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6792

主题

以色列

以色列杂记

[复制链接] 查看:2004 | 回复:43
发表于 2023-11-28 15:18 11 只看该作者

发表于 2023-11-28 15:18 12 只看该作者
以色列的年轻一代

尽管承认 耶路撒冷 确实有数不清的宗教圣地,但20岁出头的Daria认为,有时游客比他们 以色列 人还要热衷于去看那些宗教事务和犹太历史, 比如 她不理解我如此不厌其烦地进入每一座犹太教堂,“这些教堂里面都 大同 小异,看一座就够了吧!”

她很小就和父母从 乌克兰 移民 以色列 ,和周围的朋友一样,她崇尚自由,不怎么笃信宗教,也很少主动回顾犹太人的伤痛历史。

没有经历过颠沛流离,大屠杀对她只存在于教科书中。Daria说,“我并不是对犹太历史没有感情,只是我从小学就开始听大屠杀的故事,每年学校都会组织去大屠杀纪念馆,高中就去奥斯维辛……我已经习惯到没有感觉了。”

面对耸人听闻的巴以冲突,她的态度也极为轻松,“不要大惊小怪,这种事情每天都在发生。”她告诉我,自己一位朋友的亲人就是在排队的时候突然被枪杀的,他们甚至会开玩笑,说 巴勒斯坦 人一到夏天就开始扔炸弹,到处放火。“但又怎样呢?”她双手一摊,“生活要继续。”

她对世界充满了新奇。我们一起吃饭时,面对我的种种就餐习惯( 比如 我不吃葡萄皮,不吃番茄皮),她会睁大眼睛,用极其夸张的语调“质问”我,“你竟然不吃皮,为什么?!你太奇怪了!”

和世界各地的很多年轻人一样,他们热爱自由,关心平权。在 特拉维夫 ,同性恋可以公开生活在一起,你可以在摇曳多姿的夜里,去体验这座城市热闹的同性恋酒吧。 耶路撒冷 也不例外,6月底,这座城市会有LGBT群体的大游行。

我住的亚伯拉罕青旅是 耶路撒冷 非常老牌且受欢迎的一家,除了接待游客,他们还会定期举办一些本地人参加的活动。一天晚上,我参加了一场现场表演:“阴道独白”。演出一半是英语,一半是希伯来语,几位年轻女生站在台上,用希伯来语高声说出“阴道”这个词,反对对女性的暴力,颂扬女权。

▲ 女兵。

发表于 2023-11-28 15:18 13 只看该作者
对犹太传统的反叛与回归

犹太复国主义兴起之初,其实就是对犹太传统和历史的反叛。他们愤怒于只接受驱赶和迫害的绵羊般的传统犹太人,渴望创造“新犹太人”,拥有强健体魄,会主动反击,掌握自己的命运。

为了追求新的身份, 以色列 最早的四位总理还更改了自己的姓氏,表示与过去决裂。

上世纪三十年代,其中一部分复国主义者搬到了 巴勒斯坦 地区,建立起有共产主义性质的集体农场基布兹(Kibbutz)。人们种植柑桔,共同劳动和生活,用身体和双手感受这片土地,怀抱着犹太复国主义的梦想。

可如今国家建立起来了, 和平 却遥遥无期,长久以来培养爱国主义青年的基布兹也在逐步瓦解,很多 以色列 人开始转向自己的犹太传统,不是为了皈依宗教,而是在此寻求民族根源和认同。


发表于 2023-11-28 15:18 14 只看该作者
  在Dima眼中, 以色列 建立在两个基础之上:宗教和语言。少了其中一个,这个国家都不可能被建立。他也正是从这两方面逐渐深入了解自己的民族。

在 耶路撒冷 住了三年,他缓慢地探索着自己精神的世界,并发生了神奇的变化。

他的脑海中开始莫名出现童谣歌词,最后还将其汇集成册出版了。“在此之前,我从未写过任何歌词,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很多去 以色列 的人,都会有一些变化,有的开始画画,有的开始摄影。我不信上帝,但我也说不清楚这是什么原因。”Dima记得,歌词总在他感觉不舒服的时候才会来,而他在适应 以色列 社会时,总是觉得不舒服。

希伯来语中有一个人们常用的短语,就是“耐心点儿”,“慢慢来,要耐心多久呢?永远!”Dima说,如果 以色列 人说他会在40分钟来,那通常你会等一个小时。 以色列 的公交车也时常晚点,但只要它不受袭击,它就会来,“我开始接受事情本身的样子。”

我记得刚抵达 耶路撒冷 的下午,去青旅门口的小店买SIM卡,价格和套餐都谈妥当了,但装上手机却迟迟接收不到信号。我满脸狐疑地看着老板,一直问还要多久。老板留着络腮胡,头顶着一顶基帕(犹太人戴的小圆帽),不时和周围路过的人打招呼,不时笑着用口音浓重的英语安抚我,“不要着急,不要着急,再等等,没问题的!”

半个小时后,手机才顺利接收到了信号。这个民族需要强大的耐心等,等建国,等 和平 ,如同基督徒等耶稣的第二次降临。


为了了解犹太教,Dima每周安息日都会到犹太教堂礼拜。拉比站在中间用希伯来文讲话,大多数时候,他听不太明白。但若不去,他又会觉得生活里少了什么东西。每周,他坐在教堂里同一个位置,左右看看,眼前还是那个带孩子的中年人,还是那个从 哥伦比亚 来的卖报纸的人。“你知道吗?我看着这些熟悉的人,虽然听不懂,也很少跟他们讲话,但不知为何,我的精神却一点点得到安慰了。”

“这是信仰的力量吗?”我问。

Dima摇摇头,“不,这是希望的力量。”他想了想,接着说,“ 耶路撒冷 是个神奇的地方,几年后,我开始认为生活可能不止一个真相,具体哪一个是真的,取决于你个人。”

至于自己的犹太认同,他说,“如果你问我是不是变得更像个犹太人了,我会说,可能在精神上越来越靠近了。但无论如何,犹太教不是我的信仰,它对我来说,还是停留在一种民族传统上。”

只有在谈到巴以问题时,他的犹太人身份格外清晰。他话语坚决,“你们想建立自己的国家,没问题!但在建国之前,能不能先开始打扫卫生,从家门口的街道开始?”

我和Dima的聊天随着咖啡馆即将打烊而结束。他突然兴起,坐到了中央的钢琴前,闭目弹奏了一首苏联曲目。

他还在继续寻找着自己的犹太身份。

我想起 耶路撒冷 大街上摆放的那架钢琴,在夜晚,总有各种络绎不绝的路人上去演奏,也总有人驻足下来,放下身份和冲突,随着音乐轻轻摆动身体,安静倾听。

发表于 2023-11-28 15:18 15 只看该作者
死海边的马萨达迷思

一定要爬上马萨达。
——这件事情对我来说好像是一个执念。

为什么要爬呢,一是想赶早看死海日出,二就是想体验一下每个 以色列 青年入伍时会做的事情。
这是 以色列 国对青年一代的爱国主义教育。这个死海边无奇的平顶山头,由于一些历史记录,被新时代赋予了新的意义。

我在黑暗中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爬上了这块死 海西 岸边的马萨达高地。四周一片荒凉,天微微亮,死海在白茫茫之中隐约可见。

我站在废墟之上,早已分辨不出曾经这座宏伟要塞的格局,也难以想象近两千年前,同样是一个清晨,这里发生的那场历史上有名的犹太人集体自杀事件。


发表于 2023-11-28 15:18 16 只看该作者
  马萨达仅高出海平面63米,加上死海低于海平面的400米,这座山的净高度也不足500米。

然而,在接近山顶的位置,坡度变陡,山壁几乎垂直而上,使得攀爬马萨达并不那么容易。山顶出奇平整,呈四边形,长645米,最宽处315米。远远望去,马萨达就是沙漠中一座孤独的堡垒。

来马萨达的游客很多,但步行上去的人并不多。

凌晨四点左右,我和一群 德国 人一起,坐上青旅的中巴车,从 耶路撒冷 前往马萨达,准备开始沿蛇形小道(Snake Path)爬 上高 地。

之所以这么早来,是因为想一睹传说中壮观的死海日出,而坐早上8点钟才开始运行的缆车,是无论如何看不到太阳升起的。

蛇形小道蜿蜒于马萨达的东侧,刚开始坡很缓,算得上碎石大道,我们拿着手机当电筒,三三两两,还算惬意。

不过山体越来越陡,路也愈发狭窄起来,有些地方用大石块垫出了台阶,有的地方则直接是碎石小路。
山下的“游客中心”开始变得越来越小,一旁闪烁的路灯,也模糊在了朦胧的夜色里,直到我渐渐辨认不出来时的方向。

发表于 2023-11-28 15:18 17 只看该作者
我喘着气,没有太多兴致观察周围风景,眼睛里只有光秃秃的石头和怎么也看不到头的小道,一侧是看起来不那么稳定的岩壁,另一侧则是悬崖。道路真的像一条蛇一般匍匐环绕于山体之上,而我则是这条蛇尾巴上的小蚂蚁,很快落在了那群西方人的后面。

大约一小时之后,我终于气喘吁吁地登顶。高地上,残墙遍布。雾气笼罩着下方荒凉的土地,能见度不高。

马萨达的西部是朱迪亚沙漠,南部是内盖夫沙漠,天气干燥炎热,所以若想沿蛇形小道爬上山,最好在早上9点半之前,否则很容易脱水。可我到的那个2月清晨,冷风从四处吹来,空气中竟有一股湿气。

当然代价是:传说中一生难忘的死海日出泡汤了。

公元前1世纪, 耶路撒冷 被 罗马 人征服,以残暴著称的希律王被帝国任命,开始接管 以色列 ——当时的 罗马 犹太行省(Judea)。

这位暴君一面残忍地清除异己,一面 大兴 工事,除了将圣殿山的规模扩大,还在死海边的一座峭壁上修建了要塞,作为自己的避难所。这便是马萨达要塞。

在几次危难时刻,希律王确实曾将自己的亲人安置在此,但它现在更为人所知的地方,是后来成为犹太人抵抗 罗马 人的一座堡垒。

为了反抗 罗马 人的统治,犹太人爆发了大起义(Great Jewish Revolt, 66~70年)。这场起义最后以失败告终,代价不仅是无数犹太人的惨死,还有 耶路撒冷 这座圣城的毁灭。

发表于 2023-11-28 15:18 18 只看该作者

起义的发动者是激进的犹太奋锐党人(Zealots,源于 希腊 语,意为“狂热者”),为争取犹太独立,他们随身携带短刀,遇到 罗马 人便行刺,所以又被称为“匕首党”。

公元70年第二圣殿被毁、 耶路撒冷 陷落后,一部分奋锐党人退守到马萨达,继续与 罗马 抗争了3年。

当我踩在马萨达顶部的平台上,也能理解他们为何还能坚守这么长时间,很大原因就在于马萨达易守难攻的地势。

从顶部任意一个方向往下看,都能看到附近山坡上有一些四边形的痕迹。当年 罗马 军队驻守时,就围着马萨达每隔一段距离修一座兵营或碉堡,一共修了8个,试图让山顶上的守军插翅难飞。

公元73年4月, 罗马 人终于开始攻城。

他们在西侧,也就是蛇形小道的对面,利用一段山脊修起了一条坡道。

为了抵抗山下敌人的猛攻,犹太守军在山顶城墙内还修了第二道墙。他们垒起两排相距3米的横倒的木梁,接着在这两排木头之间倒入泥土,就建成了一堵两面是木头、中间是泥土的极厚的墙。

攻城的难度可想而知, 罗马 人最后放弃火烧城墙,直接攻进去,大火熄灭的时间正好是夜间,他们决定返回营地过夜,准备第二天早上进城。

就是在这个时候,犹太守卫军决定集体自杀。


守军首领开始了一段鼓舞人心的演讲,他提醒大家,他们的圣城 耶路撒冷 已经被毁,他们即将面临的是奴役的命运。

“我们是第一个起来反抗他们( 罗马 人)的人,也是最后一个同他们战斗的人。
我们有力量以自由之身,以光荣的方式,和我们最亲爱的朋友一起,勇敢地走向死亡,这不能不说是上帝对我们的袒护。
让我们的妻子不受蹂躏而死吧!
让我们的孩子不受奴役而死吧!”

首领说完之后,男人放火点燃自己的家园和财产,杀死自己的妻子和孩子,接着他们以抽签的方式选出10个人来杀死剩下的人,然后这10个人再抽签被1个人杀死,最后这个人自杀。之所以要用抽签的方式,是因为犹太教禁止自杀,这样违背教规的便只有一人。

最后,除了藏起来的2名妇女和5名儿童得以幸存,守卫在山顶的其他960位犹太人全部死亡。

清晨,当 罗马 军队终于攻到山顶时,迎接他们的不是血战,而是一片死寂。

发表于 2023-11-28 15:18 19 只看该作者
公元132年,犹太人又爆发了一次持续近3年的起义,仍被血腥镇压。

此后,一些历史学者认为,为了削弱犹太人对这片土地的认同感, 罗马 人把“犹太行省”改名为“叙利亚 巴勒斯坦 ”,这便是如今 巴勒斯坦 名字的由来。

罗马 人决定重建 耶路撒冷 ,但犹太人也遭到了驱逐,开始了世界范围内的流亡。 以色列 人常说的两千年大流散,指的就是从公元70年第二圣殿被毁,到1948年 以色列 建国。


以上这些对这一事件的详细记述,都来自于一个人,他叫弗拉维奥·约瑟夫斯(Flavius Josephus )。

约瑟夫斯是一位犹太历史学家,但他同时也是一位犹太人的“叛徒”。

在当年的大起义中,他作为指挥将领,和几十个士兵被 罗马 人逼到了一个山洞中,大家宁死不屈,商量以抽签的方式集体自杀。约瑟夫斯作为最后一个人活了下来,然而他并没有自杀,而是向 罗马 人投降了,于是才有了《犹太战争》这本书,详细记录了马萨达自杀事件。

他在书中写道,马萨达存活下来的两位妇女之一告诉了他事情的经过,他才得以把这一血腥事件记录下来。

发表于 2023-11-28 15:18 20 只看该作者
一些人依然怀疑故事的真实性。

比如 幸存的那位妇女既然藏了起来,又如何将过程记得这般清楚?
为什么 罗马 人要回军营休息,给犹太守军一晚的自杀事件?

所以又有学者认为,当时马萨达发生的不是集体自杀,更有可能是 罗马 人对守军的集体屠杀。抽签是约瑟夫斯根据自己的经历杜撰的,这么写既可以帮 罗马 人掩盖罪行,又歌颂了犹太民族的大无畏精神。

无论如何,随着犹太复国主义的兴起,马萨达渐渐成了一个象征。既象征着犹太人自此之后经历的上千年流散苦难,也象征着犹太人如何奋勇抵抗外族侵略,为了自由之身不惜性命的决心。

它是沙漠荒野中开出的理想主义之花。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