏最为隆重。 2001年12月,在赫尔辛基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5次会议上罗布林卡正式被作为布达拉宫的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这张是新宫 新宫为两层楼建筑,室内壁画详细介绍了西藏的历史。典型壁画有猕猴变人的传说、松赞干布和赤松德赞的生平传记、五世和十三世达赖访问北京等,共计301幅。 格桑颇章(七世达赖宫殿) 这座三层楼房为典型藏式建筑,一楼的房间用于宗教仪式和接待客人,二、三楼上有达赖卧室及小经房,墙上画满壁画。 金色颇章(十三世达赖宫殿) 金色颇章建于1922年,是一位名叫金色坎布的富人专为十三世达赖修建的,现仍称为"金色宫殿"。 格桑德吉是一座小型建筑物,内有释迎牟尼、观音等画像和雕塑。 湖心宫 是罗布林卡最美丽的地方,主要建筑物包括湖心宫和龙王宫。湖心宫位于一人工湖畔,达赖喇嘛常在此会见和宴请僧俗官员。
发表于 2007-3-29 01:57 27 只看该作者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罗布林卡一角. 看到没有!看到了就走!!!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罗布林卡的门. 看到没有!看到了就走!!!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碰见顺时针转的藏族姑娘,我又和所以人不一样逆时针转,不过这里人少多了。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很多喇嘛不让你拍他,这个喇嘛可能以为我在拍上面,其实把他也收了进来。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房顶不高,闪着金色的光芒,刺的我眼睛发黑。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里面有个动物园,这只眼杂毛长长的女鸵鸟看上去色靡靡或色咪咪的,反正我不会写这两个字。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大平光下的罗布林卡,拉萨现在是早上冻滴!中午晒滴!下午热滴!晚上冷滴!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我们给启孜峰回来的队员袁玮过了生日,这是他吃长寿面,太长了。。。。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晚上去了八廓街的一个藏式酒吧喝酒。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在酒吧邓琳带了一个可以放桌子上的小三交架,我试用拍的,我们几个拿相机的都在昏暗的酒吧练端功.
发表于 2007-3-29 02:00 28 只看该作者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回宾馆路上这家店上面这个人怎么看怎么象本拉登先生!!!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新疆驻拉萨同僚宴请,他们听说我们来了以后,将在拉萨的 部分新疆朋友叫来请我们,因为登山所以没有让我们喝酒,他们还说5月我们冲顶的时候他们要组织拉萨的新疆朋友去助威,我们凯旋的时候再在拉萨和我们大喝一场.我们吃到了正宗的新疆大盘鸡,有维吾尔族的烤羊肉串,就连羊肉都是特地从乌鲁木齐运来的.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我在拍摄的时候,山友给拍的,后面有个好奇的老汉我根本不知道.这些图片拍摄的相机是富士S9500,有效像素903万.我现在一口气发了100张图片,感觉自己真是个满身尽带黄金甲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超级无敌丝路游网站大斑竹啊!31日出发前还会在发一期拉萨的日子,怎么一说日子就想起宋丹丹的月子啊…




谢谢观看,请等下个系列报道.
发表于 2007-3-29 02:06 29 只看该作者
系列其他报道地址:

新疆啤酒珠峰登山队图片系列报道之二——启孜峰归来
https://bbs.8264.com/thread-52392-1-1.html


新疆啤酒珠峰登山队图片系列报道之三——拉萨的日子
https://bbs.8264.com/thread-52395-1-1.html
发表于 2007-3-29 12:03 30 只看该作者
好向往啊!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