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33513

主题

石家庄

北京扫街之4——17.5.2北京内务府社区和东四社区(南部)扫街

[复制链接] 查看:6755 | 回复:123
发表于 2017-8-8 12:21 1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 只看本帖大图
本帖最后由 北海龙吟 于 2017-8-8 17:33 编辑





    5月2日是我手术前的最后一天,3日起我就会失去自由,所以今天我要再去扫一次街。北京外城(南城)一带的老胡同已扫的差不多了,内城部分我还没去过,从卫星图上看,从崇文门向北走,灯市口和东四东侧有一片老胡同。今天我把目标定在了那儿。

  从同仁医院沿崇文门内大街北行,过长安街路名变更为东单北大街。东单是北京东城区的一处地区,具体说来就是东长安街和崇文门内大街、东单北大街的十字路口。因昔日那儿有一单崩个的大牌楼而得名。

  牌楼正式名称为牌坊,正史及志书中均作牌坊或简称坊而无牌楼字样,这说明牌楼只是民间的叫法。牌楼是中国特有的建筑艺术和文化载体,早在汉代就已出现并非北京独有,可历史上北京的牌楼却是中国所有城市里最多的。据不完全统计,北京曾建各式知名牌坊三百多座。自元朝起至明清两代,那些耸立在闹市街口和殿堂、庙宇等标志性建筑前的牌楼就已经成为北京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时最能体现除老北京风格的建筑除了多如牛毛的胡同和各种四合院外,就要数街头巷尾无处不在的牌楼了。

  老北京的牌坊不仅仅是皇权和统制 阶级思想的代表,同时也是城市管理的组织架构的一部分,元大都时,北京全城分为50坊,明代分四城36坊,清代分成五城(区),依旧是36坊。每个坊都以不同的牌坊为界,这也是北京牌坊多的一个原因。
    
  老北京的牌楼中,最著名、最典型的有东单牌楼、西单牌楼,东四牌楼、西四牌楼,东、西长安街牌楼、前门五牌楼,
清人朱一新在《京师坊巷志稿》(1885)中提及东、西单和东、西四时就说得明白:“就日坊北大街,俗称东单牌楼大街”。“瞻云坊北大街,俗称西单牌楼大街”。“东大市街有坊四:东曰履仁,西曰行义,南北曰大市街,俗称东四牌楼大街”。“西大市街有坊四:东曰行仁,西阅履义,南北曰大市街,俗称西四牌楼大街”。除此外,东交民巷牌楼、西交民巷牌楼、帝王庙牌楼、景山前街大高玄殿牌楼等等也相当有名这些牌楼多在五十年代因妨碍交通而拆除。北京存明清时期的牌楼有65座,其中有琉璃砖牌楼6座、木牌楼42座、石牌楼17座。现存街道上的牌楼仅有6座,即国子监街上的4座牌楼、朝阳门外神路街东岳庙前的琉璃砖牌楼、颐和园东宫门前的牌楼。

  东单牌楼建于明代正统年间,为三间四柱三楼冲天式木牌楼,位置在今东单十字路口南端,即在今东单体育场东侧,南北向。东单牌楼额曰"就日",取典《史纪·五帝纪》:"就之如日,望之如云。"意思为“东边看日出”,这个牌坊也称为就日坊。与东单牌楼对应的西单牌楼额曰"瞻云"(取西边望彩云之意)。范仲淹《明堂赋》有:"望云而就日,歌尧而颂舜。"的句子,大意是指民心向往皇帝,感受皇帝龙恩的意思。1916年,袁世凯将东单改为"景星",西单改为"庆云"。1923年,因扩建崇文化门至东四间的马路,东单牌楼被拆除。牌楼虽然 没有了,但东单这个地名却永远的留了下来。

  沿东单北大街再走1公里是灯市口,顾名思义,它的西侧过去是卖灯的市场。此时,我脚下的南北街大街名称又变成了东四南大街。从卫星图上看,东四南大街的灯市口东侧有一片老胡同。我今天的扫街就从这儿开始,我走进的第一条胡同叫内务府街。

  



4人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2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7-8-8 12:57 2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北海龙吟 于 2017-8-8 13:29 编辑

这片街区位置示意

北京扫街之4——17.5.2北京内务府社区和东四社区(南部)扫街




发表于 2017-8-8 12:57 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北海龙吟 于 2017-8-8 13:30 编辑

我今天扫的内务府社区的几条胡同

北京扫街之4——17.5.2北京内务府社区和东四社区(南部)扫街

发表于 2017-8-8 12:57 4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北海龙吟 于 2017-8-8 13:30 编辑

  内务部街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起朝阳门南小街,西至东四南大街,南邻史家胡同,北有支巷通本司胡同,长730米。这里明朝属黄华坊,为官妓聚焦地,因此称勾阑胡同;清朝属镶白旗,清乾隆时称构栏胡同,亦作勾栏胡同;宣统时称民政部街;民国时,北洋军阀段其瑞政府内务公署设在此地,因此更名为内务部街。“文革”时代一度改称瑞金路二十条。

内务府街其实是一条胡同,民国时之所以改叫街大概和这儿有从前有“政府机关”有关,如果一个堂堂的内务府设在一个小胡同里,那多没面子?设在一条“街”上就不一样了。其实这条叫街的胡同和它周边的其它胡同并没什么区别。


  这条街最有名的地方有三处:一、著名的北京二中;二、唯一一家设在胡同里的外国大使馆-卢森堡大使馆(以前巴基斯坦使馆也在这条胡同里);三、一个很有名的四合院即明瑞王府。

  内务府街南侧还一条很有名的胡同叫史家胡同,
因胡同内有史可法的祠堂而得名,史家胡同也是非常有名气的地方,这里曾经是名人荟萃的地方,比如章士钊、傅作义、赛金花、卫立煌等等都 曾在此居住过。解放后的全国妇联也曾设在那儿。但今天的史家胡同巷口已辟为高楼林立的大街,故我没有走进那个胡同。







发表于 2017-8-8 12:57 5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北海龙吟 于 2017-8-8 13:31 编辑

  内务府街39号(原编号为20号院),梁实秋先生旧居。文学界名人梁实秋先生出生的地方,1903年1月6日梁实秋出生在这座院子里。现在已成了一个大杂院。





发表于 2017-8-8 12:57 6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北海龙吟 于 2017-8-8 13:34 编辑

院门口的门当石,又叫门墩石。过去有句民谣:小小子,坐门墩,哭着闹着找媳妇儿......。说的就是这个门墩石



发表于 2017-8-8 12:57 7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北海龙吟 于 2017-8-8 13:34 编辑

一个大杂院



发表于 2017-8-8 12:57 8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北海龙吟 于 2017-8-8 13:42 编辑

  内务府街因北洋军阀段祺瑞政府的内务部公署而得名,这个内务府的旧址是现在北京二中。北京二中的前身是1724年雍正帝创办的清王朝左翼宗学。雍正二年,雍正皇帝下令恢复清初停办的宗学并对其进行改革,他将宗室八旗分为左右两翼,左翼有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蓝旗。右翼是正黄旗、正红旗、镶红旗、镶蓝旗。并规定宗室18岁以下男丁必入学学习。左翼宗学原校址是今东四南大街(东四十字路东侧至灯市东口)马路东侧的大街上。清政府灭亡后,左翼宗学改为京师公立第二中学1910年校址移至史家胡同(“史可法祠堂”旧址),后又改名北平市立第二中学,北京市立第二中学等名,简称一直为北京二中。民国25年11月1日(1936年),北京二中由史家胡同迁入现址内务部街15号,解放后改名北京市第二中学。是北京重点中学之一。

  现北京二中的校舍由由过去的小平房变成几座高楼,保留下来的老建筑仅剩一个大门。





发表于 2017-8-8 12:57 9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北海龙吟 于 2017-8-8 13:43 编辑

二中对面的北京二中国际部



发表于 2017-8-8 12:57 10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北海龙吟 于 2017-8-8 13:44 编辑

靠近胡同东口的一座老宅子



1人点评 收起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