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20015

主题

华南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复制链接] 查看:21297 | 回复:214
发表于 2024-2-15 18:36 91 只看该作者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小城兴宁压根不是旅游胜地,兴宁颇为知名的就是温泉,其次就是围龙屋,当俺老人家在梅州看过各种围龙屋之后,莅临兴宁完全是无心之举。因了梅州到汕头的火车要么早上太早,要么晚上太晚,早晚两趟车都不合适,而广梅汕铁路俺就差畲汕线没有走过,拍摄畲汕线是本次行程的一大重点,于是乎拐道兴宁。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翌日清晨,迎着朝霞开启新一天的行程。小城兴宁的早晨,安静祥和,零散的自行车在街头悠闲的行走,丝毫没有大城市那种拥挤和快节奏,小城和大城到底哪一个好,就看您此刻的心情。

明代古城墙在兴宁市兴城镇北门,团结路中段有一条大街,沿着李宁专卖店侧行走,可以直通古城墙正门,很远就能看得到。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拱辰门前是一个自发的菜市场,卖鱼的,卖菜的,还有卖早点,络绎不绝。这位大姐卖的就是兴宁特产:黄粄。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拱辰门,坐南向北,建筑结构为三层建筑(第二层为五间),建筑占地面积118平方米。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2010年修缮时,在拱辰门重新再造了护城河,吊桥、河沟一应俱全,可惜河沟跟既不宽也不深,仅仅具有象征意义。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说话间,城门走过来两位摩登妹纸,身着碎花吊带裙,脚蹬高跟鞋袅袅婷婷从吊桥上一步三摇晃了过去,修长的大腿瞬间吸引了整个市场的目光,俺老人家也没耽搁,顾不上嘴里嚼的黄粄,赶紧捏了一张,最好的风景是啥?妹纸啊。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通过此城门,可以一直走到南门。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兴宁是岭南县城唯一保存有较好的古城墙的县城。据史料记载,明成化三年(1467年),兴宁县筑砖城,城高1.85丈、周长626丈、雉堞903个、城内面积0.28平方公里,辟东西南北四门。嘉靖四年(1525年),加建四个城门楼。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起先俺以为这块牌子只是例行公事的“墙上挂”,很多单位常常敷衍了事,具体细节聊胜于无。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我们拾级而上,登临城楼马道。古城墙保护不错,但相邻新建筑距离古城墙也太近了点,无它,上世纪80年代之后,不光在城墙边修房子,甚至有人直接在城墙上盖房子。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走进拱辰门(北门)城楼,结果发现里头还坐着一位工作人员,这位大姐瞟了俺一眼,继续淡定看着报纸,仿佛周遭的一切如同空气一般,估计这份清闲的淡出鸟来的工作,没有几个人喜欢吧!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城楼内部基本为修缮过的产物。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保留下来的城墙规模不大,但是修缮过后的城楼古朴,厚重。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建国初期,城门、城墙仍保存完整,1958年后,城濠逐步填埋,现大部分墙基仍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城墙上开始有单位和居民兴建厂房和住宅。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现存兴宁古城墙绝大部分为明成化年间所建,如今保存比较完整,基础较好的古城墙北门段138米,按照“修旧如旧”修复。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从拱辰门的规制来看,跟长汀的朝天门颇为相似,不过当年长汀是汀州府,而兴宁一直属于龙川管辖范畴,哪位童鞋帮忙斧正。。。

发表于 2024-2-15 19:06 92 只看该作者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城楼上方采用青砖,而墙脚采用长方形条麻石,历经四百多年风雨侵蚀屹立不倒。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从楹联上看,祖籍河南颍川。颍川郡,颍川堂,颍川衍派,颍水传芳,但凡看到如此字样,不用看,主人必定姓陈。所谓“外翰第”即是有地位的文翰人家的外衙。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果不其然,旁边就是一座陈氏宗祠,看来兴宁古城老街,陈姓是大家族。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陈氏宗祠隔壁就是德庆堂,罗氏族堂号,从大门楹联来看,牛气熏天的德庆堂,一竿子支到西汉了。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著名的长春井在巷子深处,时间关系,俺老人家没有拐进去一探究竟。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沿着古城街巷行走,大约10来分钟的光景来到中山东路路口,夹杂在古街巷中的现代街头依然是行人寥寥,波澜不惊。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兴宁历来是粤、赣、闽重要的商贸集散地,有“无兴不成市”之说。因当地人多是汉人避战乱迁徙而来,对当时的江南都城南京印象深刻,所以他们就把繁华的兴宁称为“小南京”。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朝阳还没来得及释放它炙热的光芒,拖着长长的影子柔软的包裹在斑驳的山墙之上,街巷两边熟悉的画面扑鼻而来,在湖南、广西的湘桂古道上比比皆是的店铺街,前店后作坊的套路,后来俺在景德镇东埠古镇也见识过。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行走在老南街,人迹寥寥,大多是一些耄耋老人在此枯守,年轻人大多迁走了,没有人气的老街愈发显得残破、孤寂。 街巷两侧很多房屋属于公房,依然无法湮灭客家人在楹联上挥斥方遒,彰显祖上荣耀。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这种宽幅楹联,行文四字嵌头联在西汉时期就是官方工对。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墙角拐弯处有射击口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南街岔路口一座褪皮后的房屋引起俺的注意,墙皮脱落之后显露处土坯房的材质,这种未烧制的土坯砖反倒跟俺在龙南围屋见到的相一致。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如果说梅州围龙屋大多兴建于丘陵山脚之处,而兴宁就有些小盆地的赶脚,所以才会有类似南京城的古城墙,客家先民历经颠沛流离之后,对安静祥和的生活充满了期待。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平阳堂为饶姓,祖籍来自江西鄱阳(饶氏源于饶州)。放眼全国姓氏大全,饶姓是为数不多的江西土著,其余姓氏大抵来自中原移民,所以江西人的祖先几乎都是北方人。

梅州大埔茶阳镇饶姓是大姓,祖上来自江西,小小的茶阳古城尽然有30多座饶氏宗祠。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貌似废弃的趟栊门。。。

发表于 2024-2-15 19:20 9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八山四水 于 2024-2-15 19:23 编辑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门匾起源于汉魏时期的“门第阀阅”,本是达官显贵用来标榜门户的功状,东晋以后,却被衣冠南渡的客家先民带到南方,演变为一种崇尚祖训、铭记历史、注重家教、爱惜名节的文化,历经千百年,在明朝中叶基本定型为今天这种在住房、祠堂门额上设置门匾的习俗。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门楣”是客家崇祖意识的产物。在客家人离开了自己的亲人和祖居地以后,不免感到空虚和孤独。这时,门楣又起着激唤崇祖意识的作用,使客家人感到自己的亲人就在身边,脚底下的这块新居地就是祖居地,于是,大大坚定了在新居地干一翻事业的决心和信心。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继续沿着古街行走,不远处的前方就是南城门。 

南门也叫迎薰门,坐北向南,建筑结构为二重拱门,建筑占地面积396平方米。城门下有一个修车摊,旁边零散坐着几位纳凉的老人,每人在门洞里侧目来来往往的行人,交流些古城内东家长,西家短的鸡毛蒜皮,一天的时光就此悠悠渡过,余生,惟剩漫漫的寂寥和无奈。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拱形首门阔3.5米,高2.8米,拱形重门阔2.5米,高3.25米。两门相距11.5米,均用方形、长方形麻石块砌成。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通过门楣来取得同宗群体的归属感。门楣就像一条红线,把一个氏族的思想感情串连在一起,不管相隔多远,总是心心相印;无论相识与否,只要道出一点世系源流,就会产生亲缘思想。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跟北城门是剩下内门不同,南城门依然保留完整,内外城门两门相距11.5米,均用方形、长方形麻石块砌成。迎薰门上层门楼采用土砖、木瓦构筑,硬山顶。这才是未经修缮的原样。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离开迎薰门算是草草结束兴宁古城的探访,行至新老城交界处瞥见一座围龙屋,据说兴宁围龙屋比梅州还多。同是围龙屋,兴宁多半称作"围",梅县称庐、第、堂?怎么理解,庐是洋房,也叫华侨房,第是官宅,读书人的宅邸,堂往往是老宅,一般以姓氏堂号为准。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在此次旅行中,兴宁只安排了半天的参观时间,也就顾不上乡下那些围龙屋,就在城里找一座大屋瞧瞧就好,还是赶紧前往东兴围吧!
发表于 2024-2-15 20:19 94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八山四水 于 2024-2-15 20:22 编辑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据统计,在兴宁境内建设历史超过60年,保存比较完整,特色鲜明,规模较大,有一定人文底蕴的客家围屋超过4000座,只是兴宁围龙屋没有梅县的围龙屋那么知名。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作为一座粤东小城,广东明珠作为上市公司,在兴宁街头是神一般存在。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十年前,地处行业滞销,市场处于观望状态,从业人员焦虑彷徨,2015房价大涨,十年之后的今天比十年前有过之而无不及,2025年会大涨吗?俺等可以端个板凳慢慢看。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九厅十八井位于兴宁市宁新街道办东风村,始建于宋代(1127年),于1279年建成,距今730年,坐北朝南,为三堂六横三围的围龙屋,是兴宁境内最老的俗称“九厅十八井”围龙屋。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这是一座标准的三进规制。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行走于客家各地,一座民居,一个名号,某某第,某某楼,某某堂,某某围,某某居,某某庐,某某坊,某某府等等就是客家人的身份符号,倘若加上楹联,基本可以判断出客家子民迁徙路线图!  

譬如这座围龙屋上写的豫章堂,顾名思义,她们祖先来自于江西南昌,带“豫章”两字的是罗姓。 罗姓源于“黄帝--颛顼--祝融”世系,江西省总谱的始祖,名为罗珠,是汉惠帝刘盈的相国大司农令。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该屋以罗氏祖小九公娶九妻,生18子,分室居住,因而得名“九厅十八井”。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它是兴宁境内最老的俗称“九厅十八井”围龙屋。建筑占地12000平方米,池塘1600平方米,花头脑650平方米,屋内有9个厅,18个天井,190多个房间。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据《兴宁罗氏族谱》总谱及《小九公右八房》载,小九公之父洪德公,字必元,行任郎,福建汀洲人,生南宋宁宗嘉定八年(1215年),为南宋景定年间进士,曾官湖北咸宁县令,嗣擢抚州太守、桂林太守,官至朝散大夫等职,配九妻,生十八子。  

故梁架之匾,意则彰显其文脉。屋中多联,且多刻于木板,书法精伦,悬挂于堂柱及堂面。 下堂屏风柱联“春深碧海腾龙甲 花满丹山起凤毛”。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中堂堂面联“五百星迥留旧泽 三千骥展发新猷”,中堂联“九厅毓秀七百春秋留芳史 十八井泉无数风流颂古今”。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东兴围是一座传统的客家围龙屋,而且是不多见的三围龙。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修缮后的梁架并没有雕梁画栋,不知是否出于资金不足的考虑,还是原来的梁架就不曾雕栏画栋?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中堂左边梁架悬挂“文魁”匾,右边为“举人”、“钦点进士”及“内阁中书”匾。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上堂堂面联“忠孝流芳千千世 诗书传家万万年”,上堂联“泽沛先儒当思永绳仲素业 源流学士还期远接孟郊风”。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该屋始建于元代初期,有700余年历史,系罗氏四十六世洪德公第十八子小九公兴建。

小九公,名君姿,字盛龄,南宋理宗景定二年(1261年)生,卒于元顺帝至正三年(1343年),原籍福建宁化石壁村,派分江西宁都鸦鹊林,南宋末,由贡生任广东循州(今龙川县)学正,任满返家途经兴宁,见此地山水悠然,沃野丰裕,遂在县城东郊筑室落业,起名九厅十八井,意为纪念其父洪德公九妻十八子盛事。。。
发表于 2024-2-15 20:49 95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八山四水 于 2024-2-15 20:50 编辑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粗略参观后的第一印象:个人感觉,九厅十八井规模宏大,但是建筑本身无论是雕梁画栋还是檐角飞翘,都没有先前参观的围龙屋那么精致,或者说有些过于简陋。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花阶与化胎。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化胎较为宽阔,有650余平方米。化胎外有原有三围围龙,外围龙部分已拆,仅在左后侧仍存三围与横屋相连成势。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化胎前顶端部分已经被院子里的居民们改造成了小块菜地,真可谓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堂屋与横屋之间的天街。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内围与二围之间的天街实在太过狭窄,而且一围和二围都已经人去楼空,早就没有人居住,冷清的可怕。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客家围龙屋始于唐,目前围龙屋保存下来的大多数以明清为多。九厅十八井是三层围龙较大型围龙屋,始建于宋代保存基本完好,实属难能可贵,过去原居住250多人,如今偌大的围龙屋空空荡荡,惟有一声叹息。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梅县侨乡村德馨堂的双围龙有两座化胎都保护的很好,东升围规制上是三条围龙,但是保护的效果难以令人满意。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围龙屋右前端有口古井,井围以石打造,累年磨损,井沿磨得凹凸不平。

临近中午,酷暑难耐,围龙屋里一位小媳妇前来井边打水,俺老人家赶紧凑上前去,打了一桶水洗把脸,井水沁人心脾,爽歪歪! 古井还在发挥效用,这位小媳妇从梅县嫁过来两三年,但是对于围龙屋的陈年旧事一概不知。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纵然历史悠久,但是单从屋檐和屋顶来看,东升围略显平淡。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看看化胎外面新修的高楼,不难理解东升围的外围破坏到何种状况,所以三围龙只能靠想。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很多围龙屋的照片一般采用航拍,或者直接采用吊车才能觅得全景图案,俺老人家绕到泮池对面的菜地里,只有这种效果,大家多担待。彼时拍摄瞬间,头顶上嗡嗡声一片,好不热闹!抬头瞄了一眼,原来是在兴宁上空进行飞行训练,俺只能说这么多了。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离开九厅十八井,时间还有些富余,于是一路晃荡到兴民中学。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经过跟校门口门卫沟通后,允许俺老人家进来拍摄五分钟,甫入校园就发觉铁丝网把操场围得严严实实,学校为了防止学生私自进操场踢球煞费了一番苦心,看来德智体美劳要想均衡发展估计是奢望。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这座学校的首任校长为:丘逢甲先生。兴民中学始创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由辛亥元老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萧惠长等人创办,聘抗日护台爱国志士丘逢甲为首任校长的一所新型学校,校址位于城内大巷里李家祠一带。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来兴民中学主要目的是为了参观兴宁学宫,建于明成化年间,兴宁学宫古称文庙,民国后改称孔庙,现为省保文物单位。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短暂的兴宁半日游到此收工,以后有机会再去乡下拍围龙屋。。。
发表于 2024-2-15 21:06 96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八山四水 于 2024-2-15 21:07 编辑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在兴民中学附近找了家饭馆,草草吃了一顿饭,赶紧来到902车站,搭上5路公车,直奔兴宁火车站。当下用繁体字做站牌的火车站,放眼全国不多见。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午后的火车站售票厅空空荡荡,兴宁站停靠车次也少,排队的概念压根木有。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就在俺老人家拎着相机捏片子的瞬间,一位民工模样的老兄提溜着塑料桶、电风扇走近售票窗口,原来他买票去东莞,那时候东莞还是男人的天堂,后来大家都懂的,呵呵。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买完票,就该进站咯。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兴宁站,位于兴南大道末端,梅河高速兴宁西出口附近,建于1994年,隶属广州铁路(集团)公司惠州车务段管辖,现为四等站,该站主要承担广梅汕线过境旅客列车作业。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透过窗口清楚看见站台上停靠着一列货车。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如果行走过广梅汕铁路的童鞋不难理解,红皮25G也是可以挂特快水牌咯,时速70km不到的特快,而且价格上浮50%,话说在广铁地盘不挨宰是不肯能的。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距离开车时间还有些许时间,候车厅依然显得空空荡荡,平素时间上座率不高已成定局。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俺老人家屁股刚沾上椅子,水都没喝一口,车站就准备放客了。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两个站台之间用铁栅栏分隔开来,这种站台俺在横峰站也拍过。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千万不能下地道,否则就走到二站台去了。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兴宁站三台三线标准。。。
发表于 2024-2-15 21:18 97 只看该作者
才发现宝藏新帖,可以慢慢消化几天了,期待番外闲篇。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24-2-15 21:23 98 只看该作者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一声长鸣,广铁龙段的大老虎轰隆隆开进了站台。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火车停靠站台的一瞬间,俺老人家突然发现月台空旷无比,旅客都到哪儿去了?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就像所有的戏剧套路,当高潮来临之前,总是需要铺垫,正当俺狐疑的瞬间,车厢门瞬间打开,站台上就像炸了窝的鱼儿,全部都涌了出来。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难得乘坐一次红皮特快,赶紧拍水牌。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红皮特快就这样晃晃悠悠驶离了兴宁站,开往广梅汕铁路的终点:汕头。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兴宁开出第一个车站:新墟镇,前方就是畲江。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铁路两侧围龙屋比比皆是,可惜不是绿皮车,否则可以开窗拍个够。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畲江站,广梅汕铁路分岔点,一边去丰顺,另一边去梅州,列车行进至此,开始踏上畲汕线。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旁边那条线是梅州往兴宁方向。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这条线是梅州开往丰顺方向,加上俺坐在火车上的这条线,刚好构成一个标准的三角线。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从地名看,此地曾经是畲族人聚居地,如今却是客家人唱主角,畲族只有几千人,成了标准的少数族裔。

畲族为百越族一支,跟瑶族、侗族有相当渊源,是最早盘踞在闽粤赣交界地的主人,后来五胡乱华,中原汉人大批南迁,传统中的河洛人一部分到了闽南,成为了河洛人也称福佬人;另一部河洛人来到了闽粤赣交界山区,最后成了客家人,这三个族群之间互相斗争,也互相融合,最后,闽南人、客家人成了主角,畲族成了少数民族,人口稀少。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有文献说是客家与畲族之间多次爆发冲突,客家人又特别能生,最后畲族所占人口比例越来越少;也有说是当年文天祥抗金,组zhi大量畲族人跟元军作战,最后大量畲族人被杀戮,所以成了少数民族。但是俺掌握资料的是文天祥抗金人马大多为客家人,所以各种说法都有些出入,总而言之,畲族成了少数民族是不争的事实。。。

发表于 2024-2-15 21:23 99 只看该作者
prq 发表于 2024-2-15 21:18 才发现宝藏新帖,可以慢慢消化几天了,期待番外闲篇。

兄弟好,新年快乐!
发表于 2024-2-15 22:03 100 只看该作者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畲江镇还是广东省重点镇,大工业、大项目不少,如今已经成立畲江高新工业区(广州产业转移工业园),正处级编制,级别不低哈,迟早改成畲江区。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畲汕铁路穿行于丘陵之间,蓝天白云下面小山青翠,绿树婆娑,完美的南国景象。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广梅汕铁路是广东省和铁道部合资修建的路网干线铁路。广(州)梅(州)汕(头)铁路穿越粤中、粤东山区,挺进潮汕平原,是一条贯穿广东中部和东部的铁路。它跨越17个县市,新建部分为东莞东-汕头段,总长度为480公里,广州东--东莞东利用既有的广深铁路,其中龙川-东莞东段是京九铁路的一部分(共线)。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当初广梅汕刚开通的时候也有绿皮小票车子,站站乐,可惜那时候还没有加入车迷队伍,还没来得及运转,就已经被广铁抢钱了,话说铁路改革就是涨价。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红皮特快在山丘里不紧不慢的行走着,前方即将下穿汕昆高速。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广梅汕铁路于1991年5月31日正式动工,历经四年零两个月建成,正线和站线铺轨五百七十公里,修建特大、大中桥梁一百八十八座、隧道六十八座、涵洞二千一百九一座,土石方总量五千万立方米。完成建设项目投资近四十亿元。1995年7月20日广梅汕铁路全线贯通,并于9月27日投入货运,比全线投入运营目标提前了21个月,标志着广东省铁路运输网络基本形成。  

1995年12月28日广梅汕铁路正式开通客运。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原来此地叫径义,属于兴宁管辖。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列车快速通过径义镇,前方就进入了丰顺境内。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列车再次行驶上一座铁路高架桥,火车越开越慢,终于在桥上临时停车,待避兄弟车T8363汕头--广州东。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单线铁路最大的问题就是待避,往往待避时间有点长。车厢外酷暑难耐,车厢内冷气缭绕倒也舒适无比,然而长时间的待避略显枯燥难捱。 于是有位妹子从隔壁车厢跑来问为何停车?  

列车员就在俺旁边吐着烟圈说,轱辘坏了,换轱辘。 俺老人家一般坐火车都喜欢在车厢门拍照,好处是清静,不引人注意,坏处就是常常有烟鬼在此吞云吐雾。  

妹子不解地说,呐吶的说骗人! 俺老人家想着调剂一下气氛,立马接了一句:胎压不够,补点气,一会就好。车厢里本来就显得无聊的乘客们瞬间笑翻,坐火车真真是乐事多多。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丰顺县始建于清乾隆三年(1738)。

乾隆二年(1737),两广总督鄂尔达巡视潮州府海阳县丰政都通判府(在今丰良镇)后,上表具奏户部,应请丰政一都,并割嘉应、大埔、揭阳各邻近田粮户口,于通判府城地方开设县治。乾隆三年,准析海阳丰政都一、二、三图,揭阳县蓝田都九图、十图,大埔县清远都白芒社和嘉应州程乡县万安都的径心、环清、建桥三堡等田粮户设置新县。钦定县名丰顺,县署驻丰政都汤田(今丰良镇)。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丰顺这个县名引起了俺的注意,假如在明朝设立,那么就跟土匪有关,后来查证一番,"丰顺"之名,由来已久,据县志载:明崇祯初(1628)已有丰顺营设置;又据丰良东关坳石刻:清顺治九年(1652),里人吴六奇立的"金汤巩固"碑中的一方石印,有丰顺吴府四字。

也就是说丰顺确实是大清设置的县衙,但是大明王朝已经准备启用丰顺这个县名,丰顺地处多山丘陵地带,又是客家人,畲族人,潮汕人杂居地带,纷争四起,土匪断是少不了,所以说丰顺这个名字明显带有明朝特色。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车厢不挤,但是座位满座,两头车厢连接处人满为患,还有不少人在吞云吐雾。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丰顺处于客家山区与潮汕平原过渡地带,围龙屋渐渐少了,潮汕驷马拖车格式的房子逐渐多了起来。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山很青,貌似水未秀。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列车在行进,天地之间出现了一座古宅,既不是标准的围龙屋,也不是标准的驷马拖车。。。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