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19108

主题

安庆

《卒子走遍安庆》长篇地方文史资料——卒子游记

[复制链接] 查看:348327 | 回复:1156
发表于 2020-4-22 17:14 671 只看该作者

白鹤岗唐朝古井“应梦井”


第1950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天柱山镇白鹤岗唐朝古井“应梦井”。


      潜山市(县级市)天柱山白鹤岗发现一处唐朝古井,当地村民称为“应梦井”。


      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



      据史书及《安庆府志》、《潜山县志》记载,“应梦井”是为应了唐玄宗李隆基之梦所建,在天柱山境内。


      卒子在导游的带领下,在白鹤岗一带,寻遍了山岗,有三口古井,至于“应梦井”到底是哪一座,众说不同。



      经过多方证实与考证,因井旁即道教真源宫遗址,而唐玄宗又笃信道教,加上民间口口相传,据此推定应为“应梦井”。


     “应梦井”井圈由石块砌成,直径约二米,深约十米,四周荆棘丛生。




     “应梦井”位于白鹤岗高处,但常年有水,堪称神奇。实已填实。


    唐明皇, 即唐玄宗李隆基(公元685年-公元762年),唐太宗李世民重孙,生性英明果断,知晓音律,仪表雄伟俊丽。 勤于政事,巩固和发展了唐朝政权,开创了开元盛世。


    在“应梦井”旁边,原有明皇亭,位于安徽省潜山市天柱山麓,为纪念唐明皇和应梦井所建。“应梦井”为石条砌叠而成,一圈一圈,石条与石条之间叠加整齐。


    据史书及《安庆府志》《潜山县志》记载,“应梦井”是为应了唐玄宗李隆基之梦所建,在天柱山境内。旧志载:“唐玄宗常梦游于此,因赐名。”



    唐朝著名词作家王越宾著有《使至灊山》(注:灊山即潜山)“碧坞烟霞昼未开,游人到处尽裴回。凭谁借问岩前叟,曾托吾皇一梦来。”


(本篇完)


发表于 2020-4-23 12:14 672 只看该作者

圣教主座堂钟楼


第1951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小二郎巷的圣教主座堂钟楼。


    圣教主座堂钟楼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小二郎巷,是安庆地区为数极少的哥特式建筑。“圣救主座堂”由原美国圣公会于一九零零年兴建,一九零三年正式落成。是一座有着百年历史的教堂。



    圣教主座堂与钟楼为哥特式建筑,雄伟壮观,整个外形鸟瞰呈十字架状。圣教主座堂钟楼教堂长四十二米多,占地面积约七百余平方。建造时全部用青砖扁砌,石灰勾缝,工艺精湛,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



    一九一零年,圣救主座堂为皖赣教区的主教座堂,陈见真主教(曾任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第一届副***)曾在此坐堂主持牧养工作。



    有人说,一座城市的历史,是通过建筑来诠释的,建筑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对于安庆这座古老的城市、曾经的省会来说,古建筑是历史最好的载体,清末民国时期建筑算得上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页。除了过去卒子已经介绍过的名人故居、教会医院、教堂外,还有大量的清末民国时期建筑。




    圣教主座堂钟楼为仿西式建筑,装修精致、功能区分合理、结构较好,是中国从封建社会走向半殖民地时期的重要建筑之一。圣教主座堂钟楼风格各异,与安庆传统建筑完全不同,却又渐渐融入安庆,体现了安庆多元化建筑风格与独特风貌。圣教主座堂钟楼不但饱含了历史文化底蕴,还代表了安庆中西合璧的时尚。



    老省城安庆在清末民国时期既是皖省主要商埠、政治文化中心,又是交通要道,为通往长江中上游湖北、四川之通道,属于西方势力重点控制的地区。西方传教士为在安徽扩展宗教势力和向中国内地进一步渗透,将安庆作为活动主要城镇。



    圣教主座堂钟楼是典型的中西方建筑技术、风格的融合,这也成为安庆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风貌,安庆因此也被形象地称作是“安徽近代西式建筑的博物馆”。 这些建筑在安徽近代建筑史上有独特的地位,是城市宝贵的历史资源和文化遗产。



    安庆圣救主座堂,位于安庆市迎江区小二郎巷,坐西朝东,为砖石木结构,西洋建筑,雄伟庄严,青砖扁砌,工艺精湛,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其附属建筑有一幢钟楼,四方建筑,高约二十余米,是整个建筑的精华部分。



    据史料记载,清朝光绪二十年(1894年),美国圣公会派华人传教士黄郎斋到安庆传教,并购买二郎巷筹建圣救主座堂。民国三十年(1941年)12月7日安庆圣救主座堂曾经被侵华日军强占。



    “文革”期间,安庆圣救主座堂被安庆鞋厂等企业改建为职工住房。1984年,市政府落实宗教政策,将整个教堂移交给安庆市基督教三自爱国委员会。1995年7月,“圣救主座堂”被安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安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圣教主座堂钟楼钟楼经过重建,恢复了它最初古朴、优雅、宁静的面貌。钟楼的外墙使用了青砖建筑,楼梯采用了木质梯板与扶手。最为核心的作为钟楼标志的那口铜钟,也仿制百年前西式教堂钟,钟面纹路经过特别设计,声音浑厚,回声悠长。


    在这座教堂的附属建筑中,最为独特的就是这座钟楼,卒子在几年前曾使用无人机航拍了它的巍峨雄姿。这座钟楼约有二十余米。作为安庆哥特式建筑之一,它更多的特色是安庆人的骄傲。


(最后一张照片,卒子航拍由张健初老师推荐入选安庆建城800年图片展)


(本篇完)

发表于 2020-4-24 11:28 673 只看该作者

宝山云门石刻与瀑布


第1952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宝山云门石刻与瀑布。


    云门瀑布与石刻位于桐城市龙眠乡宝山村,又称绕云梯冲摩崖石刻,位于凤形、宝山村绕云梯冲,离桐城市区约十里。


    卒子在几年前到访这里,这里是一处称为凤形地的绕云梯冲,东西两山相峙,中有一条狭长山冲,悬崖绝壁上有明朝石刻十多处。九十年代,后修建一座石牌坊,上刻“云门”二字。


    旧名称这里为绕云梯冲摩崖石刻,海拔277米。东西两山相峙,中有一道狭长山冲,峡谷流泉,曲径通幽,竹木葱笼,崖壑幽绝,曾吸引墨客骚人来此揽胜抒怀。



    山冲进口约一米高的崖壁上,镌刻魏碑体“云门”二字。石刻面积约成人巴掌大小。



    向山冲西行约六米的山溪中,横卧一块巨石,上刻魏碑体“龙眠处”三字,可惜卒子未见到真容。再沿山溪前行,拾级而上,西山路旁石壁上,直刻魏碑体“听泉”二字,字体不大,署款仍为“柱老书”。据了解,赵鼎卿名釴一字柱野,又号“八柱野人”,桐城人,明朝嘉靖进士历官刑部主事、太仆寺少卿、佥都御史、贵州巡抚。晚年归里,常邀客或携子遨游山水。“柱老”、“鼎卿”均指赵釴。此石刻为赵釴以“柱老书”题字。


    尚着山溪绕云梯崖,有一条长长的瀑布,古人见此瀑布风景优美,顺山建石梯,取名石梯崖,这条山冲也就叫石梯冲了,石梯冲名由此而来。


    石梯冲崖,实际就是一个山谷断裂层,上下约十多米高,谷底石壁上,横刻隶书“清凉处”三字,因为天气原因,石壁长满青苔。如不细看,很难辨识,每字约二个成人巴掌大小。


    桐城龙眠山是一处集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为一体的风景胜地,其中有处风景,这里的自然风光是一道长五里许的天然峡谷,谷中流泉淙淙、巨石叠叠。绕云梯崖上是一个瀑布飞珠溅玉、披挂而下。沿着崖壁有一条曲折石径,顺着石径可以直攀崖顶。


    绕云梯崖再左上方有瀑布悬流,名“璎珞泉”,据说崖石上,刻有楷书:“璎珞崖”三字,可惜卒子也未见到其真容。“璎珞”即串珠,指瀑流飞珠溅玉。石刻面积不大,款为“鼎卿书”。同为赵釴题字,赵釴字鼎卿,一字柱野。明朝嘉靖十九年(1540年)举乡试第一,二十三年中进士,先在刑部、礼部、吏部任职,其后又迁太仆寺卿,晋佥都御史,任贵州巡抚。


    绕云梯冲峡谷中水气重,容易生出云雾,当从谷底抬头上看时,那石径壁立陡峭,宛如天梯被云雾缭绕。不知哪朝哪代哪位文人雅士将之命名为“绕云梯”,又叫“百步云梯”。


    龙眠山从明朝开始名人辈出,赵釴只是其中之一。赵釴常来这处峡谷,在游历一番后,又顺着绕云梯攀上去,一看那山顶上竟又是一番天地,真是“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他大呼找到了“龙眠真境”,并赋诗一首:“天合群峰胜,山崖百折奇,肯教流水去,不遣世人知。”


    赵釴儿子赵鸿赐也是桐城名儒,只是他一直没做官,而是帮着父亲在家里开堂讲学、建祠祀祖,管理义田、周济亲友。当然也包括陪着父亲野游,并记下他到处题写的诗文佳句,并请人在山壁上刻字永存。


(本篇完)


发表于 2020-4-27 17:34 674 只看该作者

兰溪田家岭宣氏古墓


第1953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兰溪田家岭宣氏古墓。


    几次介绍安庆大龙山田家岭,今天卒子继续介绍田子冲上游的田家岭上的一棺古墓。



    去年早春,卒子再次到访罗岭田子冲一条通向山岭的古道。顺着山溪古路据说一直能通到,对面那条就是上山的路




    还是那条骑起来很带劲的小路,田家岭位于大龙山五横乡兰溪村与杨桥镇牛冲村之间,从五横乡能通过这条小径走到杨桥。



    就在山岭间,有一座古墓,墓已经无法辨析何时修建,从碑的外形看,应该是清朝中期的古墓。


    五横乡田家岭山顶宣氏古墓,如果不被人发现,可能会被永远埋没在深山的杂草丛中。



    通过山岭小路,顺着半山腰一个小径,再翻过一座山岭卒子见到了这座古墓。古墓为石头堆砌而成,杂草丛生,遍布绿苔。整座墓地宽有六米左右,高近三米,背山而建,三层拜台,朝对东南那片蜿蜒的山谷。


    墓碑的正文,最上面为四个字“恩荣”,字自左向右。正中“考”字,墓碑刻有纪年。墓地简单,是安庆地区比较常见的山墓,保存完整。



    在安庆,有宣家花园、宣店村等等地名,作为宣氏后人,宣氏古墓有着不同的意义。


(本篇完)

发表于 2020-5-4 18:14 675 只看该作者

铁林庵


第1954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的铁林庵。


    五一期间,卒子到访安庆市太湖县弥陀镇铁林村,这个曾经太湖县诞生了第一个苏维埃政权铁林支部驻地,有着太多的风景与人文历史。


    铁林村位于弥陀镇西南角,顺着河口蜿蜒数公里才能到达,最高峰是铁林寨主峰,为安徽省太(湖)、宿(松)、湖北省蕲(春)三县之交点,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村落。



    铁林村地处海拔八百余米高的铁林寨东北面,地形由南向北,向东大幅降低,绵延起伏,一条山河贯穿南北,呈一个大扇形状态,斜排地垅榜田居多,这些地垅都是数百年前移民到了这里之后,一点一点囤积而成,土壤以沙质土壤为主,土层较浅,盛产茶叶、板栗等。


    铁林寨山势险峻,海拔八百多米,崇山峻岭,层峦叠嶂,奇峰怪石,山路崎岖。一条长长的山冲十几户人家都姓徐,此地也称徐家冲。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初,铁林寨驻扎过红二十七军,成立了苏维埃政府,建立了山区第一红色支部。



    在通往铁林寨主峰的一条山径上,由当地村民徐先生带卒子见到一座很小很小的铁林庙,那座小庙的建立很有意思。


    早期的移民,入住大山后,对大山怀着无限的崇敬与敬畏。数百年前的某一天,冲里的几个农民合计着在大山崖下建一所土地庙,几人纷纷赞同。



    面前的这座大山,就是如今的铁林寨主峰,顺着这条山路,能够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上,一直攀登到山顶。卒子在五一期间,就是顺着这条现在早已无人攀爬的路线,在悬崖绝壁上到达了铁林寨主峰。能够在大山山崖下建起了一座小小的土地宝殿,是数百年前村民最为朴实的想法。


    那时的村民也是工匠,他们在一个用碎石砌成的小台上用石条和碎石建成了一间小小的土地庙。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小庙被拆除,当地的村民怀着一丝遗憾,在几年后又重建了铁林庵。



    在那个以农耕为主的社会里,这里是湖北省与安徽省交界的地方,村民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在各地都建起了土地庙,这一座小小土地庙,给了当地世代耕作的百姓莫大的安慰。


    铁林庵,实际是当地村民为了社稷而兴建的一座小小的土地庙,庙殿内约四平方米,翘起的飞檐,老庙的圆顶和石框,无不诉说这间小小土地庙的历史。



  现在的铁林庵是一座无人打理的土地庙,庙里供奉着铁林公牌位,是一座供奉着铁林公的土地庙。今年五十多岁的村民徐先生说,这座土地庙很早就有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被拆除,后又重建,留有小部分原庙的遗物。


  卒子简单测量下,这座小小的土地庙长约约二米,径深约一米余,高约一米七左右,三面墙均使用了七十年代河口公社的青砖砌成,石门框是石质,进内部一看,正中位置摆放着一尊铁林公的牌位。


    铁林庵是建在海拔约六百余米的山间,顺着铁林庵再向上行二百余米,就到了铁林寨主峰,铁林寨卒子将在后期再介绍。


(本篇完)



发表于 2020-5-5 13:54 676 只看该作者

和平铁林寨


第1955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的和平铁林寨。

    和平铁林寨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弥陀镇铁林村和平组高山上,海拔约八百余米。所在和平组地理海拔约五百多米。

    和平组,其实就是十几户徐姓为主的村民小范围聚集地,最初是二户农民在上个世纪初铁林寨山凹处种植黄烟,后来渐渐发了财,这才在山腰处磊土砌石围田,繁衍生息下来,西北方向山峰就是铁林寨!


  五月二日下午,卒子与小兄弟二人驱车来到铁林村和平组,在村民热情的簇拥下吃过香肠煲仔饭后,夜宿帐篷;次日上午七点多钟,吃过小米粥后,带着几丝山风,两人在当地村民徐先生的带领下,迎着朝阳,两人进行了长达一天最为艰苦的攀登旅程。


  铁林寨,两面都是悬崖绝壁,徐先生给两人从铁林寨主峰一侧的跑马岗和观音坎下方引路,在一处名为雷打石的地方可以延山脊直接走到山顶,两人在另一条铁林庙小路向铁林寨悬崖攀登上主峰。

  铁林寨位于太湖县城西北部,距离县城一百一十里,西接湖北省的蕲春县,北近太湖县弥陀镇,南连宿松县,是蕲、太、宿三县和安徽与湖北两省交界之地最高的山峰。


    铁林寨在建寨前,这里山势陡峭、道路崎岖,树木茂盛,山上岩石和洞穴很多,易守难攻,这里原居民很少,山上村民百年来开垦了很多山田,铁林寨就在这片土壤上建立起来。最初的铁林寨无人知晓,大致推算最早也就是明末清初时期。

  铁林村在上个世纪属于安徽省安庆市弥陀区河口乡,延河口一直向高山行进,越向高山行,越是山高林密,古时乡人詹姓强人曾扎寨于山顶。


    清朝咸丰(一八五几)年间,安徽巡抚福济率兵围剿安庆各地的太平军所占领地区,相继攻陷六安、霍山、含山、英山、庐江、庐州等地。太平军在安庆受到威胁,此时与捻军联合起来抗清。太平军保卫安庆的战略一个支点就是太湖县,过去卒子多次介绍太平军住扎的山寨。

     

    太平军与捻军在太湖县相继建立了根据地,铁林寨正是三县交界、两省交界的山区间,太平军能够在太、宿、蕲、霍等地自由穿行。

    太平军为什么会选择在铁林村山峰构建山寨,这是因为安庆府与六安州已经是太平军和捻军重建的一个革命根据地,使是太平军守卫庐州与安庆的西部重镇。

  卒子在海拔约六百余米的山间左弯右转,回头能够看到山凹间一处处数百年来村民围着陡坎而建的碎石良田,进入杂树林,这条路显然已经很久没有人再攀登了。

  

  陡峭的巨石与松软的泥土路,在枝繁叶茂的杂树阻栏下,需要延着几乎垂直的山路上攀爬,不过多时我俩就累得气喘嘘嘘,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喝水、再喝水。

  看到仿佛是天空的蓝,攀登走近才又看到是一块巨石,延巨石一侧根本无法行走,两侧皆是悬崖绝壁,再向上穿行,几乎是在困难中看到一片蓝色天空,上去之后,是一条长长的山脊,穿过杉树林再进入松树林,眼前依然是一片巨石的悬崖。

  延着陡峭的大石头攀爬,悬崖绝壁上很多松树枯死倒塌,再向上是一整面墙的大石头。问过徐先生,他说快到寨顶了。小兄弟的水杯中的茶水几乎喝尽,要知道这山顶上基本没有水源。

  延着大石头周边绕行了很久,终于在一片松软的泥土坡上继续攀登到了所谓的“观音坎”,这条路几乎无法通行,需要很强的意志来支撑,小兄弟几次强调返程,在卒子强力挽留下,才又前行至“观音坎”的下方,“观音坎”位于铁林寨山巅下方。

  “观音坎”实际是一面悬崖绝壁,巨大的石头支持起来,再前行翻过一片带刺的荆棘丛,终于看到一条有人行走的山路,问顶铁林寨,这趟从悬崖绝壁攀爬的行程,非常美妙。

  “观音坎”其实是悬崖绝壁是的一个巨石群,俯望山下农田村舍,四周皆是群山环绕。在铁林寨顶,卒子见过四周风景,一切辛苦皆是值得的。

  “上山不容易,下山就更难!卒子带着小兄弟,欣赏过风景后,沿山脊另一条山道下山。接着路过一个叫“跑马岗”的地方。

  “跑马岗”其实就是山顶一块不足十平方米的小平地,一侧是悬崖,在此驱马扬鞭,那简直是玩命,登山最美好莫过在山顶欣赏风景。

    铁林寨顶,是一条长长的山脊,顶部有巨石,能够看到四周数个乡镇和古村落。山顶约有百十个平方米,有小灌木。

    铁林寨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弥陀镇铁林村和长林村交界的一座大山,地处弥陀镇西南角,是蕲(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太(安庆市太湖县)、宿(安庆市宿松县)三县交界之处。铁林寨主峰海拔约八百余米,大约五分之三的山体跨越于长林村,五分之二的山体在铁林村,这是卒子下山后,吃尽了苦头才总结出来的。

    从铁林寨主峰下山,沿着一条山路下行,山间的松树层峦叠翠,好多的分叉路,凭感觉是向右侧绕行到铁林寨,可是一次次右行,我们不知不觉已经绕行了数个山头。再顺着山沟下行,来到数百年前建的一座古寺庙“龙泉庵”,在庵内的师傅指引下,卒子与小兄弟这才真正步入一个可怕而又曲折的归途。

  沿着新建成的龙泉寺背后一条山路,这里村民又称为“马嘴”,从“马嘴”处着半山间的土路,徐先生说只要过五排山头就能到铁林村,绕行五排山头,是卒子当时作出最不正确的一个决定,从龙泉寺绕行山路至铁林村,对于这里熟悉路途的村民都不算是件容易的事情。

  铁林寨山腰处的山泉甘甜,青山叠叠,僻静优雅,在一处名为“大坪”的地方,据说当年是铁林寨山上“长毛”(太平军)在此练兵的地方,在这里可以建屋取水练兵。

  铁林寨下山山脊虽然只有一条主路,但分叉较多,一不留神就会相差很远,想想从五横乡上大龙山,然后从宣店村下来,要从宣店再到五横乡,不是一点点的路。小兄弟爬山经验不足,在迷路后来回转行在了几座山间的山凹中。

    没有了路,按照定位与铁林村的徐先生仅仅只有三百米,而就是这三百米,却无法从任何一个方向靠近。没有路,全是刺,全是坡度极大的山体,绝望一次一次向小兄弟扑来,小兄弟显然已经极不耐烦,身体已经严重脱水,面红耳赤。

    又是一次向山脊上攀爬的过程,如此往返已经好几次了,路过总是一片又一片已经废弃的荒田,饥渴、脱水、炎热、烦躁、绝望,在这个看似很容易的事,终于在这个叫铁林寨的山间发生了。

  

    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卒子与小兄弟终于为那一个不正确之后几次错误的选择买了单,在一条山路顺着坡度向山下行,渴、渴、渴,小兄弟显然已经极度脱水,他基本不相信一杯水能维持生命的一次次忠告,不到下午二点多,他已经把一杯水完全喝尽,剩下的就是满脸通红的中暑表现。

    拔开沿小径一侧的茅草丛,在芭茅丛中走路,卒子付出手指间划出数道口子,一眼望去,无法看到任何一处有人烟痕迹的地方,又要拽住灌木走路,我们俩累得气喘嘘嘘,浑身冒汗。迷路的感觉真的不好,脱水是最大的挑战。

  

  汗水早就湿透了衣衫,在一个山沟中,终于看到了水源,卒子根本顾不得水质,趴在地上吸附着仅有不足巴掌大的淤泥表面的清水,这块水源估计是山上野兽的饮水地,一股浓浓的野兽味。脱下衣服浸透水,放在小兄弟身上,许久之后,才渐渐散去高温和脱水带来中暑的临床表现。

    看看地图,已经到了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上界村,无论如何卒子将带着小兄弟离开这个险地,看着时间我们只有三个小时就会天黑,攀爬了七八个小时,虚弱、脱水、饥饿,无比拉近与天黑赛跑的过程,下山是一片茶园,顺着山路走呀走呀,卒子估计已经下行到海拔约三百米左右的地方,这样算来大致下山下行了五百米。

    下山至一座古石桥,到了长林村的王家边桥头。此时已经五点多,离我们上山已经过去整整十个小时。在一位长林村在广州工作的陈先生帮助下,卒子坐在他摩托车绕行了二十余公里的路才到铁林村取车返程,这是一次卒子走遍安庆二十多年最为坚苦的一次爬山旅程,没有此次坚苦而又困难,又怎会知道走遍安庆的坚信和不易。

(本篇完)

发表于 2020-5-5 14:01 677 只看该作者

和平铁林寨


第1955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的和平铁林寨。

    和平铁林寨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弥陀镇铁林村和平组高山上,海拔约八百余米。所在和平组地理海拔约五百多米。

    和平组,其实就是十几户徐姓为主的村民小范围聚集地,最初是二户农民在上个世纪初铁林寨山凹处种植黄烟,后来渐渐发了财,这才在山腰处磊土砌石围田,繁衍生息下来,西北方向山峰就是铁林寨!


  五月二日下午,卒子与小兄弟二人驱车来到铁林村和平组,在村民热情的簇拥下吃过香肠煲仔饭后,夜宿帐篷;次日上午七点多钟,吃过小米粥后,带着几丝山风,两人在当地村民徐先生的带领下,迎着朝阳,两人进行了长达一天最为艰苦的攀登旅程。


  铁林寨,两面都是悬崖绝壁,徐先生给两人从铁林寨主峰一侧的跑马岗和观音坎下方引路,在一处名为雷打石的地方可以延山脊直接走到山顶,两人在另一条铁林庙小路向铁林寨悬崖攀登上主峰。

  铁林寨位于太湖县城西北部,距离县城一百一十里,西接湖北省的蕲春县,北近太湖县弥陀镇,南连宿松县,是蕲、太、宿三县和安徽与湖北两省交界之地最高的山峰。


    铁林寨在建寨前,这里山势陡峭、道路崎岖,树木茂盛,山上岩石和洞穴很多,易守难攻,这里原居民很少,山上村民百年来开垦了很多山田,铁林寨就在这片土壤上建立起来。最初的铁林寨无人知晓,大致推算最早也就是明末清初时期。

  铁林村在上个世纪属于安徽省安庆市弥陀区河口乡,延河口一直向高山行进,越向高山行,越是山高林密,古时乡人詹姓强人曾扎寨于山顶。


    清朝咸丰(一八五几)年间,安徽巡抚福济率兵围剿安庆各地的太平军所占领地区,相继攻陷六安、霍山、含山、英山、庐江、庐州等地。太平军在安庆受到威胁,此时与捻军联合起来抗清。太平军保卫安庆的战略一个支点就是太湖县,过去卒子多次介绍太平军住扎的山寨。

     

    太平军与捻军在太湖县相继建立了根据地,铁林寨正是三县交界、两省交界的山区间,太平军能够在太、宿、蕲、霍等地自由穿行。

    太平军为什么会选择在铁林村山峰构建山寨,这是因为安庆府与六安州已经是太平军和捻军重建的一个革命根据地,使是太平军守卫庐州与安庆的西部重镇。

  卒子在海拔约六百余米的山间左弯右转,回头能够看到山凹间一处处数百年来村民围着陡坎而建的碎石良田,进入杂树林,这条路显然已经很久没有人再攀登了。

  

  陡峭的巨石与松软的泥土路,在枝繁叶茂的杂树阻栏下,需要延着几乎垂直的山路上攀爬,不过多时我俩就累得气喘嘘嘘,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喝水、再喝水。

  看到仿佛是天空的蓝,攀登走近才又看到是一块巨石,延巨石一侧根本无法行走,两侧皆是悬崖绝壁,再向上穿行,几乎是在困难中看到一片蓝色天空,上去之后,是一条长长的山脊,穿过杉树林再进入松树林,眼前依然是一片巨石的悬崖。

  延着陡峭的大石头攀爬,悬崖绝壁上很多松树枯死倒塌,再向上是一整面墙的大石头。问过徐先生,他说快到寨顶了。小兄弟的水杯中的茶水几乎喝尽,要知道这山顶上基本没有水源。

  延着大石头周边绕行了很久,终于在一片松软的泥土坡上继续攀登到了所谓的“观音坎”,这条路几乎无法通行,需要很强的意志来支撑,小兄弟几次强调返程,在卒子强力挽留下,才又前行至“观音坎”的下方,“观音坎”位于铁林寨山巅下方。

  “观音坎”实际是一面悬崖绝壁,巨大的石头支持起来,再前行翻过一片带刺的荆棘丛,终于看到一条有人行走的山路,问顶铁林寨,这趟从悬崖绝壁攀爬的行程,非常美妙。

  “观音坎”其实是悬崖绝壁是的一个巨石群,俯望山下农田村舍,四周皆是群山环绕。在铁林寨顶,卒子见过四周风景,一切辛苦皆是值得的。

  “上山不容易,下山就更难!卒子带着小兄弟,欣赏过风景后,沿山脊另一条山道下山。接着路过一个叫“跑马岗”的地方。

  “跑马岗”其实就是山顶一块不足十平方米的小平地,一侧是悬崖,在此驱马扬鞭,那简直是玩命,登山最美好莫过在山顶欣赏风景。

    铁林寨顶,是一条长长的山脊,顶部有巨石,能够看到四周数个乡镇和古村落。山顶约有百十个平方米,有小灌木。

    铁林寨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弥陀镇铁林村和长林村交界的一座大山,地处弥陀镇西南角,是蕲(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太(安庆市太湖县)、宿(安庆市宿松县)三县交界之处。铁林寨主峰海拔约八百余米,大约五分之三的山体跨越于长林村,五分之二的山体在铁林村,这是卒子下山后,吃尽了苦头才总结出来的。

    从铁林寨主峰下山,沿着一条山路下行,山间的松树层峦叠翠,好多的分叉路,凭感觉是向右侧绕行到铁林寨,可是一次次右行,我们不知不觉已经绕行了数个山头。再顺着山沟下行,来到数百年前建的一座古寺庙“龙泉庵”,在庵内的师傅指引下,卒子与小兄弟这才真正步入一个可怕而又曲折的归途。

  沿着新建成的龙泉寺背后一条山路,这里村民又称为“马嘴”,从“马嘴”处着半山间的土路,徐先生说只要过五排山头就能到铁林村,绕行五排山头,是卒子当时作出最不正确的一个决定,从龙泉寺绕行山路至铁林村,对于这里熟悉路途的村民都不算是件容易的事情。

  铁林寨山腰处的山泉甘甜,青山叠叠,僻静优雅,在一处名为“大坪”的地方,据说当年是铁林寨山上“长毛”(太平军)在此练兵的地方,在这里可以建屋取水练兵。

  铁林寨下山山脊虽然只有一条主路,但分叉较多,一不留神就会相差很远,想想从五横乡上大龙山,然后从宣店村下来,要从宣店再到五横乡,不是一点点的路。小兄弟爬山经验不足,在迷路后来回转行在了几座山间的山凹中。

    没有了路,按照定位与铁林村的徐先生仅仅只有三百米,而就是这三百米,却无法从任何一个方向靠近。没有路,全是刺,全是坡度极大的山体,绝望一次一次向小兄弟扑来,小兄弟显然已经极不耐烦,身体已经严重脱水,面红耳赤。

    又是一次向山脊上攀爬的过程,如此往返已经好几次了,路过总是一片又一片已经废弃的荒田,饥渴、脱水、炎热、烦躁、绝望,在这个看似很容易的事,终于在这个叫铁林寨的山间发生了。

  

    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卒子与小兄弟终于为那一个不正确之后几次错误的选择买了单,在一条山路顺着坡度向山下行,渴、渴、渴,小兄弟显然已经极度脱水,他基本不相信一杯水能维持生命的一次次忠告,不到下午二点多,他已经把一杯水完全喝尽,剩下的就是满脸通红的中暑表现。

    拔开沿小径一侧的茅草丛,在芭茅丛中走路,卒子付出手指间划出数道口子,一眼望去,无法看到任何一处有人烟痕迹的地方,又要拽住灌木走路,我们俩累得气喘嘘嘘,浑身冒汗。迷路的感觉真的不好,脱水是最大的挑战。

  

  在一个山沟中,终于看到了水源,卒子根本顾不得水质,趴在地上吸附着仅有不足巴掌大的淤泥表面的清水,这块水源估计是山上野兽的饮水地,一股浓浓的野兽味。脱下衣服浸透水,放在小兄弟身上,许久之后,才渐渐散去高温和脱水带来中暑的临床表现。

    看看地图,已经到了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上界村,无论如何卒子将带着小兄弟离开这个险地,看着时间我们只有三个小时就会天黑,攀爬了七八个小时,虚弱、脱水、饥饿,无比拉近与天黑赛跑的过程,下山是一片茶园,顺着山路走呀走呀,卒子估计已经下行到海拔约三百米左右的地方,这样算来大致下山下行了五百米。

    下山至一座古石桥,到了长林村的王家边桥头。此时已经五点多,离我们上山已经过去整整十个小时。在一位长林村在广州工作的陈先生帮助下,卒子坐在他摩托车绕行了二十余公里的路才到铁林村取车返程,这是一次卒子走遍安庆二十多年最为坚苦的一次爬山旅程,没有此次坚苦而又困难,又怎会知道走遍安庆的坚信和不易。

[size=0.83em]DSC_4050.jpg (560.85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1 分钟前 上传




(本篇完)

发表于 2020-5-6 17:29 678 只看该作者

南阳太平山房


第1956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南阳镇太平山房。



    太平山房位于池州市青阳县陵阳乡所村村。数年前,卒子曾与几位驴友骑行摩托车到访此地。




    太平山房建筑呈长方形,坐北朝南。通面阔五开间共一十六米五,进深三大进,共七十一米六,占地面积一千一百七十余平方米。屋内每进以走廊、厢房、天井相属,严谨有致。



    正面是高大门坊,坊作四柱三楼式,正中匾额楷书阴刻“积善流芳”四个径尺大字,枋额间砖塑浮雕的内容为古代戏剧情节,底座是大理石雕的单层须弥座。




    楼顶用磨砖斗拱出挑,翘角凌空,气字轩昂。两侧砌立马头墙,高大墙体与鳞次屋面形成古趣盎然的外观。内部为抬梁式结构,由一百一十六根粗壮的圆柱,顶梁而立,硕大的月梁纵横飞架,彩绘画枋穿插其间,柱础有鼓镜式、素复盆式、青脚式。



    石墙上有精雕细刻的繁花异卉珍禽图案,梁架间有制作雅秀的轩蓬顶。其后进是二层楼阁,楼前有石砌天井,楼基前沿置白色大理石雕栏和石阶,东西两厢置木梯上下楼,根据它的建筑特点和后进两厢嵌镶的乾隆、咸丰间三块碑文记载,太平山房后进系明朝建筑,前二进建于明末清初。



    始为陈氏公堂,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改作学馆,以方便邻近诸郡生童赴金陵乡试途宿,兼作义学。时秋浦县令钟学题赠“聚德堂”额。一九八六年,定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平山房又名“聚德堂”,现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保护单位。原系所村陈氏宗祠,座落在青阳县陵阳镇所村西,背依龙王山。祠堂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族人陈馨(名熙,字孟贤号积善)揖资建造。清朝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改建公堂作学馆,清朝咸丰二年(1852年)扩建前进,成现在规模。



    正门门楼前原有一方高大照壁遮掩大门,取意“关门闭户掩财飞”。正门墙壁为五层四脚牌坊形,顶高十米,斗拱飞檐,坊顶是块“鲤鱼跳龙门”浮雕,下镶嵌一块勒刻“积善流芳”石匾,匾下是砖雕八仙图,神情妙肖。大门门榻上雕刻“双龙戏珠”。石匾和浮雕两侧是“凤落宝地”和“麟吐玉书”山水壁画,整个正墙,白粉涂底,花砖镶边,壁画映带。


    山房为三进六脊砖木结构。每进都有门厅、正厅,两厅之间有廊庑连接,组成四合小院。每进房屋有正脊两个,一二进、二三进间屋脊,构成“工”字形。每进各有一大天井,东西各有两个小天井。二零一三年五月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陵阳镇所村依山傍河,古时以陈氏家族为主,聚族而居,故村庄规模宏大,建筑密集,但由于清末太平天国起义军的破坏和日本侵华战争的摧残,村庄遭到极大破坏。现存一座保存完好的国家级文物——陈氏宗祠“太平山房和三十余栋徽派古民居。

    据了解,《陈氏宗谱》记叙:“村以所名,取五方山峦形势,东木、西金、南火、北水、土居其中,与五行适相符合,有得其所之意。”所村还是值得来看看的。


(本篇完)

发表于 2020-5-8 20:31 679 只看该作者

岱鳌山三贞庵


第1957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原安庆市枞阳县岱鳌山三贞庵。


    数年前,卒子曾拜访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枞阳县岱鳌山三贞庵。



    岱鳌山属于沉积岩,丹霞地貌,此山附近裸露岩石基本为大面积红色砂岩,且比较松散,符合万亿年尺度的外力作用结果,未发现火山岩痕迹,岱鳌确实是海底沉积物,上亿年的历史不起眼的松散红色沙砾岩,上亿年历史,属东海海底沉积。



    岱鳌山,是龙祖神山。传说,东海龙王将一条鳌龙化成了这座山脉。岱鳌山的山石是海底砂石固化而成。留下千古神话传说。


    三贞庵,岱鳌山重要寺庙之一,有着神奇的传说。岱鳌山奇峰罗列、怪石嶙峋,林壑幽美、宛如画境。山的半腰,有一座古庵三贞庵。


    传说,清朝康熙年间,桐城张氏三姐妹为躲避战乱,见此地山水秀美,誓不还家,便结茅而居,建成“小围净土庵”,逢十二强盗惊扰而坚贞不屈,坚守贞节。


    三姐妹相继圆寂后,就地葬于庵旁。当地的父老乡亲为了纪念这三位女子,捐资将“小围净土庵”扩建并更名为“三圣庵”,又名“三贞庵”。



    当时的清朝的宰相、保和殿大学士张廷玉都参加了捐资,他捐白银四十两,并亲自撰写《重修三贞庵记》碑文。从此,三贞庵声名日起,香火旺盛。



    多年前,卒子到访三贞庵时,意在攀爬对面的山顶,无奈此山为野山,没有现成的道路,山坡遍布荆棘,同行的驴友多是些酒肉朋友,他们不愿爬那山坡,所以只能在三贞庵看看当年张廷玉石刻。



    岱鳌山奇峰罗列,怪石嶙峋,林壑幽美,宛如画境。近些年,寺内为圆寂的比丘尼释妙静建起石塔。


    在山的半腰,卒子在三贞庵见到传说中的清朝宰相、保和殿大学士张廷玉亲自撰写《重修三贞庵记》碑文。

   

(本篇完)


发表于 2020-5-10 19:17 680 只看该作者

石库王家嘴猫望石与“狮象把口”


第1958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石库王家嘴猫望石与“狮象把口”。



    每次从洪铺镇路过,或是沿皖河河堤路过时,有两座相对而望的小山,在安庆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带着一丝向往,卒子到访这里,卒子将分两期介绍“狮象把口”这个风水学地理位置。


    皖河,安庆的母亲河,从最上游岳西县、潜山县、太湖县,流入怀宁县,进入安庆市区,进入大观区以后,河道异常宽阔,有了七里湖与八里湖等名称。从怀宁县山间几支小河汇入治塘湖,最后通过今天卒子介绍的“狮象把口”最后流入皖河,再进入长江。


  

    “狮象把口”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洪铺镇石库村的王家嘴,大的地理位置是这里一座高不足百米的狮山与对面的象山把住从冶塘湖流入皖河的风水。


    在石库嘴的入皖河处,一边岸为狮山,一边岸是象山。两岸对峙着两座山头,形若狮象,所以人们称为“狮象把水口”。提起这狮象把口,便发现这里的风水秘密。



    风水学形象的将这里称为“狮象把口”,必岀权贵。事实上,石库村的王家嘴与对面的黄山村象鼻嘴,是相对的两个山头,单纯石库嘴又有两块很奇特的石头,当地人称背猫石与猫望石。


    背猫石与猫望石是石库村王家嘴很奇特的石头,石头并不平整,仿佛大象的皮肤,深褐色,其中背猫石身背处有一处宽三十公分、长二十公分的方形石刻,至于什么用处不详。这两块石头又相望相背,成为石库王家嘴的缩小牌的“狮象把口”。无论这里的风水如何的奇特,归根结底是那数百年来的故事。


    冶塘湖,位于怀宁县洪铺镇境内,环湖皆山,峰岚青霭,惟湖之东南有黄山村之象鼻嘴与石库的狮山相对持,形成狮象把口,口宽百余米,与皖河相通。


    每当夏汛水涨,宰羊抛湖,群鱼涌入,临秋于把口结屏,至冬水枯,鱼翔湖底,丰年可网百吨。湖东北石库村王家嘴,铁渣遍布,经考古调查初定为汉代炼铁遗址,冶塘湖亦由冶炼旧址而得名。


    洪铺镇原叫洪家铺,有一处的小石矶,风景优美山清水秀。皖河在其身旁穿境而过。小石矶的森林、渔场和丰富的铁石矿,自秦朝时期就被官方器重。



    洪铺有一种地方小戏叫“牛灯戏”,是怀宁县民间在洪铺镇的一种戏曲演唱形式,它融合了京剧、越剧、徽调、怀腔诸多剧种的声腔,并且专演唐代名将尉迟恭的故事。每年的春夏夜晚,用黑纸扎水牛一头,燃烛走村串庄表演;牛架系竹木结构,犁耙下面安装四个木轮,牛身由竹片装扎,外面糊纸;颈上挂轭,后拖篾扎的犁耙。所演剧目有《尉迟恭耕田》、《刘秀报马》、《八仙庆寿》、《九世同居》、《孙猴子开路》等,在洪铺镇乃至怀宁境内民间盛传。


  

    皖河自石牌潺潺流出之后,折向东北,经江镇,到达洪铺。洪铺在旧时也是一个古老的集镇,其繁荣程度与怀宁县小市镇不相上下,留下了不少文化遗迹,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金鸡碑,卒子在十余年前已介绍。



    过去卒子并不知晓为什么洪镇这里会有金鸡碑,直到现在才渐渐明白,这个高一米余,宽半米余,由白石刻成的“金鸡社令正直之神位”。


    据《怀宁县志》记载:“金鸡碑的立碑时间最晚应是清朝雍正八年(1730年),或者上到明朝。金鸡碑是戏神碑,是研究我国戏曲史的一项重要资料。”


    卒子判断是当时由怀宁县数乡百姓乘船前要祭拜金鸡碑是戏神碑,然后从“狮象把口”处的数个轮渡小港口通过七里湖入皖河,再到长江之后到全国表演小戏,养家糊口。未完待续!


(本篇完)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