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19988

主题

西北

一路向西——西藏佛教图文浅解。。。更新中

[复制链接] 查看:120864 | 回复:267
发表于 2013-2-18 01:56 91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如风飘 于 2013-2-18 13:10 编辑

宝箧(梵文:pitaka;藏文:Za--mam--tog,sDe--snod)   
大师班智达和宝箧
一路向西——西藏佛教图文浅解。。。更新中    
在印度信奉佛教的初期,贝叶经在传统上是放在编制的宝箧中,宝箧常被画在印度班智达或藏族学者的身边。宝箧代表佛陀教义的 “精神滋养”,统称为 “三藏” 或“增上三学”  。“三藏”代表佛教教义的三个方面:1)律藏,涉及剃度僧人的道德规范和誓约;2)经藏,包括佛陀有关禅修的口头教法;3)论藏,主要包括智慧的开发。
     在肖像画法上,宝箧被画成椭圆形、圆形或卵形器皿,器皿周边饰有颇具装饰性的箍条和图案。顶部常饰有一个带莲花托的珠 宝,上圆顶饰的丝带。

阿底峡尊者和噶当塔
一路向西——西藏佛教图文浅解。。。更新中
在传统上,在印度大师阿底峡的左右两侧常画有装在宝箧中的经文和一个随圆形的噶当塔。阿底峡于 1042年抵并创建了藏传佛教噶当派  。信奉苯教的朗达玛对佛教短暂的残酷迫害使佛教经历了二百年的衰微,此后,开始了佛教的再次弘传。
    阿底峡与宝箧和噶当塔分别代表着佛陀的身、语、意。
噶当塔
一路向西——西藏佛教图文浅解。。。更新中
噶当塔带有钟形塔基,塔基上有一个带莲花座的涅槃塔,塔上有十三个伞轮。阿底峡因可以使用十三把宝伞而享有盛名,这使他在精神地位上与佛陀齐名。在早期藏族艺术中,阿底峡有时被象征性地画成一部经书,放在宝座上,两侧放有一对拂尘,象征着佛 (宝座)、法(经书)、僧(拂尘)。  
   1梵文:tuipitaka:藏文:sDe-snod gsum,三藏。经、律、、论合称 “三藏”。“藏”是一切佛教的文
   书、教义的储藏之意。佛教的一切圣典都是 “藏文”  
     
   2梵文:trishiksha,藏文hag-pavi bslad-pa,增上三学,三学至上珍宝,胜出凡夫外道之道。增
   上三学为:1)增上戒学;2)增上顶学;3)增上慧学。  
   3 藏文;bKav-gdams-pa,噶当派,藏传佛教后弘期创立的第一个教派。“噶当”,藏语音译,意为佛
   所说的一切显密教语。公元十五世纪,宗喀巴根据噶当派的教义创立了格鲁派,被称为 “新噶当派”,
   原噶当派寺院逐渐改宗格鲁派。  
   4关于西藏佛教再次弘传的开始年代,有不同的说法,实际上应早于公元 1042 年阿底峡进藏。 ,并创建了藏传佛教噶当派 。

发表于 2013-2-18 02:18 92 只看该作者

天杖 (梵文 Khakkhara;藏文:vKhar--gsil))   
一路向西——西藏佛教图文浅解。。。更新中    
     佛教受戒僧人的铁制天杖一般握在罗汉和佛陀弟子的右手中,常与左手的僧钵配成一对,象征着断灭和修空性两大标识。天杖有三大功能;1)走路时使用的拐杖;2)发出的金属声响可以恫吓托钵僧沿途遭遇的蛇和其他小动物;3)化缘时托钵僧可来召唤布施者。
    由于僧人经常要噤声,而且戒律也禁止他们和女性说话和抬眼看她们,因此,僧人天杖发出的哗哗声告诉人们他们前来化缘。僧人在屋主门槛前要晃动天杖三次,如是无人应答,要继续晃动五次或七次。若此地依然无人应答,托钵僧会默默地走到第二家。
    据说,天杖复杂的形式象征性地体现了 “三十七道品”。长长的柄杆一般用铁、木或竹制成,杆的上半部常有一个用毡或皮制成的球状杆柄。杆柄上部和下部有三个或六个薄金属箍,象征着“三宝”或“六度”。杆柄下端有一 个铁钩或铁环,是肩扛天杖时所用的皮带附件。天杖的上框架用铁制成,为三叶形椭圆状,内包一座佛塔,第二座塔构成天杖的尖顶饰。三叶形框架一般只有两个相对称的部分。但有时,立体天杖图上会画有四个方向。几个铁环挂在框架较低的弧形处,这样,在晃动天杖时就会发出哗哗的声响。
   据悉,四环象征着普通比丘800或僧人的 “四圣谛”;六环象征着菩萨的 “六度”;八环象征着罗汉尊奉的 “八正道”十二环象征着佛陀摆脱了十二因缘的因缘链。   
    梵文。Bhiksu 佛教称谓。指出家后受过具足戒的男僧        


发表于 2013-2-18 13:10 9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如风飘 于 2013-2-18 13:17 编辑

佛塔 (藏文:mChod--rten)

如来八塔,记述了释迦牟尼的一生。
一路向西——西藏佛教图文浅解。。。更新中    

   佛塔仪表佛的 “意”(法身)并存在他的灵骨。佛塔也是西文红色广目天王、罗汉阿氏多 和黑色双臂怒相多闻天王几个神灵的手持器物。手持佛塔呈白色或金黄色,常插在莲花基座上。在象征意义上,佛塔有一整套的肖像意义,每一个组成部分都代表通往圆满之路的某个具体方面,塔基为称作 “狮座”的多阶方座或勒脚(底座)。“狮座”上有一个塔状半圆形拱顶、一个方形佛龛和带有十三层 “伞轮”的塔尖及莲花伞状顶饰、月牙和太阳圆盘及滴焰。
     
  1 梵文:Abheda,阿氏多,罗汉名。  
  

发表于 2013-2-18 13:16 94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如风飘 于 2013-2-18 13:18 编辑

八大佛塔
   佛陀释迦牟尼圆寂后不久,人们修造了两组八大佛塔。一组被称作 “八大圣地如来塔”,记载了释迦牟尼一生中的的八件大事 。另一组被称作 “八大胜迹塔城”,是其火化后骨灰分藏的八个地方。由于佛教传授到亚洲的不同地区,因此,佛塔也是形状各异。根据藏族传统,要修造八大佛塔以纪念佛陀一生的八个重大事件。
1)   聚莲塔,纪念佛陀降生在蓝毗尼  ,他在此地向四方各走七步,莲花由此盛开。
一路向西——西藏佛教图文浅解。。。更新中
佛出生地蓝毗尼(Lumbini)园蓝毗尼译为「解脱处」,在古拘利国与迦毗罗卫国间(现今尼泊尔南部波陀利耶村),乃善觉王(佛母摩耶夫人之父),为其夫人蓝毗尼所建的花园,佛于此园无忧树下诞生。佛涅盘后约二百年,阿育王与优波堀多尊者,于此巡礼佛陀遗迹,建立佛塔雕凿石柱,柱高约十三公尺,上刻铭文,作为证明此处是大觉世尊所生处。古代高僧法显及玄奘大师,皆曾至此游历,载于《佛国记》、《大唐西域记》,对后世考古学者勘定现址帮助甚大。公元一八九六年,阿育王石柱出土,数十年间,此地渐受到尼泊尔政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重视,开发保护文物、修治古迹,世界各国佛教徒,于此处建立种种风格不同之寺院,为佛弟子朝圣之圣地。


一路向西——西藏佛教图文浅解。。。更新中

发表于 2013-2-18 15:20 95 只看该作者
2)   菩提塔或降魔塔,纪念释迦牟尼征服了恶魔及在菩提伽耶的菩提树下修得正果。
一路向西——西藏佛教图文浅解。。。更新中
位于古代摩揭陀国尼连禅河边,现今印度比哈尔(Bihar)省境内。此处著名的圣迹有菩提道树、金刚座及摩诃菩提大塔,世尊即是于菩提树下金刚座上成最正觉。佛涅盘后阿育王最初信奉外道,命人将此菩提树分寸斩截,积聚燃烧祠天,火焰未止,于其中忽生两树,猛火中茂叶含翠,阿育王见异相心生忏悔,以香乳灌溉残根,到日出时树生如初,王生欣庆。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了此相关公案数则。 金刚座为金刚宝所成,经载贤劫千佛皆坐于此而入金刚喻定,为诸佛证道所在,又称「金刚道场」,佛成道时,大地种种震动,唯此金刚座坚固堪能承受。现今所见金刚座相传为阿育王所置红砂岩石板,今人于其上搭金黄色布幔篷架,以示尊贵,也便于信众游客供养。
摩诃菩提大塔,最早亦阿育王所建,遭摧毁,后锡兰王也于此建精舍,回教徒入侵印度时摧毁,现存为十四世纪缅甸国王所重建,公元一八六一年至一八八○年挖掘出后修复,塔高约五十二公尺,雄伟壮观,塔外石栏楯,为巽加王朝时期修造,颇具历史与艺术价值。
发表于 2013-2-18 15:24 96 只看该作者
3)   多门塔,纪念佛陀在瓦腊纳本附近斯里那他鹿野苑的 “初转法轮”。
一路向西——西藏佛教图文浅解。。。更新中
佛初转法轮处——鹿野苑(Sarnath)鹿野苑位于古迦尸国波罗奈城,今北印印度教圣地瓦拉那西市北方,又称鹿园,乃远古梵摩达王时,世尊行菩萨道,身现鹿王教化有情之处,此处常有佛及大仙人居住,又称「仙人住处」,五百仙人,曾飞行空中,遇五欲恶缘而堕落,所以又称为「仙人堕处」。
佛初成道,大梵天王劝请佛转法轮,佛观察外道二仙,阿蓝迦兰与郁头蓝弗皆已命终,无得度缘,昔五位随侍,憍陈如等,少尘少垢,薄使利智,堪受妙法,便往化度。
「善来比丘,须发自落,袈裟着身!」五人身上之服,即成三衣袈裟,头发髭须,自然除落,成就沙门威仪,徐步安详,犹如百腊比丘。「苦应知,集当断,灭应证,道当修」,佛为憍陈如尊者,三转四谛十二行法轮,离五欲乐及无益苦行,开示涅盘寂灭、八正圣道中道之行,憍陈如尊者解已,于诸法中远离尘垢得法眼净,佛弟子中得最初解,是为圣首,八万诸天虚空中闻法,亦离尘垢证得初果,地神辗转传唱喜讯至梵天,世尊转妙法轮,增益天众,减损阿修罗众。
佛续为开演,五阴无常、苦、空、无我法教,五比丘漏尽意解,证阿罗汉,世间三宝具足,世尊为佛宝,四圣谛即法宝,五比丘为僧宝。
发表于 2013-2-18 15:31 97 只看该作者
4)   神变塔,纪念佛陀在舍卫国祇园丛林中神奇地击败了外道教徒。

一路向西——西藏佛教图文浅解。。。更新中
佛现神变降伏外道处──舍卫城    佛陀一代弘化,多住在舍卫城祇园精舍与王舍城竹林精舍中,其中舍卫城是中印度大国憍萨罗国都城,波斯匿王为城主,佛为法王,二主应住一处。佛于城内教化二十五年,其中祇园精舍为祇陀太子与须达长者共建而成。
佛住王舍城时,摩揭陀国瓶沙王已证初果,护持佛教,外道四事供养渐渐断绝,比丘证果者甚众,魔王波旬忧愁不乐,挑动六师外道,富兰那等,欲与佛陀较量神通,瓶沙王不许。
   佛陀弘化舍卫,六师随至波斯匿王所,请王应允此事,匿王秉佛再三,佛观往昔诸佛,皆现神变降伏外道,故三请受之,令净信者信根增长,未信者作生信因缘。
   比试时至,世尊入胜三摩地,于座上隐,东方虚空中出,于空中现四威仪神通,行立坐卧,乃至现十八种神变,身下出火身上出水等,以施无畏手摩地,地中涌出千叶宝莲,世尊于莲上安隐而坐,周匝无量宝华围绕,一一华上化佛安坐,彼化佛亦现种种神变,天乐鸣空天花缤纷,人天大众叹未曾有,世尊欲调伏有情,说偈曰:「汝当求出离,于佛教勤修,降伏生死军,如象摧草舍,于此法律中,常为不放逸,能竭烦恼海,当尽苦边际。」与会大众,得殊胜解,或获果证,或发三乘菩提心,奉教欢喜。
   1梵文:Shravasti 舍卫国,亦称 “室罗伐”。古印度一王国名,在今印度西北部拉普地河南岸。以
   崇佛而闻名的波斯匿王曾居住此,城内有给狐独长者施舍的祗园精舍,遗址今尚存。  
     
   2梵文;Jetavana 祗园,须达(Sudatta)和长者为释迦及其教团所建的僧坊。在中印度,释迦曾在此
   处开示佛法。与王舍城的竹林精舍并称为佛教最早的两个精舍。  
     
发表于 2013-2-18 16:17 98 只看该作者
5)   天降塔,纪念佛陀在夏季静修期间上升天界向其母的转世传法并从兜率天降至僧佉尸城。
一路向西——西藏佛教图文浅解。。。更新中
世尊自忉利天临降处──曲女城      位于中印度,羯若鞠阇国。往昔大树仙人,于此以恶咒咒令国王九十九女腰曲,所以城以「曲女」为名。玄奘大师游印度时,戒日王在此设无遮大会,五印十八国王列席,玄奘大师立《真唯识量颂》,经十八日无人可破,群王归依,佛法遂兴。
     佛世时代,世尊某日感于四众弟子懈怠,不乐闻法,不求出离法要,为了欲令四众弟子渴仰于佛、殷重于法,便升忉利天,于玉石殿夏安居。天主释提桓因,与诸天众,顶礼围绕,佛母摩耶夫人亲来闻法,佛为天众广演布施、持戒、欲为不净、淫为秽恶,乃至四谛苦集灭道等种种妙法,摩耶夫人并三万六千天众,得法眼净,证须陀洹果。
     时优填王思念如来,以牛头栴檀作五尺高佛像,此为印度最早如来雕像,当时四众渴仰佛陀,虔诚礼请目连尊者升天,请佛还降阎浮,七日之后,自在天子,作金、银、水晶三道宝阶,大梵天王帝释诸天随侍两侧,佛随机为诸天分别广演五阴生灭、无常苦空等法。
当时莲花色比丘尼,欲最先礼佛,以神通力现转轮圣王身,众军围绕,于大众前最初得礼,此时须菩提尊者,念佛法教,观一切诸法皆悉空寂,入空无相解脱门,佛赞须菩提尊者乃真礼佛者
梵文:Sankasya, 僧佉尸,城名
发表于 2013-2-18 16:28 99 只看该作者
6)   和好塔,纪念佛陀在王舍城竹林精舍 调解僧人之间的争论冲突。
一路向西——西藏佛教图文浅解。。。更新中

声闻分别   佛为化度处──王舍城'(Rajgir):王舍城为中印度大国摩揭陀国都城(约现今菩提伽耶东北方九十公里处),周匝五山围绕,其地平正。摩揭陀王先前所在城都,七番为火所烧,后于此建都,安然无事,所以立此城名「王舍」。城中迦兰陀园竹林精舍及北面灵鹫山等地,是佛陀讲说《思益经》、《大般若经》与《法华经》处,也是世尊弘化晚年,提婆达多及伴党,破和合僧、分裂僧团,佛陀慈悲化度,令其临终悔悟的地方。
    佛陀为何常住王舍城弘化?据《大智度论》记载,有以下数点:
    1.佛于此国尼连禅河附近菩提树下成道,为报法身地恩,多住于此。
    2.此处山中,坐禅精舍多,闲静离喧,利于修定。
    3.六师外道及大论议师,皆住于此,佛于此多闻智人中最为第一,能破彼邪见。
    4.此国丰乐,乞食易得,瓶沙王为大护法,常供千僧斋。所以佛涅盘后,初次三藏经典结集,即是在阿阇世王护持下,于此城七叶窟举行。
梵文;Rajagriha,王舍城,亦译“罗阅祗”,古印度摩揭陀国都城,在今印度比哈尔邦底赖雅(Tilaya)
   附近,周围有灵鹫山等五山,是释迦牟尼传教中心之一。  
     
梵文:Veluvana,竹林精舍,相传释迦牟尼在王舍城宣说佛法时,皈依佛教的迦兰陀长者献出竹园。
   与舍卫城的祗园精舍并称为佛教最早的两大精舍。释迦牟尼成道后,普久居此。

发表于 2013-2-18 16:32 100 只看该作者
如风飘 发表于 2013-2-16 01:29 佛教是一个活的教派,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二千五百年前。几千名大学者、贤哲和修持者已为此贡献了他们的 ... ...

欣赏支持楼主的善举,请问上图哲蚌寺的照片拍摄于何时,这么光鲜亮丽。
1人点评 收起
  • 如风飘 呵呵,谢谢支持!哲蚌寺的照片拍于去年4月29日,当时和即将出发到东坡的队友,从后山绕至大门而出,出来后拍的。 2013-2-18 16:36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