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20015

主题

华南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复制链接] 查看:21283 | 回复:214
发表于 2024-2-14 23:43 71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八山四水 于 2024-2-14 23:43 编辑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时间紧,任务重,赶紧奔山顶而去。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行至此处,有人守在台阶处收银子,每个人5块大洋。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地藏阁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著名的“千佛宝殿”,由于寺内僧人皆为尼姑,因此大殿也就没有命名为“大雄宝殿”。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旁边的讲经堂正在进行诵经仪式。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寺庙周边设置了转经筒,看来千佛塔寺还真的属于藏传佛教,那么山脚下那座佛塔也属于藏传佛教就对了,俺起先把它们认为是应景的产物,此处要给予纠正。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转经筒上还刻有六字箴言,准确无误告诉你,这是一座藏传佛教寺庙,不用再怀疑了,俺老人家未能免俗,先转起来。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俺老人家一般进寺庙都不拍照,此处破个例,站在门口影了一张,信徒还很多。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地藏阁里供奉着地藏菩萨。。。

发表于 2024-2-14 23:58 72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八山四水 于 2024-2-15 00:09 编辑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假如跑到此处来就为了看那些全新的寺庙,俺老人家肯定不干,还是直奔主题:千佛塔。千佛塔九层高36米,千佛塔全用花岗岩石砌筑,高9层36米,高耸云天,气势宏伟。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塔基的正面供奉的是大肚子的“弥勒佛”,也就是“未来佛”,待“现在佛”释迦牟尼”那个啥之后,就到他当佛主了。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1991年12月3日,千佛塔正式奠基兴建。1993年2月6日,主塔工程封顶,将千佛铁塔补铸完善,迁入石塔底层保护,并续建三层塔台。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重点来了:真正的千佛塔是一座高达4米的铁塔,塔的四周刻有一千尊佛象,由此而得名。大炼钢铁年间,为了提高钢产量,凡是铁的东西一律需重熔炼钢,千佛塔运到钢厂后,由于体积较大,因此炼钢人员没有办法把它投进熔炉,直到1990年被请回千佛塔寺。

俺忽然想起当年的司母戊大方鼎,于1949年运往湾湾,结果飞机舱门太小,装不进去,方留在大陆,否者此刻应该待在台北故宫。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佛铁塔底座第一层有一面铭文,铭文曰:“敬劝众缘,以乌金铸造千佛塔七层于敬州修慧寺,创塔亭,供养虔,繄归善土,望皇躬玉历千春,瑶图万岁。然愿郡坛□□,□□康平,禾麦丰饶,军民甯□,□雨顺调,□境歌咏。□□□□方隅,次以九宥三涂,□□□乐,亡魂滞魄,咸证人天。□□周围,常隆瞻敬。以大宝八年乙丑岁大吕之月,设斋庆赞。”

丘逢甲在其所作的《南汉敬州修慧寺千佛铁塔歌》中称赞此铭文:“词近尔雅,书亦具体颜平原。”据《金石志》记载,三代之后,刻金多用阳识,此铭文用阴款尤其难得。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从铭文可知,千佛铁塔铸建于南汉大宝八年十二月,即公元965年,距今已有千余年历史。铁塔最初在梅州修慧寺中,后不知何故迁移到齐洲寺内。齐洲寺故址位于今学子大道市艺术学校附近,而修慧寺寺址不详,也有人说齐洲寺即是修慧寺改名而来,难以考证,这两座古寺早已湮没在历史的云烟之中。乾隆初年,嘉应州知州王者辅将千佛铁塔从齐洲寺移至东山岃。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1935年始,由梅县县长彭精一与黄任寰师长将铁塔移于东山岭上,建八角亭保护。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寺庙依着山势修建了假山亭台,据说画面是仿造峨眉山。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原本以为可以登临千佛塔俯瞰梅州城,结果只能让游客在一层逗留。考虑到才5块大洋门票,还要啥自行车?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千佛塔寺门口就是东山中学体育馆,有各路土豪赞助的学校真的非同一般。。。
发表于 2024-2-15 00:31 7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八山四水 于 2024-2-15 00:32 编辑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梅州老街主要指凌风东路、凌风西路、仲元东路、仲元西路、泰康路一带,大多为中西混合的骑楼风格,至今仍然保留着“前门商店后堂做饭、楼上寝室的传统。

离开千佛塔寺,眼看着天色还早,坐车到金利来大街下车,走了5分钟,进入到油罗街。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每到一座陌生城市,但凡有空余时间,俺老人家总是愿意到老街古巷转转,那些市井中的人和景向我们展示了一座城市最真实的一面,也是旅行中最接地气的画面。 行走在油罗街,满眼的骑楼老铺,恍若走在厦门开禾路的赶脚。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油罗街是美食小食汇聚之地,其名源于百年前该地是油罗码头。骑楼下一家专门制作油炸食品的店铺吸引了俺的注意,走近一瞧,妹纸告知,这是梅州著名特产:炸南瓜丝圆。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先把南瓜削皮去籽刨丝,加入炸粉捉成团,下油锅炸至金黄酥脆即可。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南瓜丝圆不贵,一块大洋一个,买了两个尝试,感觉不错。摊子上还有包装好的南瓜丝圆,一包差不多20大洋,俺买了4包带回厦门送人。 大热天还背着这些玩意儿去兴宁,走汕头,老板说,一个月都不会坏。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街面上除了炸南瓜丝圆还有炸芋头丝,藕丝,制作工艺类同。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已经人去楼空的某店。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梅县有一条梅江河,市区以梅江河为界,北边的叫江北,大多为老城区,南边叫江南。江南是新城区,70年代开发的,如今被称为商业旺地。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沿着油罗街向前,经过路口转上去就是中山路。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靠手艺吃饭的人以后会越来越少,人工智能时代,电脑绘图更逼真,成本更低,为这些坚守在时代大变革的手艺人默默点赞,你们已经成为古街老巷的清流,难能可贵的坚守!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行走至此处,一家房产中介店的招牌引起了俺的歧义:人一上岁数就容易老眼昏花,起先以为是林青霞,再一看以为是青楼,仔细看,原来卖房子的。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继续向前,原来还真有一座楼叫林青楼。。。

发表于 2024-2-15 00:44 74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八山四水 于 2024-2-15 00:45 编辑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终于转到凌风西路,西斜的残阳在斑驳的骑楼上拉出了长长的影子,给整条凌风西路撒满了金色的霞光。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行走在凌风西路感觉画风一转很像厦门的大同路。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老街上钟表店很多,真有些担心他们怎么开的下去。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在全民淘宝时代,布店的生存环境相当尴尬。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如果从建筑特色来看,梅州老街的房子真不如松口老街上档次。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街巷边出现了一家渔网店,放眼当下江河湖里头野生鱼极少,除了那些钓客为了自娱自乐之外,假如想靠打渔为生的人日益艰难,自然卖渔网的店铺也愈来愈少。厦门大同路下半段也有几家渔网店,随着旅行的深入,愈发觉得凌风西路跟厦门大同路像孪生姐妹,大抵都是侨乡,都受南洋风格影响。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继续向前,骑楼柱子上方悬挂着一款圆形的发廊转灯,满满的上世纪80年代画风,镶嵌在斑驳的廊柱之上,不经意间成了老街一道怀旧的风景线,述不尽的绵绵旧意。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当年俺很喜欢唱歌,原帖在此处帖了一首《旧情绵绵》作为应景,随着年岁增长,歌已经很少唱,歌词俺也懒得贴了,一句话:曾经的青春年少早已远去,两鬓斑白,老了。。。

发表于 2024-2-15 00:56 75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八山四水 于 2024-2-15 01:15 编辑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逛老街巷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刻意规划路线图,漫无目的的看西洋镜,大抵走到哪儿算哪儿,往往会有意外的发现,比如俺就瞥见了梅州学宫。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梅州学宫又称孔庙、文庙,坐落于梅州城区江北位于梅州市凌风西路南门考院前,建于南宋淳祐元年(1241年),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了。孔庙是当时梅州最高学府,也是教授、学正等古代教育官员聚集生员讲学、宣“圣谕”和“谒圣”的场所。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清末庙内建筑计有:大成殿、明伦堂、文昌殿、崇圣祠、棂星门、东庑、西庑、教谕署、戟门、魁星楼、泮池、拱桥等。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整个学宫基本是2002年新修的,已经失去了参观文物的感觉。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三三两两的附近居民围着学宫快走与慢跑,学宫成了她们锻炼身体的好场所,算是勤学苦练的最好诠释。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既来之,则安之,大成殿还是要扫一眼,否则孔老二该不乐意了。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自从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伊始,历经封建社会几千年,孔老二一直居于江湖地位之先,直至上世纪批林批孔,才算倒了八辈子霉。没成想到了21世纪,摇身一变又成了文化输出的代表人物,据说国外大大小小几百家孔子学院的经费不惜血本,原因是它们由中xuan步直接拨款开支,不接受预审,水深的不得了。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大成殿一侧有一座新修的魁星楼,铁将军把着门,估计一年也难得开一回。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客家人根在河洛,当先民们南迁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生息之地梅州之后,把中原崇文尚儒、重视教育之风气也带到了梅州,把上学求知、教化子女视为客家人的头等大事。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由知州膝元发在程乡县(今梅县区)县城西区创办梅州学宫,内设文庙和明伦堂教授生徒,其时被视为当地最高学府。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离开学宫继续扫街,兜兜转转绕到义化路。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穿过义化街来到凌风东路,第一感觉要比凌风西路干净整洁不少,不少骑楼外立面被修整过。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慢慢悠悠蹬着老款的黄包车巡游在凌风东路,不疾不徐行走着,时间仿佛被凝滞了一般,一股浓郁的民国风范弥漫开来。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梅城是一座安静的粤东小城,虽然说客家人能生,但是大部分人外出搵食,即便是下班高峰期凌风东路也是行人寥寥。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凌风东路07年整修过,时任梅州市一号重金打造的客家风情步行街,可惜人气始终上不来,或许这就是许多四五线城市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兜转到泰康路,街面上画风一转,狭窄的街面上车来车往,两边低矮的骑楼虽然屌丝,但是招牌林立,看上去人气比凌风东路好多了。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话说客家人宗族兴盛和传宗接代的观念特别强,希望多添男丁,家大业大。

俺曾经在赣州跟一位老先生摆龙门阵,扯到客家人能生这个话题,老人家汲了一口茶水,拉开话匣子,悠悠说了这么一句:当年客家人甫抵梅州,为了争夺地盘(生存),用100年功夫就把本地人变成少数民族,客家人成了大多数。

此话题纯属路透社地头闲扯,俺无从考证,不过从侧面证明了客家人能生,多生的宗族观念深入骨髓,否则也不会出现地少人多,不得不四处迁徙!  

西方有句谚语:性格决定命运,在此处体现的淋漓尽致。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当我们再次路过梅州衙门,小心翼翼捏了一张算作全天行程的休止符,忙活了一天,可惜歇歇了。。。

发表于 2024-2-15 09:34 76 只看该作者
D5:梅州桥乡村
发表于 2024-2-15 10:08 77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八山四水 于 2024-2-15 10:11 编辑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小城梅州的第三天,风和日丽,万里无云,清晨的阳光暖暖的照着,宽容的笼罩着万物,一切都显得那么安详、静谧。三日之见,梅州是个安静悠闲、秩序良好的小城,乃度假旅游良好之备选,有机会俺愿意再次踏足梅州,感受梅城的慢生活。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攻略有云,梅州市区可以坐13路车前往侨乡村,结果俺抵达剑英桥下,一看车牌13路行走路线完全跟侨乡村不搭界,应该是改线路了,路边问了些路人,大抵摇摇头,没听说过侨乡村,南口也不知道如何走。 有人提议,坐车到五洲汽车城,估计有车,俺老人家紧赶慢赶来到五洲城,车站保安大手一挥:车站没有去南口的车子,绕到车站后面坐14路去秋云桥。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一路辗转腾挪到了秋云桥,万幸有车子直抵侨乡村,对于梅州这种非旅游热点城市来说,交通是个问题,好在公车加两条腿基本都能抵达,比较起来贵州、云南的古村落就够呛了。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等候良久,搭上9路车三块大洋一口气坐到终点站:南口。终点站下车没有其他乘客,司机师傅原地掉头,一溜烟又把车子开走了,俺老人家瞧着杂草堆里的站牌瞬间傻眼,这是啥地方,传说中的围龙屋在哪儿?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还好路边有户人家,找个村民一问,坐错了,围龙屋在侨乡村,距离此地还有4-5里地。9路车的站牌上写着终点站:南口(侨乡村),如果他不在站牌上标注侨乡村,俺会坐在南口镇路口下车,而不必坐到终点站,俺算是文化人,被有文化给坑了。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一种套路是随着公交车线路原路返回,走到南口镇三岔路口,再折向侨乡村,另一种是干脆来个田园之旅,今天改套路,不扫街,扫农村吧!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既来之,则安之,沿着村道走走,也许会有意外发现,果然才绕过某户人家屋角就发现稻田边一座围龙屋。屋前的泮池,墙埂、禾坪一应俱全,标准的两堂两横一围龙。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围龙屋外侧有一座古井,随着社会稳定,生活安康,围龙屋的防御功能开始下降,不再像土楼、江西龙南围屋那样强调防御,连水井都设置在围龙屋外面,从这个角度说,围龙屋是土楼的简化版倒也说的过去。不过两者的建筑结构实在相去甚远,所以不能下此定论。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甫入宅院,便可瞥见墙角一处斑驳的旗杆石,虽年代久远,斑驳的石柱依然彰显祖先荣耀。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高大的山花下方一块墨绿色的琉璃窗不经意间透出当年曾经的无上荣光。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同为儒林第,这樘窗户未免简陋了些,与黄遵宪的儒林第比较起来相去甚远。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这是一座标准的两进式围龙屋。如果走到底,就可以看见著名的化胎,不过这是一座基本废弃的屋子,人去楼空之后院子芳草萋萋,俺没有走向前一探究竟。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这是一座儒林第,顾名思义祖上有人做官,结合前面的旗杆石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大门口杂草丛生,已然一人多高,看来废弃的时间久亦。伫立门前禾坪,俺喝口水小憩,抬眼一瞧,原来儒林第祖先来自河南颍川(今河南禹州),一般打着颍川郡堂号的就是俺老人家祖先,势必要好好瞧瞧。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登堂入室,从大门口往里数:分别是下堂、上堂。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院墙上还贴着公示栏,原来2013年族人后裔出钱修缮过祖屋,如今也就是个祭祀祖先的祠堂而已。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图中祖厅吊挂的灯笼大有讲究。客家人举凡生育了儿子,就要到祖屋大厅上香并挂一个灯笼,以告慰祖先,香火多了一位传人。如图,表明本屋近年来有十多个男婴出生。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儒林第平日无人居住,也就无人打理,老祖先只好孤零零守护着宅邸慢慢变老。。。
发表于 2024-2-15 10:36 78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八山四水 于 2024-2-15 10:59 编辑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随着村村通工程深入,如今在农村的路好走不少,路边经过一座小型围龙屋:两堂两横的杠楼。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村道旁一户破落人家的围龙屋,禾坪外面的围墙早已坍塌殆尽,禾坪上面杂草丛生,大门屋顶上残破不堪,但是大门处依然大红的方块纸上写着楹联,客家人迁徙之后恪守祖先遗训,追思溯源的根子依然故我。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从残存的院墙围栏看,曾经也是大户人家,只是当下子孙们已经泯然众人矣。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行至村口处,一座正在修建的新式楼房矗立,当下围龙屋长大的新一代,更愿意修筑新式建筑。没办法,谁都希望住的更高档,更舒适。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从门口楹联来看,这座围龙屋应该叫“福泰楼”。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说话间有一台SUV姗姗来迟,由于古村缺乏规范,很多新建房屋未能统一布局,自然驾车者天天都要考科目二。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走了二里多地,终于回到南口镇,当时坐9路车可以在此下车,就不用走冤枉路。不过个人以为,假如不坐错了车,也就拍摄不到儒林第,好坏之间并没有明确定论,有得有失吧!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沿着路边小巷,绕到秀水明山院墙外面,影了一张全景图,这是一座标准的两堂两横一围龙。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攀爬到围墙头,透过围栏缝隙,瞥见这座围龙屋叫:泰岳庐。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南口特产:黄皮豆干。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沿着马路向着侨乡村进发,路边有一家榨油坊人头攒动,俺老人家忍不住停下脚步。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厦门同安也盛产花生,由于富含黄曲霉素,所以不建议榨花生油,不知道梅州的花生是否也富含黄曲霉素?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一位黄衣服大姐提溜着4桶油,准备回家,俺老人家赶紧搭个话茬,大姐头也不回说:榨一斤花生油收三角钱加工费。。。

发表于 2024-2-15 11:16 79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八山四水 于 2024-2-15 11:22 编辑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离开南口镇,前往侨乡村大约有三公里的路程,新修的柏油马路平整,舒适,临近中午时分,马路上人车罕见,又是一个蓝天白云的好天气,就是太阳毒辣了些,晒的我们浑身发烫。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在本帖开篇介绍了土楼,那么来到侨乡村主要就是介绍围龙屋,说话间绿树丛中又瞥见一座围龙屋。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曾经被删除,俺也不知道写了些啥?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原来是著名的锦华庐,屋前的泮池,禾坪,院墙一个不少,相比较而言,福建土楼,江西围屋,泮池大抵没有,或者说只有一少部分有,这就是明显区别,不知道诸位参观过土楼的童鞋注意过这个细节没有?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标准的梅州围龙屋,在半池外面会修建两座小门,小门的方向和围龙屋正门并不在一条中轴线上,主要从风水角度出发,也凸显了客家人低调,隐忍。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换一个角度看,锦华庐与众不同在于,经过小门进入围龙屋院墙,转过身还有一座大门,形成重门结构,所以屋檐匾额上写着:燕报重门,寓意好消息来到,燕子得飞跃两座大门才能进入主人居住的主宅。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这是一座修建于民国15年的锦华庐,如今还有人居住,保护的比较好。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山花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从大门口的楹联来看,楼主来自河南荥阳后裔。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正中间为祠堂,挂着两盏灯,寓意着新添了两位男丁,据说正对着祠堂,左右两边分为两家人居住。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褪色的方块字无法磨灭那个火热的时代,几十年已降,似乎又可以活学活用。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时间彷佛停滞了,行走在回头路上,这样的方块字越来越多,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回到过去,非常魔性。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围龙屋里住的人不多,但是收拾的很干净,俺说要参观一哈,围屋里头的人点点头,随便看吧!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原本这两根梁柱上各有一个龙头,破四旧被毁了,小将们如今正是公园里跳广场舞的主力,公车上针对不让座的小年青拳打脚踢,他们无限的革ming热情就是如此挥霍无度。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天井是我国古代建筑中很喜欢很受欢迎的一种设计,从建筑角度来说主要功用为采光,而从风水角度来说,天井有聚财的作用。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大门木轩棚上各种雕刻被破小将们铲的干干净净。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重点来了,镜头中就是著名的化胎:在围屋与正堂之间有一块半月形空地,称“花头”,或“化胎”。“化胎”的斜面用作种植花木或用碎石、鹅卵石铺砌,而不用石块或三合土铺平,寓有龙气不会闭塞而化为胎息之意,是全屋的风水宝地。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在正屋与化胎之间,开一深沟,作为围屋与正屋的分界,其主要作用在于有利排水,以免正屋潮湿。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那些说梅州围龙屋是福建土楼简化版的言论,就此基本破产。光这个化胎就完全是两种不同理念,从风水的角度说,建设化胎的地方,往往有龙脉,所以把它围起来,这就是最简单的围龙屋来由。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长长的过道廊。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梅州围龙屋除了跟福建土楼建筑构造不同,即便是江西龙南的围屋也相去甚远,建筑结构不同之外,最重要的是龙南围屋没有化胎,没有椭圆形的围龙。所以俺把梅州围屋称之为围龙屋,龙南称围屋,道理缘由此处。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这座围龙屋为潘姓人家,凑巧的是楼主曾经在郑州铁路局工作,如今退休告老还乡,不知道他在河南工作(祖先迁徙地)会有何感想?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亿万人不遵从法律,却无限忠诚于一人。。。

发表于 2024-2-15 12:00 80 只看该作者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离开锦华庐,沿着公路再次向前,然后左拐,才算正式进入侨乡村。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甫入村口就在一座老旧的围龙屋门口遇见一位小超人。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估计很多游客来梅州大抵直奔雁南飞,其实要看围龙屋,侨乡村才是个好地方,在这座500年历史的客家古村落,依然保存了30多座形态各异的围龙屋。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对面山脚下的承德堂,就是标准的五道杠。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循着乡间小道来到南华又庐门前,遇见一位拿着单反的老兄,这位老兄是梅州本地人,开着一部粤M本田车,领着两位妹子,跟俺同时抵达南华又庐,拿着单反在门口影了几分钟,就开车离开了,原本以为他要跟俺一起进去参观。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南华又庐”,也叫做“十厅九井”,建于1904年,是梅州地区最大的客家民居之一,2002年被列入了广东省文保单位。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南华又庐”属于典型的客家围屋结构,房屋外观宏伟,占地一万多平方米,屋内分上、中、下堂,二楼共八堂,左右两侧各四堂,屋背有果园,全屋共有一百一十八间房,大小厅堂几十个,所以称“十厅九井(天井)”。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这些瓷瓶都是当年漂洋过海的洋货。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如今略显破败的房屋当年可是花了18年的时间修建,屋内各堂既可独立又可连体,更有“屋中屋”之称。 当年白崇禧先生慕名参观赞叹不已。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1904年,著名的侨胞潘祥初在海外创业成功,衣锦还乡,在这里建起了这座风格独特的客家民居。 整个侨乡村的历史就是一部客家人下南洋的奋斗史。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注意看,山墙上还有射击口。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客家人不但在外好斗,内部的争斗也是连绵不断的。 客家内部的宗族xie斗非常残酷,大姓欺负小姓,大房欺负小房,部分迁移的客家人,就是宗族xie斗的失败者。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在围屋尾部,两侧建有高大的炮楼,这一点更接近于龙南围屋(龙南围屋四角都建有炮楼),而在梅州的围龙屋里大多没有修建炮楼,大概是南华又庐的主人实在太有钱了,不得不防。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透过栅栏,可以清楚看见四堂,潘祥初总共有八个儿子,所以在建造南华又庐的时候,左右两侧各设四堂。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大门的左右两侧都建有小门,在龙南的围屋门口,绝对找不到这两座小门,连禾坪也没有,同样称围屋,龙南跟梅州差距不小。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这是一口古井,原本在院墙一角,如今围墙已倒,它就暴露在田野郊外。彼时围屋后代来水井边打水,看见俺老人家转着圈子拍“南华又庐”,小声询问俺是否进去参观,问之门票几何,答曰:5块大洋。

梅州:围屋古韵下南洋

南华又庐的创建人潘祥初17岁漂洋过海,到印尼谋生,积累了一笔财富之后,回到渔村与她的族叔合资开办“万通安记”,兼营出口,汇兑与旅店,一时成为渔村有名的钱庄。。。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