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半文钱 于 2016-10-15 18:37 编辑 虽然最近黄鹤声名鹊起,逃跑的表哥也表示这里的经济下滑,但我路过这里看到繁忙的街道,忙碌的人们,让我感叹不己,想起9月末骑行辽南某市,思想差距、贫富差距何止20年。比起计划经济崩溃下的东北,这里充满了朝气与活力。 东北的人民也希望富裕,可惜不知道如何致富,思维僵化到连别人想拉你一把的时候,都不知道从哪里下手。 我本人就是一个典型,每天不思进取,安于现状,梦想非常假大空,吹牛起来好象无所不能,可要真正去实现哪怕一个小想法也好象难比登天,于是躲在骑行的世界里吹着自己的肥皂泡,看上去很美,但在阳光下不堪一击。 |
小时候寒暑假最向往的就是去在城里工作的叔叔家玩,每次要走一个小时到公社,再坐一个小时的客车到镇上,再坐一个小时的火车到达叔叔生活的城市。去东山公园玩秋千,去西山电视塔骑车,楼下的菜市场有油亮的鸡腿,商业大厦里有各式各样的商品,而且下楼就有公共汽车...... 叔叔在一个国营大厂做文书工作,用今天的标准来说也是一个白领了。他对自己的工作很满意,很自豪的一件事就是可以用单位的冰箱放一些私人的物品,有时也可以坐坐厂长的轿车去办事情。 那个年代的那座城市与众多的东北城市一样,有着一个或几个支柱国营大厂,几乎养活了半个城市的人。每个工厂也相当于一个城市,有自己的医院、学校、俱乐部……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一个个不计成本,长年亏损的工厂倒闭了,众多的人员流向了社会。我的叔叔也在其中,今天的他去了另外一个城市,拿着退休金,过着悠然自得的生活。 我想说的不是我的叔叔,而是这座城市的变化。最近几年路过几次这座城市,对这个城市并没有更多的深入了解,要说的也只是一家之言。 几十年过去了,这座城市变化了吗?好象有也好象没有,街道依然干净整洁,地上不见垃圾,路两边的楼房还是几十年的老样子,间或有几栋新开的商业中心,如果不是外围的新的住宅楼盘,恍惚间我还以为自己又回到了小时候。夜里八点左右,我想买一份水果,旅店周围几座大型的商场早己在18:00关门。不甘心的我绕着街区转了一圈,在一个有着昏黄灯光的街角,找到了水果店,种类不多,但擦拭的都很干净,一如干净的街道。几次我都怀疑自己是不是住在了郊区。但是从早晨6:00开始,楼下马路两边各种摆地摊的小贩纷纷在人行道上招揽顾客,我又开始相信自己是住在商业中心附近。 如果说当政者将老城区作为一种风格完好的保留下来,就象很多欧洲的城市一样。然而这座城市的建筑完全不是那种让人舒服的旧,是有着一层看不清的灰蒙蒙的东西覆盖……空气中也好象有那么一股味道,一股腐朽的味道。就好象一个前朝遗老,衣服虽然发白但干净整洁,浆洗的也恰到好处,老者也谈吐得体,彬彬有礼,只是那股老人的味道却掩盖不住的扑面而来。当然我也怀疑这座城市的当政者是否有这份心胸。 如果不是因为骑车,我也不会进入这座城市。在一次休息中,路边过来一个人与我聊天,骑车去过南方吗?我回答没有。那个人说,南方好啊,有机会去那里骑车吧,南京的路最好。即使思维跳跃如我般水瓶座人,当时也是一阵愕然,旋而释怀:这位老者可能年轻时去过南京,多年来一直没有再走出这座城市。 这是一座被遗弃的城市,被高速公路遗弃的城市,被高铁遗弃的城市,被资本遗弃的城市,被市场经济遗弃的城市。城市里的人就在这一潭死水中老去。其所在财政独立的上级市政府提出口号:打通最北端,新修了这座城市与另一座城市之间的公路,然而打不通的是这座城市的人心。 兴旺发达的古罗马进入封建社会后就一蹶不振;封建社会的标兵中国几乎没有经历过资本主义社会……旧有的社会自己不断的改良,因为比其他国家的人生活的相对更好,其中的人群不自觉的维护社会的现状,对于新兴的社会总是充满排斥情绪。而且在旧的社会中各种习惯已经深入到各阶层,完全不适应新的社会,就造成了一个成功的社会之后几乎都是一个失败的社会,鲜有例外。 东北做为共和国的长子,在计划经济年代占据天时地利,计划经济已经深入东北人的骨子里,好大喜功的面子,臃肿的结构,拖沓的官僚,扯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将市场经济排斥在外,也将自己排斥在了改革开放以来的主流之外。即使在今天,很多或者是技术、或者是人员从国营大厂脱胎出来的东北的私人小厂,首先一定要深宅大院,一座气派的办公楼,办公楼房间的门牌都是亮闪闪的,各有职能,只是不见人影,车间却是阴暗与窄仄…… 中央在东北几次投入巨资想要搅活这一坛死水,道路变宽了,火车变快了,环境更整洁了,成效却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美。这其中的原因各路专家早己从各方面进行过解读,不是我这种小人物所能分析的。我所想的就是自己看到的一些小问题。 每每在电视上看到北上广的城中村,一户户居民低则是四五层的小楼,或者是七八层的小楼,高的甚至是十几层,平时用来出租,动迁时即可获得天量赔偿。反观身边,有的村民在自家的房上再加盖一层也会被当做违章建筑予以拆毁,更多的压根就不敢盖。有位亲戚在自家院子里开了一个小服装厂,出于扩大生产需要再建一排房,房子刚刚立出框架,有关部门立即前来制止,于是亲戚托人找关系摆平了这件事,房照却是不要想了。这是制度的现象。 身边很多年轻人处对象的前提条件依然要求未来的另一半有个公务员身份,就好象当年要找个工人一样可笑。在计划经济这么些年了,信息时代也这么多年之后,如果再没有一流人才办企业,二流人才做学问,三流人才进体制的观念,还是年轻人吗?这些人拥有朝气与活力吗?想起最近很多人对加强科研人才与市场经济融合政策的反对声音,凭什么科研人才就要捧着金饭碗去甘于清贫。这是人的现象。 制度没有准备好,你要怎么做?制度准备好了,你又要怎么做?就象图中这个丁字路口,没有红绿灯,没有减速带,只有一个醒目的停字。在这个时代的丁字路口面前,你要如何去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