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20015

主题

华南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复制链接] 查看:21279 | 回复:214
发表于 2024-2-15 13:40 81 只看该作者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潘氏南华又庐为十六世祖潘祥初(毓辉)所建,堂内悬有“南华又庐”匾额,题有“光绪三十年”,即1904年竣工。门联为“南华节度,华国文章”,有其典故。 不过当俺抵达的时候,门口楹联则换为:“南天开景运,华夏启文明",依然是嵌字联,气魄上大了不少。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大门木轩棚及梁柱上的雕刻在破四旧破坏的面目全非。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注意看,这个射击口隐蔽吧,假如把墙上彩绘重修描过,估计这个射击口压根不会被发现。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烈日炎炎,根本没有其他游客,除了大门紧闭,右边侧门也紧闭。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镂空石雕透窗。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原来左边的门开着,刚才水井边打水的老兄招呼我们进去。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潘祥初为8个儿子安排好的套间。其实每一堂就已经是一座独立的围屋,而且面积很大,也是采用轴线两侧盖房子的形式。 八个儿子,每一堂都有字,左边四堂分别是中、兴、伊、始。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琉璃花窗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这就是传说中的“天街”。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沿着天街行走,就是过街楼。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宅院后面还有一座大果园,当年的果园围栏竟然也用进口琉璃,真土豪啊。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历经时代变迁,洗净铅华之后,成为今人的杂物堆,俺不由得一声叹息。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作坊杂屋之间的通道也可以称为天街,如果阴天,雨天,一个人走到此处,确实有点瘆的慌,此处可拍恐怖鬼片。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按照某位童鞋观点,挂上灯笼就算开发旅游了,其实南华又庐挂上灯笼依然属于原生态,游客寥寥,门票只是屋子里的人自己收而已,五块大洋便宜的不要不要。。。

发表于 2024-2-15 13:48 82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八山四水 于 2024-2-15 13:59 编辑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兜兜转转来到中堂,板壁上方除了“皓月禅心”的牌匾,还有精美的彩绘和木雕。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据说当年房子的创建人潘祥初很穷,什么杂工、小本生意都做过,刚开始的时候还卖过豆腐,十七岁漂洋过海,到南洋去淘金。他的原配是童养媳,这个童养媳身体很差,晚上睡觉会小便失禁,潘先生对此非常担心。可是当原配的第一个儿子出生以后,他的生意越做越大,钱象洪水一样涌来,要多少有多少,家宅从此兴旺。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客家人对祖先牌位甚为敬重,神龛里早已各就各位。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板壁上保存有各种精美的彩绘。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潘祥初娶了六个妻子,一共生育有八个儿子和四个女儿,所有的子孙非富则贵,直至今日,还是人才辈出。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其一,广州第一人民医院的潘百思是潘祥初的孙子;其二,贵州省原省长林树森的妻子是潘祥初的曾孙;其三,潘祥初的孙子潘毓刚精于化学,世界著名量子化学家,他的5、6个亲兄弟全是博士。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潘毓刚1936年出生于广州,小时候就在“南华又庐”居住,上世纪四十年代迁居湾湾,一九七二年创立了先进的计算夫兰光--康登因子的方法,为崭新的高空化学研究奠定了基础,他曾先后获得联邦德国高级科学家特别奖、全美华人杰出成就奖等重大奖项。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十厅九井顾名思义就是房子多,天井多,并非是十个九个,而是数量非常多。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南华又庐太大,到处跟迷宫一样,俺老人家只好四处乱窜,既然拐到花园就拍花园吧!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这是当年打牌看戏的地方。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鱼乐=娱乐,还是古代人会玩。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花园亭子里到处是精美的柱雕和檐雕,破费了主人不少银子。据说潘祥初从光绪三十年开始,从海外运回了水泥、石灰、玻璃、铁花等上等建材建造此屋,历时18年之久。。。
发表于 2024-2-15 14:17 83 只看该作者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南华又庐尾部没有围龙,只有一个枕屋,屋顶有两座炮楼,所以按标准只能称呼:三堂四横一枕屋。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这是爬到对面山上拍摄的南华又庐俯瞰图,如今有了无人机,根本无需大费周章,按一下按钮,小蜻蜓就帮你搞定,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所言不虚。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顺带说一句,《红色娘子军》并不在海南拍摄。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这就是还未正式进入侨乡村路口的锦华庐,常常有人问俺,围龙屋长啥样? 俺说,你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学校标准足球场,两头是个半圆,中间就是个长方形,基本轮廓就出来咯。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过道廊上方檐雕彩绘,此处的三多,俺老人家试着理解:钱多,人多,读书人多。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当年建房子的钱是用船从南洋运到汕头,然后雇人抬到梅县,也没人知道具体数目,有说十多万大洋的,也有说不止的。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建房子用了18年时间,装修好就已经是二十多年了,光绪30年(即1904年)才完全完工,在建房的过程中,潘祥初先生回来看过一次,房子没有建好就在国外去世了。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大厅的圆柱和卷棚的方柱刚好暗合中国传统的天圆地方,就连柱础也相互迥异。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精美的梁架。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围屋里面到处雕梁画栋,华丽非凡,连墙脚都是由一平米见方的淡雅壁画组成。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兴建房子所用的木头都是经过精挑细选、规格统一的上等木料,从南洋水运过来,而石刻则在潮汕那边订做,雇人挑过来。。。

发表于 2024-2-15 14:38 84 只看该作者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这所房子曾经非常兴盛,人口众多,在最鼎盛的时候,光下人就有一百多。少奶们整天看戏搓麻将,有时候一台麻将三天三夜都停不下来。一个人出去赚钱,养活如此庞大的家族,真不可思议!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这一座三围龙俺好像没找着,不知道在神马地方。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南华又庐是集jun事防御、财势、艺术、人文、休闲于一体的难得的古宅。可惜屋内很多雕画设施都在文ge的时候被破坏了,令人心痛!所有的家私在文ge时都被人搬走了,搬不走的亦已打烂。当时有一张太师椅四条大汉都抬不动,硬是在屋子里给生拆硬砸掉。房门房顶的浮画雕饰缺眼少鼻,几乎没有一处完好,其状惨不忍睹。而大炼钢的时候,房屋里所有的窗枝、铁栏栅统统被拆掉,炼钢去了。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这一座双围龙俺有幸参观过。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侨乡村的围龙屋大体可分为三个建造时期,早期以明嘉靖年间的老祖屋为代表,如老祖屋、兰馨堂、品一公祠等,是客家人大家庭聚居的大型集合式住宅,这些围龙屋虽规模较大,但祖堂窄小,房屋低矮,显得非常拥挤。  

过渡时期以清中叶的上新屋为代表。后期以清代末年的"南华庐"等华侨屋为代表,由于人多田少谋生艰难,当时侨乡村许多人漂洋过海到东南亚及欧美各国谋生,在外事业有成的华侨都遵循落叶归根的传统,回到家乡买田买地建大屋,大多称为某某庐,当地人把它们叫做华侨屋。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花了一个小时半,才算草草转了一圈。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左边的斗门上依次为:长、发、其、祥。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创建人潘祥初有八子四女,八个儿子分居八堂内,则拥有八厅八井(天井),加上上堂、中堂的大厅和中央的天井,这就是所谓 "十厅九井“的来由。南华又庐的设计特点是八个儿子八个家庭,门户-关各家自成一体,互不打扰。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这位老先生貌似为潘祥初的孙子,那么多孙子,只有他留在南华又庐。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南华又庐收费五元门票钱,可是通过旅游局批准的,老人家坐在门口就是等游客前来,可惜来此参观的游客寥寥。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左侧斗门:由礼门。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右侧斗门:路义门,整座建筑俨然一个紫禁城。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此时,南华又庐的大门反倒开了起来,估计有游客前来。为何叫南华又庐,原来在南华又庐对面先建有南华庐,所以此处叫"又庐"。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侨乡村围龙屋很多,不能在南华又庐耽搁太多时间,俺准备前往洋楼瞧瞧。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这是俺站在田埂上回转身拍摄的南华又庐左侧立面图片。。。

发表于 2024-2-15 14:58 85 只看该作者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距离南华又庐不远就是洋楼,一座并未完工的半吊子工程,在蓝天白云映照下,这座屹立于田野之中的洋楼散发出与众不同的光芒。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洋楼又称焕云楼,始建于1927年,一座巴洛克风格的客家围屋,算是中西合璧。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旅印尼华侨潘焕润、潘耀润、潘行润、潘创润四兄弟共同出资兴建,潘焕润又叫潘焕云,所以此楼也称焕云楼。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村里有钱人都进城了,或在南口镇盖房子,穷人和老人困守围龙屋聊以度日,田地里干活的大多为四川人、外省人。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侨乡村潘姓为大姓,门口楹联上又是写着“荥阳世泽,花县家声”,明白无误可以解读为,河南荥阳迁徙过来的潘姓客家后裔,并且在广州花县居住过,后迁徙至南口。  

貌似这户人家把楹联贴反了,对于一向恪守中原家风的客家人来说,有点不应该啊。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精致的窗花,可惜是个半成品。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该楼是模仿新加坡某大舞厅建造的,原设计前面有100米长的花园,里面有游泳池,后面也有一个大花园,四周围着花廊和小屋。个人臆测,兄弟几个在海外发达了,没少出入娱乐场所,就像几年前好多朋友家里都喜欢修个吧台,弄几瓶洋酒镇场面,要的就是这份洋范儿。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正当洋楼大干快上的时候,日本发动侵略战争,侨汇断绝,进口材料也无法运输,导致工程停建。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二楼阳台围栏上还残留着两个大大的:囍字,毕竟是中国人,盖洋楼也要保持些许传统。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相比较起来,洋楼大门处基本轮廓初现,除了没装修,后面的就差强人意了,如果建设完毕,整座楼大小房间超过70间,不会比南华又庐小多少。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顶着夏日骄阳,俺老人家走到田埂上影了一张全景。。。

发表于 2024-2-15 15:20 86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八山四水 于 2024-2-15 15:21 编辑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在洋楼右侧田野中间伫立着一座简易的杠式围龙屋,俺称之为杠楼。
  
假如主人有钱了,发达了,可以在旁边再加两道杠,中间的堂屋可以再加一堂,最后面来一个围龙,修一座花阶(化胎),前边修禾坪,再弄个半池,就成了一座标准的两堂四横一围龙。福建土楼和江西龙南围屋一般要一次性修成,或者至少土围要一次性修成,然后再修内部,而梅州围龙屋不需要如此,可以慢慢来不断扩展,甚至有修双围龙,或者三围的。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田野中央著名的德华楼,貌似已废弃。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如今的土豪更中意于此类洋楼,各种现代化的生活设施一应俱全,采光好,干净,干燥,舒适程度一流,每个人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围龙屋里成长的新一代更是如此。正如同广大车友无限怀念绿皮车,却无法抑制高铁时代的召唤。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路边一座英哲庐,两堂两横一围龙的节奏,屋虽不大却很雅致。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海外华侨遵循落叶归根的传统,事业成功后纷纷返乡买田做大屋,建起一座座的客家民房,从而在小小的侨乡村形成了蔚为壮观的客家建筑群落,如今田地间大量废弃的围龙屋,不知祖先们地下有知,该作何感想?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两堂两横一围龙的小围龙屋。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梅州山多平地少,谋生艰难,清末民初,客家人兴起了下南洋谋生的潮流,侨乡村的许多人也在那个时候选择了背井离乡到东南亚及欧美各国谋生。侨乡村如今全村1.5平方公里,2800余人,旅居海外的华侨却达4000多人,散布在全世界54个国家和地区。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沿着村道继续向前,在毒辣的太阳炙烤下,人不知不觉中懒了下来,这座围龙屋是否为上新屋不置可否,俺没有跑到跟前去看,但是从大门楹联上看,属于潘姓无疑。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接近山脚处,瞥见一座两堂两横一围龙,这算是围龙屋低配版,相当于汽车4S店里的丐版。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沿着田间小路往山脚走,拉近一瞧,原来是鲁国堂,为曾姓人家,住着三四户人家。楹联上书:鲁国世泽,乡相家声,按楹联解读应该祖籍山东。虽说客家根在河洛,但是迁徙范围包括黄河流域的山东、陕西、山西、甘肃等地。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重点来了,鲁国堂隔壁就是著名的南华庐。南华庐是潘祥初的哥哥建造的围龙屋,因为先建叫南华庐,后来潘祥初建的楼只好叫南华又庐,可以理解成又一座南华庐,也就是说南华庐跟南华又庐算是兄弟楼。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毅成公家塾正是由修建“德馨堂”的潘立斋和修建“南华又庐”的潘祥初这叔侄俩联手创办的:2000两白银购地,4000两白银建房,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动工,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就建成了。

有意思的是,那时这叔侄俩还都没修建自家的豪宅呢!有钱回乡先办学堂,正是潘立斋的祖父潘毅成“兴学造就后进之基”的夙愿,所以学堂建好后也便用“毅成公”为这所学堂命了名。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如今是侨乡村委,“世界著名量子化学家”潘毓刚,就是在这所“老校”读到四年级才去湾湾的。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从南口镇走出的华侨中,最有名的当算是潘立斋,他曾经是印尼的著名侨领。

潘立斋是南口潘氏的第十四世传人,幼年时曾住在围龙屋里,他在21岁时独自去了巴达维亚(今雅加达),算是族人中赴海外经商的先行者。后来,潘立斋先是在印尼开办了“增兴公司”,随后又在渔村创立了“万通安记”。 

如今,南口镇上还有座“毅成学校”,它就是当年由潘立斋出资修建的义学。。。

发表于 2024-2-15 16:02 87 只看该作者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我们打着雨伞就热的汗流浃背,躲在树荫下面喝口水歇了歇,而田地中幸苦劳作的外乡人却有条不紊忙活着,俺询问兰馨堂在哪儿? 她们回头说,这里没有兰馨堂,只有德馨堂,向前右拐。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著名的德馨堂:一座由两条“围龙”围成的围龙屋,中央堂屋硬山顶式,二进5开间,正立面为凹式木轩门楼。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想拍摄这种大型围龙屋要寻找到好的拍摄位置,或者用无人机,俺老人家只是玩票,大热的天,只能随便拍当做记录。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德馨堂门口停着一款佳美2.2,这种丰田车马路上已经不多见了。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德馨堂”是印尼华侨潘立斋于1905年始建,1917年全面建成,是一座两堂四横两围龙建筑,房间布局为通廊结构。它利用斜坡,前低后高地建“花头”围龙。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这座宅子也是电影《孝女彩金》拍摄地,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彼时主政粤省的大海同志接见过彩金。 德馨堂被选中作电影中的“彭家小屋”,也就是电影彭彩金的家,无疑这里戏分是最重的,多达好几十场。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香火堂上供奉着“德馨堂开基祖”:潘立斋先生,他是潘氏家族的第十四代祖,是村里第一个“下南洋”闯荡的。

清光绪元年(1875年)21岁的潘立斋只身前往印尼,“游龙出海、山客过番”,发迹后成为印尼侨领,回乡修建“德馨堂”更是引发了潘姓子侄趋之若鹜,“丁满十六出洋”在村里几成风气,而发达后又无不回乡建屋。村里如今保存下来的这些大宅第多是华侨回乡修建,“侨乡村”也因此得名。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潘立斋是谁? 就是村口南华又庐潘祥初的叔叔,潘氏家族在侨乡村的实力可见一斑。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作为一座围龙屋,德馨堂最吸引俺的就是双围龙,两侧横屋5开间,连着的两圈“围龙”内外相通,其中内围13开间,外围27开间。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斜坡样式的花头比起锦华庐精致不少。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如果有记忆的童鞋应该明白,俺在锦华庐这样写过:“化胎”的斜面用作种植花木或用碎石、鹅卵石铺砌,而不用石块或三合土铺平,寓有龙气不会闭塞而化为胎息之意,是全屋的风水宝地。而此时德馨堂的化胎却完全硬化了,估计是后来围龙屋中的居民为了提高居住条件,避免下雨天泥泞,所以为之。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镜头中这件屋子就是整座围龙屋中轴线,在某些围龙屋这间房子会被设置成佛堂之类。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围龙屋每隔二、三十年要翻新一次,谓之"升龙转火"。是客家民俗,修缮祖屋完成后,进行重新请回并安放祖先牌位的祭祀活动,是很隆重的仪式,同一个祖先的宗亲均到场。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而周边的他姓宗族要在前一天先祭祀自己祖先,谓之为囤龙,意思就是把自己的龙先喂饱,就不会被别人祭祀引走。升龙转火时越热闹越好,通常每家都要把亲戚朋友叫上,隆重的可以摆上百桌。仪式结束后,各家各户把祠堂里“转火”带回家去,希望这“龙气”庇佑子孙生生不息。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梅州大多数围龙屋为单围龙,德馨堂比较罕见为双围龙,当然还有少数的三围龙,四围龙,五围龙。 连续几张图片充分展示了德馨堂外围龙的精致。此时此刻,我们来到德馨堂内围龙。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德馨堂依着山势修建于山脚下,整个化胎又高又斜。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在正屋与化胎之间,开一深沟,作为围屋与正屋的分界,其主要作用在于有利排水,以免正屋潮湿。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围龙屋从正门进去,依着顺序一般分为下堂、中堂、上堂。

接下来说化胎,化胎一般在上堂后面,也就是围龙屋的龙脉,如果你理解俺这几句话,就应该知道前高后低是咋回事了。化胎便于采光,雨季排水之为,最重要的是化胎就是龙脉所在,所谓围龙屋就是把龙脉围起来。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看过锦华庐、德馨堂的童鞋,大体应该对梅州围龙屋有直观的认识。虽然龙南围屋,梅州围龙屋在书面语言上都把它们定义为围屋,实际上两者相去甚远,俺个人在帖子里把它们严格区分为:围屋与围龙屋,虽然两者只差一个字,意思完全两样。 在很多游客的游记里头,完全把两者混淆,而且很多游客看了围龙屋也没能说出所以然。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离开德馨堂的时候,在田埂某个角度觅得一张好角度:两堂四横双围龙,德馨堂,再见!

发表于 2024-2-15 16:06 88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八山四水 于 2024-2-15 16:26 编辑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离开德馨堂,回到路口旁边就是兰馨堂,差点被几个外乡人忽悠。
  
据说“兰馨堂”建于明代,是村里修建较早的一座围龙屋,规模不大,中央的祖堂比较窄小,后面的围屋也较为低矮、拥挤。近年新修缮过,只是围屋后面建了些新楼房,感觉上多少破坏了老房子原来的韵味。

兰馨堂本属刘姓,后来刘氏式微,刘德川招了潘姓人(八世)入赘为婿,房子便归了潘姓,不过,过年时,门前挂灯笼,一个写“潘”字,一个写“刘”字。刘姓人现在只有在寺前排的刘氏祖祠“刘屋”边上几幢不大的房子。   

在侨乡村,潘姓是不折不扣的第一姓。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走过某座土楼的院门,远远就瞥见了山墙上写着:向ge命的贫下中农学xi致敬! 当年上山下乡的老三届,你们还怀念当年的美好旧时光吗?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原来院墙内就是著名的绳贻楼:侨乡村缕马来西亚华侨谢足瑞先生出资兴建,始建于1910年,该楼名取自《诗经》:绳其祖武,贻厥孙谋,以绳贻二字教育子孙,既要崇武,以武创业,也要重视谋略方可发展长远。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标准的四道杠。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自在楼原本是火烧楼,如今被修葺一新。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整个侨乡村,潘姓无疑是第一大户,谢家算是除了潘家另一个大户。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宝树流芳也叫谢屋。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此处可以扯点闲篇:当年南华又庐建造位置偏低,谢家的老祖屋宝树堂中轴线正对着南华又庐大门,位置又比它高,对于笃信风水的客家人来说,问题相当严重,后来谢家与潘家发生了不愉快。

为了破这个“煞”,养老闲居的潘立斋(德馨堂主人),成了宗族“叔公头”做主,在宝树堂与南华又庐之间建了一座棺材屋,据说可以破了谢家风水。 结果建造房屋的木匠觉得为了一点小事败了谢家风水未免太过分,于是让棺材屋略略偏了一些,如今谢家依然人财两旺。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农耕社会,血缘、宗族才是最高gan领,不同姓氏之间的争斗才是终极对决,可以因为水源,土地而群起xie斗,客家人在这方面尤甚,大大小小的围龙屋、土楼上木仓眼密布,大多是为了族群xie斗,并非为了抵抗外敌。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诸位童鞋请注意看:其实化胎就是球面体。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顺便扯一下“丁满十六出洋”:孩子少时,在家随母亲生活,入塾读书。到了十六岁左右,则作为“新客”,由常来常往的“水客”带到南洋,在父亲、叔伯或同乡的扶持下当伙计。若干年后回家乡娶亲,度完五十几天的新婚佳期,丢下妻子再到南洋去。出洋者往往在南洋再娶一位妻子,数年甚至数十年不回老家,直到晚年才回故乡养老。

这种情况还算好的,更多的是隔山娶亲,男人出洋赚了些钱后,寄回老家,然后父母帮着娶一门亲,女人直接抱着公鸡拜堂,那才是生不如死的守活寡,有一些夫妻终身未能谋面。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围龙屋动工之前,先要做好“化胎”,再依上堂屋、中堂屋、下堂屋、横屋、围屋、外横屋、外围屋顺序开工,也就是化胎最重要,这里往往蕴藏着风水龙脉,这跟福建土楼、江西龙南围屋也是完全不同套路。所有房屋建完后,再建天井、台阶、禾坪、水沟、围墙、斗门等,同时做阁楼,安楼梯,做装修,绘彩画。

在整个施工过程中,不断要举行隆重的仪式,宴请亲朋,全部工程落成之日,放鞭炮、挂匾,大大热闹一番。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围龙屋中重要部位的尺寸也要由风水术来决定。堂屋的开间以上堂最宽,堂屋房顶的后坡要长于前坡,叫做“拖水”,为讨“后继有人”的口彩。上堂和中堂、下堂的正脊和檐口高度也有一定标准。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不经意间瞥见墙角一个射击孔,火力覆盖范围很大。。。
发表于 2024-2-15 16:41 89 只看该作者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再次瞥见南华又庐,只不过换了一个角度而已。蓝天白云下、青山绿水间,稻子葱绿茁壮,围龙屋蔚为壮观,一片田园风光。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著名的承德楼是潘祥初(南华又庐主人)同父异母弟弟潘展初于1914年所建,坐西南,朝东北,为双层木棚结构。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侨乡村潘姓均来自河南荥阳,迁徙到花县,最后定居于梅县南口。荥阳在哪儿?郑州市荥阳区,侨乡村大多为潘姓,祖先来自荥阳。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承德楼原本开有饭馆,由于前来侨乡村旅游参观人数偏少,如今饭馆早已歇业。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离开承德堂,在田埂处捏了一张五道杠全景图。承德堂正门五座山墙朝前,就是前文说说的五道杠。 据说在梅县桥溪村有一座继善楼,俗称七道杠。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不知不觉中来到下午三点半,花了一整天的时间算是简略扫了一遍侨乡村,假如有童鞋对梅州围龙屋感兴趣,不妨来此看看,绝对大有收获。  

侨乡村门口就是公路,站在路边刚喝了口水,等待梅县到兴宁的中巴车。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从侨乡村上车,12块大洋,一个小时就可以抵达兴宁。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兴宁有两个车站,一个叫902,另一个就搬运大楼。没有来过兴宁的朋友会有点摸不着头脑。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小城兴宁,人口足足一百多万,是梅州辖属最大的城市。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不经意间,路过人民公园。。。

发表于 2024-2-15 18:02 90 只看该作者
D6:兴宁古城、九厅十八井、兴宁-汕头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