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19108

主题

安庆

《卒子走遍安庆》长篇地方文史资料——卒子游记

[复制链接] 查看:348374 | 回复:1156
发表于 2020-7-5 18:14 701 只看该作者

方家墩明朝方明善(方学渐)墓表、华表与墓


第1981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原安庆市方家墩方明善(方学渐)墓表、华表与墓。


    据《桐城桂林方氏家谱》载,明朝的方学渐生前在家族人那里买下莲花山和莲花池(今称莲花湖)。今天卒子介绍的方学渐墓就在莲花山半山腰上。



    方学渐墓,背枕蜿蜒起伏的莲花山,面眺莲花湖,左右有把守水口的鹤形、龟形山之夹峙,在空间布局上自然、风水契合,反映了古代儒家文化中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


    方家墩在明朝时期已经建成一个族人聚居的小村落,方学渐陵墓在莲湖湖北岸的烈马攀鞍山,此处又称莲花山上,也就是现在的枞阳城关小学校园内。



    进入校园,左侧操场边有两根石柱队列耸立,顶端有兽相视,这该是古时陵墓前的华表。其中一根华表已经断裂,中间使用了四块铁片镶嵌其中,使其能够保持原状。


    华表为麻石制,高约五米,宽约四十公分,顶部有兽。华表后约百米是墓表,其墓表丈高有余,高大的石碑立在一只麻石雕刻的石赑(俗称乌龟)的脊背上。



    石刻的碑文经近五百年风雨侵袭,但文字依然清晰可见。明朝皇上封的文林郎江西道监察御史方明善先生墓表(译文)。


    赐进士出生,浙江、江苏盐运都司,兼临时法办走私盐商的审判官,礼部太常少卿,吏部的给事中,翰林院庶常馆学员,阳羹(宜兴人)史孟麟撰写碑文。



    赐进士出生,侍奉皇上议政的官员,太子教官,兼翰林院陪皇上读书的官员,桐城(枞阳人)何如宠,以篆书写碑上方碑额。


    赐进士出生,承德的文教官,户部在山东省管典籍的负责人(从二品),(方明善)孙女婿张秉文书法碑文。



    方学渐(1540—1615年),桐城桂林方氏第十一世祖,字达卿,号本庵。明代桐城人,著名学者。生于明朝嘉靖庚子年(公元1504年)五月十九日,卒于明万历乙卯年(公元1615年)五月十三日,享年七十五岁。


    方公幼读经史,十岁能文。十二岁丧父,将"立品、读书、择友"作为自己座右铭,勤勉奋发,学识过人。公为嘉靖贡生,嘉靖敕封《文林郎江西道监察御史》。


    墓表再向小山上行,有三、四米宽麻石条相叠的台阶通道直抵山顶。台阶入口两侧有碑,左侧一块是《明善公墓重修记》,一块是刻有方氏后人捐款名录的《捐资纪念碑》;右侧一块是《枞阳县重点文物单位》,另一块是方明善墓保护范围碑记。


    长条麻石铺就的台阶有七十级,两侧是方形石质栏杆。墓冢隆起,围以长条麻石;墓圹是青石垒砌,冢后立碑,碑正中楷书阴刻:“明敕封文林郎江西道监察御史明善先生本庵方公之墓” ,为明翰林院编修吴应宾撰题。墓前环以三道花岗岩质弧形拜台。据记载,先生陵墓原占地面积一千多平方米,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实际面积已不到原来的四分之一。



    在安庆名人墓中,方学渐先生墓石料最多,雕刻精美,规模宏大,气势壮观。登及山顶,四周山水、城郭,尽收眼底。墓前是莲花湖,碧波荡漾,左右有白鹤峰、龟山山峰护佑,地势开阔,可览大江东流;


    烈马攀鞍山蜿蜒东去,越莲花湖、接幕旗山连绵不绝;西有沃野、村落镶嵌于山间,枞阳古镇渔歌唱晚。山上,松树挺立,杂草丛生。



    清末马其昶为先生作传,称其“善相墓”,懂堪舆(风水)之术,先生墓址即是自选。方氏子孙笃信,家族的兴旺,是先生墓地风水的灵佑。在明末清初,即买下了陵墓周边的山山水水,依墓结庐,聚族而居,保护陵墓的风水不受侵害。墓西山脚下的“方家墩”,原叫“杨庄”,当是明善先生三子后代聚居而改成了现在的名字。


    方明善先生性情恬淡,最好学习,最尽孝道,最友善,见义必为。虽然长子方大镇为御史,次子方大铉为进士,但他从不炫耀,常常穿着敞开的洗白了的布衣,独自一人在家看书钻研学术,静得好像没有人到过屋里一样。如果有客人来谈性善的道理,他就直话直说,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哪怕是深夜也不感到劳累,一点也不少教诲人。



    方明善先生在主持桐川会馆时期,带头研究学术,四面八方的学者都汇聚在他的旗帜之下,他对同志一视同仁,不问亲疏,有时候别人邀请他做一些不属于会馆一类的事情,他也乐意帮助别人,并且说:“老夫不敢有敷衍之心待人”。


    晚年方明善先生也喜欢钻研医学和占卜学等技术,喜欢与,有养生之道的人交往。一般情况下,他不轻易外出,即便每年有乡间饮酒礼节,邀请他为乡饮大宾,他也是答应出席一次,以后就再也不应邀出席了。唯独会馆聘请他主持事务,从不推辞。当时县内有方明善、赵鸿赐、童自澄,都是以学问高深而闻名的,人称桐川三老(枞阳三老)。

[size=0.83em]DSC_4796.jpg (648.15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2 分钟前 上传





(本篇完)


发表于 2020-7-11 12:23 702 只看该作者

月山梅花洞


第1982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月山梅花洞。


    在安庆境内,有典型卡斯特地形的地下溶洞,过去卒子曾介绍过一些,今天卒子再介绍一处名为“梅花洞”的卡斯特地形溶洞。


    六年前,卒子曾与几位朋友到访这里,并且进入溶洞最深处。梅花洞是一处喀斯特地区地表溶洞,在皖南山区一些石灰岩分布地区比较常见,安庆地区在怀宁县多地都有分面。


    梅花洞是一处深达约八十米的地下溶洞。分上、中、下三层。最下层已经被淤泥堵死。现人能到访的地方约七十八米。



    卡斯特又称“喀斯特”,喀斯特地貌是指石灰岩受水的溶蚀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形成各种地貌,有石芽、石沟、石林、溶洞和地下河等。安庆地区有多处典型的喀斯特奇观。


    亿万年来,地表水在运动过程中对所经过的沉积物或岩石有着重要的侵蚀作用,既包括水动力作用下的碎屑物搬运,又包括水对岩石或沉积物的化学溶蚀作用,还包括碎屑物在搬运过程中的磨蚀作用。喀斯特地貌就是地下水对碳酸盐岩侵蚀作用的结果。


    在水流作用下,形成陡峭的海岸、弯曲的沟壑、高高的冰蚀悬谷、气势磅礴的大峡谷。“滴水穿石”也是水的化学侵蚀作用的写照。


  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梅花洞就是这样的典型。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组成,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后者可溶于水,于是有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这种现象在南斯拉夫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形。


  梅花洞位于怀宁县月山镇大桥村,六年前卒子曾与几位朋友一起探访此地,最终卒子与二位驴友一起下洞深访。梅花洞外围为约有数百平方的大平台,大平台下还有小洞,由小洞垂直下,洞内还有洞。


  由于洞内潮湿黑暗,仅凭个人力量很难完成深访任务。


    梅花洞中层,有一处洞口直径不足一米的上下垂直溶洞口,由于深不见底,到访此地的人都不敢再下去。在洞口有群众系上绿色的塑料绳索,由此再垂直下去,大约三至四米至底部,底部为厚厚的淤泥和动物粪便层。


    再到中层后,有一段平缓的洞穴。这里有发育完整良好的钟乳石,大到直径一米的石柱,小到直径几毫米的石丝,更有造型奇特的龙宫海景、珍禽异兽,惟妙惟肖,巧夺天工。


    梅花洞内没有特别的危险,只是蝙蝠更多。从中层的洞口再向下行时,能够听到洞内的回声悠悠。


    梅花洞系火山爆发后留下的溶洞,洞壁光滑,呈“喇叭状”,垂直而下,深约八十米左右,下洞需要比较大的强度,洞内考察比想象中要险峻、复杂得多。



    据权威机构论证,整个梅花洞深约一百一十四米,呈台阶式,共三层,第一级距洞口八十米,第二级有十米深,第三级有二十四米深,且二、三级洞壁几乎呈九十度垂直状。


    六年前,卒子与小草、老马三人结伴探险梅花洞的过程中,从洞口直至洞底,全过程、全景境进行考察。



  能够进入梅花洞内收获还是非常意外。梅花洞位于怀宁县月山镇大桥村正在开挖石料的半山腰上,已经有数百万年的溶洞。


    梅花洞内曾有大量积水现象。现在的石坑内,已经被淤泥完成堵死。进入洞穴内,里面的空间很大。第三层洞穴内部空间呈现出放射状,走入内部后会发现洞穴通道是向多个方向延伸的,第三层洞穴的高度约一米八左右,洞穴较宽处为二米左右,窄的地方也能达到一米,在洞穴中,感觉相当的压抑。


    第三层的洞壁呈淡灰色,也有部分呈现浅褐色,洞底和壁面有已经干涸的水迹。洞穴壁面有着雪白的碳酸钙晶体,部分区域还呈现出了小小的石笋。


    月山镇的溶洞好几座,有一些些溶洞曾经是作为当地人躲避战乱的庇护所而存在的。



(本篇完)

发表于 2020-7-18 22:18 703 只看该作者

五横桥遗址


第1984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五横桥遗址。


    五横桥位于安庆市宜秀区五横乡五横社居委。五横桥,现已不存,原五横桥已被大水冲走,现在新修建的五横桥是在原桥址兴建的。


   五横乡位于安庆城北,巍巍龙山连绵起伏,秀嶂叠峙,禅音袅袅,与石塘湖、菜籽湖、嬉子湖等水系,构成 “龙山凤水”之地。


    五横乡这块神奇土地上,孕育了状元龙汝言、刘若宰及邓石如、陈独秀、邓艺荪、邓以蜇、宗白华、邓稼先、刘文典、萧谦中、严凤英等一大批文化精英。



    邓石如的故居铁砚山房坐落在宜秀区五横乡白麟坂邓家大屋。安徽已故书法理论家穆孝天先生曾如此描述:“村前那巍峨峻峭的挺秀峰峦,名曰‘麟峰’。


    山下一片形如盘谷的肥沃田野,便是‘白麟坂’。大龙山环抱着它,一条溪水缓缓地从凤凰桥下流过;山上林木蓊郁,山下人烟相望,犹如世外桃源之境。”



    五横乡,因五横桥而来,那么五横,究竟是先有桥,还是先有乡?据了解,过去的五横一带,较为荒凉,开荒的先人们在一条长长的曰公河两岸开垦种地,因为这条曰公河常常发洪水,两岸百姓就在河上架起了木桥,竹桥。


    再到后来,明末天启年间在曰公河不远处的庵凹间建起了源浦寺,有了源浦寺周边百姓常常祈祷,此后百姓将木桥、竹桥基础上,修建了麻石建起的石桥。



    因石桥是由五根并排而建,久而久之,百姓称这座石桥为五横桥,有了这座石桥,才有了后来的五横乡。


    清朝初期,因防逃患源浦寺迁于五横乡五横桥下方。五横桥,在清朝长达二百多年里,历经了多次修缮,成为周边几个村落百姓交通要道。



  源浦寺内建起的月身宝殿里面,供奉着了真大师的肉体金身。了真大师法号心平,俗姓段,篾工出身,祖籍枞阳东乡,四十九岁在源浦寺出家,苦修四十七年,终于在清朝乾隆四十二年成道。


  五横桥,现在已经不存,仅留下五横这个桥名,每每与人聊起五横,首先是那座由五根石条并排组成的石桥,才有今天的五横乡。


(本篇完)

发表于 2020-7-25 13:45 704 只看该作者

百安重建宝胜寺记碑


第1985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与安庆市一江之隔的池州市百安重建宝胜寺记碑。


     池州与安庆一江之隔,历史上曾有一段时间为安庆代管。池州设州置府始于唐朝武德四年,迄今已有近一千四百年的历史。



    百安村座落在龙舒河畔,村子对面有一石山,山上长满了柏树,人称柏岩。孙权之子孙休次子孙楚因宫廷政变,躲入池州的深山之中,在此繁衍了六、七十代人,一千八百年。本文作者卒子是楚公第六十四代后裔。今天卒子介绍的重建宝胜寺记碑也是为纪念石守信之孙孙挺而设立。


    三国后期,孙权子孙宫庭政变后纷纷被杀,唯有孙楚逃出江浙,潜入安徽池州虎林一带,孙楚公到了池州柏岩以后,在现在的百安村生息,这是城有一条龙舒河,这条河河滩很宽,在一片平畈间,古时有一座寺庙,名为宝胜寺。



    宝胜寺在百安村和袋溪方村之间,是著名的宝胜寺。孙氏与当地的曹氏等三姓集资重修宝胜寺,并刻三姓碑记,过去卒子曾经介绍过。


    宝胜寺是在唐文宗李昂(公元809年―840年)时期而建,由杉山高僧所建,当时香火非常旺盛,香客们敬香之时,多在村中住宿,成为皖西南著名寺庙。



    宋朝靖康元年,金兵南下入侵宋朝,一路势如破竹,两次兵临宋都汴梁城下,次年,金兵攻破汴梁,俘虏徽、钦二帝北上,史称靖康之耻。


    金朝令金兵又多次纵兵南侵,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造成中原千万百姓妻离子散,积尸盈野。安徽长江两岸的安庆与池州屡次被金人所杀。



    南宋末年,池州是抗元重地,池州知州赵昂发,为抗击元朝伯颜金兵大军,率领军民,奋力守城,城破之后,全家自尽,后人为其立祠。



    南宋在抗金战线上诞生了很多抗金名将,这其中就有一位著名的抗金英雄孙挺将军。




    宋朝末期,楚公后裔孙挺将军带领池州军民抗击金人。孙挺将军为池州正将军,是宋朝皇帝大将石守信外甥,孙挺将军母亲是石守信小女儿石氏。



    孙挺,为孙权后裔,石守信外甥。原籍富春郡。后驻守安徽池州,出身武将世家,她的父亲和祖父都是武将,其父是跟随石守信南征北战的孙行公(卒子前期已经介绍)。



    南宋战乱之际,金兵趁机南侵,金兵在完颜氏的带领下,攻入安徽,金兵四处抢掠。在金兵北撤时,孙挺将军池州军民进行拦截,两军在长江上激战。


    孙挺将军冒着矢石箭雨,亲自站立在抗金军民阵前为宋军督战,宋军士卒深受鼓舞,打退了金兵多次进攻,使金兵始终不能渡过长江。


    那日,挺公(孙挺)坐在一块大石上,眼看身上被箭族射击流出的浓血染红了战甲。最终因寡不敌众被金兵割下头颅,战死在长江沿岸。




    孙挺将军战死后,乡邑百姓为挺将军用银饰装首葬在宝胜寺。


    相传昔年宝胜寺占地六十余亩,有僧舍三百余间,僧众千人。宝胜寺当年之盛况,可想见矣。今日宝胜寺早已被毁,遗址古迹犹存。




    宝胜寺地处龙舒河河畔,环境清幽,自古往来商人游者,多借宿期间。孙氏重修宝胜寺碑记记载,宝胜寺菩萨金身捐金一百两。当时孙氏八大房头还向宝胜寺菩萨一尊、罗汉二尊共花银八百两。据孙姓重修宝胜寺碑记记载,重修宝胜寺佛殿一所。孙氏在清朝,在池州人丁兴旺,仅为宝胜寺捐银一千两。



    为什么孙氏要重建和重修宝胜寺呢?据了解,历史上自从孙挺将军安葬在宝胜寺后,寺内主持认为坏了寺庙的风水,此后他将墓边挖井一座,这样井水倒侵古墓,孙氏在池州就渐渐衰落,纷纷迁出池州,到了同在的马鞍山、铜陵、芜湖等地。



    孙氏后裔为了将先祖墓保护好,捐重金重建宝胜寺,并赠入田产捐给宝胜寺,这样宝胜寺又将井填埋。清朝晚期,太平军火烧宝胜寺,宝胜寺化为乌有,现仅留下这座重建宝胜寺记碑。



    重建宝胜寺记碑位于池州市贵池区棠溪乡百安村柏岩山脚,在一条长长的河边的土墩上,土墩上长满树木。


    宝胜寺唐大和五年(831年)建,元朝至顺元年(1330年)重修,太平军火烧烧毁,民国间倒塌,现已不存。




    遗址尚存“重建宝胜寺碑记”,碑高2.7米、宽1.2米、厚0.13米。两面刻文,一面为“重建宝胜寺记”,另一面是“檀倍功德之碑”。


    “重建宝胜寺记”横书篆额,文阴刻竖式,下款署:“大元至顺元年时良月吉日当代□□门宗置位”字凡二十一行,全文五百六十余字。



    “檀倍功德之碑”凡行二十三,文七百七十余字。碑文书法方正遒劲,顿宕激昂。此碑为研究佛教文化提供了实物史料,是池州市境内元朝碑记中不可多得的珍品。1988年11月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本篇完)


广告2.jpg (168.47 KB, 下载次数: 0)




发表于 2020-7-26 17:26 705 只看该作者

驾雾葛大屋厅堂“库楼屋”


第1986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驾雾葛大屋厅堂“库楼屋”。


   驾雾村,一个融自然生态与神秘奇幻于一体的美丽村庄,一个深藏于皖西南大山怀抱、天柱山西麓山脚、潜河中上游南岸,隶属潜山县水吼镇的盆地型山区行政村。


    驾雾村俗称“驾雾冲”,因区域地理环境和山川气候多生云雾而得名。


    驾雾地势相对平旷,田园阡陌之间,新旧民居错落有致。老村庄三面青山环围,境内小河曲径东流。向东眺望,古南岳天柱山主峰遥遥在目,潜河程湾大桥一路连通。



    村南有潜山古寨之一的排牙寨,寨顶城墙工事遗迹存留,或可见证历史名村的兴衰起落、烽火烟云。驾雾“三台石”雄踞山腰,造型奇特,凸显大自然鬼斧神功;丛林掩映的“仙姑洞”幽深莫测,别有洞天。


    驾雾葛大屋堂厅“库楼屋”又称葛大屋,位于安庆市潜山市水吼镇驾雾村胜利组。



    葛大屋由顿邱堂一世祖葛氏嫡系后裔建成。


    葛大屋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曾在康熙十九年、四十九年两次为堂内男丁科举进士、知事、乡知而进行修缮“光宗”。



    在葛大屋中厅堂和后厅堂上有“乡评善行”、“齿德养优”两块进士第、大夫第贺匾挂件。


    后厅堂上摆放着十几块葛氏家族世系宗祧关系的列祖列宗牌位。顿邱郡这支房头,迄今传到二十九代。


  葛大屋的塞口墙在当地同类建筑中其特点更加突出。墙壁高五米,面阔近九米;墙面青砖平磨,平雕菱形纹,墙裙绘云雷纹,檐下浮雕斗拱,密密丛丛。



    中厅堂宽大明亮,殿衙式大圆柱六根,柱础鼓形,腹部饰物有花鸟等。


    在砖木构件上皆有苏式彩画与清式“三雕”,样样匠心独运,款款内涵丰富,其中花鸟凤鱼,山水人物雕刻,不无都表现出了主人对美好、吉祥、富庶、幸福的追求,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


  葛大屋南面临近“淹没”、“水碓”二河,北面有数十座小山峦形成背屏,其中有一座为明清两代的葛氏“墓山”与屋体相连。


    建筑以负阴抱阳、背山面水、“坎宅巽门”屋向为基本格局;



    单檐硬山屋顶,覆盖小青瓦,硬山面砌三级马头墙。原整体设计为七间五进,现仅存五间三进,五架梁穿斗式结构;


    在中轴线上布置前厅、中厅、后厅,前低后高,分三级建筑系列,有极强的层次感。通面阔为二十一米六,通进深为三十米四,建筑占地面积约六百五十余平方米。



    穿过第二座天井,再上台阶就到了上堂轩,上堂轩的香案桌上供着祖先的牌位,“天地国亲师”,葛氏先祖牌位醒目,字迹流畅。


    上下堂轩各有两条通向东西两头的巷道,这巷道弯弯曲曲、忽左忽右、忽高忽低、忽露忽掩,如行迷宫。每小栋都有与大门同向的小木阁楼,置身于阁楼,可凭栏远眺天柱景,俯身近听潜水声,有飞檐翘角、嵌花,高耸的风火墙,有通风、采光、排水的大小天井。



    门前的古道外有一长渠,经年不息的清流,流经水井、流经水塘、流进农田,这渠为历代人们吃水、洗菜、洗衣、灌溉、防火,提供了方便。


    此古民居乃葛氏第十九代孙修耀公,用清朝康熙帝所赏赐的金银建造,修耀公一生为人正直,不图名利、舍己为人,邻里有难、慷慨解囊,与人平和、助残育孤,乐善好施、乡评善行。


(本篇完)

发表于 2020-7-27 17:41 706 只看该作者

邓林两棵二级古树


第1987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邓林两棵二级古树。


    古树名木是林木资源中的珍品、绿色“活化石”,是文化的结晶和承载者,是一个地区历史见证和文明的象征。今天卒子介绍的两棵古树,过去在同一地点也介绍过几次。



    安庆古树名木受到安庆市林业局与园林部门高度重视,全面系统地查清了古树名木的资源分布和生长状况,建立了档案,并对古树的生态环境、生长发育状况和保护现状进行了动态监测和管理。


  据资料显示,目前邓林村有古树名木近百株,这些古树名木见证了邓林村数百年的发展历史,古往今来一直为文人墨客所赞叹。



  在邓林村,一株高大的望春花树格外显目,二人合抱才能够将其围起来。“这棵古树距今已有二百七十多年历史,仍傲然挺立,枝繁叶茂。


    古树名木是不可再生资源,邓林村属山区自然村,森林覆盖率极高,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丰富的植物资源和众多古树名木,其中具有百年以上树龄的就有三百多株,最长树龄有五百多年。



  为使古树名木能够得到切实的保护,该村查清古树名木资源总量、种类、分布状况、生长情况,了解掌握古树名木的生态、科研、人文、地理、旅游等方面价值。


    在做好普查工作的基础上,针对现有的古树名木实行科学管护,挂牌保护。邓林村民每年都有植树的良好习惯,每年到了春季,家家户户都要在房前屋后和自家山场种植几十株望春花。那年春天,带着正在上幼儿园的女儿到访这里,现在女儿已经快五年级了。



  邓林村十万株望春花树造就了自然的天然氧吧,成为周边群众游玩的首选,特别是每年三月份望春花盛开季节,村里推出“望春花节”、“千年古树游”等活动,现在到邓林村旅游的客人越来越多。


    白玉兰树在 这片土地田园山坡上到处滋意生长,漫山遍野,早春时节绽放着花朵,傲立枝头,像位身披白纱的少女,亭亭玉立,清爽圣洁。


    一朵朵白玉兰白得胜过那皑皑白雪,丝毫没有人间烟俗的味道,使人见了有一种出尘脱凡的感觉。


    一朵朵白玉兰像一只只洁白无瑕的玉铃在风中摇晃着,侧耳倾听,好似那清脆悦耳的铃声在,风中传送过来。花朵有的含苞欲放,像一枝枝白蜡烛;有的争芳斗艳,花骨朵中散发着浓郁的香味,有的倒挂枝头,有的斜插枝头,有的好像是一对情人在一旁低头窃窃私语,有的像白蝴蝶面对着浩瀚的蓝天振翅欲飞。


   玉兰在安徽分布较广,栽培历史悠久。早在十六世纪,怀宁县石镜乡邓林村海螺山即有很多望春花(即玉兰),以盛产优质辛荑花而驰名中外。清朝康熙寅年(1710年)和民国四年(1915年)《怀宁县志》记载:“海螺山辛荑初春弥望,其用较他产为良,价亦较他产为高。”


  抗日战争前,百年以上的海螺望春花有二千多株,年产干花十三万斤,除供国内药用外,经上海口岸远销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港澳地区。1985年,海螺山尚有百年以上的望春花大树307株,生产干花一万一千斤。现在,该村白玉兰树八百多株,其中年逾百年龄的尚存326株。



(本篇完)


发表于 2020-8-25 20:54 707 只看该作者

谷口野人寨


第1989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县级市)天柱山镇的野人寨。


    野人寨,又名谷口。野人寨在历史上,很难用一个地方来特指,有说是一小镇,也有人说是一处山岭,总之这里依山傍水,古为驿道渡口。



    野人寨地处天柱山山脚一处小山岭,这里翠岭连绵,溪谷环绕,碧坞烟霞,曲径通幽,是天柱山麓风景名胜荟萃之地。


    野人寨,又名谷口。汉朝人把这里称为谷口,是说这里扼制着山谷的门户。谷口改名野寨,缘自宋末刘源兴兵抗元而得名。


    南宋末,江北地区大都沦入元蒙强人手中。据史书记载,刘源字叔清,别号野人,潜山梅城人。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元蒙军队进攻安庆,知府范文虎投降,引起军民极大愤恨。



    元朝至元十四年(1277年)智勇双全的刘源在天柱山倡议起兵,扎营结寨,从谷口到西关,五里一营,十里一堡,兵马往来,不绝于道。刘源与宋安抚史张德兴等联络,屡败元兵,保护了十多万群众免遭蹂躏。




    后因叛徒出卖,致使山寨被攻破,刘源血染沙场。明朝宣宗朱瞻基,为彰显刘源卫国有功,封他为护地大王,并把他当年建寨起兵的地方叫做“野人寨”。


    传说古时这里常有野人出没,伤人害畜,县令用烈酒诱野人入洞,同归于尽,故称这里为“野人寨”,这只是民间神奇的传说已。



    从天柱山东部偏南虎头崖小道上,可能绕行至野人寨。这里北面是磅礴厚重的玉镜山,从西面看,优美的山脊线形似睡美人,当地人称为仰天观音。

[size=0.83em]DSC_4824.jpg (312.91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1 分钟前 上传






    玉镜山南端突出崖石形似虎头,故名虎头崖。又因长年云雾缭绕,亦称白云崖。虎头崖怪石林立、崖奇谷幽,虎头崖古道是祭拜南岳天柱、仙人炼丹圣地之道。


(本篇完)


发表于 2020-9-3 20:18 708 只看该作者

金紫山神驼山与鲤鱼背


第1990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县级市)金紫山神驼山与鲤鱼背。


    金紫山,又称猪头尖,位于潜山市(县级市)官庄镇北部,以林密、松秀、石奇、峰险等自然景观而闻名,主峰老佛顶海拔1539米,是潜山县的最高峰,南与天柱山(1488米)遥相对峙。


    金紫山毗连香山古寺、板仓等自然风景区,与岳西县枯井园自然保护区和舒城县万佛山森林公园毗邻。总面积四十平方公里。


    金紫山又称万佛山,最高峰老佛顶海拔1539米,以山高、峰险、松奇、石怪、瀑多、洞幽、林深、佛真而著称于世。


    金紫山是舒城、潜山、桐城几县交界的山区,在舒城称为万佛山,在安庆潜山县称为金紫山,俗称“猪头尖”。


     金紫山山腰至山顶部分在舒城县,山腰处约三分之一在潜山县,卒子与几位群友在国庆期间,头一天登至山腰处休整,第二天清晨登向山顶,从咚咚岭处向上攀爬,这里依山傍水,这里海拔约1200米左右了。山里怪石嶙峋,奇峰险崖,云海茫茫,远远望去,山在云雾中,人在群山里。



     穿越鲤鱼背、踏过神陀石,这里半山还有一个八角亭。


     让人感觉无比神奇、远眺千里、一览众山小,有绵延的山峰,也有山谷里面皑皑的民居,其实鲤鱼背就是一道山脊,外形酷似“鲤鱼背”。


    手扶着一侧锈迹斑斑的铁栏行走,如履薄冰。两侧是万丈悬崖,眼睛不敢向下望去,只能爬行,胆战心惊。


    沿着石阶继续前行,山道旁奇松怪石随处可见,目不暇接。西南边有一座形似猪头的山峰近在眼前,挺拔突兀,直插云霄,安庆人民称为“猪头尖”。



     山道是一条在山脊上开采的不规则的山路,窄窄的,的确非常危险。据了解,鲤鱼背是金紫山风景区精彩所在。基本上就是在山脊的岩石上行走,视野很好。


    金紫山景区的铁栏杆,走在这样的路上,确是惊险。时而走在尖尖的整块石头顶上,时而攀上陡直的石壁,时而又要转过只容一人侧身通过的山崖。


    金紫山风景区地理位置较偏、不过这里才能看到原始的自然风光,适合喜欢寻清静、另辟蹊径的游客。沿着山路攀登,可见瀑布、奇石、葱郁的植被,快到顶峰的路段特别险,充满了爬山的野趣。



(本篇完)


发表于 2020-9-7 21:36 709 只看该作者

汤畈瀑布与佛光寺遗址


第1991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汤畈瀑布与佛光寺遗址。


    汤畈瀑布与佛光寺遗址位于安庆市太湖县寺前镇乔木寨村与汤畈村交界的山区里。


    汤畈瀑布位于太湖县群山叠翠、绵延起伏的大别山深山中,深藏在在那那个浸润的山峰画廊里的静谧宜人的旖旎家园。数年前,卒子曾拜访此地,一别也有数年。



    汤畈位于太湖县寺前镇的山里,地处大别山南麓,这里是典型的山区,温暖湿润、雨量充沛,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汤畈村处于大别山腹地,境内山高林密,植被幽深。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动植物品种繁多,到此地旅游观光的,无不被她的神奇所震撼,特别留恋于这片大自然。



     在崇山峻岭间,历史上有个寨子叫乔木寨,乔木寨下还有独特的古民居。顺着汤畈村进山的峡谷,迎面是一处人工或是天然的断崖层,流水形成瀑布从上而下,堪是美丽。


     汤畈村有着大别山山寨风情。这里集青山绿水、幽谷曲径、融田园美景、乡村风情、是一处陶冶身心的好地方。再向山顶走,就是著名的太平军乔木寨景点和神奇的传说。



     汤畈瀑布是一处天然的水源地,传说一百多年前太平军在此人马共饮一池水的故事,安庆保卫战后,湘军乘胜追击,太平军残部退守屏风寨、乔木寨等地,最后多数罹难于此。如今,再看看这里清幽的瀑布,看那山清,水碧、林深、石奇,流传着众多的神奇传说。


    汤畈村文化积淀非常深厚。据记载,最早移民此地是江西等地移民,一些老的屋基建筑有数百年历史,这些老心甘民居大多因地势而建,层层延伸、错落有致,充分体现 “天人合一”的建筑观念。



     佛光寺地处大别山中,四面群山环抱,是汤畈村建于明清时期的一幢古寺庙,寺庙早已不存,现如今的佛光寺也是太湖县寺前镇乔木寨村由村民自发捐资于八十年代建成的“佛光寺”的庙宇,寺前镇还专门成立了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由村妇联***章某担任。


    现在的佛光寺,并非建在原佛光寺遗址上。据当地百姓称,原佛光寺建在山上,是一幢单檐皖西南建筑,太平军走时被毁,剩余建筑也在文革中全部毁损。汤畈村与乔木寨村,都是安庆太湖县青山绿水的风水宝地,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沟一壑似乎都浸润着文化。


(本篇完)

发表于 2020-9-9 19:12 710 只看该作者

宣团寺遗址与太平军白泽湖炮台遗址


第1992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宣团寺遗址与太平军白泽湖炮台遗址。


    古时古人称“白泽”,是上古时期的一种瑞兽。白泽湖,是安庆的发源地,这里一望无边的湖泊,与破罡湖、石塘湖相通相连,享“鱼米之乡”之誉久矣。



    白泽湖乡有近七十平方公里,旧时人口众多,“地广、人众、物阜”是安庆市宜秀区之最。  


    白泽湖乡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文化遗址张四墩文化遗址,沈店神墩文化遗址、宣团寺墩商周文化遗址,一砖一瓦浸润着先辈们的智慧之光;见证着祖先们的繁衍生息。



    今天,卒子介绍的宣团寺这一带,古时就是一个很大的土墩,四面环水,中间高高隆起的一块土地,已经有数千年历史,后来建有寺庙,周边百姓祈祷之地。


    白泽湖人杰地灵,钟灵毓秀。长江与之相连、龙山近倚似屏;百年古枫见证沧海桑田,石塘湖畔平添风云之色。


    白泽湖乡位于长江北岸,安庆市东北郊,东临破罡湖、长风港,西接石塘湖,南和迎江区龙狮桥乡相连,交通便捷。   


    古老的宣团寺座落于安庆市宜秀区白泽湖乡。据史料记载,宣团寺始建于南宋度宗咸淳年间(公元1256年),至今有近千年的历史。


    历史上,宣团寺也曾香火鼎盛,香烟袅袅,梵音悠悠,让不少文人墨客为之驻足。在历史无情的车轮碾轧下,宣团寺几经沉浮,最终慢慢的归于沉寂。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该寺更是受到了无情的璀璨,寺院的建筑和文物古迹毁于一旦。


    原始社会时期安庆已有先民生活。周边考古发掘有薛家岗文化同时期的张四墩遗址、沈店神墩遗址及怀宁的孙家城遗址等。白泽湖有一处叫沈店神墩遗址,位于安庆市西北二十六里的白泽湖乡沈店村神墩上。1985、1986年进行发掘考察。从出土器物和地层情况分析,其年代为新石器晚期至春秋战国。从考古发现看,这些古人类遗址大多为氏族聚邑,处在人类文明的萌芽状态,个别氏族聚邑已有了“城”的雏形。


    安庆位于长江中下游,是上游武昌、下游南京之间的咽喉,所以安庆在成为省会之前就已经驻有准省级政治、军事机构。太平天国战争爆发后,安庆政治中心地位受到了巨大冲击。1859到1861年,双方在安庆进行两年多的争夺战,以湘军的胜利而告终。



  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天国时期,安庆保卫战在安庆及周边爆发了,作为连接长江与安庆城的水上重要通道,白泽湖发挥了独特而又重要的作用。



    白泽湖是安庆城与枞阳县之间的交通咽喉,为太平军重要军事布防之一。


    太平军在宣团寺高地使用石料、木料架起炮台阻击清军湘军,并在四周挖壕筑墙,开辟了三条暗道用来运输军火、粮草。现今炮台已毁,但遗迹尚存。


(本篇完)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