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20059

主题

西北

一路向西——西藏佛教图文浅解。。。更新中

[复制链接] 查看:122006 | 回复:199
发表于 2013-2-17 23:13 61 显示全部帖子
sunzhaogang 发表于 2013-2-17 22:47 谢谢楼主赐教~

感谢支持,共同学习!
发表于 2013-2-17 23:40 62 显示全部帖子
经书 (梵文:pushtaka,ka,藏文:po--ti,glegs--bam,dpe--cha)   
金银手抄经书
一路向西——西藏佛教图文浅解。。。更新中
     最早的印度梵文经文是写在或刻在横条贝叶上,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年的《四吠陀》。
贝叶经
一路向西——西藏佛教图文浅解。。。更新中
贝叶经用于印度佛教的整个历史中,与古埃及、希腊和罗马使用的纸莎草经、古代中国使用的竹简及中亚使用的木楔板经相似。在七世纪初期,中国人发明了木版印刷术,已知的最早的汉文木版经文是一卷本的 《金刚经》,其年代为公元868 年。可能在十一世纪期间,藏人首次使用木版印刷在纸上印制木刻版经文。这些经文模仿传统的印度贝叶经,为长型横散页,将散页夹在扁平的木经板之间或用布裹加以保护。每张木刻板都是用阴刻法刻制的。分别着墨,然后将正方形纸张从其上面滚压。纸张是人工制造的,选自“纸树”792带浆的内茎皮,这类纸张从尼泊尔和不丹大量进口。纸边常常染成红色,与西藏宁玛派、萨迦派和噶举派的 “红帽”相符。染成黄边则与 改革派格鲁派的 “黄帽”相符。
     许多神灵及印度和西藏历史上的大师都手持经书作为器物,最常见的是左手持有经文,象征着他们获得圆满后的智慧品性和知识的传承。该经文就是 《般若波罗蜜多经》,是公元二世纪印度伟大的佛教哲学家龙树大师从龙王那里作为“伏藏”获得的。这部原版经文的扩充版本共有十万偈  ,每偈有三十二个梵文字母。中版有二万五千偈,短版有八千偈。还有几个更短的版本,其中最著名的是 《心经》和《金刚经》。还有一个版本只有一百偈,用来背诵。甚至还有一个 “精华”版,只有一个字符 “A”。文殊菩萨和般若波罗蜜神这样的神灵经常手托智慧经文,这类经文常被画成印度佛教贝叶经的形状,白色的短经页夹在两块木经板之间,再用一块彩色丝带捆上。罗汉、印度的班智达和藏族大师们所持的经书常被画成长度更长、式样更为随意的藏式木刻经文的样子。在藏文中,这种经文叫做 “白恰”  。作为佛法的象征,经书也代表佛的语的方面。  
   1 梵文:Daphne cannabina,纸树。  
   2 梵文:shloka,偈。   
   3 藏文:dpe-cha,经书。
  
发表于 2013-2-17 23:41 63 显示全部帖子
济州侠客 发表于 2013-2-17 23:21 好贴!支持顶!

感谢支持!
发表于 2013-2-18 01:30 64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如风飘 于 2013-2-18 01:31 编辑

僧钵 (梵文atra;藏文hung--bzed)      
     释迦牟尼得道后不久,四方的四大天王每人赠他一只僧钵,其中最漂亮的僧钵是用宝石制成的,最朴素的一只是用普通石头制成的,据说,释迦牟尼挑选了最朴素的石钵,也收下了其他三个僧钵。他愤愤地将它们混成一个单色的僧钵,该僧钵足以满足普通托钵僧的需要。根据一些佛教传说的说法,这个石钵是用紫色斑岩或长石做成的。  
     佛教僧人或比丘的传统钵的形状宛如一个倒扣的佛顶肉髻,把佛教的最高果位比作可以直接实现空性的智慧。僧钵一般握在坐姿佛及其弟子僧众的智慧左手中。这只左手常常放在膝盖上,呈禅定印,手中的僧钵表明断灭及修空性的手势。  
一路向西——西藏佛教图文浅解。。。更新中      

      在藏族艺术中,佛教僧钵被画成乌鸦眼睛般的黑色,形状宛如鸡蛋的下半部。在传统上,它被画成铁的深蓝色,钵沿内弯,以防比丘清晨化缘行走时钵内的东西泼洒。寺院戒律规定,佛教僧人应该在前半夜进食,因为化缘得来的食物在印度炎热的日子会很快变质。泥钵或铁钵是为僧人做的,但上乘的僧钵是用铁锡合金制的,经常涂以黑漆。佛陀的僧钵口径处有时绘有小串珍珠或金色珠宝饰。
阿弥陀佛
一路向西——西藏佛教图文浅解。。。更新中    
阿弥陀佛常被画成手托绿松石僧钵,
药师佛
一路向西——西藏佛教图文浅解。。。更新中
而药师佛手捧盈满甘露的僧钵,该僧钵是用青金石颜色的琉璃或绿柱石制成的。
    传统上,僧钵内沿要涂以白色,代表释迦牟尼得道之前吃过的四十九口乳糜。这种白色物质也被看做是酸奶或牛奶,是长寿、生命力和智慧的 “三大甘露”。须弥山也可画在僧钵中间的白色口径上,成为整个宇宙的象征性供物。代表佛、法、僧的三种水果或三块珠宝也可以画在僧钵上。在某位神灵的僧钵里可以看到他的具体器物。  

   梵文 :Vaidurya 琉璃。用铝和钠的硅酸化合物烧制成的釉料,常见的有绿色和金黄色两种,多加在黏土的外层,烧制成缸、盆、砖、瓦等。  

发表于 2013-2-18 01:56 65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如风飘 于 2013-2-18 13:10 编辑

宝箧(梵文:pitaka;藏文:Za--mam--tog,sDe--snod)   
大师班智达和宝箧
一路向西——西藏佛教图文浅解。。。更新中    
在印度信奉佛教的初期,贝叶经在传统上是放在编制的宝箧中,宝箧常被画在印度班智达或藏族学者的身边。宝箧代表佛陀教义的 “精神滋养”,统称为 “三藏” 或“增上三学”  。“三藏”代表佛教教义的三个方面:1)律藏,涉及剃度僧人的道德规范和誓约;2)经藏,包括佛陀有关禅修的口头教法;3)论藏,主要包括智慧的开发。
     在肖像画法上,宝箧被画成椭圆形、圆形或卵形器皿,器皿周边饰有颇具装饰性的箍条和图案。顶部常饰有一个带莲花托的珠 宝,上圆顶饰的丝带。

阿底峡尊者和噶当塔
一路向西——西藏佛教图文浅解。。。更新中
在传统上,在印度大师阿底峡的左右两侧常画有装在宝箧中的经文和一个随圆形的噶当塔。阿底峡于 1042年抵并创建了藏传佛教噶当派  。信奉苯教的朗达玛对佛教短暂的残酷迫害使佛教经历了二百年的衰微,此后,开始了佛教的再次弘传。
    阿底峡与宝箧和噶当塔分别代表着佛陀的身、语、意。
噶当塔
一路向西——西藏佛教图文浅解。。。更新中
噶当塔带有钟形塔基,塔基上有一个带莲花座的涅槃塔,塔上有十三个伞轮。阿底峡因可以使用十三把宝伞而享有盛名,这使他在精神地位上与佛陀齐名。在早期藏族艺术中,阿底峡有时被象征性地画成一部经书,放在宝座上,两侧放有一对拂尘,象征着佛 (宝座)、法(经书)、僧(拂尘)。  
   1梵文:tuipitaka:藏文:sDe-snod gsum,三藏。经、律、、论合称 “三藏”。“藏”是一切佛教的文
   书、教义的储藏之意。佛教的一切圣典都是 “藏文”  
     
   2梵文:trishiksha,藏文hag-pavi bslad-pa,增上三学,三学至上珍宝,胜出凡夫外道之道。增
   上三学为:1)增上戒学;2)增上顶学;3)增上慧学。  
   3 藏文;bKav-gdams-pa,噶当派,藏传佛教后弘期创立的第一个教派。“噶当”,藏语音译,意为佛
   所说的一切显密教语。公元十五世纪,宗喀巴根据噶当派的教义创立了格鲁派,被称为 “新噶当派”,
   原噶当派寺院逐渐改宗格鲁派。  
   4关于西藏佛教再次弘传的开始年代,有不同的说法,实际上应早于公元 1042 年阿底峡进藏。 ,并创建了藏传佛教噶当派 。

发表于 2013-2-18 02:18 66 显示全部帖子

天杖 (梵文 Khakkhara;藏文:vKhar--gsil))   
一路向西——西藏佛教图文浅解。。。更新中    
     佛教受戒僧人的铁制天杖一般握在罗汉和佛陀弟子的右手中,常与左手的僧钵配成一对,象征着断灭和修空性两大标识。天杖有三大功能;1)走路时使用的拐杖;2)发出的金属声响可以恫吓托钵僧沿途遭遇的蛇和其他小动物;3)化缘时托钵僧可来召唤布施者。
    由于僧人经常要噤声,而且戒律也禁止他们和女性说话和抬眼看她们,因此,僧人天杖发出的哗哗声告诉人们他们前来化缘。僧人在屋主门槛前要晃动天杖三次,如是无人应答,要继续晃动五次或七次。若此地依然无人应答,托钵僧会默默地走到第二家。
    据说,天杖复杂的形式象征性地体现了 “三十七道品”。长长的柄杆一般用铁、木或竹制成,杆的上半部常有一个用毡或皮制成的球状杆柄。杆柄上部和下部有三个或六个薄金属箍,象征着“三宝”或“六度”。杆柄下端有一 个铁钩或铁环,是肩扛天杖时所用的皮带附件。天杖的上框架用铁制成,为三叶形椭圆状,内包一座佛塔,第二座塔构成天杖的尖顶饰。三叶形框架一般只有两个相对称的部分。但有时,立体天杖图上会画有四个方向。几个铁环挂在框架较低的弧形处,这样,在晃动天杖时就会发出哗哗的声响。
   据悉,四环象征着普通比丘800或僧人的 “四圣谛”;六环象征着菩萨的 “六度”;八环象征着罗汉尊奉的 “八正道”十二环象征着佛陀摆脱了十二因缘的因缘链。   
    梵文。Bhiksu 佛教称谓。指出家后受过具足戒的男僧        


发表于 2013-2-18 13:10 67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如风飘 于 2013-2-18 13:17 编辑

佛塔 (藏文:mChod--rten)

如来八塔,记述了释迦牟尼的一生。
一路向西——西藏佛教图文浅解。。。更新中    

   佛塔仪表佛的 “意”(法身)并存在他的灵骨。佛塔也是西文红色广目天王、罗汉阿氏多 和黑色双臂怒相多闻天王几个神灵的手持器物。手持佛塔呈白色或金黄色,常插在莲花基座上。在象征意义上,佛塔有一整套的肖像意义,每一个组成部分都代表通往圆满之路的某个具体方面,塔基为称作 “狮座”的多阶方座或勒脚(底座)。“狮座”上有一个塔状半圆形拱顶、一个方形佛龛和带有十三层 “伞轮”的塔尖及莲花伞状顶饰、月牙和太阳圆盘及滴焰。
     
  1 梵文:Abheda,阿氏多,罗汉名。  
  

发表于 2013-2-18 13:16 68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如风飘 于 2013-2-18 13:18 编辑

八大佛塔
   佛陀释迦牟尼圆寂后不久,人们修造了两组八大佛塔。一组被称作 “八大圣地如来塔”,记载了释迦牟尼一生中的的八件大事 。另一组被称作 “八大胜迹塔城”,是其火化后骨灰分藏的八个地方。由于佛教传授到亚洲的不同地区,因此,佛塔也是形状各异。根据藏族传统,要修造八大佛塔以纪念佛陀一生的八个重大事件。
1)   聚莲塔,纪念佛陀降生在蓝毗尼  ,他在此地向四方各走七步,莲花由此盛开。
一路向西——西藏佛教图文浅解。。。更新中
佛出生地蓝毗尼(Lumbini)园蓝毗尼译为「解脱处」,在古拘利国与迦毗罗卫国间(现今尼泊尔南部波陀利耶村),乃善觉王(佛母摩耶夫人之父),为其夫人蓝毗尼所建的花园,佛于此园无忧树下诞生。佛涅盘后约二百年,阿育王与优波堀多尊者,于此巡礼佛陀遗迹,建立佛塔雕凿石柱,柱高约十三公尺,上刻铭文,作为证明此处是大觉世尊所生处。古代高僧法显及玄奘大师,皆曾至此游历,载于《佛国记》、《大唐西域记》,对后世考古学者勘定现址帮助甚大。公元一八九六年,阿育王石柱出土,数十年间,此地渐受到尼泊尔政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重视,开发保护文物、修治古迹,世界各国佛教徒,于此处建立种种风格不同之寺院,为佛弟子朝圣之圣地。


一路向西——西藏佛教图文浅解。。。更新中

发表于 2013-2-18 15:20 69 显示全部帖子
2)   菩提塔或降魔塔,纪念释迦牟尼征服了恶魔及在菩提伽耶的菩提树下修得正果。
一路向西——西藏佛教图文浅解。。。更新中
位于古代摩揭陀国尼连禅河边,现今印度比哈尔(Bihar)省境内。此处著名的圣迹有菩提道树、金刚座及摩诃菩提大塔,世尊即是于菩提树下金刚座上成最正觉。佛涅盘后阿育王最初信奉外道,命人将此菩提树分寸斩截,积聚燃烧祠天,火焰未止,于其中忽生两树,猛火中茂叶含翠,阿育王见异相心生忏悔,以香乳灌溉残根,到日出时树生如初,王生欣庆。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了此相关公案数则。 金刚座为金刚宝所成,经载贤劫千佛皆坐于此而入金刚喻定,为诸佛证道所在,又称「金刚道场」,佛成道时,大地种种震动,唯此金刚座坚固堪能承受。现今所见金刚座相传为阿育王所置红砂岩石板,今人于其上搭金黄色布幔篷架,以示尊贵,也便于信众游客供养。
摩诃菩提大塔,最早亦阿育王所建,遭摧毁,后锡兰王也于此建精舍,回教徒入侵印度时摧毁,现存为十四世纪缅甸国王所重建,公元一八六一年至一八八○年挖掘出后修复,塔高约五十二公尺,雄伟壮观,塔外石栏楯,为巽加王朝时期修造,颇具历史与艺术价值。
发表于 2013-2-18 15:24 70 显示全部帖子
3)   多门塔,纪念佛陀在瓦腊纳本附近斯里那他鹿野苑的 “初转法轮”。
一路向西——西藏佛教图文浅解。。。更新中
佛初转法轮处——鹿野苑(Sarnath)鹿野苑位于古迦尸国波罗奈城,今北印印度教圣地瓦拉那西市北方,又称鹿园,乃远古梵摩达王时,世尊行菩萨道,身现鹿王教化有情之处,此处常有佛及大仙人居住,又称「仙人住处」,五百仙人,曾飞行空中,遇五欲恶缘而堕落,所以又称为「仙人堕处」。
佛初成道,大梵天王劝请佛转法轮,佛观察外道二仙,阿蓝迦兰与郁头蓝弗皆已命终,无得度缘,昔五位随侍,憍陈如等,少尘少垢,薄使利智,堪受妙法,便往化度。
「善来比丘,须发自落,袈裟着身!」五人身上之服,即成三衣袈裟,头发髭须,自然除落,成就沙门威仪,徐步安详,犹如百腊比丘。「苦应知,集当断,灭应证,道当修」,佛为憍陈如尊者,三转四谛十二行法轮,离五欲乐及无益苦行,开示涅盘寂灭、八正圣道中道之行,憍陈如尊者解已,于诸法中远离尘垢得法眼净,佛弟子中得最初解,是为圣首,八万诸天虚空中闻法,亦离尘垢证得初果,地神辗转传唱喜讯至梵天,世尊转妙法轮,增益天众,减损阿修罗众。
佛续为开演,五阴无常、苦、空、无我法教,五比丘漏尽意解,证阿罗汉,世间三宝具足,世尊为佛宝,四圣谛即法宝,五比丘为僧宝。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