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6867

主题

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的爱与愁 | 特别的春节,浓烈的乡愁

[复制链接] 查看:3113 | 回复:171
发表于 2024-5-14 14:38 1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坐在从 吉隆坡 机场归程的飞机上,看着窗外渐渐亮起的晨光。飞机拨开云雾,向 上海 的方向驶去。我长嘘了一口气,终于回家了。

2020年,从一月中下旬开启的 马来西亚 西部跨年之旅,起先充满了探索异域的欢乐与满足感。随着日历翻向2月,我得知我的祖国生病了,病情越发严重。整个 中国 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一批批医护人员、建设者、运输员奔赴前线,每个省市都严防戒备。我们的敌人不只是大疫,还有恐慌、流言和被歧视。旅行的最后两天,身处异乡的我,需要向许多有意或无恶意的人解释祖国的情况与辟谣,需要时刻关注回程航班是否会被取消——彼时 马来西亚 东部机场已然取消了所有与的 中国 往来航班。

这些出发前始料不及的状态让我深刻地明白:身为 中国 人,无论你走多远。血脉里那根感情线永远与家乡紧密相连。我们的心跳是同步的,愁绪是共通的。身为游子,当母亲健 康平 安时,在外看世界是那么得无忧无虑。当母亲传来不好的消息时,我哪里还有心情游山玩水,只想赶紧回家。只有待在家乡,心才会笃定,必胜的决心也会无比坚定。

坐在飞机上回头望,与 马来西亚 的首都 吉隆坡 渐行渐远。尽管旅行结束得仓促,但这段旅程还是丰富多彩,不枉此行。出发前, 马来西亚 西部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它有着诸多绝美的自然景观,悠久历史记载着无数王宫的兴衰。古老的传统、百家争春的民俗、多样的建筑风格荟萃于此,造就了独一无二的 马来西亚 风情。最让我好奇的是从源自明朝的华人下南洋运动。几百年来,一脉亲承的华人在异国他乡是如何落脚并生活至今的?那些从祖国南部带过去的风俗传统,与 马来西亚 本土人文碰撞后,会出现什么绚丽的文明?要解开这些答案,得从我旅行的第一天说起。

{ 吉隆坡 }

{ 布城 }

{ 雪兰莪 }

1人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24-5-14 14:38 2 只看该作者
{ 马六甲 }

{ 槟城 }

发表于 2024-5-14 14:38 3 只看该作者
{娘惹峇峇文化}

{ 马来西亚 美食}

发表于 2024-5-14 14:38 4 只看该作者
【吉隆坡|解密民族拼图】

一月的 吉隆坡 烈日似骄阳,早晨九点的艳阳晒得大地白晃晃。我走出富有老派英伦风格的大华酒店——1932开业的老楼是 马来西亚 历史保护建筑,它成为二战后 马来西亚 飞速发展的象征之一。一位带着圆檐帽,穿着短裤套装与白色及膝袜的服务生热情地与我打招呼并祝我今日旅途愉快。有着憨厚笑容的他,是早上目送我离开与晚上迎接我回酒店的人。明明素不相识,我却在看到那份笑容的那刻莫名安心。

发表于 2024-5-14 14:38 5 只看该作者
道路上郁郁葱葱的 大树 将都市打造成花园。枚红色的三叶梅,墨绿的椰子树,洁白的鸡蛋花随处可见。
我眯着眼抬头望,一棵参天古树上挂满了石斛和球兰。比起历史悠久的 马来西亚 其它古城, 吉隆坡 至今才160年历史。当年兴建在两河交汇处,起势于锡矿产业的它是 马来西亚 人的淘金梦工厂。城市就像人一样,具有自己独特的气质。它年轻、敢闯的精神带来了迅速的富饶。从马来各州赶来的梦想淘金者们在此汇集并扎根生存。

三大民族(马来族、汉族、 印度 族)在 吉隆坡 和谐共生。这个特质成为我对 吉隆坡 最感兴趣的部分,今天我将探访一些有特色的建筑,街道与广场来解密这个城市的民族拼图。

发表于 2024-5-14 14:38 6 只看该作者
--不可思议的印度风|走进马里安曼印度庙

我旅行的第一站是 吉隆坡 小 印度 区域。几百年前,许多来自 中国 南部的华人出海来到印尼, 马来西亚 , 新加坡 等地谋生。同样的,来自 印度南部 的泰米尔人也因为锡矿产业需要大量劳动力而迁移来此。小 印度 街区最著名的一栋建筑便是此刻在我眼前的 马里 安曼 印度 庙。找到它非常容易:神庙前弥漫着花香,只要看到满街都是摆满花环的小铺子,便知道离它不远了。

发表于 2024-5-14 14:38 7 只看该作者
一大早,额头点着红色吉祥痣的 印度 裔居民熟练地将金盏菊、睡莲、茉莉、白蚕花、兰花等串在细绳上围成花环。这些花环并不是用来给人做装饰用,而是卖给参拜女神的信徒们。一如 印度 人洒脱热情的性格,花环的颜色搭配也多以黄配紫,红配黄等鲜亮的配色为主,十分明艳。

发表于 2024-5-14 14:38 8 只看该作者
泰米尔人等来自 印度南部 的族群信奉 马里 安曼 女神。据说这位女神司水、司疾病痊愈,为南印百姓带来了极大的精神慰藉,她也是在南洋讨生活的 印度 裔心中的白月光。他们坚信在 马里 安曼 女神的保护下,人生会逢凶化吉。

神庙从远处看像一座塔。走进看,石门之上的建筑层层叠叠,由宽渐窄更像一座山。山上坐满了“神”。工匠用色大胆,金粉、孔雀蓝、朱砂红、兰花紫等彩色被描绘在一起,碰撞出不同凡响的美感。这些栩栩如生的神像被雕刻在塔门之上,令人眼前一亮。庙内传来悠扬的乐曲声,信徒脱鞋进入后,将鲜花、蜡烛、水果等放在银色盘子中,排队等待祭司祝福。眼前浓烈的异域风吸引我,我和先生也随之脱鞋,与那些人一样将鞋子放在门口,准备入内参观。

发表于 2024-5-14 14:38 9 只看该作者
“不能进去!” 一位穿着保安服饰的 印度 大兄弟拦住我们。真没想到旅行一开始便吃了闭门羹。

“请问,我从网上得知,这是开放的景点,非 印度 教信徒不能进去参观吗?我满脸迷茫地问道。

“游客可以进去,但是你们的鞋子不能放在外面。请去转角处寄鞋。” 小哥的英语口音还留存着 印度南部 方言的影响,我仔细听才辨别出大致意思。

“难道他是怕我们的鞋子丢了?”我和先生到寄鞋处看了下,门面上写着大大的“寄鞋 20 cent 马来西亚 林吉”。我又回头望了塔门前,当地人泰然自若地把鞋子放在门口。角落里堆叠着几十双五颜六色的拖鞋。只见一位中年人随身带了一只塑料袋,低身脱鞋后将它放在袋子中随身携带进入神庙。
我眼前一亮,得到提示!将两人的鞋子放在先生的背包中,大摇大摆地再次进入塔门。

“你们寄鞋的票据呢?”没想到我们又一次被 印度 裔小哥拦住。我指了下背包,示意在里面。

“你们鞋子随身带也不行。请去寄鞋,然后把票据给我,我才能让你们进去。” 小哥连连摆手。我恍然 大悟 。原来“拦门虎”在变相创收啊。我朝塔门内望去,色彩缤纷,神秘旖旎的 印度 文明在等我一探。相当于国内货币3角5分的“门票”也委实便宜。我们寄鞋拿票后,顺利进入。

发表于 2024-5-14 14:38 10 只看该作者
走进 马里 安曼 印度 庙,主殿光环如镜,几根粗壮的廊柱表面布满花形瓷砖。主殿两侧供奉着几个神龛,象鼻神、吡湿奴、湿婆在此接受世间香火。中轴线尽头是中心胎室,它三面有墙,正面是一扇绿色的门。主神像在室内安放。它是神庙的核心,只有祭司持有资格进入。门两侧各矗立一座美轮美奂的女神站像。它是典型的后期达罗毗荼式神庙,这种神庙建筑风格大概是从400年前南印地区开 始兴 盛。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