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20041

主题

其他

中印边境行

[复制链接] 查看:1575341 | 回复:265
发表于 2011-8-19 12:38 201 显示全部帖子


    据网上资料介绍,五连就在勒乡,五连路口横着木杆,说“除非持有边防营长的证明信,否则一步也不可多走。”

    营长的证明信?我连班长的证明信都没有,哪来营长的?所以,我也没有再往下走,这一路走下来,我知道我不可能看见藏南了。即使到了五连,也还是没由走出沟底,因为五连前面还有七连,七连依然没有出沟底。七连前面还有印军。见到印军,也看不见藏南,印军身后是马克马洪线,麦克马洪线后面才是富饶的藏南。    湖北省一位援藏干部在《我军藏南实控线详情》中说道:
“勒布沟走到中印边境一带,已经快要走到尽头了,县里来的同志说,出了勒布沟,外面就是一马平川了。那个地方名字叫达旺,土地肥沃,良田万顷,气候温和。过去错那设宗(宗就是现在的县的建制)的时候,夏天宗政府就在现在的错那县城办公,每到冬天,宗政府就到达旺办公。达旺是稻米出产地,县里同志说,如果这块土地收回来的话,整个山南地区的大米可以不用从内地调运了。”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1-8-19 12:40 202 显示全部帖子


    真正能从藏南看到印度本土的人,实在不多。除了梦野,还有当年参加中印边界反击战11师33团的官兵。1962年11月20日拂晓,茶库战斗结束后,二营长边志杰带着队伍一鼓作气,继续向南又奔袭了十几公里。接着清楚地看到印度重镇提斯普尔的灯光了。边营长立即向团长田启元报告。


    边营长说:“我在半山上,田启元在山顶上,云这么一隔,你怎么都报告不通,跟田启元报告不通,最后和团部有个副政委叫耿孝通,电话给他打通了说我越界了,打到印度去了,你到拉萨抬沙子去当犯人去吧,你把弹壳捡了给我迅速撤。我说你胡说八道,一个营打了四五个钟头,弹壳都蹦到树林子里我能捡完吗,我到拉萨抬沙子就抬沙子,我撤不回来,我只好在这个地方。”

    话虽这么说,但边营长还是意识到问题可能有些严重,边营长参战前,在中国和不丹边界曾担任过军事联络外交官,他知道,如果中国军队就这样进入了印度境内,国际舆论将会大作文章。于是他派了两个班在那个山上寻找,找了半天找到一个七十多岁的老汉。边营长就问:你交粮的时候,是交给达赖喇嘛了,还是交给尼赫鲁了。老汉说,我交粮的时候交给达赖喇嘛了,没有交给尼赫鲁。边营长说,那我们就对了,我们没有跑出国,我还在国内呢,我只是看见提斯普尔了嘛!”



发表于 2011-8-19 12:43 203 显示全部帖子


    对于那些冒着枪林弹雨,一路奔袭而来的军人们,这会儿才有时间,环顾他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时隔近半个世纪,说起达旺,说起邦迪拉,说起当年他们曾经浴血过的藏南,老兵们依然还记得很多的细节,他们依然对那片土地念念不忘。



    老战士由成林说:大森林啊,那边个天气暖和,背包一撂,有的把棉裤脱了,穿的单裤子和裤头行走,有长那么高的枇杷树,上面那个枇杷花开的鲜红鲜红的,那个山上可以种地,黄一片绿一片。谭正清说:野牛啊,大牦牛漂亮,漂亮肥壮,田也肥壮,粮食那么多,某种意义上说比我们四川还好。他们那有两季稻谷,山上的梨子有那么大,那个柑子有这么大,山上、河边上、沟边上到处都是。

中印边境行


图155—藏南风光(梦野摄)



发表于 2011-8-19 12:45 204 显示全部帖子


    很长时间以来,我们很少提藏南那一片土地,也不再提到生活在那里的藏族门巴族的同袍。中印边界反击战期间,他们中间有的协助部队进行搜山进剿喊话。有的五次给部队送情报,为歼敌创造条件。当中国边防部队离开德让宗时,穿着节日盛装的藏族和门巴族男女老幼,纷纷走上街头向部队敬酒饯行,跳舞唱歌,祝福官兵一路平安。其中12位老人组成的合唱队,还向远去的官兵挥动一条大红毯,唱着“慢慢走啊,慢慢走,无论你们走多远,我们也为你们祈祷、祝福。”我们不知道,后来印度重新占领了这块地区后,他们是怎样的生活!


    现在,我看不见藏南,也看不见麦克马洪线,我们实际是在马克马洪线后面20公里的地方呆着。以前,我对藏南、对中印边界,对自卫反击作战了解甚少。现在我知道了,到了西藏,在苍莽的大山南边,还有一块水肥土美的好地方。你越接近她,你就越能感到她的秀美,这就是藏南。然而,你又不可能接近她,因为,说是争议,那地方已经不在我们的控制之下半个世纪了!


    “压根儿没见最好,

    也省得情思萦绕,

    原来不熟也好,

    就不会这般神魂颠倒。”


    还是用六世达赖仓央嘉措写过的这首情歌,表达我们对藏南那一片土地,和在那片土地上生活的同胞的怀念。


1人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 陶庵
2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1-8-19 20:30 205 显示全部帖子
谢谢楼上同学回帖,我们继续中印边境行,准备去亚东!
发表于 2011-8-19 20:32 206 显示全部帖子


    当天晚上,我从错那返回山南,几个宾馆酒店比较下来,最后住在裕砻假日大酒店,一个条件不错价钱又很便宜的酒店。标准间住一晚只要120块钱,还有免费停车、免费上网。

    我下一步的计划,是到亚东县,想去乃堆拉山口看看,不知道是不是能行。中印边界反击战过后的第五年,那是1967年,印度在那里,又接连挑起了武装冲突。


    从山南泽当镇到亚东县,开车估计要走两天,我计划第一天到江孜县,大约在300公里路程。从江孜再到亚东,有半天时间足够了。

    山南到亚东县这一路都是国道,柏油路面很好走,比起前一段的翻山越岭,泥泞土路,开车很是轻松。利用这段轻松的时间,说说我一路的食、宿、行。

发表于 2011-8-19 20:34 207 显示全部帖子


先说吃的。我车上带的有压缩饼干、肉罐头、方便面、八宝粥和萧山萝卜干。最常吃的,就是压缩饼干。主要是早上和中午吃。西藏的天亮的晚,如果早上出来的早,大约六点吧,小吃店往往还没有开门。这样,我就得路上吃压缩饼干,我带着一个保温壶,头天要准备好开水。八宝粥基本排不上什么用场,因为太凉,不敢吃。吃了就要泻肚子。压缩饼干有四五种口味的,甜咸的、香葱的、椰香的等等,凡是超市有的种类,一样都买了几块。压缩饼干其实并不难吃,吃的时候知道也没什么营养,只是为了消除饥饿感。有时,和萧山萝卜干一起吃。萧山萝卜干是个好东西,尤其是它的小包装,几乎就是一口一袋,卫生方便,而且味道很好!


              当然,早上如果能找到吃饭的地方,我还是一定要吃早饭的,而且,一定要吃个饱。中午的时候往往就是凑合了,因为经常赶不到一个能正好吃饭的地方。晚上,通常是到了目的地,就要正经吃一顿饭,一天下来,往往也就这顿饭还算正经。


        想吃好晚上这顿饭,在西藏也颇为不易。因为县城的餐馆几乎都是四川人开的,红油麻辣实在消受不了。开了一天车,一般晚上我就是吃面条舒服。起初,点一个肉丝面,上来一看,红油一碗,麻辣肉丝。于是,只好交钱走人,回到宾馆自己冲方便面,方便面和罐头只在这时有用场。后来想想鸡蛋面总不会做辣的吧,比如北方的最普通的鸡蛋面。于是点一碗,上来一看,还是红油一碗,上面撂着一个荷包蛋。我哭!同样,交钱走人。


              以后,学乖了,为了吃到一口好饭,每到一处,就找小铺的厨子,不厌其烦再三叮嘱,第一,不要放辣椒,不吃麻辣。第二,面里要放点蔬菜,做清淡一点。第三,就是鸡蛋面。第四,就是问好价钱,不是十二,就是十块钱。这样之后,我就吃上了可口的鸡蛋面,而且,我发现,四川厨子不放辣椒做的鸡蛋面也照实好吃,每次一大碗面,我都吃个底朝天,让厨子看了好笑。


        很多时候,我随身带的保温壶的开水,都是晚上在饭馆吃饭时灌满的。


发表于 2011-8-19 20:38 208 显示全部帖子


             再说住宿,自从车上带了睡袋和大衣,我对住宿的选择性大大提高了。条件行了,就住店,条件不行,就住车上。


    我的睡袋是0°的,网上买的。大衣是1969年的,去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时候发的,上面还盖有蓝色的章,最上面一栏写着最高指示“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下面写着重量:37.5两,北京服装二厂。那会儿,没有现在那么多的奸商,大衣都是实打实的用料,穿着暖和。另外,我在西藏平时外面都穿一件腈纶棉的短大衣。晚上睡觉,就把短大衣铺在最底下,上面是睡袋,睡袋上面是大衣。我睡觉的地方,就是把车的后座放倒,后座和后备箱连成一体,地方也不是很大,每次要把备用油箱放到储物箱上,才有我睡觉的地方(图156)。睡觉的时候,先把车钥匙放好,随时拿了钥匙上的遥控器,就可以打开车门。然后是把手电筒放在枕边,直柄铁锹放在后座脚下。最后,人缩进睡袋前,把短大衣的棉帽子戴上,头就不凉了。好几次早上起来,汽车玻璃上面都是哈气,看不见外面。汽车打着火,显示车外温度是2°。

中印边境行


图156


发表于 2011-8-19 20:40 209 显示全部帖子


    最后说开车,在西藏,只有两个地方好开车。一个就是人少的地方,比如:阿里。这地方地广人稀,荒凉得没人去管。再一个就是人多的地方,比如:拉萨。这地方人多,管不过来,每辆车都停下来管,将造成交通堵塞。所以,要不人多,要不人少,在这两个地方开车,都不用“限速卡”,这也是这么好的限速卡得不到在全自治区推广实行的原因。“限速卡”只能在车不多不少的地方用,它的全称是“机动车限速记录受检登记卡”。


    你开车到了一个检查站,要下车领“限速卡”。比起两年前,现在西藏交警已经减轻了工作,原来是要将到达检查站的公里数和时间都写在“限速卡”上,现在只登记一个你将要到达站的时间。到达站的公里数和行驶时间,都用胶纸贴在检查站的窗户上。你自己计算一个平均行驶速度就行。不过,你大可不必全信窗户上的数字,一定要保持必要的缓冲距离。比如:公里数标的是50公里,可是,实际公里数都比标称的少。你一般认为是47或48公里比较恰当。最多的时候这个数字可以相差到16%。从那曲往安多方向,其中有一站是“巴嘎大桥”,标称36公里,实际上刚开到30公里时,巴嘎大桥检查站就骤然出现了,搞得你猝不及防。我当时就向交警提出公里数误差太大的问题。交警直接回答我:这事我管不了,公里数是领导定的,领导说多少就是多少!

    多精辟的回答!当时我就笑了,及时赞扬了那个交警,说他理解了当今社会的处事精髓!


    当然,我不会栽在那个检查站。每次新领了(或新填了)卡,我都开始做四件事。
    第一是计算行驶时间,把将要行驶到下一检查站的公里数,和里程表上的公里数相加,写出到下一站的总的公里数和时间,贴在仪表盘上,看其中还有多少时间可以利用。这也是每次我都能精确核对两个检查站之间距离的原因。    第二,或找地方睡觉,抓紧时间休息。    第三,或处理个人卫生,或抓紧时间吃饭。    第四,实在没事儿,就去拍风景照或找路人聊天。    时间消磨够了,开车奔下一个检查站。这时你还要保持必要的警惕,上面说了,检查站提供的公里数往往没那么多,仅供参考的。

1人点评 收起
发表于 2011-8-20 06:53 210 显示全部帖子

    6月12日,我开车去江孜。路是好跑了,平平整整的,可人一松弛,前几天积累的劳累,这会儿都显示了出来了。车开了没多久,就开始打哈欠。我的眼睛就开始四下搜寻,发现公路下面有停车的好地方,一把方向就开下去。

    停好车,马上钻进后面的“小窝”,把眼罩一戴,倒头就睡。这时候,马上就能进入梦乡,还能梦见什么的。梦什么记不住,只是知道睡觉的时候,几乎每次都有喘不过气来的时候。狠命叨过气,氧气不够用,毕竟是高原嘛。

    这样睡个十分钟、二十分钟的,马上精神劲十足,继续开车上路。


        从山南到贡嘎机场大约100公里,途中的“海阔天空”是拍照雅鲁藏布江的好地方(图157)。

中印边境行

图157—海阔天空

1人点评 收起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