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20041

主题

华东

《品味山东》——(11)书圣故里(更新中......)

[复制链接] 查看:24005 | 回复:178
发表于 2014-8-6 12:53 31 只看该作者

《品味山东》——(11)书圣故里(更新中......)

《品味山东》——(11)书圣故里(更新中......)

《品味山东》——(11)书圣故里(更新中......)



发表于 2014-8-6 12:54 32 只看该作者




    尽管庭院中有很多园艺工人在修缮,许多地方都泥泞且堆放着杂物和垃圾,相当混乱,但我还是悠然的感受了一下这个小园子的诗情画意。
    在娇美的花朵前驻足,尝尝果树上涩涩的果子,望着眼前一汪飘着柳絮的池水,回味一下孔子研究院触动我的点点滴滴......




《品味山东》——(11)书圣故里(更新中......)

《品味山东》——(11)书圣故里(更新中......)

《品味山东》——(11)书圣故里(更新中......)




发表于 2014-8-6 12:59 3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鸿~雁 于 2014-8-6 13:01 编辑


   

    在孔子研究院逗留了一下午,认真的浏览了其中珍贵的文物、文献和各种资料,也品读了一些孔子箴言,但仍感觉对孔子和儒学的印象支离破碎,零乱不堪。

    想起送我去孔子研究院的那位黄包车师傅说的话:“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所以我们称呼别人都是‘老师’。”可想而知,孔子和儒学对曲阜的影响之深!

    的确,学无止境,无论别人怎样褒奖或评价你,始终都要以淡然之心客观的看待自己,以“道”、“德”、“仁”、“艺”为做人做事的重点,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和精神境界。

    面对圣贤,面对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我很渺小,也很震撼,当然,也有很多感悟......历史、现在,总有些许可以交错并让你回味无穷的的东西,或许是一句话,或许是一首诗。

    孔子研究院可以说是一部儒学文化的立体词典,你入心去读了,就会有收获!



《品味山东》——(11)书圣故里(更新中......)


《品味山东》——(11)书圣故里(更新中......)












发表于 2014-8-6 17:05 34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鸿~雁 于 2014-8-6 17:05 编辑


四、孔庙漫行


    在“孔子研究院”感受了孔子无法阻挡的人格魅力、思想理念以及历史贡献,次日清晨早早起来,匆匆吃了早饭就赶赴孔庙正门之外,也就是曲阜明故城南大门,等着领略黄包车师傅一再推荐的“曲阜开城仪式”,生怕去晚了漏掉其中哪个重要环节。
    黄包车师傅昨日一再叮嘱,一定要在早晨七点半就到孔庙门口,可赶到之后才得知开城仪式早晨八点开始,显然去的有些早。
    无碍,清晨的曲阜城空气清凉,没有雾霾,在古城附近溜达一下,散散步也很舒爽。



《品味山东》——(11)书圣故里(更新中......)

《品味山东》——(11)书圣故里(更新中......)



发表于 2014-8-6 17:06 35 只看该作者




    明武宗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孔庙被刘六、刘七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所毁,正德皇帝下令县城东移,建城卫庙。于是,以孔庙、孔府为中心修筑了明曲阜城墙,到明世宗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竣工,因为古城的正南门,即“仰圣门”为孔庙所设,所以应视正南门与孔庙为一体,是孔庙的外大门。
    1930年,国民党蒋介石、阎锡山、冯玉祥内战,阎部攻打曲阜明城内蒋介石部一个旅。围城10日,炮轰东门、西门、北门三个城楼,对古城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后虽经修葺,始终没有恢复到原来的样子。
    作为世界驰名的孔子圣地,儒宗故土,曲阜城墙和孔庙的恢复意义重大。从1978年开始,有关部门经过会商,拆除了损坏的旧城门,在明朝曲阜旧址上开始整修曲阜古城。所以,现在的曲阜古城被称之为“明故城”。
    今天的古城,把孔庙、孔府、颜庙以及历代孔宅府第等文物古迹囊括其中,并和有着当地鲜明特色的老街旧巷连接在一起,组成一个完整的、现代的,却有着历史韵味的“孔子文化圈”,用立体的方式集中展现孔子遗风以及儒学雅韵......所以今天的人们,有幸通过绵延两千多年的建造历史,全方位地感受“东方圣城”的风貌。




《品味山东》——(11)书圣故里(更新中......)



发表于 2014-8-6 17:14 36 只看该作者




    现代城市,只要留有古城墙,哪怕遗存的只是残垣断壁,也会多一份历史的沧桑与凝重感......例如北京、西安、平遥和丽江等等城镇,何况我眼前的曲阜明故城修缮的还如此古朴、完整!
    无论是刷着红漆的城门,还是掺杂着古砖石的新城墙,亦或是柳树掩映的护城河,都在诉说古老却年轻的故事......置身其中,我们也像在穿越历史,这感觉很美!




《品味山东》——(11)书圣故里(更新中......)

《品味山东》——(11)书圣故里(更新中......)



发表于 2014-8-6 17:15 37 只看该作者

《品味山东》——(11)书圣故里(更新中......)

《品味山东》——(11)书圣故里(更新中......)



发表于 2014-8-6 17:17 38 只看该作者




    在城门四周拍了些照片,看看手表,八点即可就到,赶紧到城门口,想根据太阳的方向占据有利位置,方便观赏和摄影。
    在工作人员设定的除城门的半圆内,早已里外几圈围满了游客,真是一点儿缝隙都没有!为了最好的拍摄效果,只能见缝插针、来回挪动,机灵地挤到最前排。
    站定,看到城门口左右两侧各放着四个“拖地长号”,这种“拖地长号”是帝王仪仗,只会在重大仪式时才使用,看来曲阜的开城仪式还是关注到了细节,符合历史的真实。
    不一会儿,城门微开,几个衣着鲜艳且飘逸妩媚的美丽女子轻盈的走出,预示着仪式即将开始。




《品味山东》——(11)书圣故里(更新中......)

《品味山东》——(11)书圣故里(更新中......)

《品味山东》——(11)书圣故里(更新中......)



发表于 2014-8-6 17:18 39 只看该作者




    果然,在大家期待的眼神中,晨钟敲响、鼓乐齐鸣......一队身穿明代服装的乐师吹吹打打从城门出来,穿过游客一直向南又走了大概50米左右,返回到城门口,不知何意。
    古代没有扩音喇叭,在一些重要活动开始前礼乐齐鸣应该是一种警示和提醒,告诉周围的百姓仪式或者活动马上开始,请各位肃穆、安静。
    因为,器乐声的穿透力很强。当然,这只是我的猜想。


《品味山东》——(11)书圣故里(更新中......)

《品味山东》——(11)书圣故里(更新中......)

《品味山东》——(11)书圣故里(更新中......)



发表于 2014-8-6 17:20 40 只看该作者




    乐师归位后,一位穿着明代官服的微胖男子站在立式话筒前,用他带着浓郁地方口音的普通话欢迎来自四方的客人,他的角色应该是明代曲阜的最高行政长官。
    热情又不乏礼貌的欢迎词之后,是“孔子六艺”中“礼”、“乐”、“射”、“书”四项表演。之所以“六艺”只表演“四艺”,是“御”与“数”两项很难在当时的场合用肢体语言表达出来。
    “孔子六艺”是古代儒家要求儒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即“礼”、“乐”、“射”、“御”、“书”、“数”。
    “礼”,是指礼节、德育;“乐”,指音乐修养;“射”,是善骑射;“御”,驾驭马车的能力;“书”:会书法、有学识;“数”:计数,历法。




《品味山东》——(11)书圣故里(更新中......)

《品味山东》——(11)书圣故里(更新中......)


《品味山东》——(11)书圣故里(更新中......)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