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20022

主题

华东

《品味山东》——(11)书圣故里(更新中......)

[复制链接] 查看:23813 | 回复:178
发表于 2014-8-6 22:34 61 只看该作者




    缓缓地经过一个个碑亭,慢慢地走过一条条长廊,静静地感受跳动了千百年的历史脉动......一砖一石、一瓦一柱、一草一木,都是故事。
    此情此境,不能说膜拜,但敬仰!




《品味山东》——(11)书圣故里(更新中......)

《品味山东》——(11)书圣故里(更新中......)

《品味山东》——(11)书圣故里(更新中......)




发表于 2014-8-7 21:47 62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鸿~雁 于 2014-8-7 21:48 编辑



    过了“大成门”,进入孔庙的核心区,这里有“杏坛”以及孔庙的的主殿——“大成殿”。
    “大成殿”与“北京故宫太和殿”、“泰安岱庙天贶殿”并称东方三大建筑,又称“东方三大殿”。我们以前听过的“无事不登三宝殿”这句成语中的“三宝殿”就是指这三大殿。
    “无事不登三宝殿”的原意是指佛教寺庙中有礼拜、供养等法事方能入佛殿,无事不得随便进入走动吵嚷,因为“三宝殿”代指佛教寺院中佛、法、僧的主要活动场所。
    这句成语后来引申为临时抱佛脚,比喻有些人没有事不会登门造访,只要登门,必是有事相求。



《品味山东》——(11)书圣故里(更新中......)

《品味山东》——(11)书圣故里(更新中......)







发表于 2014-8-7 21:50 6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鸿~雁 于 2014-8-8 14:03 编辑



    “杏坛”位于孔庙核心区内“大成殿”前,是为纪念孔子讲学而建。
    孔子杏坛设教最早记载于《庄子.渔父篇》:“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北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说孔子当年就是在杏树下、土台上给众弟子们抚琴、讲学,这是多么简朴却雅致的学习环境!
    宋代,孔子45代孔道辅监修孔庙时,将正殿,也就是“大成殿”后移扩建,在正殿旧址建亭,环植以杏,名曰“杏坛”。
    如今,全国各地很多与学习、讲座相关的地方都取名“杏坛”,用以体现其层次、格调,以及与儒学的紧密关系。
    “杏坛”亭内有乾隆皇帝御笔“杏坛赞”石碑,这是他第一次到曲阜孔庙朝孔时所写。


《品味山东》——(11)书圣故里(更新中......)

《品味山东》——(11)书圣故里(更新中......)




发表于 2014-8-7 21:51 64 只看该作者




    “大成殿”还有一让人惊叹之处,就是大殿四周环有28根用完整的石头雕成的龙柱,工艺精湛、栩栩如生。
    尤其殿前廊10根深浮雕的滚龙柱为世之罕见,每根柱子上雕刻有两条巨龙,上下对翔,升腾盘绕戏一颗珠子,神态各异,无一雷同,颇有动意。
    据说,每每有皇帝来曲阜朝孔时,孔家都用绫绸把龙柱裹起来,不让皇帝直接看到龙柱,因为超过了金銮殿,怕皇帝不高兴,加以责怪。
    如今的龙柱是见天日的,已经被来来往往的游客触碰的光亮无比,我也抚摸了一下......温润如玉,手感很好!




《品味山东》——(11)书圣故里(更新中......)





发表于 2014-8-7 21:52 65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鸿~雁 于 2014-8-7 21:56 编辑





    “大成殿”是孔庙的正殿,是祭祀孔子的中心场所。
    “大成殿”原名为文宣王殿,始建于宋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大成”二字出自《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句,“大成殿”之名始于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宋徽宗赵佶赐名“大成殿”, 赞颂孔子思想空前绝后,完美无缺,并亲书匾额。
    北宋末年,“大成殿”毁于战火。金代皇统九年(公元1149年)重建,明昌五年(公元1194年)重修时扩为七间,绿色琉璃瓦,廊柱也改为石质,并刻龙为饰。贞佑二年(公元1214年)又毁于战火,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又重建。明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扩为九间。到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又毁于雷火,旋即重建。
    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复遭雷火,也正是从这次重建时,雍正皇帝恩准殿顶采用黄色琉璃瓦,与皇宫的规格等同起来。
    它的历史还真是沧桑、坎坷,经过数次变故、可谓多灾多难!
    如今,饱经战乱和雷火的“大成殿”香烟袅袅,安然中透着庄严,顶礼膜拜的学子甚多,似乎和殿前那发出新芽的古树一样,显现着勃勃生机......


《品味山东》——(11)书圣故里(更新中......)

《品味山东》——(11)书圣故里(更新中......)

《品味山东》——(11)书圣故里(更新中......)



发表于 2014-8-7 21:57 66 只看该作者

《品味山东》——(11)书圣故里(更新中......)


《品味山东》——(11)书圣故里(更新中......)



发表于 2014-8-7 21:58 67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鸿~雁 于 2014-8-7 21:59 编辑



    漫步在孔庙,一个问题始终盘旋在脑海,那就是:在近两千五百年的历史变迁中,到底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孔庙的香火,绵延至今没有断绝过?!
    尽管在这个思想圣殿里,随着孔老夫子走了好久......似乎有了答案,却又不清晰。
    出了孔庙的门,去往孔府的路上,还有些恍惚,好久都不能集中精神,或许是历史的厚重和孔子思想的深邃让我有些透不过气来,只是觉得累,觉得饿。
    可见,品读圣人、浏览古迹、思想碰撞、记忆历史是很耗费精力的!
    我知道,蕴含着千年思想的历史长卷无法在一个上午的时间就阅读完毕、完整,甚至只算看了皮毛,儒学文化的魅力也才初见端倪。但我相信,每个人对儒家的思想都有各自的领会,儒学的精深不光是用眼睛,用感觉去领悟,也需要时光作伴。


《品味山东》——(11)书圣故里(更新中......)

《品味山东》——(11)书圣故里(更新中......)

《品味山东》——(11)书圣故里(更新中......)



发表于 2014-8-8 13:47 68 只看该作者


五、孔府&孔林



    从孔庙的东门出来,走了一段售卖当地各种小礼品和煎饼的小街,就到了孔府的正门,原来孔庙与孔府只是一墙之隔。
    孔府,又称“衍圣公府”,是孔子嫡系子孙居住的地方,也是历代“衍圣公”的官署。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典型建筑,也是历代纪念孔子,推崇儒学的表征,是我国仅次于北京故宫的贵族府第,号称“天下第一家”!
    孔府始建于宋仁宗宝元年,即公元1038年,经历代修缮、扩建,形成现在占地7.5万平方米,九进院落,楼房厅堂达463间的宏大规模。孔子虽然从未在此居住过,但你会感受到孔圣人的光环是如此伟大,庇荫其后代直至今日。





《品味山东》——(11)书圣故里(更新中......)



发表于 2014-8-8 13:49 69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鸿~雁 于 2014-8-8 13:52 编辑



    从孔庙不可撼动的地位,再到孔府不可思议的规模,让我不禁再问:为什么?!
    想来原因也很简单,儒教提倡“修性”,就是通过各种礼教自我反省,使心灵得到净化,让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这种思想不仅包含了为人、修身、处世的准则,还包含始终要有一颗平常心去应对生活中的烦恼和不幸。
    在春秋战国,社会处在大变革时期,孔子主张以伦理道德的约束力来阻止战争和暴力的发生,但在当时,他的思想主张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可每当中国社会趋于稳定的时候,孔子的思想却是统治者治国的首选,因为他的主张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而伦理思想则是平民老百姓做人处事的准则,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国家稳定的社会基础。这种思想不要说在当时,就是在今日也是很多郁郁不得志的人舒缓生命不幸,聊以自慰的思想工具。
    所以,孔子的地位会被历代统治者推到这样一个无以复加的程度!孔府那一块块和孔庙一样动辄皇帝、名士、高官题写的牌匾后面,都有着一段段辉煌而鲜活的故事......
    孔子虽说没住过这么奢华气派的孔府,但他的嫡孙们可是一向以其“礼门义路家规矩”为标榜,恪守“诗礼传家”的祖训,因此孔府建筑也受到儒家礼仪的制约,残存着儒家宗法制度与伦理观念的烙印。这些看似冰冷的建筑,其实在点点滴滴中透露着孔子所创立并推行的儒学风范。




发表于 2014-8-8 13:52 70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鸿~雁 于 2014-8-8 14:03 编辑



    孔府与故宫以及封建王朝的其他贵族宅邸一样,坐北朝南。
    红边黑漆的大门满是岁月留下的斑驳与沧桑,镶嵌着狻猊铺首的大门正中上方高悬着蓝底金字的“圣府”匾额,相传此为明相严嵩手书。
    严嵩是历史上著名的贪官和奸相,怎么能让圣人府邸留存严嵩的手迹?不解!
    大门两旁的明柱上,悬挂着一副黑底金字的对联,人称“天下第一联”:

       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
       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

    这副对联是清乾隆年间大才子、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四库全书馆总纂官纪昀,也就是大名鼎鼎的纪晓岚所书写,对联文佳字美、意韵不凡。
    仔细观看这副对联会发现,对联中的“富”字,少了上面一点;文章的“章”字下面“早”字的一竖一直通到上面的“立”字。要弄清这个缘由,必须从头说起:
    在封建社会,孔家几乎代代得宠。自从孔子的46代孙——孔宗怨被宋神宗封为“衍圣公”之后,孔子的每代长子长孙都成了当然的圣人,孔家有着一般贵族享受不到的许多特权。
    据说,孔府建成后,孔家希望他们的富贵永无止境,所以将“富”字去掉一点,意思是“富贵无顶”,永远富贵;“章”字一竖通到上面,叫“文章通天”。
    如果传说属实,那孔子的后裔还真是庸俗,俨然与孔子清贫乐道的风格背道而驰!


《品味山东》——(11)书圣故里(更新中......)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