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19108

主题

安庆

《卒子走遍安庆》长篇地方文史资料——卒子游记

[复制链接] 查看:348350 | 回复:1156
发表于 2020-6-1 21:51 691 只看该作者

罗溪汪岩烈士墓


第1971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罗溪汪岩烈士墓。


    七年前,卒子单人单骑来到太湖县寺前镇罗溪村,找了好半天,才问得一位老乡汪岩墓位置。


    沿着蜿蜒的山路,卒子在下午六点钟天即将黑黑时,来到位于原罗溪乡汪岩烈士陵园,透过蒙蒙的太阳落山的余晖,卒子久久站立在庄严肃穆的烈士亭和墓碑前,肃立,向为安庆革命做出贡献的烈士默哀。


  汪岩烈士墓,实际是“马等三位烈士”的墓园,关于他们的革命事迹现在依然被太湖县百姓传颂。罗溪汪岩烈士墓位于安庆市太湖县寺前镇罗溪村汪岩组境内的后山上。


    罗溪汪岩烈士墓座东北朝西南向。罗溪汪岩烈士墓为圆形堆土式,墓冢高约1.5米,直径约3.5米,墓碑高1.2米,宽0.8米。


    墓碑由1972年7月1日由罗溪大队革命委员会竖立。上刻“马等三位同志烈士纪念碑”。墓地总面积约22平方米,墓内有在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无名烈士三棺。



    1947年3月3日,一位地方游击队员姓马的同志等因脱离了部队,一人走到高家岭的何岭时,被当地国民党部队叶宜长等四人发现,即将姓马的同志捉获捆绑用绳索紧勒而壮烈牺牲;


    另一位(姓名不详)于1948年在汪家岩与国名党一三八师突围战斗中中弹牺牲:


    还有一位(姓名不详)于1948年在上凉亭的一次战斗中身负重伤,转移到郭岭以后牺牲。



    三位烈士原葬三处,亦未立碑,1972年8月由时任郭玲大队党支部书记的汪悦臣同志为首将马等三位烈士重新收敛集中安葬此地,立有石碑,并在墓前建一座二十多平方米的石柱木架小瓦结构凉亭一座。


(本篇完)


发表于 2020-6-3 22:12 692 只看该作者

大龙百禾瀑布


第1972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大龙百禾瀑布。


    大龙百禾瀑布位于安庆市太湖县城西乡,素有太湖西大门之称,东邻晋熙镇,南毗江塘乡,北连天华镇,西与宿松县凉亭镇接壤。


    这一带地域地西北多山,东南为丘陵和小平原,是一个集山区、库区、畈区为一体的地方,四年多年,卒子骑车到访这里。



    太湖县城西乡山川秀美、人杰地灵、自然景观丰富。有石船岭、桂花崖、响水崖、九井沟、鸡公石、莲花墩与龙须沟,还有熙湖四景之一的马路西风。


    四年前,卒子就已经介绍这里,分为数篇来一个一个地方介绍这里。城西乡的人文景观也很多。有状元故居、王家寨、兵婆寨等这些景观流传着许多动人故事。



    佛教文化在城西也有悠久的历史,龙门寺、棠梨宫、祈雨寺,司马庙、准堤庵等众多古寺庙,对当地文化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孙家白露窠古人类遗址,对新石器时期人类生产生活状况具有宝贵的研究价值。这些景观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县内外享有盛名。


    百禾瀑布位于城西乡大龙村,大龙村位于太湖县城西乡偏西二十五里的太湖宿松两县交界处,属典型山区村。在这个山区小村落里,有一座石桥,年代不详,三拼麻石雕刻,看上去应该有些年代。


    大龙村有高耸入云的六省坡,风景秀丽的白崖寨风景区从此路过,一条大河蜿蜒而下,注入方州水库。雄伟的包公庙坐落于山间,有美丽的天然瀑布——百禾瀑布,今天卒子介绍的就是这里。


    百禾瀑布,是一处天然的瀑布。百禾瀑布地处太湖县山风光秀丽的深处,初夏进入瀑布,一股清凉沁凉内心,真是一处休闲好去处。


    雨天瀑布云雾缭绕,飘飘洒洒;晴天,极目远眺,尽览磅礴雄姿。站在百禾瀑布前的任何地方,呈现在你面前的都是一幅天然油画。


  百禾瀑布集壮美和秀美于一体,形态原始,山高水长,这里四面环山,群峰耸立。



(本篇完)

发表于 2020-6-9 19:55 693 只看该作者

小市镇风亭遗址


第1973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小市镇风亭遗址。


    《孔雀东南飞》是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与《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孔雀东南 飞》最早见于徐陵所编《玉台新咏》,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诗前小序说:“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 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宋朝郭茂倩的《乐府诗集》载诗及序入《杂曲歌辞》,题为《焦仲卿妻》,称“古辞”,即《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通过叙述汉末建安年间,一个名叫刘兰芝的村妇,美丽、善良、聪明而勤劳。她与焦仲卿结婚后,夫妻俩互敬互爱,感情深挚,不料偏执顽固的焦母却看她不顺眼,百般挑剔,并威逼焦仲卿将她驱逐。焦仲卿迫于母命,无奈只得劝说兰芝暂避娘家,待日后再设法接她回家。分手时两人盟誓,永不相负。谁知兰芝回到娘家后,趋炎附势的哥哥逼她改嫁太守的儿子。焦仲卿闻讯赶来,两人约定“黄泉下相见”,最后在太守儿子迎亲的那天,双双殉情而死。


    千百年来,流传着许多迷人的传说,发生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千年前,最早的叙事长诗《孔雀东南飞》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这也是安庆地区流传最广的故事之一。


  焦仲卿为汉末建安年间庐江府内一小吏,娶聪明美丽的民女刘兰芝为妻,夫妻恩爱情深。凶狠的焦母不容兰芝,以种种借口逼迫焦仲卿将刘兰芝休弃,焦、刘二人被迫分离。离别时,两人发誓生死相爱,不复嫁娶。于是,兰芝在家兄逼迫再嫁时投水自尽,焦仲卿得此消息,也自缢于庭中树上。后来焦刘两家将二人合葬于华山,墓旁种有松柏、梧桐。树木间枝枝相盖,叶叶相连,常常有鸳鸯鸟飞落其间,仰头相啼,如泣如诉达五更。


    在如今小吏港老街东侧的华山岗上可见新修焦仲卿、刘兰芝合葬墓,人们习惯称之为孔雀坟。卒子多次到访此地。

  孔雀台更是纪念焦、刘二人的建筑。在今小吏港的下街,可见当年孔雀台的遗址。据史料记载,这座孔雀台始建于唐朝末年。初建时为土台,毁于文化大革命期间。规模最大时有几十间房屋,占地百余平方米。台为上下二层,砖木结构。台内侧门上有焦仲卿、刘兰芝画像。逢年过节,常有外地名班名角来此演出,唱唱“仰头相对鸣,夜夜达五更”等有关焦仲卿、刘兰芝忠贞爱情的戏文。在焦、刘的故乡习俗里,人们把折磨媳妇的恶婆婆叫焦八叉,把受苦难的媳妇称作苦芝子。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这一古老的爱情悲剧千百年来感动着无数读者,这凄丽的故事曾被改编过越剧、弹腔、黄梅戏等多种剧本,深受人同喜爱。潜山原是庐江府府治和皖县县治所在地,车水马龙,商贾云集。


    小吏港位于皖水中游,距安庆约百里,与潜山县隔河相望。旧时分上街、中街、下街。古时,小吏港为水运港口,又是官道驿站。设有各种商行、货栈、店堂、饭铺、旅馆、赌场、澡堂、作坊五百余家,白天车水马龙,夜晚灯火辉煌,常年人声鼎沸,喧嚣热闹。最具盛名的是竹簟行,上达三江,下抵苏杭,客商云集,把外埠的货物带到小吏港,把小市的特产斑竹簟销往全国各地,日成交额高峰达数万条。



    小吏港遗有大量《孔雀东南飞》遗迹,镇东一华里有一个村庄名刘家山 ,是《孔雀东南飞》女主人公刘兰芝娘家所在地。刘家山有一口古井曰“苦水井”,相传刘兰芝作姑娘时,在此井汲水,井水清澈甘甜,兰芝死后,井水变苦,无法饮用,故称苦水井,后百姓将其填平。

    古镇西,一河之隔是焦家坂,焦家坂内有一村庄名焦家园,是焦仲卿家所在地。汉时,小吏港、刘家山焦家园同是庐江郡辖地。今小吏港、刘家山属怀宁县,焦家园属潜山县。小吏港镇东有一山岗,曰花山。“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旁”。古时“花”、“华”通用,花山即华山。焦仲卿、刘兰芝合葬在花山上。焦、刘合葬墓,当地群众称为“孔雀坟”。



     三十年代初期,墓前还曾有古青砖雕刻的墓碑,每年清明节和腊月都有大批群众到此焚香祭祀。八十年代,怀宁县人民政府对此墓进行了修缮,用大理石制作了墓碑,碑文曰“汉焦仲卿刘兰芝之墓”。距“孔雀坟”不远有“望雀墩”,墩上原建有“望雀亭”。

    相传刘兰芝死后,当地人们筑墩建亭,逢年过节,携老带幼,攀墩登亭,祈盼孔雀归来。古镇东有一庙,名“相公庙”,为纪念焦仲卿焦相公所建。有一座桥名“兰芝桥”,为怀念刘兰芝所建。



    小吏港还有一个名闻遐迩的古建筑——孔雀台,与南京凤凰台、武汉黄鹤楼并称为“长江流域三大精灵”。“到安庆必登塔,到小市必登台”。孔雀台亦名万年台,相传是焦仲卿、刘兰芝定情的场所,后人为歌颂纪念这一对对爱情忠贞不二的男女青年,筑台以示怀念,故而得名。

    据碑文记载,孔雀台始建于唐末,为一土墩台。元朝在土墩上搭了竹棚,上盖竹簟。明朝永乐年间,台基用石条砌筑,台身是砖木结构。到清朝,则修缮成气势恢宏的古戏台。各行业都在特定的日期,相邀戏班在孔雀台演出,少则几日,多则十天半月,这也是小吏港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



    孔雀台四周有一组古建筑群,台右是镇风亭,又名化纸亭、字纸亭,系砖砌五层宝塔,塔心是焚烧字纸的场所。小吏港遗风,凡写有文字的纸张,不可随意扔,街道上有专人拾起丢弃的字纸,虔诚地送到字纸亭焚烧,表现出当时人民对文字的尊重和敬仰。遗憾的是“孔雀台”及周围古建筑毁于“文革”期间。

(本篇完)


发表于 2020-6-13 22:37 694 只看该作者

杨亭大龙山罗汉石


第1974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大龙山杨亭罗汉石。


    罗汉石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五横乡杨亭村,位于花溪茶谷最深处。东邻桃园村,南邻百华村,北邻白麟村,是一处安庆户外驴友常常到访的地方。


    罗汉石地处大龙山北部山脉一角,三面环山,海拔约四百米,走在山间,能够看到山脉对面的弥勒石、八方殿、八方殿铁塔、龙池寺等历史文化景观,也能看到螺丝旋顶、香炉石、金龟拜佛等鬼斧神工的自然风光,还有数十亩野生栗子沟。


    罗汉石最近正在修建森林公园,宜秀区打造的人文宜秀正在几个地方展开。


    罗汉石,是一处大龙山自然与文史双重旅游圣地,实际是一处巨石群,因外形酷似卧倒的罗汉,故名罗汉石。


    罗汉石坐落在著名的大龙山一条山脊上,站在罗汉石上,能够看到整个五横乡和大阴冲水库。一条发源于大龙山半山腰的小溪流经过,最后汇入山脚的大阴冲水库,夏季大阴冲水库是安庆众多游泳爱好者的天堂。


   罗汉石位于大龙山一条山脊的半山腰,从山脚仰望如一人形,静坐在山岭间盼望什么似的,当地人称之谓“罗汉石”。


   登上大龙山一条修建的土石路近观,真乃一块奇形岩石。近人题“罗汉石”三字于其上。


   与大龙头另一条山脊上的弥勒石构成“罗汉弥勒”两处人文历史自然景观,两条山脊又围绕着一座比较秀气的小山峦。


    这座小山峦脚下就“龙池寺”。龙池寺秀石错峙,古人刻有“君恩山重”四字。在“君恩山重”其中左边的像一尊桀傲不驯的罗汉,醉卧在大龙山一角;右边的像一尊慈眉善目、单掌合十的弥勒佛。这一左一右两块峭岩,多年来被人们称为“弥勒罗汉两巨石”。


(本篇完)


发表于 2020-6-14 19:40 695 只看该作者

叶湾梯田


第1975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叶湾梯田。


    叶湾梯田位于安庆市桐城市(县级市)唐湾镇叶湾村。


    唐湾镇叶湾村位于桐城市西部边陲,东与杨树村接壤,南与八一村接壤,西与长岭村接壤,北与大塘村接壤,平均海拔六百米。



    叶湾村环境优美,东面山坡海拔八百多米,山顶是远近闻名的棋盘石,其中还流传着古老的神话传说,山腰有几百年历史的古庵(黄石岩庵),同时境内还有叶湾梯田、龙井潭瀑布、叶氏享堂等丰富旅游资源。今天卒子主要介绍的是桐城百景之一的叶湾梯田。


    叶湾梯田是如此秀美,从山中流下来的溪水,灌溉着梯田,这片梯田有着数百年历史。大约五六百年前,江西的移民来到了龙眠山余脉这个边远山区,在这片荒芜贫瘠的山地面前并没有绝望,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开拓历程。



    移民们因地制宜,在坡缓的地方开垦出大片的土地,在坡陡的地方开垦出小块的田地,沟边、石隙也没有放过,为防止水土流失,每开垦一片就在田地周围砌起围墙,土地一层层地叠加起来,形成了满布山坡的梯田。整个安庆地区像叶湾梯田这样的围垦的地方非常常见。


    梯田是安庆地区很常见的围垦田地,但像叶湾梯田这样秀美的也不多见。叶湾梯田面积大,形状各异的梯田连绵成片,而且地势之陡,平缓的小坡自不必说,即使陡峭的崖壁,也能看见梯田亮丽的身影;梯田层级非常多,在一面山坡上竟能开辟出几十级的田地,可想当年围垦梯田工程的艰难。从唐湾的一棵大樟树下的角度看,层层叠叠的叶湾梯田,如山如海般奔涌而来,蔚为壮观。


    站在唐湾的公路边的山岗上放眼望去,群山环抱中,优美流畅的曲线依着山势,把山体切割成大小不匀、形状各异的梯田,一层一层、一圈一圈从山脚盘绕到山顶,梯田里开得正欢的油菜花,像一块块金黄色的地毯,旁若无人的从山脚一直铺陈到山顶,堤埂上还未泛青的枯黄茅草,像地毯的沿边线,补充着梯田中铺天盖地的金黄,整个山体就是一幅有着鲜明层次感和纵深感的立体画廊。


    老叶湾主要由叶湾大湾、潘上湾、潘下湾三个湾组成,其中,潘上湾又分成几个小湾。老叶湾以叶姓为多,潘上湾、下湾则多是潘姓、胡姓。

(本篇完)

发表于 2020-6-18 21:12 696 只看该作者

洪岭刘家寨遗址


第1976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洪岭刘家寨遗址。


    洪岭刘家寨遗址位于安庆市太湖县小池镇红星村山顶间。六年前卒子曾到访此地,一共到访三次。




    刘家寨位于红星村东北部,其东南面是陡峭山崖,西北面地势险要,只有南面有一条山岗较为平坦,山寨门槛有一块二百多平方米的平地,乃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兵家必争之地。


    刘家寨历经沧桑,经历了战火的洗礼,但仍保留残垣断壁和石墙等遗迹,是一段段不平凡的历史文化的积淀。




    据《明史》和太湖县乾隆年间出版的《县志》记载,在明朝崇祯年间,一伙从江西鄱阳湖流窜至太湖县的贼寇逃至石霞山后,在刘家寨安营扎寨,侵害周边百姓。


    时任太湖县令杨卓然带领三百多名军民到此进行围剿,因贼寇人多势众,凭借刘家寨易守难攻的有利地形,军民始终无法攻破贼寇防线,在情况十分危急的情况下,大将军史可法带官兵驰援,经洪家岭血战后,将贼寇围歼消灭,周围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现存的刘家寨遗址,卒子曾多次考察,该遗址位于小池镇红星村洪岭组刘家山山顶。现存残墙数段,高约三米,墙体宽约二米,寨南门尚存,门高约一米五,寨址占地面积约四百四十余平方米。


    洪岭刘家寨遗址位于红星村山顶间,全寨为陡峭石山,主峰海拔五百余米,山间多石,下临深渊。



    古时,红星村不叫红星村,红星村是解放后改名红星村,此处原叫洪岭,上山仅小路,村民以布绳攀援至岩顶,顶宽可有百米。


    因地处峭壁之上,一夫可守。从明朝开始,此地就有强人在此立营建寨。



    洪岭刘家寨与山背后的营盘寨两寨有山路相连成环抱的形态。崖旁小路相通。


    太平军占领太湖县后,占领并改修了刘家寨,使得这处高峰形成了堡垒,太平军早年的都是广西人,他们制有自制土炮、劈山炮等众多火器。



    太平军转战大半个南方,只要占领有冶金基础的城市就开始铸炮,江西九江、临江、抚州、吉安、安徽安庆、湖北黄州、江浙苏州、杭州等地都被他们当成了火炮铸造基地。这些自制火炮被太平军带到山间、带到与湘军对垒的前沿。


    清朝咸丰三年(1853年)七月,太平军从英山至太湖,此时这两地皆为安庆府管辖,太湖知县张宝熔率团勇出逃,太平军间道进城,焚毁县衙及粮仓。随即径趋怀宁江家嘴。同年九月,太平军占太湖。



    清朝咸丰四年(1854年)十月,太平军云集太湖县境,知县张宝熔请兵于庐州(太平军攻克安庆后,省会一度迁至庐州)巡抚福济。福济派知州博勒霍布及候选知州李元华带兵来太湖县,张宝熔为向导,从虚袭击,夺取县城。


    清朝咸丰四年(1854年)十月二十三日,太平军四面云集,击毙候选主事祝澄鉴于斗角山,傍晚时分才占领县城,斩杀博勒霍布、张宝熔及典史鲁纯信,把总赵鸿猷、范履祥,训导沈周丙,千总史克谐等。激战中,清军死者数千人。




  清朝咸丰六年(1856年)十一月,巡抚福济又遣李元华拔潜山,乘胜攻太湖,知县是一位姓蔡的官吏,他在整个太湖县四周建工事、筑长壕抵御太平军,久战久胜,太平军失去县城。


    洪岭刘家寨就位于太湖县与潜山县之间的崇山峻岭之间,清朝咸丰六年(1856年)十二月,太平军攻克潜山,李元华令霍山团总刘遐志往救,刘被伏兵击毙。



    此时,太平军已来太湖周边扎寨数座,屯兵数千,将李元华围之数重,清兵粮草耗尽,伤亡惨重,李遁走英山,太平军再次占领太湖县城。


  清朝咸丰七年(1857年)八月,清兵副都统多隆阿自楚来攻,驻兵宿松县。总兵鲍超驻宿松县二郎河,县团勇设卡应之。十月十五日,太平军攻破太湖县新仓镇卡点,斩杀练总何清岳、胡恒来、汪发乾、汪咸林、何元珠等。




    清朝咸丰七年(1857年)十一月初五,太平军攻破东西长冲卡,斩杀练总黄泽笏、王德润、徐艳培等,杀死勇丁无数。


  清朝咸丰八年(1858年)三月,太平军一部驻太湖县南阳河,扼险立寨。团勇乞援于楚军,楚军丁锐义、余际昌与乡团联合共战太平军。




    此时乡团选壮健者三十余人,攀石壁而上,抢先拥入,楚军继之,兵营被击破,太平军北撤三十里。



    清朝咸丰八年(1858年)五月,太平军英王陈玉成由英山县来太湖县,三天后与楚军丁锐义、余际昌战于白洋关。八月,清廷派浙江布政使李续宾由英山进攻太湖,扎营于城北法华寺,法华寺卒子曾介绍过,是刘家寨不远的山间一处寺庙,此地也是山多林密,多隆阿、鲍超率兵会之,进逼城下,十六日城破,太平军向东北退走,李续宾乘胜追至舒城三河镇,陈玉成将其紧紧围住,杀李续宾于乱兵之中。陈玉成掉头乘胜南下,复占太湖县,逐清军于宿松县。


  清朝咸丰九年(1859年)十二月,曾国藩自楚进军县八里岗。多隆阿扎营于太湖县新仓镇,鲍超由棋盘石渡河扎营于岔路乡,成犄角之势以围县城太平军。陈玉成率部万余人来援,驻扎小池驿,此时太平军多在红星村、红旗村一带,就有今天卒子介绍的刘家寨,连营数十里,鲍超前往小池迎战,被太平军围困,超粮草几断,多隆阿率马队送盐米以资。



    清朝咸丰九年(1859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多隆阿与太平军激战于花山尖,为太平军打败。


  清朝咸丰十年(1860年)正月二十五日,多隆阿从新仓渡河,与太平军战于余贯嘴后佯败以诱,候选道蒋凝学伏兵于两翼,鲍超突围而出,太平军与之激战失利,伤亡甚重,退往桐城。太湖城为清兵占领。



(本篇完)


发表于 2020-6-20 23:12 697 只看该作者

拦江矶炮台旧址


第1977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拦江矶炮台旧址。

    拦江矶炮台旧址位于安庆市迎江区长风乡新义村,这里原属营盘村。卒子前后花了十五年,找了很多资料,今天再次介绍这里。


    长江在安庆东郊长风乡与老峰镇一带流向急转,从由西向东改为由南向北,形成了一个弯角。这一带长江水面变得狭窄,江水流急,漩涡很多,礁石林立,是长江上的著名险段。

    安庆市迎江区长风沙地理位置特殊,连荆楚、扼吴越、通三巴,江中有九里十三矶之险,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曾在安庆据守长江对抗清军水师并在此建简易炮台,兵败后归清军所有。



    拦江矶素有“露石排列,敌舟至此必不能近南(东)岸”之称。因此地土质坚硬,旧时木制舫船无法靠近,解放后对长江拦江矶长达七百余米的礁石群进行多次爆破清除,但今天过往船只仍然紧贴西岸,小心慢行,若站在炮台遗址上望去,行船近在咫尺。可以想见,拦江矶炮台当年在锁江封航中的巨大威力。


    旧时,行在长江中的木船渡水困难,最为有名的长风沙就列其中。此处江面呈“S”形,连转两个急弯,是长江中自古与瞿塘、滟渝并称的险段。



    长江中下游池州与安庆段有罗刹矶、太子矶、拦江矶等礁石林立,有“九里十三矶”之称。怕触礁便容易冲滩,防冲滩又容易触礁,行船异常困难。北宋诗人梅尧臣有诗:“长风沙浪屋许大,罗刹石齿水下排。历此二险过湓浦,始见瀑布悬苍崖”;南宋诗人陆游《入蜀记》描述说:“地属舒州,苦最湍险”;元朝诗人杨载更是发出“长风沙长风不断,行人嗟叹奈君何”的感叹。为了保证航运安全,历史上曾自安庆开挖新河至枞阳,以避长风沙至拦江矶急流之险。


    清朝在这一带两岸设立炮台两座,一南一北、以扼守长江,护卫当时的省城安庆府。拦江矶炮台就是这一南一北中的北面重要一座炮台,炮台正对江东的杨林洲,江中即为拦江矶礁石群。卒子将在不久后,亲赴拦江矶礁石群拍照再予介绍。


    在拦江矶不久清庭还设有前江口炮台,位于江东,与拦江矶炮台隔江呼应,此处江面极窄,航行中险象环生;站在前江口炮台能够远远望到江对岸的安庆东门外的棋盘山炮台,三者鼎立,形成犄角之势。

    拦江矶炮台旧址位于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长风乡营盘村,现这里划归新义村的长江江堤外滩,面对长江杨林洲洲头。这座炮台始建于清朝光绪八年(1882年),清朝巡抚邓华西看重这块特殊地理位置建起炮台。


   

    拦江矶炮台炮台营垒呈西北、东南向,长约百米,宽约三十米,面积约三千余平方米,此处地基为硬礁石土层,与长江沿岸的砂石软土层有很大区别,加上清军在此使用石料加固,四周用三合土和鹅卵石筑成,因此非常坚固。



    拦江矶炮台炮台使用了当时造价极高的洋灰,即现在的水泥制成,与现存工农街第二桥使用的洋灰桥一致,整个炮台高约四米,宽五米。整个炮营营垒东、西、南三面装有火炮,对准长江江面。拦江矶炮台建成时驻守清军约一营兵力五百余人,设营官一名、哨官二名。清朝灭亡后到了民国初年,驻军减少到约三百多人。

    炮位分明、暗二种,共设大火炮二门、小火炮一十一门。大火炮重一吨左右,小火炮重一千斤。皆属前装旧式永固炮。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初,炮台遭日本侵略军飞机轰炸,院内营房设施被毁。今仅存少量营垒断垣和炮台基座。


    清朝晚期,大清海防薄弱,外国舰船在中国沿海长驱直入,并且内犯长江深入长江腹地。清庭不得已在长江中下游沿岸修筑炮台,提升江防。清朝道光中期至清朝光绪年间,清庭共修筑长江江防炮台二十八座,其中安徽江段有东西梁山、拦江矶、前江口与棋盘山四座,这四座炮台目前三座已彻底消失,仅有拦江矶炮台尚保存了部分遗迹。

  拦江矶炮台建在拦江矶礁石群上,这一带江面窄,水流急,漩涡多,自古就是长江上著名险段。高高的台基与一字排开的铁炮,对准着长江上来往船支。



  拦江矶砲台四周使用了麻石条、青石等修筑的护坡。架火炮十五门一字状排列面对大江,据载当时以安徽续备步队中营五百余人驻扎。


  拦江矶炮台遗址现在掩没在江岸一片杨树林中,长满青苔乱草,残砖断石散落其间。当年的火炮早已被村民送进炼铁炉,幸存的仅保存下来二十平米大小的炮台基座,现也四分五裂,从其残破的截面上看,构筑台基的主要材料是当时晚清难得的洋灰、鹅卵石、泥土和石灰混合而成的三合土,上层约一米厚则是糯米浆和石灰,细密坚实。



    卒子见到炮台中间有人为打孔一列圆孔,可能是近代不法人士使用打孔机械破坏造成的,加上年代久远,炮台已经完全裂开、破坏。安庆市文物部门在九十年代立有保护的石碑,拦江矶炮台是安庆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希望有关部门加强对文物的保护。

(本篇完)


发表于 2020-6-21 18:49 698 只看该作者

联兴药王庙碑刻


第1978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联兴药王庙碑刻。

    药王是民间对古代名医的尊称,或称医王。随时代、地区不同,药王所指人物亦不同。其中著名的有春秋时期的扁鹊,东汉的邳彤,隋唐的孙思邈、韦慈藏、韦善俊、韦古道(韦老师)等。后世这些名医不断被神化,被不同地区的民间奉之为药王,并设庙祭祀,统称为药王庙。

    安庆市迎江区长风乡的药王庙,被长江上来往的渔民和附近的百姓祭祀,口音相传,误读为岳王庙。药王庙在安庆有三座,桐城、潜山和安庆迎江区各一座,市区仅一座药王庙遗址。


    迎江区长风乡隶属于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地处安庆市以东,距安庆市中区约小四十里,这里有长江水路五十里,有多个天然水运码头,古时长江上往来船支多过往此地。



    长风乡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古称长风沙,是安庆东面最古老的原住民之一。长风原名“长风沙”。“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盛唐诗仙李白为素有“鱼米之乡”的古长风留下如此绝唱。长风乡境内有拦江矶炮台、长风沙碑林等名胜古迹。


    长风,自古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区位优越、交通便捷,长江水路流经前江口、长风镇、三江口,另有新河口、鸭儿沟、岳(药)王庙、杨叉脑等天然水运码头,长风是安庆一个非常重要的乡镇。



    因为鸭儿沟是个避风港,古来上、下水的船只停宿于此,逐渐使这里变成了集镇,便取名为“长风镇”。现在的鸭儿沟已经被新修建的航闸替代,但从长堤上仍能看出当年的雄伟。


    药王庙坐落于联兴村,是安庆市区唯一一处纪念历代医圣的古寺庙遗址。据了解,药王庙始建于北宋年间,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为数不多的药王庙。



    安庆药王庙中祭祀的药王邳彤,西汉信都(今河北冀州人),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部下二十八宿将之一,曾作过曲阳(今河北晋州市)郡太守。邳彤辅佐刘秀打天下,英勇善战,忠心耿耿,且足智多谋,为创立和捍卫东汉江山立下了不朽功勋,官至太常少府(相当于宰相)。邳彤酷爱医学,颇受军民拥戴,死后葬于祁州南门外。


    现在已经无人知道当年长风药王庙建筑群有多大,是一坐什么朝向的寺庙,但从现存唯一一块古碑刻可以初判当年的药王殿的规模。悬挂于的匾额“药王庙”,是现在建筑与现代书法。



    药王庙院前,有一块高约一米,宽约为八十公分、厚约为三十公分的青石石碑。碑刻经过了数百年的风雨侵袭,字迹已经无法辨识。但这块碑刻却记载着药王庙的历史。现在碑刻上唯一能够看清的字迹仅有“永垂不朽”四个宋体楷书字。


    北宋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追封邳彤为侯,后改封公,南宋咸淳六年(公元1270年)又加封为“明灵昭惠显佑王”。随着帝王对邳彤的不断封赐,“药王”影响越来越大。药王庙的建立,反映了安庆人对邳彤施德于民的一种怀念之情。



(本篇完)


发表于 2020-6-27 22:36 699 只看该作者

沙岭崔氏支祠旧址


第1979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沙岭崔氏支祠旧址。


    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崔氏始祖崔华三,原籍江西鄱阳瓦屑坝,元朝末期因陈友谅与朱元璋之间乱战,迁入潜山县城西郊,复迁白水湾,后迁至今岳西县菖蒲镇水车坂。



    今天卒子介绍的崔氏支祠是崔氏族谱中记载的原安徽潜阳崔氏现岳西县崔氏。


    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五河镇茅山乡沙岭一带,现已废弃。五年前,崔氏支祠尚存,今已几乎倒塌,仅存门楼。非常可惜。


   崔氏家族在唐朝达到巅峰,而在唐朝以后,族裔衰落,崔氏后人大批外逃,导致后来崔氏家族一蹶不振。一直到了宋朝才出现了“岭南第一人”南宋丞相崔与之,广东崔氏家族因此而辉煌一时。


    岳西县崔氏族谱“康熙甲子创谱序”:“宋则有敦礼公以甲籍耽山水,爱豫章之芝山,遂泛宅於其地,籍隶鄱阳,代多伟人。数传我始祖清献先生,以丞相开家,生元副使德公、元明鼎革秋官大夫龄公,诞我华三公昆、季、凡三人。”



    岳西崔氏认为始迁祖华三公以前有数个有名的祖先,分别是:崔敦礼、崔与之(清献)、崔天德、崔龄。事实上,现在公认的始迁祖与之公,也有认为是华三公。


    根据岳西崔氏族谱记载,以岳西为聚居地的崔氏,系博陵崔氏,为南宋丞相崔与之的后裔,奉与之公为一世祖。


   谱载与之生子三:天德、天祯、天祥。天德生子二:正龄、正文,正龄生子三:华一、华二、华三,原籍江西鄱阳瓦屑坝。


    元朝末期,因陈友谅与朱元璋相互之间乱战,华三公渡江而东迁皖西南,籍于潜山县城西郊,复迁白水湾,后迁至今岳西县菖蒲镇水车坂(民国间将潜山县后北乡划归岳西县),其后子孙繁衍,五河镇、茅山乡、响肠镇、中关乡、店前镇、菖蒲镇、天堂镇、主薄镇、头陀镇、田头乡、石关乡等地皆有其后裔,人口较为密集的有五河镇、茅山乡、中关乡、响肠镇,部分后裔远迁江苏、浙江、陕西、湖北、江西、台湾等省,近迁周边各县有桐城、六安、怀宁、潜山、霍山、舒城、贵池、石台、青阳、黄山、东至、太湖等县。



    华三后裔约二万余人,海内外凡华三后裔岳西是其祖藉也,古称潜阳崔氏,堂匾为“德星堂”,大门、神堂对字为:“五龙门第,三戟家声”。


    华三公迁潜至今六百四十余年,今天卒子介绍的茅山小学原址就是崔氏支祠旧址。



    沙岭崔氏支祠内有一幅对联,千百载祖德宗功,培根固本,忆先世文臣学士、武将王侯,岂第名覆金瓯,独高唐代;三万里川源河岳,毓秀钟灵,愿后人黼黻簪缨、垂绅缙笏,依旧门排棨戟,大振潜阳。


    崔氏支祠,属于岳西县原潜山县崔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在茅山乡沙岭。始建何时不详,重修于清朝中晚期。是一座依纵轴线布局,纵深达百米的大型祠堂。



    沙岭崔氏支祠正对着前方远远的山脉,重重叠叠。

    沙岭崔氏支祠现仅存第一进及两侧厢房,前殿为列排式,以抬梁木构架,莲花托斗拱构筑。一进内有戏楼,戏楼前横梁有铁环,梁架上下雕花鸟和故事人物的立体图案,造型生动,手工精巧。


    崔氏支祠为四柱三间式,双层建筑,高约五至六米,主间门宽三米,左右次间门宽约二米,厢房为附属建筑。


    沙岭崔氏支祠总面阔约三十米,总进深约五十余米,占地面积一千多平方米。该支祠为硬山顶,高高的封火山墙,灰小瓦,青砖墙,花岗岩墙基。


    祠前有开阔地坪,大门门额镶砖刻“崔氏支祠”四字,解放后在此兴建岳西县茅山小学。


    两边有方形青砖立面墙还留有文革标语。大门前一对抱鼓石。中进和后进现已全部坍塌,天井铺条形花岗岩石条也长满青草,倒塌的木柱与横梁杂七杂八倒在地上,早已朽坏。


    崔氏支祠年久失修,如今仅存一进门楼。在过去五多里,该祠堂曾经多次坍塌,经历较为曲折。现修复只能听天由命了!


(本篇完)


发表于 2020-7-4 12:17 700 只看该作者

长沙洲崇文闸


第1980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原安庆市长沙洲建国初石闸崇文闸。


    长沙乡,隶属于安徽省原安庆市枞阳县南部,北与枞阳县汤沟镇隔夹江相望,南隔长江与凤仪乡、池州市贵池区相望、四面环水,是长江下游的冲积沙洲。



    长沙乡由新长洲、木排洲、长沙洲、泥洲四部分组成,今天卒子介绍的是长沙洲。五年前,卒子曾到访这里。



    长沙乡位于枞阳县中南部长江江心洲上,全乡由长沙洲、新长洲、木排洲、泥洲四部分组成。


    长沙洲与木排洲因一九五八年崇文闸的兴建而相连。今天卒子就是来介绍这座有着五十多年以上历史的涵闸。


    长沙乡在解放后的一九五九年成立长凤人民公社,辖长沙和凤仪两个江心洲,公社驻地在长沙洲,隶属安庆地区。全乡总面积十七平方公里多,圩内为耕地,圩外主要是滩涂水域,境内地势平坦,风景如画。


    长沙洲与其它几个洲早在清朝就有移民,人口繁衍多了之后,相邻几个洲之间的交通成了问题。清朝,洲上的百姓开挖沟渠,打通二个洲的水系,每遇长江洪水,洲内围垦就被水淹。


    建国后,农村掀起大规模的兴修水利热潮,在筑堤复口建围时,配套兴建了一批涵闸。一九五八年,在安庆枞阳县长沙百姓的自发领导下,洲上百姓使用青石、麻石和建筑材料兴建涵闸排水,取名崇文闸。


   崇文闸水利位于长沙洲西南,是一座沟通二个洲的水利工程。



  崇文闸水利工程历经清朝、民国和新中国三个不同时代建设,形成了拦洪、分洪、排沥、排污等功能为一体的水利工程。


   具崇文闸涵闸包括分洪闸、旧拦河闸、桥面等。现在的崇文闸是一处休闲、旅游的圣地。


  据了解,崇文闸河道最早建于清朝中期,为人工开挖的河道。后几经改建,成今日之规模。水闸结构为砌石开敞,单孔单涵。



  此闸即人们俗称的崇文闸,一九五八年修建,一九五九年改建竣工。


(本篇完)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