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6792

主题

以色列

以色列杂记

[复制链接] 查看:2004 | 回复:43
发表于 2023-11-28 15:18 21 只看该作者
  逛完一圈后,我找了个平台坐下来休息,旁边正好有一群 以色列 青少年围着一位老师。我听不懂他在说什么,但我想一定是讲述着这个故事,而少年们对这一教育的接受程度就不得而知了。

后来在 耶路撒冷 青旅里,一位刚大学毕业的 以色列 女生跟我抱怨这些从小听到大的苦难,她已经很难感同身受了,“我们以前是很惨,但现在生活很好,大家需要向前看。”她说。

1963年, 以色列 开始对马萨达进行考古挖掘。当时参与的考古学家伊 加尔 ·亚丁(Yigael Yadin)写道,挖掘开始之前,马萨达山顶没有任何古迹痕迹,整个地方只是盖满了“一堆堆石块和碎石”。

但慢慢地,宫殿残墙、武器、有 马赛 克镶嵌画的地板、烧焦的粮食等都被挖掘出来了。甚至还有带字的11块陶片,人们认为,这便是当时守卫军抽签时使用的。考古学家将墙体也修复起来,仔细观察,可以看到现在墙上有一些弯弯曲曲的黑线,黑线以下便是原有的墙壁,黑线以上则是学者们把地上散落的石块重新垒上去修复的。

所有这些物品,如今都能在马萨 达博 物馆里或遗址上看到,而所有物品,都或多或少印证了约瑟夫斯笔下的马萨达历史,为 以色列 民族主义的历史叙事做好了注脚。


当我们抛开这些民族主义的历史阐释,来单看这片山顶上的古迹时,依然不得不感叹,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当时人们是如何在山顶上完成这项巨大工程的。

山顶上最豪华的宫殿位于北侧,背靠山崖,据说这里可以吹到来自炎热的朱迪亚沙漠的一丝清风,不过我去的时候天气本身很凉爽,这一条无法验证。
一些地板上还残留着破碎的 马赛 克镶嵌画,颜色早已褪去,但可以遥想曾经宫殿的繁复。

2001年,马萨达成了世界文化遗产,也是 以色列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下山途中,我抬头看到了头顶上正在运行的缆车线。再回过头去,蛇形小道的“之”字形在山上清晰可见。这是每个新兵入伍时都会被要求来攀爬的路。他们要在山顶上对着飘扬的国旗说出那句著名的誓言:马萨达永不再陷落(Masada shall never fall again)!


发表于 2023-11-28 15:18 22 只看该作者

行走在约旦河西岸

在去 约旦 河西岸之前,我的心里是忐忑的。由于时间有限,我只选择了最方便去的 伯利恒 和 希伯伦 ,前者是耶稣的出生地,后者则是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的发源地。即便这些地方不乏游客,但冲突时常都有,尤其是被称为“火药桶”的 希伯伦 ,更是冲突和暴力的代表。

在去了之后,我却在铁丝网、隔离墙之外,看到了另一个 巴勒斯坦 :熙攘吵闹的街市、热情的阿拉伯人和正在继续的日常生活。


发表于 2023-11-28 15:18 23 只看该作者
  “ 约旦 河西岸”这个地理名称产生于1948年的以色利独立战争。1948年5月14日,以色利建国之父本-古里安在 特拉维夫 宣读《独立宣言》,以色利作为一个国家正式成立。紧接着隔天凌晨,周边的阿拉伯国家联盟就对这个新国家宣战,战争爆发。

这场战争之后,大约有70万阿拉伯人流离失所。以色利虽然赢得了战争,但东 耶路撒冷 和老城、 希伯伦 以及其他传统的犹太圣地等都落入 约旦 的管辖。

这片区域位于 约旦 河的西侧,所以得名。

一直到1967年六日战争之后, 以色列 才真正控制了 约旦 河西岸(包括东 耶路撒冷 )。此后,两个民族不断围绕这些土地归属和 巴勒斯坦 的解放发生流血冲突。

穿过 耶路撒冷 老城的大马士革门,就抵达了阿拉伯人聚集的东 耶路撒冷 。那天正好是周 六安 息日,犹太区街上几乎看不到一个人,所有公共交通都停运,一片冷清。

可穿过大马士革门外的街道后,空气就好像被点燃了,四周人来人往,小贩的面包摊、水果摊肆意摆在街上,电线弯弯曲曲爬出斑驳的墙外,凌乱地缠绕在一起。我买了个干硬的面包,老板直接用黑色塑料袋装上,面无表情地递给了我。


我在这里找到了去 伯利恒 的汽车。旁边坐了一位小哥,背后是一对中年夫妇,他们热情地与我打招呼,用简单的英语单词表达意思。

背后的大叔对我大声说,“ 耶路撒冷 是哪儿的首都?不是 以色列 !是 巴勒斯坦 ! 巴勒斯坦 !你知道吗?”我保持微笑。2017年底,特朗普宣布 耶路撒冷 为 以色列 的首都,看来这伤害了不少 巴勒斯坦 人的情绪。

他接着大声说,“你来自 中国 ,你要回去告诉你的朋友, 耶路撒冷 是 巴勒斯坦 的!”我不知该如何回答,只好转过身来,结束了这场政治对话。

身旁的小哥一直点头表示赞同,我试图跟他聊天,指了指手中Lonely Planet上的“ 伯利恒 ”的阿拉伯语拼写,问他是不是在这里下车,他笑着点头。

买票时,我拿出手里一堆零钱硬币,让售票员自己来捡,小哥赶紧把我的手拍下,我一愣,他直接拿了一张钱递给售票员,叽里咕噜说了一通。最后不管我怎么争执,他执意“请”我坐了这趟班车。

后来才知道,小哥并没有去 伯利恒 ,而是提早下车了。他可能并没有听懂我们有限的交流,却坚持要礼待一个素不相识的从 中国 远道而来的访客。

发表于 2023-11-28 15:19 24 只看该作者
混乱而友好的伯利恒


快要抵达时,一堵灰色高墙出现在视野范围内,一直延伸到看不见的地方。我在路边一下车,就被一群涌上来的人团团围住。

“要车吗?”
“要住宿吗?”他们不停地问,我也不停摇头和挥舞双手。

其中一两个还追了我好几百米,直到终于在一个红绿灯路口止住脚步,毫无成果地甩头回去。

在走到马槽广场和主诞教堂(Church of the Nativity)之前,我还需要穿过喧嚣嘈杂的旧城和集市。

旧城里石板路两侧坐落着高高低低的黄色石头房子,阳光越过屋顶打在另一侧的墙面上,明晃晃的。街边的店铺琳琅满目,有卖衣服、小饰品、杂货和落后的电子产品,最多的还是各种各样新鲜的蔬菜水果。顾客、商贩和推着推车的人都在大喊大叫,在如此拥挤狭窄的地方,还有汽车扯着喇叭,艰难地从人群中缓慢挤过去。

守着草莓摊无所事事的摊主向我投来好奇的眼光,挥手招呼我。抱着孩子、画着精致妆容的母亲也对我的微笑,让我拍照。此前的忐忑情绪在这种热火朝天的生活气息中渐渐消散。

然而繁荣中透露着破败,地上随处可见垃圾,在街上仔细看,还能发现世界各国援助修复 伯利恒 这片历史建筑区的标示。旧城里唯一现代的东西,可能是马槽广场边的星巴克了。小角落里,一个名为“ 和平 喷泉”的五角形喷泉早已干涸,池子中央那个巨大的水泥圆球突兀地立着,除了可以遮挡一下池里的垃圾之外,毫无用处。

发表于 2023-11-28 15:19 25 只看该作者

我正好遇到主诞教堂在整修。它的门并未如我想象中盛大,而是极其矮小,只容一人弯下腰才能通过。我以为真正的大门还在修缮,后来才知道,这个小门就是正门,它叫“谦卑之门”。人确实要低下自己的头,才得以进入上帝的居所吧。那天有一位当地人的葬礼正在举行,几个人费了好大力气,才把逝者的棺木从门里拖了出来。

和 以色列 众多的宗教圣地一样,这里也是混乱拥挤,充斥了各国游客。教堂内密密麻麻挂满了各种古老的圣画像,晦暗的灯光下,只能隐约看见圣像头上那圈金色的光环。各式各样的吊灯从头上垂落下来,装饰华贵而繁复。

我跟着人流缓慢移动,排了一个多小时的队,才终于到了那个狭小、逼仄、光线朦胧、气氛神秘的小屋里。这和《圣经》里描述的马槽和村庄完全不一样,裸露的黑色拱形石壁下,在一个供奉台的下方地面上,就是那个著名的14角银星的位置——据说这就是耶稣曾经诞生的地方。

人们并不在意这个地方是否真准确地是耶稣诞生的地方,也不深究这个银星曾遭遇失窃,如今我们看到的是后来补上的复制品。大家纷纷排队俯身去触摸和亲吻它,周围的地面被膝盖和手掌摩得滑溜极了。工作人员不停催促朝圣者们离开,因为狭窄的空间外,还有一大波游客在排队等候呢。


发表于 2023-11-28 15:19 26 只看该作者
  “ 伯利恒 是一座开放的监狱,
而在我的未来,它是自由之城。
它热情好客,款待游人,
人们彼此连结,畅谈,享受自由。”

伯利恒 城边的隔离墙上,贴满了这种大大小小的愿望,它们来自 巴勒斯坦 的年轻人。有人想成为一名教师,因为她曾经的梦想——为 巴勒斯坦 人争取权利的律师、会夜晚倒班的护士,都被母亲因为不适合一个女孩子而否决了;有人想做蚂蚁一样的人,因为它们勤劳、团结、拥有信念;还有人的梦想很简单,他希望在 伯利恒 之外上暑期学校,因为每年的暑期学校都只能在墙内。

发表于 2023-11-28 15:19 27 只看该作者
这排高5米多的巨大灰色墙壁如同一个怪物横亘在地平线上,没有头和尾,却固若金汤,把城市的边界清晰地圈画了出来。它上面还有一排约1米高的密密麻麻的高压电网,每隔一段距离,设有一个监控器。

1967年 以色列 占领 约旦 河西岸之后, 巴勒斯坦 人基本上还能自由地进入 以色列 ,但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 巴勒斯坦 人的反抗愈演愈烈,很多自杀式袭击者穿越 约旦 河西岸,进入 耶路撒冷 和 特拉维夫 等地,造成数千名平民伤亡。于是,2002年9月, 以色列 政府做了一个决定:在西岸和 以色列 之间修筑隔离墙。

高耸的墙壁绵延700多公里,一直到现在都未完全竣工。它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 以色列 本土的安全,但却引起了国内外巨大的争议。反对声不光来自 巴勒斯坦 人民, 以色列 内部的观点也并不统一。这堵墙掩藏和加深了 巴勒斯坦 普通百姓正在遭受的苦难,更是一道堵在巴以问题 和平 解决之路上的偌大障碍。

如 柏林 墙一样,艺术家们开始在墙上表达自己的观点。我惊异于眼前看到的充满了政治意味、形象生动的涂鸦,它们是这堵沉默混泥土墙壁上的呐喊,是其单调、暗沉色彩上的一抹斑斓。

天快暗下来,我沿着隔离墙走了几百米之后返回,没有再往前面的难民营去了。无数渴望自由与 和平 的声音继续凝固在墙上,等待着实现的那天。


回程路过检查站时,拿着枪的 以色列 军人走上班车,检查每个人的证件,我急忙掏出护照,他却理都没理,只把坐在我旁边 巴勒斯坦 大叔的证件看了又看,因为他们从西岸去 耶路撒冷 需要特别的许可。我问大叔能不能看下他的证件,他毫不犹豫拿给我,希望让外面的世界能知道发生在他们身上这些事。

检查完后,大叔匆匆跑下汽车,把垫子铺在地上,迅速朝 麦加 方向磕了几个头,然后赶紧上车。

发表于 2023-11-28 15:19 28 只看该作者
巴以冲突“火药桶”:希伯伦

从 伯利恒 再往南,便是暴力的频发地 希伯伦 。

如果说在 伯利恒 ,冲突隐藏于 巴勒斯坦 人热闹的生活之中,那在 希伯伦 ,随处可见的检查站、带枪的士兵、路障,则将紧张的局势赤裸裸摆在了台面上。

希伯伦 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宗教发源地,埋葬着列祖亚伯拉罕、以撒、雅各和他们的妻子,宗教意味浓烈的同时,宗教冲突也异常激烈。

我没有独自前往,而是参加了 耶路撒冷 青旅里提供的一个名为“双方陈述(Dual Narrative)”的城市游,一半时间由 以色列 向导带我们游览列祖之墓(Tomb of the Patriarchs)和 以色列 定居点,另一半时间由 巴勒斯坦 向导带我们参观易卜拉欣清真寺(Ibrahimi Mosque)和 巴勒斯坦 辖区。我想从双方的角度,分别去了解“火药桶” 希伯伦 的过去和现在。


列祖之墓和易卜拉欣清真寺其实是一个地方两个民族的不同叫法。这座建筑最早建于公元前1世纪的希律王时代,6世纪拜占庭人对其进行了改造,在建筑东侧建了一座教堂。7世纪阿拉伯人征服这片区域后,将教堂改建为了清真寺。它同为穆斯林和犹太人的圣地,两个民族分别在相互独立的地方祈祷,双方都不能随意进入对方的区域。每年有10天的时间(一般是各自的节日),双方才可以分别进入整块区域。

从两边进去,都能看到亚伯拉罕的衣冠冢。

说实在的,透过严实的金属格栏往里看去,只有一个绿布覆盖的像棺木一样的物体,此外什么都没有。信徒们相信,亚伯拉罕曾买下这里和下方的洞穴,作为他和家人的墓地。

清真寺那侧空空荡荡,巨大的红色地毯上,除了来访游客,只零星坐着三五位信徒。1994年2月25日,就在这里,发生了一次大屠杀,从 美国 移民来 以色列 的犹太人巴鲁克·戈登斯坦(Baruch Goldstein)拿枪走了进来,向上千名正在祈祷的 巴勒斯坦 人扫射,造成29人死亡,200人受伤。


发表于 2023-11-28 15:19 29 只看该作者
  我们站在清真寺外,听向导穆罕默德讲述着这段屠杀后他们的生活。 以色列 为了防止 巴勒斯坦 的报复性攻击,不时对他们实行宵禁,最长时间连续15天,“每天只有很短时间可以出门买东西,如果家住得远,没及时回去,在路上就被抓了。”他说,那段时间,不管是不是恐怖分子,有长达9个月的时间所有阿拉伯人都不能使用清真寺。

正说着,一旁一位摇摇晃晃的 巴勒斯坦 男性引起了我们注意,他拒绝接受关卡的检查, 以色列 军人正在与他纠缠。

“这个人是个疯子,我们都认识。”穆罕默德继续控诉,“过检查站时,如果发现我们 巴勒斯坦 人身上有尖的东西,那第二天就会在报纸上看到‘恐怖袭击’的报道。而如果他们带了尖的东西,”他耸了耸肩,“那就是个意外。我们就像狗一样被对待。”


发表于 2023-11-28 15:19 30 只看该作者
  别以为只有这个列祖之墓/清真寺如此分裂,事实上,整个 希伯伦 ,包括人们的观点和态度,都被撕裂成了两部分。

从清真寺朝 以色列 定居点历史博物馆走去,会经过一条几乎没有人烟的大道,这就是大卫王街,也是阿拉伯人口中的Shuhada大街。

两侧的店铺都大门紧闭,楼上破碎的玻璃窗显示,这里已经很久没人居住了。一些角落的墙壁早已坍塌,一片狼籍,泥土混杂着人们离开时留下的旧衣服,又好像被烧过一样,黑乎乎地粘在一起。

这条街曾经充满了 巴勒斯坦 店铺和生意人,热闹程度不减旧城里的集市。但在94年之后,它开始对车辆封闭,后来曾短暂地开通,但随着第二次 巴勒斯坦 大起义兴起,两个民族之间的冲突增多, 以色列 政府从2002年起开始禁止 巴勒斯坦 人进入这里,一直持续至今。

骚扰、刺杀、枪击、爆炸等,都曾在这里上演,2002年3月 以色列 有媒体称:“最近几周, 希伯伦 几乎每天都会有枪声。”我们的 以色列 向导 伊利亚 说,出于安全考虑,政府只好将这条街对所有 巴勒斯坦 人关闭,因为人们没办法把恐怖分子和普通老百姓区分开来。

讽刺地是,阿拉伯语中“Shuhada大街”的意思是“殉道士大街(Martyrs Street)”。走着走着,我看到二楼一个锈迹斑斑的铁丝网内,贴着一张 巴勒斯坦 人留下的标牌:“注意: 以色列 占领了这里,你们是种族隔离。”

事实上,对于1967年六日战争后 以色列 控制 希伯伦 这一事情,巴以人民都有不同的称呼: 以色列 人称之为“解放”,而 巴勒斯坦 人眼中,这就是“占领”。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