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20031

主题

华南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复制链接] 查看:22127 | 回复:216
发表于 2024-2-13 22:10 51 只看该作者
来看旺财 发表于 2024-2-13 10:18 干料多多的一张贴,此乃录像机,不是录音机。

新年好,谢谢兄弟斧正。。。
发表于 2024-2-13 23:07 52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八山四水 于 2024-2-13 23:09 编辑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沿着街巷继续前行,镜头中出现一座有着80多年历史的松江大酒店,由松口大黄村的廖访珠先生于民国21年建成,为中西合璧式的5层建筑,得天时地利之便,当年曾经是闽粤赣最有名的酒店之一。这是一座四层高的洋楼,米黄墙壁,朱红柱子,连券式外廊骑楼,雅致大方的彩塑栏版,哥特式飘檐,依稀可见当年气派的中西合璧式的松江大酒店,它曾是梅州地区最早、最大的旅店。

无数客籍华侨由松口火船码头坐火船下汕头出南洋,或由南洋回国探亲时,都要在松江大酒店住一宿。因此这里是华侨背井离乡的第一站,也是回乡光宗耀祖的落脚之地,见证了无数的悲欢离合。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松江大酒店正对着梅江,沿着台阶拾级而下就是著名的松口火船码头,当年客家先民下南洋的历程就此开始。  

伫立旧时的火船码头,再也没有往来穿梭的小火轮,梅江水静逸流淌着,没有掀起一丝波澜。 当地人说 ,现在偶有归国探亲老华侨,站在火船码头、松江宾馆门前不禁老泪纵横。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彼时工人们正在修葺松江大酒店,据说要把它改造成博物馆,陈列一些客家人下南洋的图片物件以示纪念。在岁月的长河里它见证了无数的悲欢离合,蒋凯申、邓颖超、何应钦等当年的风云人物也曾与松江大酒店有过交集。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再见亦不是当年,弹指一挥间,无尽唏嘘。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残破的墙壁上重新印上了仁丹广告,松口特产企炉饼也忝列其间,一个时代结束之后,就是无限的悲凉。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伴随着古镇老去的不仅是那些人,还有那个时代。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在松口的鼎盛时期,火船码头附近拥有1000多家商铺,每天多达300多条船停泊于此,6000多名旅客在这里登船。许多客家人出洋前都在此住最后一晚,当年的酒楼饭馆全天营业,好一派扬州夜市之景,成就了松口的繁荣。  

许多客家人被“卖猪仔”,由“水客牵带”或“亲友介绍往海外谋生,这里就是他们登船前最熟悉的印记。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午后的松口古街死一般寂静,人去楼空之后无论繁荣东路还是繁荣西路,都已经繁荣不在。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越往前走越荒凉,一位老者骑着自行车吱吱嘎嘎从我们身边走过,成了街巷中最喧嚣的场景。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晚清出现“下南洋”移民浪潮,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17世纪以降,西方zhi民势力开始进入远东地区,荷兰、西班牙、葡萄牙、英国等国家先后在东南亚开辟商埠,将远东地区纳入世界殖民、贸易体系。开发东南亚需要大量劳动力,而非洲黑奴贸易在18至19世纪之交已经衰落,西方zhi民国家开始把眼光投向人口众多的瓷器国,鼓励华人前往东南亚。就国内而言,“闽广人稠地狭,田园不足于耕,望海谋生”,自古以来便是海上贸易、对外移民活跃的地区。

ya片战争之前,下南洋的华人以经商谋生者居多,当时东南亚华人已有150万之多。 战争之后,清廷被迫接受纷至沓来的不平等条约,允许西方国家在东南沿海招募华工,因为应募者要订立契约,时人称为“契约华工”,又叫“卖猪仔”“当苦力”。由此,下南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其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第一阶段:从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出现以华人劳工为主体的海外移民潮,即苦力贸易阶段。1840年ya片战争后,经济凋敝,民众生活困苦,在经历太平天国和两广洪兵起yi(1854年至1861年,在太平天国的影响下,广东天地会发动反清大起yi,起yi军自称为“洪兵”。有40多个县的天地会先后举事,参加者达100万人,并一度围攻广州城,后辗转进入广西,建立“大成国”等农民zheng权)以及广东土客大xie斗之后。

到了19世纪60年代,东南地区满目疮痍,农村生活更加艰难。时值美洲发现金矿、东南亚种植园经济发展,急需大量劳动力之际,各国纷纷在中国东南地区设立招工公所。洋行、公所通过雇佣“客头”(“猪仔头”),将贫民诱至“猪仔馆”,签订契约,以出国后的工资为抵押,换取出洋旅费,成为所谓“契约华工”。当时甚至还有使用欺骗、绑架手段掠夺华工的现象。数十年间,仅在东南亚就有约200万华工,主要集中在中南半岛的种植园和印尼等国矿山。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衰败的松口人越来越少,街巷中难觅乡民踪迹,到处是空空如也的房屋,有的被钉上木板,有的门户洞开,任凭其自生自灭,成了猫咪的天堂。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只有漂洋过海的琉璃还在顽强坚守往日的荣光。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由于深受“猪仔馆”和船主的非人待遇,契约华工不断反抗,各界舆论也纷纷质疑、抨击。迫于内外压力,各殖民国家相继出台改善华工状况的条例。1912年,民国临时衙门颁布禁止贩运“猪仔”与保护华侨的法令,宣告苦力贸易的终结。这一时期也有部分华人以自由劳工的身份前往东南亚从事商业、手工业与农业活动。。。
发表于 2024-2-13 23:44 5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八山四水 于 2024-2-14 12:02 编辑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第二阶段: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初,是下南洋新的高峰期。20世纪前期,国内兵连祸结,战火不断,而东南亚则得到zhi民宗主国的扶持。除了传统的种植园、采矿经济外,铁路、航运、金融、制造等新产业也获得空前发展,对于熟练劳工的需求进一步加大。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10年间,瓷器国向东南亚移民达到顶峰,仅1922年至1939年间,从厦门等港口出洋的移民就超过500万。日军侵入东南亚后,打压华人社会,大量华人回迁国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迁往东南亚的华人大幅减少。随着共和国的建立,持续数百年的“下南洋”移民潮基本停止。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下南洋”是 国人走出国门的移民潮,其中充满了辛酸与艰险。首先是“违法”。移居海外在很长时期内是不被允许的。朝廷认为,迁居海外无异于“弃绝王化”,因此,不仅不给移民任何保护,而且对回国者严厉制裁。直到晚清,才意识到海外华侨的经济实力与商埠的重要性,于光绪三年(1877)任命当地华侨领袖胡璇泽为新加坡首任领事。

光绪十九年(1893),清廷解除华侨海禁。进入民国,华人参与当地zheng治、经济、教育事业,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走在街巷中兜兜转转,瞥见一户人家新装修的大门上贴着一幅鲜红的对联,这位老兄的爱国之心跃然纸上。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再次是登陆后,移民同样面临着凶险的环境。一方面,需要克服难以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的问题;另一方面,还受到当地各种势力的多重压迫。zhi民者急需华人参与地区开发,但又对华人迅速扩张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影响充满担忧,因而有意压制华人,以致迫害、tu杀华人的事件时有发生,其中尤以印尼多次tu杀华人的事件最为惨烈。

zhi民势力消退后,土著zheng权也延续了以往排华、限制华人的政策。一旦政局出现动荡,华人往往成为各种zheng治势力发泄不满的对象。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福建、广东、海南都经常瞥见华侨农场字样,就是当年东南亚各国排华的产物,大量华侨颠沛流离,回到国内后一部分进了工厂,另一部分被安置在华侨农场,其中来自印尼、越南为多。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漂流海外的孤独感和受到的各种压迫,促使华人通过种种方式来保护自己、寻求慰藉与帮助,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与土著通婚。早期移民大多是单身的成年男子,妇女数量少,男女比例严重失调,不少华人便与当地妇女通婚,逐渐融入当地社会,“华人有数世不回中华者,遂隔绝声教,语番语,衣番衣,读番书”。

19世纪末,随着有关禁令的取消,华人妇女迁往东南亚者日渐增加,华人华侨与外族通婚的现象逐渐减少。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老一辈的华侨还坚持着,随着年岁见老,越来越少,年轻一代早就加入当地国籍,入乡随俗本来就是顺其自然。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又一座人去楼空的豪宅。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二是创立同乡会馆。移民迁入早期,即出现以互助为目的的合作团体,马六甲的青云亭、槟榔屿的广福宫、新加坡的天福宫都是不分籍贯的华人互助机构。随着移民增加,来自同一省份、府县、方言区的同乡会馆逐渐取代前者,使华人社会的人口分布逐步呈现出强烈的地缘色彩。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这座洋楼门檐上留有拉丁字母,俺可以理解成”柏庐“吗?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三是加入秘密会dang。早在1799年,槟榔屿当局已发现华人会dang(“私会dang”)的存在,后来会dang在东南亚各地势力急剧膨胀,成为影响当地zheng治的重要力量。在早期华人社会中,会dang在一定程度上充当着保护人的角色。在华工贸易中,私会dang大多充当“猪仔头”角色,其势力还遍布du场、ji院、yan馆等场所。私会dang内部pai系林立,经常发生xie斗事件。

到20世纪20年代,会dang遭到取缔,逐渐转入地下活动。 上世纪80-90年代看渔村片,但凡木仓杀片里总是少不了东南亚帮会的影子,答案就在这里。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前方就是著名的梅东桥。。。

发表于 2024-2-14 00:13 54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八山四水 于 2024-2-14 00:13 编辑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猪仔在英文里叫“contract labour”中文译名就是契约华工之意。这些劳工以契约的形式被招聘到南洋做工。表面上是合法的,但暗中都是由帮会操纵的一种不合法的苦力贸易,也就是这些猪仔像货物一样是被贩卖到南洋的。猪仔是个带有歧视性的群体别号”。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如果说,这条街租房子,一个月100-200大洋,童鞋们相信吗? 俺老人家可是正儿八经问过的。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猪仔的生活状况又是如何?帮会一般是采取非法拘禁和诱骗,集中把这些抓来的劳工像关猪仔一样关在大铁笼子里,集体喂食,唤他们吃饭时就像唤猪吃食一样发出“啰啰”的叫声,饿极了的猪仔们争相吃食,其状惨不忍睹。

等凑够了人数,这些猪仔就被辫子拴上辫子,集体赶上去往南洋的船,他们所住的统舱也被称为猪仔舱。在长达半个多月的海上行程中,猪仔们在猪仔舱里受尽了非人的待遇,恶劣的空气,猪食一样的饭食,短缺的淡水,让很多劳工难以坚持到南洋,就已经葬身鱼腹,所以猪仔舱又被称为海上游动的活棺材。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接近梅东桥下方,就会发现一所又大又旧的“太史第”,它就是著名的松江书院,为明代末年翰林李士淳所建,他对松口的文教影响很大,曾经在此接待过明朝一后,他的传奇一生充满传奇。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迎着烈日,俺终于登上梅东桥。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站在桥上,是远眺松口古镇的好地方,可见古镇沿梅江而建,因水而兴。数百年过去,大多数旧时建筑依然完好,松口古镇还原着百年前的样貌。时过境迁,松口古镇曾经辉煌的往日,早已被时代所抛弃,犹如一块化石存在当今的时代里,默默沉淀在岁月的记忆里。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历经岁月摧残,梅东桥已然是一座危桥,载重车和中巴车严禁通行。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大批下南洋淘金者中,有成功者,也有失败者,有人耀祖扬辉,有人落客他乡,成功者必竟只是少数,大部分去番者只是靠体力谋生,他们所赚来的每一个铜板都沾满着斑斑血汗。 所以说,下南洋史是一部血泪史。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时代的车轮就是如此迅捷的发展,前方新修的大桥早已替代了梅东桥的重任,过去的一页就此被翻了过去,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站在梅东桥远眺,俺不由想起客家山歌里这一句:“一条江水向东流,送郎送到火船头,哪有利dao能割水,哪有利dao能割愁。”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梅东桥,于1937年动工兴建,历时13年,于1950年竣工。它凝聚着海外华侨的乡梓之情,建桥资金由华侨捐资,它像一条长虹把松口地区南北联接起来。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澄黄的梅江水浩浩荡荡,当年的猪仔们乘坐着火龙船转韩江下汕头,登上轮船开启淘金的漫漫人生路,迎接他们的是生死未卜,漂如浮萍,正如客家山歌所唱的“七天七夜七洲洋”的那样,坐船前往遥远的南洋。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当松口古镇繁花似锦的时候,人流如潮水般涌来,当松口古镇日益落寞的时候,人潮悄无声息游走,只留下这些垂垂老矣的洋房守着梅江暗自凋零。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卖猪仔的故事是很悲惨的,一些贫困的人,或是被骗,或是被迫,被贩卖到东南亚去做苦力。他们乘坐的船被称为海上地狱,一个航程下来,死亡率最高可达到惊人的一半。即便到了南洋,他们被称之为契约华工,被投入锡矿山和橡胶园,从事重体力劳动,zhi民者对契约华工所进行的敲骨吸髓式剥削和非人的虐待造成了华工惊人的死亡率。

根据史料估算,华工在契约期间的死亡率高达百分之七十五,平均劳动寿命只有五年。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猪仔根本活不到契约期满,更遑论寄钱回老家。广州、福建等地的百姓纷纷走上街头,揭露zhi民者压迫契约华工的滔天罪行,清廷迫于压力,开始前往南洋调查取证,并与zhi民者谈判,最终迫使各国相继在1914年前后废止契约劳工制。。。

1人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24-2-14 00:29 55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八山四水 于 2024-2-14 00:29 编辑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大量的华人涌入东南亚后,对当地的生产、生活以及经济建设,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下南洋"的国人,就这样成了当地经济开发的主力军。他们的勤奋与努力,改变了所在国经济落后的状况。尽管他们一无所有,靠着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却在东南亚闯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

华人在改变所在国的经济状况的同时,很多人也彻底改变了自己与家族的命运。东南亚华人,先后出现了数以百计的百万富豪、千万富豪。我们常常在影视剧里看见穿西式礼服,手持文明杖,手拎皮箱的归国华侨,他们带来巨量的财富,在各自家乡修建土楼,围龙屋,洋楼,以及中西合璧的家宅,他们投资办厂,大大促进了国内的工商业发展,推动了社会转型。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骄阳似火,再好的风景俺也不敢久留,站在梅东桥上重新捋了一遍下南洋的历史进程后,俺老人家决定打道回府。

时间指针已经过了下午三点半,惦记着末班车是下午四点,我们已经不敢再耽搁一分钟,匆匆一瞥松口古镇,遗漏了世德堂、爱春楼、元魁塔都没有看,留下了一丝遗憾。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古镇虽然落寞,底气还是有的,松口有直接开往广州、深圳、珠海、汕头的班车,俺乘坐的车子就是松口开往深圳的中巴。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如果有机会,松口古镇俺愿意再来一次。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松口到深圳的中巴车,只是把俺送到梅县县城,还得坐公车回梅州市区。好在梅县县城跟梅州市区挨的很近,来了一部14路公车,一屁股坐到梅州火车站。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昨天半夜抵达梅州,还没来得及拍站房,干脆补拍梅州火车站。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梅州站停靠车次不多,火车站房就像一座综合商贸城,既有超市,也有饭馆。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还是前往售票厅瞧瞧。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售票厅内旅客不多,秩序井然。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梅州站唯一一台取票机竟然瓦塌了,车站工作人员鼓捣了半天没动静,售票厅妹纸扯起嗓子喊人。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梅州站停靠车次不算多。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梅州火车站,地址在梅江区彬芳大道南路的南边尽头,梅坎铁路、广梅汕铁路通过梅州,算是小枢纽站,由于停靠车次偏少,只被评定为三等站。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草草参观之后,准备打道回府,行走在马路边竟然发现天空中高挂着一道彩虹,相当幸运。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路遇某世界500强,已经用过它的宽带,服务最操蛋的一家公司。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站在路边等公车间隙,彩虹依然没有散开,赶紧再打一张,机会难得。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站在路边等公车间隙,彩虹依然没有散开,赶紧再打一张,机会难得。。。

1人点评 收起
  • 两轮驴友 一。望乡电影里的南洋姐,其客人就是华工。 二。当年对华侨搞些招商引资,划一些特区,也可以有现代资本主义的萌牙。 2024-2-22 16:40
发表于 2024-2-14 10:57 56 只看该作者
D4:梅州文化公园、梅州博物馆、入镜庐(黄遵宪故居)、潘桂坊老街、千佛塔、梅州老街
发表于 2024-2-14 11:05 57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八山四水 于 2024-2-14 11:14 编辑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松口古镇之行收获颇丰,就是路走的多了些,晚饭后洗洗刷刷一夜好眠,时间短的旅行相对行程比较紧凑,就是人会累一些。早晨起来,下楼随便找了家早餐店,这玩意儿叫啥名字搞忘了,哪位童鞋科普一哈。配上一杯豆浆、酸奶就算用过早餐了。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迎着清晨第一缕阳光兴高采烈搭上公车来到文化公园,从名字上看文化公园和客家公园听起来很像,艾玛,下车后发现搞错了,也就是说文化公园是误打误撞来咯。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山寨这个名词已经深入瓷器国精髓,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据说银川还有一个门。梅州文化公园的门堪称迷你,大门正前方有一些垃圾,还有很多摆摊的小贩,俺只能从侧面将将影一张作为留念,算是文化公园最大的收获。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以前这里叫做东校场,是封建王朝时代练兵和砍头的地方,现在正建足球文化广场。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既来之,则安之!粤东小城一天中最美的时光莫过于此,绿草茵茵,小溪淙淙,蓝天白云映照下的文化公园显得格外清晰、安逸,疲倦了一天的知了还没能出来蝉鸣,树林里的小鸟已经叽叽喳喳叫个不停,估计早起的虫子被它们捕获了,何不哼上两曲以示庆贺。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小桥流水之间,行人匆匆,大多是老年人,或跳广场舞,或拉二胡,再不济摆摆龙门阵,天下大事,天下大势,天下大是,拢的条是条,块是块,好一派和谐幸福的晚年生活。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广大梅城长大的孩子对这些道具不应该陌生,就是款式少了点。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适逢周末,正是举家出游的好时机,镜头中幸福的小船向着前方进发。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无论东门还是西门,既然来了一趟文化公园,自然要影一张,以示纪念。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梅城的街道普遍不宽,但是收拾的很有秩序,看上去既干净又美观,给人一种小城春秋的意境,反观汕头的街景,只能麻绳穿豆腐,没法提。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搭乘6路公车,两块大洋来到客家公园,下车的时候撇了一眼站牌:华盛顿广场,又一个霸气侧漏的名字,其实就是公车经过某街心转盘,几栋小高层而已,越是小地方越喜欢用硬词。

话说前一阵在乡下给母亲大人办后事,俺老人家在米面油肉采买之余,瞥见一家小瓷砖店,二十平米的样子,但是人家店门口的招牌就把你给吓晕了:XXX建材大市场,俺一边佩服店老板的雄心壮志,也许20年之后人家真的发展成建材大市场;另一边俺又想一个经济普通的小村庄,发展到极致建材市场容量就那么大,要发展成大市场,难啊!  

当然马老师说过,人一定要梦想,万一实现了呢。。。

发表于 2024-2-14 11:54 58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八山四水 于 2024-2-14 13:20 编辑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中国客家博物馆,位于广东梅州,是国内唯一收藏、研究、展示、传承客家文化的专题博物馆,是国内唯一代表客家历史文物和民俗文物研究成果及研究方向的场所,是中华汉民族诸多民系中唯一的民系文化专题博物馆。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这是一口两百年历史的古井,建设博物馆的时候准备填平了事,周边群众不同意,怕破坏风水,后来保留下来,写上饮水思源四个字,倒也符合客家人不忘祖先的家训。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甫入客家公园,镜头中出现著名的达夫楼。这是一座中西合璧的漂亮客家民居“达夫楼”,由毛里求斯华侨黎达夫先生所建。 主楼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占地面积450平方米,楼顶有一座西洋大钟,非常洋气。  

梅州名人廉吏馆设置于达夫楼二楼,内设“梅州名人廉吏事迹展”。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达夫楼隔壁就是客家博物馆主楼,博物馆里头并没有十分珍贵的文物,主要是大量的图文详实介绍客家文化,对于那些没有兴趣的旅行团游客,参观博物馆是一件非常受罪的行程,于是乎排排坐挤在大门口台阶上打发无聊时光。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步入博物馆大门,抬头就瞥见正面墙上一个巨大汉字,这是一个生造字,客家话里头表示“我”的意思,无论是江西、福建、广东客家人,还是海外客家人,口音不同,但是这个字都一样读ai 。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俺从2012年到四川隆昌第一次接触客家人聚居地,然后去过南靖,2013到过赣州、崇义、龙南,长汀,2014年走过龙岩、永定,及至此次的梅州、兴宁,多少了解些客家文化。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本章节将结合客家人五次大迁徙,讲述客家故事。总结起来一句话:客家的迁徙,多属被迫,也可以理解成因为战乱,生存艰难!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第一次客家大迁徙:始于西晋“八王之乱”,持续170多年。

西晋永康元年,发生了“八王之乱”,继而又爆发了人民反晋王朝的斗争,大大动摇了西晋王朝的tong治。这时北方的匈奴、鲜卑、羯、氐等少数民族趁虚而入,各自据地为王,相互争战不休,使中原陷入“五胡乱华”的动荡局面。

西晋灭亡后,中原成了胡人的天下,他们废农田,牧牛羊,虏汉人做奴隶。不堪奴役的汉人大举南迁,他们由中原经河南南阳,进入襄樊,沿汉水入长江迁向湖北、安徽、江苏一带;朝东则由九江到鄱阳湖,或顺赣江进入赣南山区。其前锋已抵达今之梅州大埔,并于东晋义熙九年(即公元413年)以“流民营”为基础设置了义招县。这时,东晋王朝为安置中原移民,专门设立了侨州、郡、县,予以各种优待。

这股潮流此起彼伏,持续170多年,迁移人口达一二百万之众。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第二次客家大迁徙唐朝“安史之乱”,历时90余年。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国势由盛而衰,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加之中原灾荒连年,官府敲榨盘剥,民不聊生,许多城乡烟火断绝,一片萧条。不久,爆发了先后由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农民qi义。起yi军弛骋中原,辗转大江南北十数省。这些地方正是第一次南迁汉民分布的地域。战乱所及,惟有赣南、闽西南和广东东北“堪称乐土”,于是上述各省客家先民的大部分,由江州溯赣江而上,来到今天的赣南、闽西、广东东北的三角地带定居。  

根据客家族谱记载,这时期的移民,避居福建宁化石壁洞者也不少。这就是中原汉人历史上第二次大举迁徙。 这次南迁,延续到唐后的五dai时期,历时90余年。。。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第三次客家大迁徙南宋建立,“客家人”称谓产生。北宋都城开封,于公元112年被金兵攻占后,宋高宗南渡,在临安(今杭州)称帝,建立南宋王朝,随高宗渡江南迁的臣民达百万之众。
  
元人入侵中原后,强占民田,推行nu隶制,处于黄河流域的汉族人民,为躲避战乱,又一次渡江南迁。随后由于元兵向南进逼,赣闽粤交界处,成为宋、元双方攻守的战场。文天祥qi兵抗元,率yi军进抵梅州,客家儿女纷纷从军,转战于闽粤各地,仅松口卓姓家族,就有800多人,“男执干,女甲裳,八千子弟走勤王”。

早先迁入此地的客家人,为寻求安宁的环境,又继续南迁,进入粤东的梅州、惠州一带。因为这时户籍有“主”、“客”之分,移民入籍者皆编入“客籍”,而“客籍人”遂自称为“客家人”。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第四次客家大迁徙反清yun动及移民。 
 
客家第四次迁徙原因有二:一是受满族入主中原的影响。清兵进至福建和广东时,客家节义之士,出面号召群众举义fan清,失败后被迫散居各地。有随郑成功到台湾的;有向粤北、粤中、粤西搬迁的;有的到了广西、湖南、四川。二是客家人口膨胀。赣闽粤边区的客家人,经过200多年的发展,人口大增,而当地山多田少,耕殖所获,不足供应,乃思向外发展。

适逢康熙年间发起“移湖广、填四川”,于是,由中原移居两湖两广的汉民,又大量入川。朱德、大文豪、韩素音的祖先,都是当时由广东、福建迁到四川的客家人。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第五次客家大迁徙太平天国期间的“土客xie斗”。
  
清朝咸丰、同治年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以客家人为基本队伍,辗转征战十余年。天京陷落后,起yi军受到剿杀,百姓纷纷逃匿。在此期间,粤中地区发生了持续12年的土客xie斗。清廷为解决土客之争,特划出台山赤溪地区以安置客家人。动luan使得客家人开始了又一次的大迁徙,分别迁到海南、广西,甚至飘洋过海去谋生。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通过5次大迁徙,民国时期客家人的聚居地基本不再变动,如今梅州被称之为客家祖居地,并非其是客家人最早迁徙抵达的地方,也不是客家人数最多的地方,而是大批海外客家人都是从梅州迁出,或者说从松口古镇坐火轮船过番,如今海外客家人大多到梅州寻祖,所以客都梅州基本上是成立的。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关于客家人到底有多少的问题,近年来通过各种不同口径统计出来,有的说1.3亿,甚至有的说超过2亿。 总之,有的把会说客家话的都算上,有的把客家人占大多数的县,整个县人口都算作客家人,这样就会出现千差万别的结局。

根据俺多年的数据查询,包括在很多文献频繁出现过数据,国内的客家人大约5000w左右,相应的海外客家人大约在2000w-3000w之间,两者相加得出客家人总人口大约在7000w- -8500w,这个数据是比较靠谱的,至于1.3亿,或者2亿的数据,水分太大。。。
发表于 2024-2-14 13:18 59 只看该作者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展厅中摆放着一个大型的腾龙模型,上面写着一幅楹联:纵横九千里,上下五千年!瓷器国的文化或者文明,多有同化以致断裂,惟有客家文化秉持中原迁徙至南方,在南方繁衍生息,全部得到维系和继承,难能可贵。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2013年在龙南,参观关西围屋,看到院子里石磨的木架,当时吃不准客家人的磨架是否都是如此,今天在客家博物馆里终于找到答案:跟龙南的一模一样。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父母亲都是农民出身,俺却从小在国营工厂出生长大,对于这些农具实在是陌生。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这是禾篮,既不是荷兰,也不是河南。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全国各地的织布机大同小异。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墙角的坐栏,也是全国大同小异。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客家人婚嫁场景。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除了精美的花船还有鎏金的梳妆台,衣柜,箱子,这些都是客家女子出嫁时的嫁妆,而男方除了礼金外,基本不给女方其他任何聘礼,这也从侧面反映当时客家妇女地位之低。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恶劣的山区环境以及沉重的封建枷锁,使客家妇女成为迵异于汉民族各系的一个特殊的女性群体。她们凭借一双“天足”, 从唐宋到明清,从长城内外到大江南北,从赣南闽西到粤北岭东,从黄沙古道到山路田埂,无处不是她们艰辛的脚印。她们用涓滴的乳汁哺育着这个多难的民系,她们用勤劳,朴实和智慧延续着千年不衰的客家文明。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等郎妹”,是全国以前客家一种畸型婚俗。年幼女孩嫁到没有男孩家中,苦苦等待婆婆为自己生一个丈夫,长大后配为夫妻。倘若男家没有生男孩,等不到郎,等郎妹长大了,或是招郎,或是外嫁,由男家做主。有的“等郎”夭折了,等郎妹竟被迫与公鸡拜堂行婚礼,守寡一辈子。 

“手拿秧苗嫩稀稀,样得禾黄来充饥,郎子还在摇篮里,样得和他结夫妻”。 这些客家山歌就是她们婚姻生活的真实写照,客家人重男轻女可见一斑。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隔山娶亲是梅州一种特殊婚俗,作为侨乡,大量青年人去南洋谋生,略有积蓄便寄钱回家娶一个女子,代其侍奉双亲、操持家务、做工种田,此婚俗被称“隔山娶亲”,或讥讽“嫁魂魄”,举办婚礼时往往新郎不在家,入门拜堂的时候,抱一只公鸡代替新郎,拜堂成亲。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这也就解答了俺,为何隆昌会有如此多的牌坊。

客家女人的忍辱负重、独守空房,最后换来一座贞节牌坊,让后辈的客家女人周而复始着前人悲催的命运。客家女人跟徽州女人大抵可以惺惺相惜,徽州男人大多在江浙沪一带打拼,三年五载还偶尔回一趟老家,客家男人大多过番出洋,多数人一辈子都没有再回来。  

TPS:四川隆昌县作为湖广填四川的桥头堡,全县超过25万客家人。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勤劳而悲催的客家女人,后背上的小人是他的情郎。。。

发表于 2024-2-14 14:04 60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八山四水 于 2024-2-14 14:05 编辑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客家女是山区生产生活的主角。山区土地贫瘠,山多田少,农获不足于养家计。所以男人成家后多出外谋生,自古有男匠女耕的xi俗,女人在家“輋头岭尾”( 耕种田地),“ 家头教尾”( 教儿育女),“ 灶头锅尾”( 起居饮食), “针头线尾”( 缝补衣服),侍奉翁姑等等无所不事。到了农闲时节为帮补家用往往成群结伴上山帮人割草烧石灰换钱,或做“挑脚夫”。   

清朝嘉庆年关,兴宁有条“盐铺街” 兴盛时挑脚夫有3000余人,当中大多是妇女。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客家女是“男尊女卑”观念的受害者。

清明或重阳祭拜祖宗时,妇女都不能在场,只有在厨下准备饭菜酒肉的份。吃饭时也不能与男子同桌就餐,只能等别人吃饱喝足,然后在厨下默默吃剩下的饭莱。祭事完毕分享祭肉时,只按男丁人头分摊,没有男丁的人家纵有再多的女儿也休想分到丁点祭肉,甚至还要忍受冷嘲热讽。

分家分产同样如此。因此,致使纳妾和休妻现象非常普遍,种种的磨难与不公,很多父母宁愿在女儿刚出生时,便将其溺死也不愿养大成人令其受苦受难,受人冷眼。这种陋xi在民国以前山区相当普遍。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客家妇女服饰。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客家酿豆腐,2013年在龙南已经品尝过。早年客家人远离中原,怀念家乡的饺子,南方缺小麦,只好用豆腐代替。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博物馆上空吊着一架手动抽水机,小时候见的比较多,现在90后,00后就陌生了。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这是一座三围六横的围龙屋模型。

说话间过来一队旅行团,看到围龙屋马上走过来拍照,几位年龄五十岁左右的老兄开腔了:这个楼房在我们福建多的不得了,遍地都是,然后指指点点开始长篇大论。梅州是个小地方,领队导游和博物馆工作人员大多是20多岁的年轻人,他们未必对土楼,围龙屋的差别了解甚多,所以听到这两位老兄一唱一和,都把耳朵竖起来听,包括另外一个广州来的旅行团,也凑来过来听。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从人性的角度说,每个人都有虚荣心,包括俺自己在内,在合适的场合会超负荷的膨胀。于是在这种热闹的场面下,那几位老兄高谈阔论就相当HIGH,在口落悬河又有大量听众的情况下,不知不觉中开始满嘴跑火车,渐渐的得出结论:梅州围龙屋成了福建土楼的简化版。

模型前面聚拢了越来越多的人群,那几位老兄的声调已经提到高八度的境界,眼看着被误导的游客越来越多,俺老人家实在看不下去了,悄悄走了过去,指着模型说,福建土楼是土楼,梅州围龙屋是围龙屋,两者完全不相同,土楼有圆的,也有方的;梅州围龙屋大多是方的,门前有一个椭圆形的半池,跟围龙屋的尾部椭圆形,互相对应。

土楼里的人大多住在外围的圆圈里,围龙屋里的人大多住在围屋中间的杠楼,围龙屋的尾部有一个巨大的化胎,以大斜坡的形势出现,无论是福建土楼,抑或是江西龙南的围屋都跟梅州围龙屋完全不一样,怎么得出梅州围龙屋是福建土楼的简化版?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譬如以福建永定隔壁的广东大埔县为例,展厅中大埔县图片展中,福建土楼,江西围屋,梅州围龙屋,三种形式在大埔统统都有,自己比较一下,看看到底像还是不像。

博物馆里瞬间安静下来,那几位刚才还在头头是道的老兄瞬间就垂下了高昂的头颅,俺老人家不是存心拆台,有的时候信口开河容易说过头话,适当予以纠正完全有必要!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客家人对教育相当重视,考取功名是头等大事,总结起来客家人重文,潮汕人重商。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东江流域和梅江地区很多男子从小被带到南洋海外谋生,家中操办婚亊只能用公鸡代夫与新娘拜堂。男人发达的则另成家室,偶尔寄回些小家用,而绝大多数则飘零异国,客死他乡,留下家乡的“结发之妻” 苦苦守望,终生无缘相见,至死时手里还揣着丈夫寄回的半张残照。

而女人则承担起抚养小孩,赡养公婆,养家糊口的重任。前两年在梅县发现妇女被沉塘的古迹,也就是电影上常见的浸猪笼桥段,妇女长起独守空房,几十年不见夫婿,难免思春,一旦被发现,下场就是族群在祠堂举办家法,女人被沉塘,悲剧是一出接一出,客家妇女的悲催命运就是如此罄竹难书。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梅州的规划图,浦梅铁路、鹰梅铁路、杭广高铁赫然在目。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2013年去赣州,规划沙盘不让拍,还有个胖乎乎的女保安守着,俺老人家不明白了,难道这是国家ji密? 梅州博物馆规划沙盘,连个工作人员都没有,随便拍。。。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